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2.2 方言地图的布点

布龙菲尔德曾经指出:

一幅地图的价值主要是依靠所有的地点方言记录得毫无遗漏:线网

愈是细密 报道就愈加完整 。[《 语言论 中译本 407 商务印书馆 1980]

理想的情况当然是每一个地点方言都能在图上得到反映,然而就目前的条件看,这简直是天方夜谭。此外,布点的疏密跟地图图幅的大小以及方言地图的目标也有关系。例如桥本万太郎《古代汉语声调调值构拟的尝试及其涵义》(《语言学论丛》第十六辑,商务印书馆 1991)一文中的 20 幅地图,图 1-4以 32 开幅面展示中原地区的声调调值分布,尚可观览,而图 5-20 以同样的幅面展示全国的声调调值分布,若不是有同言线,简直不知所云。可见,图幅越小,布点宜越少。以一县一点论,绘制全国方言的点状特征分布图,版面以 8 开最为适中,16 开布点稍嫌过密,4 开则布点过于稀疏。这方面《中国教育地图集》(《中国教育地图集》编纂委员会,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已提供了一个极好的范例:需分县表现的地图均采用 8 开幅面(如 58页的“全国分县初中专任教师合格率”),只需分省表现的地图则在相同的幅面中安排多图(如 70 页“职业中学毕业生数、招生数”有 2 幅分布地图、2幅柱形统计图)。图 2-21,2-22,2-23 分别展示了在 32 开幅面中不同布点的效果。

绘制方言地图的目标也有种种不同的情形。宏观的总揽和微观的考察在布点方式上可以不同。因此需要区分布点的尺度:宏观尺度的布点、中观尺度的布点和微观尺度的布点。布点的尺度是就反映实际方言点的比例说的,是一种绝对的尺度,跟图幅的大小无关。三种不同的布点尺度可定义如下:

宏观尺度的布点:至少每个地级行政单位一个点,可以略多;或每个省级行政单位一个点;上限为每个大方言一个点。

中观尺度的布点:至少每个县级行政单位一个点,可以略多。

微观尺度的布点:至少每个乡镇一个点,下限为每个自然村一个点。

如果大别之,可以把布点尺度分为宏观和微观两大类,凡是不到一个乡镇一点的都归入宏观尺度,至少一个乡镇一点的都归入微观尺度。

布点稀疏的方言地图目的在于提供宏观的景象,而布点细密的方言地图在于提供微观的画面。当然于宏观、中观尺度所得到的一些观察结果需要进行微观尺度的检验;而已经有微观尺度考察的方言特征分布,有时也需要用宏观的尺度来加以简化——这常常是为了通俗化的目的。例如图 2-19“全国44 处汉语方言‘五’字的读音”中的同言线是在布点极为稀疏的情况下画的,它可以作为一种分类模型而存在——事实上根据初步的检验,细密的布点并不会对同言线的走向造成太大的影响。如果不算转引的地图,本书所绘制的方言特征分布图大体都可以归为宏观尺度和中观尺度两类,建立模型的意义要远远大于具体划界的意义,因此所得到的一些初步观察结果都还需要通过布点细密的地图来加以检验。

既然对地点方言有所选择,就有如何布点的问题。绘制方言地图有两种完全不同的做法:

(1)利用已有的语料;

(2)通过调查获取语料。

利用已有的语料常常没有选择余地,即使全部用上,布点也仍可能偏少,且疏密不匀。通过调查获取材料,则可以在布点上自由选择。

有的学者倾向于按地理区域布点,即按照不同密度的经纬线把所调查区域划分成大小不同的块(根据需要可以层层往下划分),在基本单元里取一个点,统一按经纬度编号。例如贺登崧所提倡使用的“汉语方言调查用基础地图”(见图 2-24)大致可以代表这种取点方法 。贺登崧认为这一方法的优点是:纯粹在地理学的基础上确立调查点,不受行政区划变化的影响,而且每个代号可大致表示地图上某个地点的位置。

按行政区划布点也是很通行的做法,例如汉语方言普查就是按一县一点进行的。以一个县为调查区域的话,就可以按一乡一点或一个行政村一个点布置。

严格按地理区域或行政区划布点都过于机械,在反映实际语言现象上并非不存在问题,如果是条件所限那又另当别论。下面以连城县为例来说明这个问题,请看图 2-25。

连城被放置于 56 个正方形(基本单元)组成的矩形里,横竖线可以大致折合为经纬度。纵列编号为A,B,C,D,E,F,G,横行编号为 1,2,3,4,5,6,7,8,每个基本单元都可以有一个明确的代号,例如县政府所在单元(五星代表县治)为C3。

如果可能,每个自然村无论其大小都作为一个点,这将极接近真实的方言使用情形(假设不成村的散户都是从最邻近的自然村分出去的,方言并无不同)。可是这代表巨大的工作量。例如仅新泉一镇(分布于A7,A8,A6,B6,C6)就有 86 个自然村(按 1981 年的统计)。

如果以行政区划布点(可按乡或行政村,这里姑且按一乡一点论),则布点不匀是必然的,例如C3 有三个点,B3,D4 有两个点,而其他单元或一个点(如A7,B7),或没有点(如A6,E2)。可是布点不匀这一点也不见得就是按行政区划布点的缺点。因为一般说来,人口较稠密的地区,乡镇容易越划越细,而偏远的边地则常常是地广人稀。因此这种布点的不均匀在某种程度上反而更真实地反映了方言使用的不同密度。

如果按地理区域布点,例如凡不是空的单元,每个单元取一点,点尽可能设在单元格的居中位置,这样全县将布 41 个点,点与点的距离大致相同(不饱满的单元往往无法居中设点,如A1,E1)。这种布点从形式看或许相当理想,可是却存在很多问题:

(1)如果单元格划分得足够细致,将会出现无人居住的区域,无点可设(极端的例子是有些县境内出现面积较大的湖泊)。

(2)各区域的人口密度不同。连城的低地区为人口稠密区,高地区为人口稀疏区,比较:

如果按地理平均布点将无法反映方言的不同使用密度。

此外,无论按行政区划布点还是按地理区域布点,它们在反映方言种类的问题上都可能存在问题。例如对广大的北方地区来说,同一县的方言往往差异不大,甚至省会的方言就可大体代表全省的方言(就一级或二级方言来说),而南方的情况则非常复杂,有时一个县就有两种以上的一级方言,至于一个县有多种二级方言那实在是常有的事。如果从反映方言差异的程度看,对北方地区而言,许多地区一县一点已嫌密集,而对南方地区来说,一县一点则还不足以反映其方言使用的实际。方言地理学研究的一个主要目标就是语言形式的历史演变问题,不遗漏重要的变异形式是非常关键的,这对同言线的准确性也同样重要。因此按行政区划或地理区域布点都非首选。比较理想的做法是以行政区划为布点基础,根据方言差异的实际情形(需要预先了解)做一些调整(增点、减点、改换位置等),再适当考虑地理区域的均衡问题。詹伯慧(1991 /2000,327)的布点思路大体就属于这一类:

在定点之前,一定要向当地作调查,本地人认为某处有不同的口音,这个点就先取,同时也适当注意在图面上布点大致均匀。布点的总量,多要多到工作条件允许,在预定时间和人力物力条件下能办得来;少要少到能够说明问题,不致造成重要的遗漏。

一般地说,人口比较密集的政治、文化、交通中心的方言总有较大的代表性,这种点应该先选,外地移民多或行政归属有过更动的地方,方言常具有特色,这种点也很有必要选取。一个村镇通常只选一个点,有时城东城西或村南村北口音不同,甚至同一个村子按不同姓氏分口音,在这种地方就要多取调查点。

选点时不妨把各个点按不同的重要性分成几个层次,有多少时间和人力就调查多少条目,先调查重要的点,后调查次要的点,计划有弹性,免得受客观条件的限制中断工作时造成无效劳动。 WgxmvEIddv/UGvZTwNu7vgzWj+jXwqK/yB6e9phO3UxY+tJKDT0ZUSUK+AHiq/+1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