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如何组织教学

要激发学生的求知热忱和学习兴趣,教师要把握好教学的基本环节,遵守教学的客观规律,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和艺术手段,发挥情感功能作用,精心设计每一堂课。

1.抓好备课环节。

备课一般要做到“四有”。即:心中有教材,眼中有学生,胸中有目标,手中有方法。备课要注重六个环节。即: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学法,备练习,备作业。

教材是教师实施课程标准的基本载体,教师必须以课标为依据,深刻领会教材,明确教材要求,撰写好教案。

学生是课堂活动的主体,是教师备课的出发点和归属点。“备课先备人”。备学生就是有的放矢,“对症下药”,是有效备课。

教法是上好一堂课所依赖的主要手段。是有机安排一堂课并高效完成的具体措施,必须安排好。

学法指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如:强化记忆,循环记忆,分类记忆,联想记忆,五官并用,比较归纳等;或培养学生的某种能力,譬如观察力,注意力,创造力,思维能力,反应能力,自学能力等。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很重要。

练习与作业是课堂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教学内容。练习的难易度,作业量的大小,做练习与作业的方式等,都要注意。

2.选择教学手段。

传统的教学手段有千百年的历史。它具有形式丰富,方法灵活多样,情感交流自然,运用方便等优点;现代化教学手段使课堂的趣味性,直观性,艺术性,全面性,深广度,资源共享度等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给课堂带来了更大的生机和进步,带来了更多的快乐与方便。

在使用教学手段上要根据实际情况,恰当运用传统形式。使用现代化教学工具的时候要做到“四个不可代替”。

(1)不可代替教师的板书。教师的板书具有鲜活性和随意性,对学生有亲临、实在感,可以使学生的视线从屏幕上移开,消除视觉疲劳,可以调节学生笔记书写速度。

(2)不可代替教师的语言。课堂上只能听到机械电器的声音会失去人与人的情感与交往联系。

(3)不可代替学生的想象。大量的图片,充足的信息,多功能的表现方式,把学生的各种思维活动,想象力都充分地展示出来,不利于培养学生自己的联想或想象水平。

(4)不可代替学生的参与。多媒体教学的最大毛病就是电脑过多,复杂的内容挤占了学生的自动学习,自我领悟,自动参与的时间,使学生过多地接受,学习疲劳。

3.重视预习程序。

预习是一种有效提高学习效率的好方法。调查表明,经常预习的学生的学习成绩,明显高于不预习的学生的成绩。

预习有三大好处。第一,可以使学生初步了解下一节课的学习内容,带着问题听课,增强针对性;第二,通过自我预习和听教师的讲解,可以进一步明确教材的重点、难点、目的要求,便于学生突出重点,抓住关键内容;第三,预习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预习要做到下面几点:

(1)一定要求预习。有的教师布置过多的作业,让学生没有自学和预习时间,结果事倍功半。而预习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2)预习教材的主要内容。语言课,首先扫除字、词障碍,有时间再做其他;理科课程重点在概念、公式、原理上。弄清楚哪些是难懂的,带着问题听课,有利于课堂理解。

(3)预习要做笔记。可在书上以勾画圈点为主,预习时要提出问题。

(4)预习重点科目。有些听课难度小一些的科目可以少预习或不预习,而一些内容多,难度大或学生觉得困难多一些的学科必须预习。

4.搞好课堂讲授。

课堂讲授要求教师具有先进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以及较高的教学水平,教学艺术,教学方法,教学能力和丰富的教学情感。

首先,教师的教学思想要符合时代要求,要不断学习新的教学理论,让课堂富有时代思想和时代特色。

其次,教师要有良好的“三术”水平。即学术(专业知识)、技术(使用教学工具或手段)和艺术(表达能力与教学方法)水平。课堂要做好如下工作:

(1)驾驭教材。新课程改革以后的教材思想性更强,内容更新,要求更高,更有时代感。教师要熟悉教材,体现教材意图,充分发挥教材作用。

(2)组织课堂。要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培养学生的自主、自学、自我教育的能力和创新能力。课堂组织形式要多种多样,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群体作用。

(3)讲究方法。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在于适用。要形成自己的教学特点。提倡启发式,反对注入式,满堂灌;提倡讨论式,师生共同参与,反对一言堂,教师中心论;提倡因材施教,反对千篇一律;提倡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反对呆板机械的固定模式。

(4)用好语言。语言要精练、生动、干脆利落,要使用普通话。马卡连柯说:“同样的教学方法,因为语言的不同,就可能相差20倍。”

(5)注重仪表。仪表美是学生直接感受到的一种形象美、修饰美;是心灵美的自然流露;是自然美、修饰美和心灵美的和谐统一。修饰美,外表美具有很大的感染力。

(6)交流情感。情感因素在课堂上具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和一系列独特的功能,对教学乃至其他教育活动都有着巨大的作用,是左右教学,促进认知活动有效进行的一个重要方面。

(7)吸引注意。懂得学生注意转移规律,善于运用无意注意规律,努力把学生的无意注意变为有意注意,课堂上采取有效活动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克服困难的意志力,解决学生注意力涣散问题。

(8)明确目的。教师在授课前,让学生了解学习的具体目标任务和教学内容在实践中的意义,及在整个知识体系中所占的位置,这是增强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办法。学生知道了学习的目的意义,就会产生一种强烈的学习愿望,推动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

(9)唤起已知。下堂课复习上堂课的知识,进行知识搭桥与衔接工作,使知识出现有机的循环和必要的重复,可以温故而知新,收到良好的掌握与巩固效果。

(10)教学新知。讲授新知识时要搞好板书设计,把重点句子、关键词、概念、公式、结论、答案等重要内容通过板书展示给学生。板书要有条理性,便于学生做笔记和今后复习。要使用多种教学方法授课,使学生乐意听课。注意授课语言速度,不宜太快,一般地说,教师在课堂上的语言速度应低于播音员的播音速度。注意新授时间和新授内容的量,要留给学生自思、自学和练习时间。

(11)进行提问。教师在开始正式授课内容之前,提出与课堂内容相关的问题;或在授课过程中,以问题的形式归纳或强调讲解的内容;或在授课结束时,以问题形式,概括本堂重点,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加深他们的思考,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教学实践证明,教师根据教材要求,不是一味地全面灌输,而是创设一些问题情境,让学生产生疑问,并渴望参与探求结果,且经过一定的努力能够成功地解答问题,可以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克什(Kesh,1962)的研究表明,发现学习比指导学习更能提高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因为学习者能根据自身的情况,向有适当难度的任务挑战,以满足其好奇心。

学生一般都希望能自我解决问题。教师的提问使学生在一知半解,似懂非懂的情况下,自行解决疑惑和解答问题,享受依靠自己的劳动和智慧获得知识的喜悦。

教师创设的问题要有针对性。要对自己的学生有充分的了解,知道他们回答问题的能力和知识水平,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能跟随老师的思维和问题走,通过提问的形式集中每个人的注意力,并能够最终使学生自己得出答案。即使回答错误,也可以巧妙使用一些如“滞后评价”“内隐评价”或闪烁其词来保护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避免伤害他们的自尊心。

教师创设的问题要有启发性。如,化学教师讲影响气体溶解度的因素时,可提问:“打开汽水瓶盖时,为什么会有大量气泡放出?为什么热天比冷天冒的气泡多?”学生展开了讨论,但对如何解释这些现象都束手无策,这时,教师抓住学生的求知心理,讲述教学内容,就能使学生轻而易举地获得知识,并加深记忆。

教师创设的问题要有趣味性。如,有的语文教师在讲《祝福》一课时提出:大家都看过电影《祝福》,它讲的是一个女佣人被封建礼教吃掉的故事。这样一个悲惨的故事,为什么用《祝福》这样吉祥的词汇做标题呢?教师的这个提问,激起了学生们极大的兴趣和欲知其详的心理。

(12)提供指导。对学生进行自学指导,练习指导,写作指导,操作指导等,帮助学生解答疑惑,解决实际问题。

5.进行信息反馈。

教学反馈也是教学过程的必要环节,对师生各自了解自己的教学情况有重要意义。

教学反馈有双向作用。教师可依据反馈信息了解自己的整个教学情况并做出分析,然后进行必要的修正和调整;学生可根据反馈信息看到自己的问题,或受到鼓励,使自己处于一种正确、积极的发展状态。教师要能正确对待学生的反馈信息,也要恰当反馈给学生学习的有关信息,譬如,成绩信息反馈。有人做过实验,证明学生知道自己的学习结果,能产生相当大的激励作用。罗西(C.C.Ross)和亨利(L.K.Henry)在一个实验中,把一个班的学生分为三组,每天学习以后受测验。对第一组每天告诉其学习结果,对第二组每周告知其学习结果,对第三组则不告知其学习结果。如此八周后,改换条件。除对第二组仍旧每周告知其学习结果外,第一组和第三组的情况对调,即对第一组不再告诉他们的学习结果,对第三组则每天学习和测验后,就告知其学习成绩,这样再进行八周。结果发现在第八周后,除第二组显示出稳定的进步之外,第一组和第三组的情况则有很大的变化,即第一组的成绩逐步下降,而第三组的成绩则突然上升。

罗西和亨利的实验证明,反馈在学习上效果是显著的。尤其每天及时反馈,较之每周的反馈效率更高,不知自己的学习结果,缺乏学习的激励,则很少进步。

信息反馈也是一种师生的思想交流,表示出教师对学生的期望或鼓励,没有这种反馈活动,就使学生感受不到教师的鼓励和关怀。但信息反馈要注意其准确性,特别是有些不好的信息的反馈。因为只有信息的发出者和接受者对有关信息在理解上高度一致时,这种反馈才能起到应有的积极作用。另外,要注意信息反馈的针对性。教师应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提供不同的教学反馈信息。对于一些学习基础差而对自己缺乏自信的学生,多提供具体的建议和鼓励性的反馈信息;对于学习基础扎实,且对自己充满信心的学生,提供更能激发其学习潜能和更进一步奋发向上的反馈信息。针对个别教学情境,为学生所提供的各种反馈信息,应该是具有鲜明的个性化的,并且是具体可行的。针对班级教学情境,为学生提供的反馈信息,应该是具有普遍意义的。教师应针对不同的学习环节与进程,为学生提出不同的反馈信息:在一个教学任务开始的时候,为学生提供与新的学习任务有密切联系的,有关准备工作方面的信息;在教学进程中,为学生不断提供有关学习状况方面的反馈信息;在教学的结束环节,为学生提供有关考试和学习结果方面的反馈信息。教师只有针对不同的对象、内容、情境和教学的不同过程形成不同的教学反馈,才能保证教学过程的畅通进行,并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没有针对性的教学反馈的教学,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

6.运用奖惩办法。

奖励与惩罚,表扬与批评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动机和积极性。许多心理学家在这方面做了相关研究。

哥伦比亚大学的盖茨和匹斯兰德两位教授,曾经针对“奖惩在学习上的效果”做了一项心理实验。

他们两人经由随机取样,在某校选了一些学生进行测验。他们先把这些学生分成A、B、C三组,然后进行考试。隔了三天之后,再进行同样的考试。不同的是,在第二次考试之前,先对A组学生加以奖励,称赞他们考得很好;而给B组惩罚,责怪他们没有考好;至于C组学生,则不给予奖励,也不给予惩罚。实验结果发现,受到奖励的A组,第二次考试的成绩最好,其次是受到惩罚的B组,没有受到奖惩的C组反而考得最糟。这一项心理实验证明,奖励或惩罚,批评或表扬学生对学生的学习有很大的影响。不管奖励与惩罚,批评与表扬的作用谁大,都比“不闻不问”的作用大。

奖励具有推动学习的作用。学生受到表扬或奖励,可以感受到进步,体验到成功,进一步树立起信心,追求更大的成绩。盖茨说过:“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引起满足的感觉,也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能鼓起进一步追求成功的努力。”

奖励一般能收到好的效果,但要恰当。过多的奖励可能会失去效力,甚至产生消极的结果,也有可能导致将主要的学习目标置于脑后而着重于奖励,产生图表扬的思想。过分的夸奖,会造成学生骄傲和忽视自己的缺点的倾向。

批评与惩罚可以起到教育作用,帮助发现问题,认识不足,改正错误。但批评与惩罚往往产生与教育者的愿望相违背的效果,特别是过分的批评与惩罚会造成不良的后果。批评与惩罚要讲究策略,根据不同的对象、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办法。对于自信心差的学生应更多鼓励和表扬。教师要适当地把鼓励和批评结合起来运用,在表扬时指出其进一步努力的方向,在批评时又肯定其成绩和进步。

7.开展竞赛活动。

竞赛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一种手段,好胜心是人类共有的心理特征。适当开展竞赛活动,可以激发学生斗志,争取优良成绩。但要注意竞赛的负面作用。竞赛的结果往往是少数人获胜,而多数人失败。竞赛虽然使一部分人得到了鼓励,但可能会使更多人灰心丧气,或根本不愿意参加,频繁的竞赛或测验会加重学生负担,影响正常教学。另外,竞赛不能成为一种商业行为,这样会使竞赛失去其真正的意义。 MQxem81+IW9RrwVR/IrsZQexPxfFJPlc+qv/GK8UnoZqDMTdbvRECVAGSsEqs1+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