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2.1 方言地图的形式

方言地图是方言地理学的基础。有了方言地图,才有方言地理学的进一步研究。关于方言地图的重要性,布龙菲尔德曾说:

那么现在我们从事方言研究,就有了三种主要方式。最老的是词汇研究。方言词典最初只搜罗那些不同于标准用法的形式和意义。这样的准则当然是不对头的。我们今天盼望一部地方方言的词典,包罗非标准言语中所有通用的词,记音严格正确,释义审慎仔细。编一本全省或全区的方言词典是一件巨大得多的工作计划。它应该给每个地点的言语类型作出音位系统,所以跟音位学的研究是分不开的。 我们盼望有个地理 区域中每个通行形式的描述 但是这个描述没有比利用一幅地图的形式 更好的了

地方方言的语法大多限于叙述方言音位和屈折变形同早期语言形式的对应。现代的要求倾向于全面的描写,就像给任何语言所能做到的那样:音位学,句法,和词法,还要有大量的成篇材料。叙述语言形式的历史必须联系该地区作为一个整体的历史,因为每个特征到底起了变化 没有 只有按照某一变化的波浪是否到达了说这个地方方言的人们才交 代得清楚 一部整个地区的语法又是一件规模巨大的工作 头一部这样 性质的著作是 1821 年出版的巴伐利亚 (Bavarian) 语法 是同人民共呼 吸的施密勒 (Johann Andreas Schmeller,1785—1852) 一手完成的 此书 至今还没有能跟它匹比的 英语方面 艾立司的 早期英语发音学 》(Early English Pronunciation) 第五本里有英语方言的音韵学 和芮特 (Joseph Wright) 的语法 同他的 英语方言词典 一起出版的 这儿我 们当然也要求每个特征的地域分布的叙述 这又是不能比一幅地图描画 得更清楚的了

除了为一个单独的地方方言作全面的有系统的描写以外 分布地图 就是最清楚最紧凑的叙述形式了 。[ 引自 语言论 》406—407 袁家 骅等译 商务印书馆 1980]

大致可以说,方言地图既是方言地理学研究得以展开的前提,同时又是方言地理学研究成果的主要表现形式。

方言地图从形式上大体可以分为三类。

(一)点状分布图

指以点状形式显示某种语言现象分布状态的地图。表现的内容不拘一格,常见的有:(1)方言的类别。(2)具体的语言项目,如某个字的读音、某条词汇的说法或某个句子的表达。(3)抽象的语言特征,如古全浊声母(並、奉、从、邪、澄、崇、船、禅、群、匣)今是否读浊音。图 2-01,2-02,2-03可以分别代表方言类别的点状分布图、语言项目的点状分布图和语言特征的点状分布图。

(二)同言线图

显示同言线状态的地图。同言线(isogloss,isoglottic line,isograph)也叫“同语线”、“等语线”,指在地图中标出的竞争性特征或形式的分界线。同言线图通常是在语言项目或语言特征点状分布图的基础上绘制的。一幅图可以只画一条同言线,也可以画若干条同言线,但一般不能太多,否则图面较乱,不容易观看。图 2-04 是根据图 2-02,2-03 绘制的同言线图。

(三)面状分布图

指以面状形式显示某种语言现象分布状态的地图。表现的内容跟点状分布图一样不拘一格,最常见的是方言分区图,如图 2-05。面状分布图是在点状分布图或同言线图的基础上绘制的。

以上三类地图是方言地图的常见形式,其中点状分布图是最基本的形式。三类地图的差别在于点、线、面的不同,即第一类方言地图以点作为基本的表现形式,第二类地图以线作为基本的表现形式,第三类地图以面作为基本的表现形式。由于同言线作用于方言分布区域的结果是把整域切割为局域(局域的边界由同言线和整域的自然边界共同构成),因此严格地说,同言线图实际上也是一种面状图。不过同言线图和方言分区图一类的面状分布图存在着明显的不同,不宜归为一类。

点状分布图常常被认为比同言线图和面状分布图客观,所谓“有多少调查点就标多少调查点,凡无调查点的地区都如实放空”,而线状分布图和面状分布图则将点状分布概括为面状分布,即用调查点的材料概括许多未调查点的情况,因此难免“以偏概全、不符合方言实际”。人们在使用面状分布图的时候,也往往忘不了提醒读者这类地图的缺点:

实际上,方言在一个地方的分布没有“方言地图”所画的那么样的 整齐 漂亮 一种方言地图是一种归纳的结果 它可以告诉我们关于某 某地方方言分布的大概 然而不可能完全正确 。( 顾百里 1978,117)

这段话是作者针对自己使用的面状分布图说的(参看图 1-13)。事实上方言地图的准确性是由布点的疏密决定的,而不是由方言地图的形式决定的;点状分布图虽然确实有“如实放空”未调查地区的一面,可是在进行方言地理分布分析的时候,人们同样会忽略无点区,而把连续出现同一特征点的地区看成是一个“连续分布区”。也就是说,在布点相同、语料相同的情况下,无论是点状方言地图,还是线状方言地图、面状方言地图,所得到的地理分布分析结果应该是相同的。

三类方言地图可以互相组配形成综合性的方言地图。例如图 2-06,2-07分别是点、线的结合和点、线、面的结合。图 2-06 由图 2-02、图 2-04(部分)综合而成,图 2-07 由图 2-02、图 2-04(部分)、图 2-05 综合而成。

点状分布图还有一种重要的变化形式——方言现象的渐变符号分类图。这类地图特别适合于表现随地域变化出现数量增减的语言现象。在渐变符号分类图的基础上,还可以进一步绘制高程模拟图。图 2-08,2-09 是同一方言现象的两种渐变符号分类图,图 2-10 是根据图 2-08 绘制的高程模拟图。

陆致极《计算语言学导论》(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0)还提到一种方音间距地图(见图 2-11)和方音间距分区地图(见图 2-12),游汝杰《汉语方言学导论》(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2)81-82 页也提到“方言接近率图”(见图 213)。游的方言接近率图相当于陆的方音间距地图,这种地图在林语堂 1927年的《杨雄“方言”地名并引次数图》中已见雏形(图 1-01)。塞盖伊的《法国加斯科涅方言地图》( J. Séguy: Atlas Linguistique et ethnographique de la Gascogne ,6,1954—1973)第 6 卷图 2524 即为语言距离图(见图 2-14)。从方言地图的形式说,这种地图可以看作是点状地图的一种变化形式,即用线把两个点连接起来,标明表示间距或接近率的数值 。这种地图跟郑锦全的方言聚类树图(如图 2-15 所示)相比,好处是反映了方言点之间的实际空间关系,但就方言的亲疏关系而言,反而不如聚类树直观。但这种基于计量绘制的方言地图无疑是很有用处的。陆致极的方音间距分区地图是以方音间距地图为基础制作的,可以看作是面状分布地图的一种变化形式。

方言地图还可以从其他角度进行分类,例如按照项目的多少可以分为单项目图和多项目图,单项目图一图只表现一个项目,多项目图则在一张图里把几个不同项目的地理分布综合在一起。这种分类主要是针对同言线图而言的,点状分布图和面状分布图虽然也可以综合不同的项目,但数量上的限制要大于同言线图(同言线图也不能综合太多同言线,否则不便观看)。

方言地图非形式角度的一个分类是:描写性地图(descriptive maps)和解释性地图(interpretive maps)。描写性的地图也称为“展示性地图”(display maps)

描写性地图只是简单地把用于制作方言地图的原始数据过录到地图上,即把书面数据转换为地理视图。其制作方式又可分为两种:(1)原始数据地图(firsthand data maps);(2)加工地图(edited maps)。图 2-16 和图 2-17 可以说明原始数据地图和加工地图的差别。

解释性地图则试图通过展现主要变体从一个地区到另一个地区的分布情况而提出一个更为一般的陈述,它常常见于二次研究(secondary studies),即以方言地理学项目的材料作为主要材料来源对某一特定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图 2-18 和图 2-19 是根据图 2-16 和图 2-17 绘制的解释性地图。 CW4vFqfEx8usNJA4WLsjD4V6ixhaQMlmUJsSpoD4TMx31OU74LJAbbLDkyg8uqf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