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求知心理和其他因素的关系

1.中学生的求知心理和学习目的性有关。

当学生明确地认识到自己的学习活动所需达到的目的与意义,并以此推动自己的学习时,这种学习目的,就成为一种强有力的动力。当代中学生有建立在个人意义上的学习目的和集体意义上的学习目的。前者使学生把自己的学习活动归结于个人的好处上,或以考上某重点大学为奋斗目标,今后能找一个更好的工作;或以学习某种专业知识为努力方向,今后能从事某基础工作。后者使学生有更加博大的胸怀和为社会服务的志向,从国家的利益出发,发奋读书。这两者从某种意义上讲,能够统一起来,只要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知识水平,他就获得了为社会服务的能力。当然,有些背后的动机是不同的,如当一名医生的意义:有为人们解除病痛,救死扶伤的医生;有以自己及其家人的健康为出发点的医生;也有完全是为钱而工作的医生。教育者应该把这两种意义结合起来,把国家和社会的需求转化为学生本人的需要,从而产生一种社会责任感,去推动他们自觉地学习。学习的目的性还体现在短期性和长期性的意义上。如果学生只为了升学而学习,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努力程度和姿态是不同的,收到的效果也会不同。他们在考试结束后,就会失去奋斗目标和学习积极性。一部分学生这种思想比较突出,升学前积极努力,考试结束后就会“刀枪入库,马放南山”,再不接触书本。有长期性学习目的的人,有终生的学习目标,不论在升学前后都不放弃学习。这种坚持力和目标也决定了他们平时的学习态度,并使他们终将成为有学习成就的人。马卡连柯在分析一个人的学习目的的远近性时指出:“一个人的行为如果是由最近的前途决定的,那么这种人就是软弱无力的人。如果他只满足于个人的前途,只要这种前途是远大的,那么他可以算是强有力的人,但他却不能使我们感到人格的美以及人格的真正的价值。”教师在分析学生的学习目的性时,要教育学生树立长远学习目标,只有具有了这种目标,才能具有长久的学习动力和毅力,才能成为一个强有力的人和具有人格美的人。

2.求知心理和学习兴趣有关。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古语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育成功的艺术就在于使学生对你所教的东西感兴趣。”苏霍姆林斯基也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兴趣。”

兴趣是推动学生探求知识,获得成功的一种强烈欲望,是人们积极认识事物或关心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是学生学习活动中最活跃的心理因素,是帮助学生成功学习的主要心理动机。

兴趣的产生来自多方面:

(1)环境引起。如果一所学校环境优美,条件设施好,办学效果显著,社会声望高,会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一走进这所学校,就会产生喜爱这所学校,想在这里努力学习的思想。

(2)教师引发。教师优秀的上课艺术,对学生的热忱的情感关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教材、教具因素。选择较好的教材,学习资料,使用多媒体,实物教学等教学手段,能使学生产生更大的兴趣。

(4)其他原因。如同学间的友好相处,学习上的进步成果等,也可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在于培养。兴趣不是天生就有的。学生在一段时间的学习活动中,积累了一些知识和经验,做起事来得心应手,就慢慢产生了兴趣。兴趣能使学生长时间地做某项学习工作而不觉得累。一名优秀的教师,不是采取软磨硬泡的教学方法,强制学生做他们不愿做的事,而是在培养学生的兴趣上下工夫,帮学生打好基础,解决困难,树立信心,使他们爱上他所教的东西。

培养学习兴趣,比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一旦学生对学习任务有了兴趣,他将得到极大的收获。学习就像蚂蚁吃苹果,当它吃表皮的时候,会感到干枯无味,一旦透过表皮,吃到里面的东西的时候,它就会觉得味道甜美,快乐无比。教师就是要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初时所碰到的困难,使他们尝到学习的甜头,并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他们就会自觉地坚持下去。

3.求知心理和教师的教学有关。

优秀教师讲课,语言如行云流水,或要言不烦,画龙点睛;或洋洋洒洒,侃侃而谈,喜怒哀乐尽在其中。听这样的教师上课,如沐春风,学生能学到许多东西,使他们产生很大的兴趣。

有的教师风趣幽默,学养深厚,在课堂上是知识的化身,教学上具有很大的魅力,对学生循循善诱,使学生获益匪浅,能博得学生的深厚爱戴。

教师必须跟上教育改革的步伐,掌握新型的教学观念,课堂上要能以良好的师生关系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用教师的人格魅力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用教材的丰富内涵诱导学生的学习兴趣;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验成功,来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4.求知心理和学生本身因素有关。

学生本身情况决定其求知情况。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次要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内因起决定作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要根据本人的情况而定。

(1)本人志向。志向各有大小,而远大的理想才是学生勤奋努力的动力,具有长远的学习目的才能有持久而强烈的求知欲望。

(2)本人素质。有的学生有学习方面的先天条件和后天形成的优势因素,形成了学生的条件差异。

(3)基础原因。各种原因使学生具有不同的知识基础和能力,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求知程度。

(4)身体条件。身体情况会成为一部分学生不能刻苦学习的原因。

(5)经济条件。有些贫困家庭满足不了学生的学习要求等。

学生的求知积极性,不是由外部条件决定的。一个各方面条件都很优越的学生,不一定就是一个勤奋学习的孩子,有些生活在艰苦环境中,或身体不好的青少年往往会历尽艰辛,脱颖而出。

学生的求知心理是变化的,各种有利条件会促使学生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和转化。学生的求知心理是可以培养的。教师的工作就在于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采取有效措施,不断巩固激发和增强学生的求知心理,使他们的求知欲愈来愈强烈,求知行为愈来愈坚实和有效。 QRgWDvsyRWy5oTgq0ZwzFjbOTOVfZuTXD9mNDbOnh2J4G6IbkmMcZryh7NRFyop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