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体育概述

第一节
体育的起源与发展

一、体育的概念

体育是人们根据生产和生活的需要,遵循人体的生长发育规律和身体活动的规律,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以发展身体、增强体质、提高运动技术水平、愉悦身心、丰富社会文化娱乐生活为目的一种社会活动。

体育是社会文化教育的组成部分,受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影响和制约,并为发展经济和政治服务。

我国现代体育的概念,用于狭义时,一般是指体育教育,也是指学校体育。用于广义时,又称体育运动,包括学校体育、竞技体育和社会体育三个主要方面。

1.学校体育

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民体育的基础,它作为体育和教育的交叉点和结合部,又是国家体育事业发展的战略重点。学校体育围绕增强体质这个中心,通过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和课余体育训练这三种组织形式去完成学校体育的任务,并与德育、智育相配合,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2.竞技体育

也称竞技运动,是在全面发展身体素质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挖掘体力、智力与运动潜能,以取得优异成绩为目标而进行的科学训练和竞赛。

3.社会体育

也称群众体育,是指以健身、健美、娱乐、保健、医疗康复等为目的的人民大众的体育活动。社会体育的广泛性和社会化程度,取决于国家的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余暇时间的增多等。社会体育的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适应面广,是人民文化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体育的起源

体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随着人类社会的出现和发展而产生。劳动是体育产生的主要源泉,但并不是唯一源泉,还与人类的教育、军事、医疗保健、休闲、娱乐等有着密切的联系。

原始社会,人类的生活条件十分艰辛,他们仅能凭借粗糙简陋的生产工具,如各种石器、棍棒等进行狩猎、采集野果、捕捉鱼虾以及简单的农耕劳动。当时人类为了能更好地生存下去,有必要将那些在长期与自然界作斗争过程中逐渐积累起来的经验传授给下一代,由此产生了教育。原始人类的教育,无疑是简单的教育,年青一代只能是跟随年长者在生产劳动和日常生活中接受教育、锻炼,其内容是最基本的走、跑、跳、投、攀登、爬越等技能。原始教育内容虽然简单,但其中所含体育因素甚多,因而在某种意义上说,人类教育的产生之时,也是体育的萌芽之日。原始社会末期,各部落之间为争夺有利的自然环境,掠夺邻近部落的财富,经常发生争斗或战争,从而提高了人类进行身体练习和军事技能训练的积极性,而且对后来的各种军事体育操练和武术等的产生有着直接的关系。在原始社会里,人类很注重平时和战时群体一致的活动,而集体的舞蹈就成为原始人类养成和训练群体一致的重要方法。同时,为了表达和抒发自身各种感情,经常进行一些集体的舞蹈和有趣的游戏。原始人类的各种舞蹈,不仅能满足当时社会生活和身心发展的需要,而且具有锻炼身体、防病治病、自娱他娱、协同行动等作用。

另外,在不少宗教仪式中常伴有舞蹈、角力、杂技等表演。如在古希腊祭神的集会上,一般都有各种运动会,像奥林匹克、伊斯特摩斯、尼米亚等,而运动会的主要内容是赛跑和角力,以后又增加了五项竞技、拳击、战车赛等。这些集艺术与体育为一体的舞蹈、杂技以及角力、赛跑等,对体育的产生和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由此可见,人类社会的这些活动,都是体育产生的源泉。

三、体育的发展

1.体育的发展与教育发展的关系

早在原始社会中,年长者开始向年青一代传授劳动生活中的各种技能与经验时,就已产生了人类最初的教育,而且其中多数技能都是属于体育的因素。到了奴隶社会,出现了专门的教育机构——学校,把“体育”列为重要内容。如商代“序”,就是奴隶主子弟学习射箭的专门学校。周代“六艺”中射(射箭)御(驾驶战车)就含有体育的因素。西周时,统治者还要求贵族子弟从儿童入学至20 岁的青年,都必须学习乐舞。我国古代没有“体操”这个词,许多体育活动都被称之为“舞”,例如剑器舞、蹴鞠舞、爬竿舞、绳技舞等,只是后来部分舞蹈逐步向职业化、舞台化方向发展,讲求艺术效果,才脱离了体育。另外,像唐朝的以武取仁,设立武举科;五代及宋朝时设立武学,内容有弓箭、武艺和阵法三种,都说明了体育的发展与教育的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

古代欧洲情况与我国基本相似。如古希腊斯巴达的教育体系,就把体育列为主要内容。中世纪欧洲封建主向其子弟进行骑士教育,内容有“骑士七技”,即骑马、游泳、投枪、击剑、行猎、下棋、吟诗,体育成分占了极大比重。

资本主义社会把体育更明确为教育不可缺少的内容。如 17 世纪英国教育家洛克倡导的“三育”学说,明确地把教育分为体育、德育和智育三个部分,并强调“健全的精神寓于健全的身体”。

总之,随着教育的发展,体育的地位和作用日益显要,体育的内容、方法、组织、要求也日益得到发展、提高。

2.体育的发展与军事发展的关系

在使用火器之前,军事斗争是推动体育发展的重要动力。一些项目既是军事内容,又是体育的手段。如我国古代的射箭,秦时的角抵、投石、超距,汉朝的蹴鞠,唐代的马球,以至今日仍存在于军事上的擒拿、格斗等。

自宋代起,随着火器的发展及应用,体育主要被用作军事训练的辅助手段。迄今,虽然现代科技高度发达,军事技术和战争手段十分复杂,但体育在军事训练中仍具有积极的意义,这不仅丰富了体育内容,也使一些体育项目得到广泛的发展。

3.体育的发展与医疗保健活动发展的关系

相传原始社会末期发生连续 20 年的大水灾,人们聚集在高地、山洞或巢居树上,因缺少肢体活动,加之阴冷潮湿,导致双腿肿胀,极为痛苦。当时有一首领明康氏,创造出一种活动肢体的健身操,经活动,减轻了人们的痛苦,成为远古时期有名的“消肿舞”。这实际上就是体育用于医疗保健的活动。

“导引术”、“吐纳术”是我国传统的卫生保健并祛病延年的体育项目。它由肢体运动配合呼吸控制及按摩等组成,所以又叫导引行气术。春秋战国时已经采用“导引术”、“吐纳术”来强身治病。到了西汉时期,“导引术”已相当流行,并发展为成套的保健体操。

随着保健、医疗、养生等体育手段的发展,在理论上也产生了不少科学论断。如《吕氏春秋》的《尽数篇》记载:“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战国末期的荀子主张:“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使之病”,“养略而动罕,则天不能使之全”。东汉末期的名医华佗总结行医经验时指出:“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其极耳,动摇则各气得销,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犹户枢,终不朽也。”说明生命和健康在于运动。他还按照虎、鹿、熊、猿、鸟五种禽兽的神态与动作,创编了一套医疗保健体操五禽戏。后来宋代出现的“八段锦”,明时代的太极拳,都是通过身体锻炼的实践,认识到体育的健身、医疗、养生作用而创编出来的。至今,太极拳、气功、八段锦等仍被人们珍视为祛病延年、增进健康的常用锻炼方式。

4.体育的发展与文化娱乐活动的关系

随着竞技体育和娱乐体育的发展,体育已成为人们文化生活中备受欢迎的活动。它们一方面构成体育起源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形成独特的体育文化。

娱乐性体育活动广泛流传于民间,丰富多彩,不拘一格,为人民所喜爱。我国历史上流行的蹴鞠、秋千、捶丸、投壶等,都具有娱乐的性质。另外,有些娱乐性体育项目是在生产和生活中发展起来的,如打猎、钓鱼、划船、登山、旅行等。各民族传统的体育项目,也大都是从娱乐活动中发展起来的。由于娱乐体育的特点是趣味性强,能使参加者精神愉快、乐中有练、身心健康,而且形式多样,男女老少咸宜,规则简单,设备简易,所以开展得极为广泛。

第二节
体育的功能

一、体育的健身功能

强身健体是体育最主要的本质功能。人体是一个结构十分复杂并具有多种机能的有机体,人体的质量是人的生命活动和生活能力的物质基础,它是在遗传变异和后天获得性的基础上所表现出来的。体育以身体运动的方式给器官系统以一定强度和量的刺激,对身体各个系统、组织、器官起到积极有效的影响。

1.体育运动对神经系统的作用

(1)改善脑部供血状况,提高大脑皮质神经细胞的耐受力。经常参加体育运动,会加快全身血液循环,使单位时间内流经脑细胞的血液量增加,改善脑部的供血状况,使大脑皮质神经细胞获得较多的氧气和其他营养物质,同时脑部的代谢产物排出速度加快。故经常锻炼,能使大脑皮质神经细胞的活动能力得到改善,提高脑细胞的工作耐受能力和工作学习的效率。

(2)提高神经系统的反应能力和灵活性。由于运动本身需要身体完成一些比日常生活更为复杂艰巨的动作,这就要求神经系统能迅速动员和调节各器官、系统的机能,使之适应肌肉活动的需要;同时,体育运动的环境随大自然的条件而变化,各种外界环境的刺激使机体的应激能力经受了锻炼,神经系统的兴奋、抑制的交替转换过程得到加强,强度和均衡性得到提高,神经系统对全身各系统的迅速调节能力得到改善。反应速度及灵活性的提高,使人体在活动中动作灵敏、协调、准确。

(3)提高人体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对疾病的抵抗能力。经常在自然环境条件下进行体育运动,各种地理、气候条件对神经系统的锻炼影响是很大的。例如,当人体突然受到寒冷侵袭时,全身毛孔迅速收缩,表层血管收缩,体内新陈代谢等防御性、保护性反射增强;在炎热的季节或环境中,能迅速加快全身的散热,舒展表层血管,提高皮肤温度;当遇到危险及可能给人体带来的运动伤害时,人体能迅速采取防御和保护性动作,等等。因此,长期参加体育运动的人对外界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及对疾病的抵抗能力要比一般人强。

2.体育运动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1)促进心脏结构与机能的良性变化。体育运动能使心肌肌红蛋白的含量增加,心肌中的毛细血管大量新生,供血量增加,组织代谢加强,其结果是心肌纤维变粗,心肌呈营养性粗壮,心脏的大小和重量都增加。

(2)促进血液数量与质量的提高。一般人的血液总量占体重的 8%左右,而经常进行体育运动的人血液总量约占体重的 10%,运动时血液的重新分配机能就快。人体在从事较大的生理负荷时,在神经系统的调节下,反射性引起肝、脾内的储存血释放出来,同时内脏血管收缩,肌肉内血管舒张,动员了大量血液参加循环,保证了肌肉活动时血液供给,这样可大大提高血液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的能力。血液中缓冲物质和碱储备含量增加,可更多地中和运动中产生的乳酸,有利于在氧气不足的情况下进行较长时间的工作,从而提高工作的耐久力和缺氧的耐受力。

(3)促进血管结构和机能的良性变化。经常参加体育运动,可使血管壁的弹性增加,血流的外周阻力减小;同时由于经常从事体育运动的人肌肉活动状态良好,收缩有力,收缩与放松呈有节奏、有规律的转换,使人体的静脉血液回流心脏速度加快,回流量增多,供心脏冠状动脉自身营养程度增大,有利于预防冠状动脉硬化。经常参加体育运动,还可以减少堵塞血管的危险,保障体内的正常血液循环,防止各种心血管系统疾病的发生。

3.体育运动对呼吸系统的作用

(1)促进呼吸器官结构的变化。由于体育运动是比较剧烈的肌肉活动,需要消耗大量的氧气,同时组织内也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这就促使呼吸系统必须加倍工作,以适应活动的需要。由于呼吸肌经常性地经受锻炼,力量增强,胸廓运动的幅度也随之增大,肺泡参与气体交换的数量也明显增多。经常参加体育运动的人,其胸围要比同龄的人一般大 3 ~ 5 厘米,呼吸差也增加到 9 ~ 16厘米。

(2)提高呼吸系统的机能水平。长期进行体育运动,呼吸深度加大,呼吸频率相对减少,呼吸效率明显得到改善。提高呼吸系统机能水平后,对改善人体的活动能力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增加了人体对坚持较长时间活动和工作的耐受力,同时对预防呼吸系统的疾病也有显著作用。

4.体育运动对运动系统的作用

(1)改善肌肉中的血液供应情况,促进结构机能的良性变化。长期参加体育运动,肌肉中毛细血管增粗并大量开放,血液流量增大,血液供应良好,新陈代谢旺盛,酶活性提高。同时由于肌肉中营养物质、能源物质的含量增加,肌肉纤维变粗,肌肉的生理横断面积增大,肌肉的重量占全身体重的比重也相应增大,肌肉收缩时的力量加强,速度加快,弹性、柔韧性都有所增强,灵活性、耐久性得到提高。

(2)强化骨骼结构,提高骨骼性能。长期参加体育活动,由于新陈代谢过程的改善和加强,使骨骼的结构和性能都发生了变化,表现在骨密质增厚,骨骼变粗,骨小梁的排列根据拉力和压力的不同更加整齐和有规律,骨表面肌肉附着的突起增大。这些结构上的变化都使骨骼更加粗壮、坚固,提高了骨骼抗断、抗弯、抗压的性能。经常参加体育运动还能刺激骺软骨的增生,促进骨骼的生长,对人体身高的增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科学研究证明,经常参加体育运动的青少年比一般同龄青少年身高增长要快,身高也比一般青少年高 4 厘米~ 8 厘米。

(3)增强关节的牢固性,提高关节的柔韧性和灵活性。经常参加体育运动,关节周围的肌肉和韧带得到了增强,从而加强了关节囊的力量,加固了关节。同时,由于运动过程中关节本身的活动是有目的的并得到锻炼,从而使关节周围的肌肉、韧带的伸展性得到改善,扩大了关节活动的幅度,提高了关节的灵活性,增强了关节的牢固性。

二、体育的美育功能

体育和美育同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和造就社会主义现代化人才方面有着各自不同的教育功能。把体育和美育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它们之间功能交叉的教育作用,则是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之一。

体育的美育功能是建立在体育的美学价值基础上的。体育的美学价值是一种对自然美、社会美、艺术创造美的综合表现,构成了美育的重要内容。体育的美育功能就是在遵循体育和美的客观规律的前提下,通过体育的直观美的感受和运动实践中体育动作美的创造,激发人们对体育运动的热情,培养人们对体育美的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

1.塑造人体美

从美学理论角度上说,人体美是属于自然美的一部分,它包括人的形体美、相貌美和姿态美。

根据医学理论,人体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征与人的遗传有关。美学理论角度上的人体美,只是一种理论上的抽象集合,而在现代生活中,一种以“健、力、美”为核心的现代化人体审美的观念已逐渐被人们认识、欣赏和接受。这种人体美,其实质上是后天创造美。人们通过体育实践对人体进行美的塑造,使人体在基本形态和运动形态方面表现出挺拔、匀称、协调、丰满、有朝气、有力量等美的魅力与特征,展示出现代人的神态和风姿。这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人体先天美的不足,而且在一定意义上是对人体美的普遍、完整意义上的表达和体现。

2.培养性格美

作为社会主体的人的美,不仅要有人体美来表达,还要从人的社会美的意义出发,通过人的内在性格美、行为美去表现。现代体育不仅能对人的形体做出后天美的塑造,更能通过体育运动的实践造就和培养人的性格美。跳水、跳伞、跳台滑雪使人勇敢;射击、射箭、击剑使人果断;柔道、摔跤使人顽强;举重使人坚韧;体操、技巧使人坚定、沉着;武术、拳击使人机智、敏捷;球类运动促进友爱、互助、团结……

现代体育运动在赋予人美的肌体的同时,不断充实着人类美的精神、美的品质、美的情操,使人的思想、感情得到美的丰富。

3.创造运动美

现代体育不仅塑造了人体美,赋予了人的内在精神美,而且更以它的独特的运动形式,向人类展现出具有高度魅力的运动美。

在各种运动项目中,运动员以特定的动作、技巧形成了一个有结构、有层次、有深度、有起伏的表演整体,展示出运动的千姿百态,抒发出运动美的韵律,给人以美的享受。

三、体育的社会综合教育功能

体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既是文明社会的产物,也是促进现代文明的因素之一。体育的社会综合教育功能,在实现培养和造就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人才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

1.传授基本活动技能

在人类社会发展中,体育一直被作为培养人的生活和劳动技能的重要手段。特别是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体育在教育中作用更受重视,体育作为教育的内容和手段被广泛用来训练和发展人的体能,培养人的劳动、生活及军事技能。

20 世纪的科学研究也证明:人先天适应环境的能力较差,基本的活动技能靠后天的学习和教育获得,而体育运动是学习掌握这些基本技能的主要内容和手段。由医护人员给初生婴儿做的被动体操,幼儿园的体育游戏,到现阶段国家为各级各类学校中的青少年制定的《体育课程标准》和《学生体质健康标准》,都把体育活动作为更广泛、更有效的提高身体活动能力、掌握基本活动技能的规定内容。

2.传授体育科学知识

体育的基本知识、技术、技能是人类在体育方面所创造的精神财富的一部分。传授体育知识、技术与技能,有助于人们认识体育运动的意义,学会体育锻炼的方法,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对于青少年学生来说,更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重要手段。对于一般人来说,通过体育知识、技术、技能的学习,可以懂得如何根据自己身体、工作、学习及生活的需要,进行科学的锻炼,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对于运动员来说,体育知识是掌握动作技术、技巧并加以合理运用的重要基础。

3.激发爱国热情,振奋民族精神

体育运动不受国界和地理区域的限制,没有种族、语言障碍,因而具有广泛的全民性、国际性,且极富竞争性和对抗性。进入近代社会以来,体育运动在激发人的爱国热情、振奋民族精神方面发挥着积极的教育作用。国际运动场上的体育竞赛已成为展示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兴衰和精神风貌的象征,渗透到国家的政治、经济、科学文化和人民群众的生活之中。

国际运动场上,运动员按照规定必须佩带所代表国家的鲜明标志。对于竞赛的优胜者,要奏所代表国家的国歌和升所代表国家的国旗。作为本国的人民,更是把运动员的胜利和成功视为国家的荣誉。运动员所取得的每一个胜利和每一次优异的成绩,以及他们在竞赛场上所表现出来的良好精神风貌,都激发着本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和荣誉感,焕发起人们的爱国热情。

4.教导社会规范,发展人际关系

体育运动是一种有规可循、有“法”可依、带有一定约束力的社会性活动。体育运动通过体育法规、竞赛规则、竞赛纪律、运动员守则、教练员守则、裁判员守则以及社会公德、社会舆论等的制约,培养着社会规范。

体育运动是人们的重要交往方式之一。它可增进了解,沟通信息,融洽感情,团结互助,加深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联系,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奥林匹克的“团结、友谊、进步”精神,就是体育运动在发展人际关系方面的最高意义和最广范围的体现。

四、体育的娱乐功能

体育作为一种文化形式,具有重要的娱乐价值。就活动的主体所处的位置来划分,体育的娱乐价值有两个方面:一是具有观赏性的娱乐价值;二是具有直接参与性的娱乐价值。

以体育娱乐活动作为体育的一种社会目标,培养积极的闲暇生活方式,对于我们社会的发展意义显见,它既有益于身体健康,又有益于竞争、合作、交往等社会意识的培养和强化。

体育娱乐是求得身心欢快和消闲为目的的体育活动。其作用主要表现在:放松身体,消除疲劳,积极休息;发展乐趣,调节精神,丰富生活。

第三节
中国体育教育

一、古代体育

早在史前时代,我国体育尚处于原始启蒙阶段,人们参与身体活动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求生和防卫。当时仍属于一种自发行为,其活动方式大都表现出随意性。原始社会后期,随着各种文化、艺术和教育活动的出现,随着人们对身体祛病强身作用的认识和奴隶社会经济的发展,原始体育开始与军事、教育、宗教、礼仪等相结合,初步具有社会职责。

春秋战国时期,由兼并战争和奴隶暴动引起的社会革命,由诸侯争霸引起的尚武之风,由文化进步引发的健身思想,由经济繁荣衍生的民间体育,都为我国古代体育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到秦、汉、三国时期,体育的内容变得多样,实践形式也逐步演变为身体运动,民间体育迅速崛起,许多项目得到发展。到魏、晋、隋、唐、五代时期,逐渐由分散趋于集中,以初期的不平衡性走向初步定型。

到封建社会末期的宋、元、明、清时代,体育也随着社会的变革而变化发展。传统武术在军事武艺发展的基础上不仅形成独立的体系,并逐渐形成了各种流派;古代的体育养生学也开始向理论系统化发展:社会娱乐性体育技艺有了明显提高并得到普遍开展。至此,具有“保健”、“强身”意识的古代传统体育终于按练武、养身及娱乐这三种主要形式沿袭至今。

二、近代体育的兴起与发展

1840 年鸦片战争使中国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随着帝国主义入侵中国,世界体育整体性发展的冲击波,很快引起了中西体育之间的相互交融。在“学西艺、设学校、变科举”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张下近代体育以军事技术操练的方式首先传入中国。

帝国主义入侵中国后,为了加强对中国文化教育的侵略,派遣了大批传教士到中国各地建立教会,兴办学校。一些外国体育专业人员和以西方商人、海员为主体的各国侨民纷至沓来。他们为了各自不同的目的,在中国开展田径、球类、赛马、游泳、划船等近代体育项目,不遗余力地宣传“西洋体育”,使其在中国不断传播、发展。

三、现代体育

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我国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我国现代体育经过 60 多年的不懈努力,从一个体育极为落后的国家发展成为亚洲体育强国,并逐渐步入世界体育强国的行列。

建国初期,面对百废待兴的局面,在党和政府的关怀和领导下,确立了新中国体育的性质和任务,逐步建立、健全体育组织机构、制度等,为我国现代体育的发展方向打下了基础。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阶段,尽管在前进的道路上遇到了一些挫折,但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在全国人民的努力下我国体育事业仍不断完善,不断发展。特别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指引下,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体育正在形成和发展。体育的性质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体育已成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逐步建立健全的各种体育组织和制度,为体育事业的开展奠定了扎实的组织基础,为体育事业的制度化、规范化提供了保证;群众性体育活动得到了广泛开展;人民群众的体质普遍得到增强;学校体育逐步趋向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成为培养全面发展人才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国体育健儿打开了国际体育交往的新局面,成绩突飞猛进,有 1 /3 的体育项目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有部分项目长年保持世界领先地位,已逐渐步入世界体育强国之列。

四、现代体育的发展目标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发展体育运动的通知》中指出,我国体育发展的宏伟目标是:在 21 世纪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体育强国。实现体育强国的主要标志是:全国近 5 亿人程度不同地参加体育活动;青少年的身体形态、机能和素质有明显提高;在奥林匹克运动会上名列前茅,大多数项目达到和接近世界水平;出现一批拥有世界水平的体育研究成果,在重要领域有所创新和突破;普遍建立群众体育活动场所,建成一批现代化的体育设施;拥有一支较高素质的体育队伍,彻底改善队伍的人才结构。 UUv2B3+MSKgE9oFpxy6wV3kTAm7FCePOjnNnBrAGNypXjoo3n2mbEwKVe1fDexk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