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四、道德行为

道德行为是在道德认识的基础上,学生个体符合道德规范、准则的外在行动,是实现道德动机的基本手段,是学生个体的道德境界,道德思想,道德情感,道德品质的具体表现。

当一定的道德行为稳定地、持久地进行下去的时候,就会形成一定的道德习惯。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就是德育工作者的工作目标之一。一旦形成健康的道德行为习惯,这个学生将长期或永远享受它所带来的好处,并给别人和社会创造幸福。乌申斯基说过:“习惯是人在神经系统中存放的资本,这个资本会不断地增长,一个人毕生就可以享用它的利息。而坏习惯是道德上无法偿清的债务,这种债务能以不断增长的利息折磨人,使他最好的创举失败,并把他引到道德破产的地步。”

道德行为习惯是在长期的学习实践生活中形成的。学校要利用各种机会,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去选择、理解、体验道德概念和道德意义。没有经过操作的道德知识,道德观念只是无实际意义的教条,学生体会不深,说出来也没有力量。经过生活磨炼感受到的认识,会一辈子产生作用。

杜威说:“最好的和最深刻的道德训练,恰恰是人们在工作和思想的统一中,跟别人发生适当的关系而得来的。”苏霍姆林斯基也说:“由道德概念通向道德信念的通道是以行为和习惯为起点的。”没有实践生活,学生永远也体会不了某些道德概念的真正含义。不经过实际活动,学生永远只会喊一些空洞的毫无感情的口号,不让学生实践,这种道德教育是毫无作用的。

学生的实践活动不一定就是下工厂,到农村或放假去做一些社会服务工作。除了按新课改要求,以学分的形式规定学生做一些社会调查活动以外,大量的实践活动就存在于校内或家庭的学习生活中。譬如,要学生搞好自己分内的卫生工作。现在有些学校的卫生完全由清洁工负责,学生的床铺整理、打开水也请专人代劳,学生在家里什么都不做。学校一方面教育学生要学会生活:一方面又不让他们学习生活,学习适应社会,是完全自相矛盾的教育方式。

要想让学生在道德活动中收到良好的效果,就必须是学生在自觉自愿的情况下参与的道德行动,而不是学校或者老师为了完成某一项政治任务,而要求学生参加的工作。威尔逊指出:“一个人要合乎道德地去行动,就必须知道他正在做什么,而且必须是自由地做这件事,也就是说,这种行为必须是他实实在在做的,而不是以某种胁迫或强制的形式迫使他去做的。”只有学生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上升到了自己自动参与,才是学生道德觉悟提高的表现,才是成功的道德教育。

品德心理教育关系到国家、社会和人的道德面貌和风范问题。有些人认为现在的孩子不好教,道德情感缺失,意志力差,行为极端,出现厌学等重大违纪现象,这是对当代青少年的偏见。现代的中学生比以往任何时候的青少年所接触的东西都多,他们逐渐具有了自己的立场和观点,不赞成一成不变的思想。当他们自己觉得是对的东西的时候,他们会焕发极大的政治热情。在汶川大地震捐赠活动中,有个学校三千多名学生捐款二十余万元,比一些工薪阶层的人都多。

当然,有些青少年的表现不尽令人满意,有的甚至吸毒、犯罪,教育他们健康成长就是我们的任务。 Y2ysfM2vE7QiJYii4F1sI6v38W7R1j0YdQ0gJL2By2zNoNHPYcYapGf6u2U8F8k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