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创新教育方法

创新教育,就是教师在各种教学活动和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挖掘教材内涵,根据创新教育的有关原则,对学生进行创造心理培养和创造行为训练。

1.积极发现和正确对待创造型的学生。

人才,可分为偏于接受的继承型和偏于发现创新的创造型两大类。就国家科学技术发展而言,创造型人才的数量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有人认为,“学者总数的增长与创造性学者数的平方,即在科学上有新创造的学者数的平方成正比”。换句话说,创造型学者越多,学者总数增长也就越快。

作为教师,当然希望自己的学生成为创造者、发明家,但又往往不太喜欢创造型的学生。研究表明,创造力高的学生多数有以下三个特征:

(1)淘气、顽皮、荒唐和放荡不羁;

(2)所作所为时逾常规;

(3)处事不固执,较幽默,但难免带有嬉戏的态度。

由于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一般教师都喜欢学生循规蹈矩,课堂上鸦雀无声,讨厌质疑问难。因此,具有上述特征的、创造力高的学生也总为教师所难以容忍。爱因斯坦上小学时,就是因为“顽皮”,上课时带有破坏性,常影响其他学生的学习而被开除学籍。爱迪生小时候就是因为问了“二加二为什么等于四”,被认为是“捣蛋”而被赶出了学校。其实,在孩子顽皮、淘气甚至荒唐越轨的行动中,往往包含有创造力的萌芽。教师应当剖璞见玉,善意引导,不要动辄指责。德国心理学家海内尔特(G.Heinelt)指出:“今天的学校忽视促进创造力,而且常常跟创造力作对。”这些话是切中时弊的。因此,改变传统教学思想,正确对待创造型学生,是值得每个教师认真对待的一件事。

2.保护好奇心,培养创造力。

创造力的强弱受三种因素的影响:①创造意识,即创造的意图、愿望和动机;②创造思维能力;③各种创造方法和解题策略的掌握。

人的创造意识越明确,创造思维越活跃,创造方法越多样而熟练,他的创造能力也越强。另外,富有创造性的人,一般都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独立性强,勇于创新,高度自信,热情而勤勉,果断而顽强,有挫折耐力,喜欢从新的角度去评价事物。

好奇心、求知欲是具有创造力的重要条件。一个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的学生对于新奇事物会主动地进行探究,提出各种怪问题,寻找问题的答案,发现事物的内在规律。好奇心、求知欲不仅是激发科学家、发明家不断进行钻研与创造活动的重要品质,而且也是学生主动观察事物,反复思索问题的强大内部动力。一些研究认为,孩子们的好奇心、求知欲如果得不到支持与扶植,也是会衰退的。因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以及由此引起的各种探索活动,应该受到鼓励和奖赏,使其继续发展,而不应该受责难、惩罚,而遭到摧残。

为了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可以不断地给学生创设有变化而能激起新异感的学习环境;组织或引导学生去观察大自然或社会生活,珍视他们由于发现奥秘而提出的种种问题,或给予解答,或启发他们自己去寻求答案,并对其努力与结果适时地加以勉励,经常结合教学向学生提出一些既使他们感到熟悉,又需要开动脑筋才能解决的思考题,恰当采用发现法进行教学。

3.把握创新教育的基本原则。

培养学生创造性意识,主要掌握下面几个原则:

(1)尊重个性原则,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独特性。

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特性,指注重学生的独有卓识、新思路、新看法、新发现或具有一定意义的首创性、科学性的东西。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对“司空见惯”的质疑、对真理的质疑及对教材、对教师的质疑,鼓励学生勇于开动脑筋,勇于挑战,不墨守成规,不盲目地迷信或崇拜权威的看法,要能够“拓己之独见,察人之所未窥”。要能够挣脱传统定论的桎梏,独辟蹊径,撷取真知灼见。

教师要尊重学生独立思考的权利,倡导学生在自主实践中探索,从多角度或逆向思考,认识问题,即使学生有时提出的问题可能荒诞不经,也应该予以鼓励。

马克思认为,人的自由发展和创造性的充分发挥,乃是人的本质的真正体现。在人的社会特性中,人的个性是其核心内容,只有充分表现个性才能充分表现共性,个性越多样,共性越丰富。

应试教育由教师独霸讲坛,完全以教材为中心,对学生轻启发、诱导、感化,重强制灌输、堵禁,不讲个性,让下一代向老一代那样思考,工作和生活,没有给学生多少自主获取知识,独立思考和探索的机会,长久下去,学生将会形成一种等待灌输,盲目接受,机械呆板,不敢讲话,缺乏活力的心理倾向,世界上的认识水平将会处于静止状态,永不停息的变化中的世界将会没有新的观点出现。

(2)拓宽思维通道,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流畅性。

创新思维的流畅性是指让学生心智活动流利畅达,反应敏捷,思路开阔,能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用多种方法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尽可能找出多种答案的能力。让学生开启思想的大门,放飞遐想,以教材为基础;以教师的启迪为动力;以自己的灵感为钥匙;开动一辆辆思维之车,去探索各种方法之路。

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宽松的认识场地,给予学生帮助思考的材料和依据,以及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尽可能地拓宽自己的思路,推求无边的联想。让课堂成为天空,学生像飞鸟,任由东西南北飞,寻找心目中的追求之处;让课堂成为池塘,学生像游鱼,自由自在游览中,得到所期盼的东西。

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始终处于消极被动的位置,思路受阻,学习欲望不高,创新思维受到严重的压抑和束缚。

(3)打破“思维惯性”,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变通性。

变通性,是思维的一种重要形式,主要是培养学生的随机应变,触类旁通,灵活思考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的思维不囿于某一方面,不受消极的定势思维的影响,克服一些僵化的思维框架,能产生超常的联想,提出不同凡俗的新观念,具有高度的应变能力。

教师要让学生善于观察,善于联想,善于转化问题,让他们在思维出现困难,出现障碍的时候能主动改变思路,能借助横向类比,跨域转化,举一反三等手段,沿着不同的方向或方面扩散与展开,产生极其丰富的多样性和多面性思想,得出不同的答案或结论,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智慧。

教师的课堂不能成为死记硬背、机械照搬、记类型、记方法、套公式的,完全按老一套方法进行思维的课堂,要允许学生有自己的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大胆让学生尝试,让学生去发挥,去挖掘,去创造,改变一些固定的观念,得出新的有利于新时代、新生活的新思想。

4.改变“单向思维”,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求异性。

求异性思维,就是教育学生不要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必须具有求异,求新的心理,在求异、求新中发现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发现改变现状的契机和机遇。

求异思维方式,就是打破传统思维的“路径依赖”,选择一条与众不同的新思路,构思别具一格的事物的特点,譬如使用一些词语进行形象策划,特别是在企业理念的设计中,许多都使用一些类似的观念与语言,缺乏可识别性,如“团结”、“奋进”、“求实”、“开拓”、“顾客至上”、“顾客就是上帝”等,如出一辙,没有变异性和个性可言,因而也就落入俗套,没有吸引人的地方,没有真的改革、创新之处。

事物的发展是多样性的统一。如果没有多样性,所有的事物都会千篇一律,同一个样式,同一个功能,同一个规格,同一个颜色,世界就没有特色,就显得呆板。学生掌握求异性思维方法,对今后的生活与工作是很重要的,老师要教育学生从正面、反面、侧面,多方面、多角度去认识事物,分析事物,得出不同的结论与方法。

教师要着眼于发散学生的思维,如果学生单纯依靠书本知识,依靠记忆信息和储存知识,就局限在面前的感知范围之内,思维处在发散性的最底层。教师看准时机,在关键处巧妙点拨,把学生思维引向深处,就把学生的思维方向引到了直接视听的范围之外,使学生想得宽、看得远,能将过去的、未来的、自己的、他人的事进行综合分析、对比,以引起区别和变化。变化和区别,反映思维出现了求异性,当学生展开了想象的翅膀,学生的思维就升华到了更新的高度,就会突破常规的说法,产生新的见解,故而就更带有求异性和独创性。 WvSw57P+wcmGLWj4aEzOirHYQuANa2l1WAj61lB0r/31JC1QJQHmf0+RpGj4LG+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