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早期人类文明开始,被称为工程的活动就通过其创造的技术产物——有形和无形的——影响着社会。工程产物无处不在,并实实在在地渗透进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与文化、艺术和宗教相互交织、相互作用。马路、水管、水泵和运河让城市生活成为可能,电力照明推动了世界的发展,工业与通信促进了全球富裕,威力日益增大的武器改变着国家间的关系。如埃及金字塔和巴台农神庙一样,现代音乐、绘画、建筑、汽车与大桥是艺术与技术的完美体现。
从金属制造到电子产品,每一项重大的工程创新都给社会带来了巨大变化。反过来,社会目标、习俗与期望的显著变化也影响着工程的发展与实践。为满足社会的需求,工程师教育的跨学科性更为突出,新增了人文学科、社会科学与生物等课程。然而,社会时常会忽视工程协助解决最紧迫问题的潜力,对工程创新的反应迟缓,因为工程创新通常需要新的组织模式、新法律、新意识的形成和习俗的衍变。能迅速而智慧地对工程创新做出反应的社会实体通常都占据优势。美国和法国的革命最终通过让社会敞开怀抱迎接工业革命带来的机遇而加强了技术发展,俄国革命极大地加快了本国工业化的进程。
事实上,工程与技术都需要个体、机器(人工产物)与社会组织的协同作用(Bugliarel⁃lo,2000)。 这种协同作用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与科学密切的互动。从根本上说,工程就是通过有形和无形的人造产物改造自然,有时也超越了对这一概念的科学理解。科学就是对自然的了解,通常需要创造人造产物才能达到此目的。因此,虽然目的不同,但这两种努力是密不可分的——用工程仪器、计算机、软件与卫星去探索科学,而科学反过来促进了整个工程领域的进步。
© Arup 工程师也可以成为艺术家——孔布拉步行桥
今天,社会对工程的需求之大前所未有,无论是迅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和全球的经济繁荣环境中四分之一的贫困人口所产生的需求,还是对关键资源的可用性、气候变化的后果与逐渐增多的自然与人为灾害的日益担忧。工程与社会不仅面临史无前例的技术挑战,还要面对一系列需要发展全球工程伦理学才能解决的新的伦理问题。工程在改造自然的征途上应该走多远?工程在社会中肩负着怎样的角色与职责?工程该如何解决当代人和子孙后代可用资源与服务的平等问题?有关全球变暖的担忧可以优先于紧迫的贫困问题吗?或者可以同时解决这两个问题吗?在日益全球化的企业中应制定怎样的工程标准,如世界各地的设计团队 24 小时协同运作?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考虑到一些基本的工程原则,如高举人性尊严、避免危险或不可控制的副作用、制定与技术意料之外发展的结果相关的制度以及在创建人工产物时不仅仅要知道“怎么做”,还要懂得“为什么”。
工程与其他社会活动的协同作用是许多社会的物质繁荣的根本原因,也是改善许多发展中国家状况的关键。工程与生物和医疗系统快速发展的互动,开始极大地提高世界许多地区人们的健康水平,工程与教育的协同作用,通过信息与通信技术的进步,在全球范围内提升了技能水平并增加了就业机会。然而,同时,机械化与自动化的发展可能会通过机器减少就业机会和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交流与互动。另外,随着对技术的依赖性增加——以及不能最大限度地理解与操作技术——无论是水、食物、能源与疫苗的物流供应系统,还是其他关键的基础设施和系统,技术失效和设计错误对社会造成的风险日益增多。工程世界前所未有的相互依存又加剧了这一风险。实际上从整体而言,工程是一个社会企业,让现代社会变成现实,伴随着它所有的潜力与风险,反过来社会也促进了工程的发展(Sladovich,1991) 。它通过扩大社会组成部分的范围和增强成员的能力,为农业、商品生产、交流、防御、进攻、探索太空与海洋创造新方法和工具,保留与使用从土地到能源、水和材料等自然资源,扩展了社会的物质与经济能力。工程与社会其他部分日益深入的互动,以及它与生物过程相互交织的能力,已成为决定人类未来的关键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