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2.2 国内研究的现状

我国企业以现代企业为主要组织形式的资产重组始于1984年的河北省保定市锅炉厂并购保定市风机厂,这次并购活动开创了我国现代企业的资产重组先河。1988~1989年,在政府积极倡导推动下,我国企业并购重组掀起了第一次浪潮。我国企业的第二次并购重组热潮是在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行讲话后,在中央确定了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改革目标的情况下,在激励和约束机制的双重压力下活跃起来的。从2002年起,出现了企业主动需求并购重组,国家从竞争性领域退出并鼓励并购重组,战略性并购重组初现端倪。

鉴于此,我国学者对企业并购重组的研究主要是在借鉴西方的并购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延续西方的研究思路与方向,并针对上述中国企业资产重组的具体情况,将西方的并购重组理论与中国的资产重组实践相结合,探索我国企业的重组问题。研究内容集中在西方的并购重组理论分析与评价、重组动因、重组效应、重组策略及政府政策选择、国外重组模式在中国的应用等方面,同时也对跨国并购重组、管理层收购、重组后整合管理等方面有所涉及。

(1)企业资产重组基本理论的研究

陈冬(1997 )对西方的资产重组理论进行全面综述,李必强(2006)对西方发达国家资产重组的历史经验进行了总结。王春、齐艳秋(2007)通过对企业并购重组动机理论的介绍和评价,归纳总结了研究企业资产重组动机理论的一般思路,认为企业重组具有时间性、空间性及多元性特征。

张维、齐安甜(2002)在分析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从一个独特的角度,将现有理论按照重组事件的先后顺序分为重组动因研究、重组过程研究、重组效应研究三个方面,详细论述了企业资产重组理论研究的现状,并提出了若干研究前沿问题。

宋华岭(2005)应用熵理论的基本原理,给出了管理熵理论的基本概念、定义、基本原理;定义了熵函数和构造了数学模型,界定了不同性质熵的量化方法和应用范围;给出了用熵评价管理复杂性的基本方法;提出了初步建立了广义和狭义管理熵的理论体系。侯汉坡(2007)利用熵的理论体系,提出熵的决策应用于中国企业战略并购重组的理论研究。

(2)企业资产重组的动机研究

何新宇、陈宏民(2000)研究了寡头垄断的情况下,技术差距对企业并购重组动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企业间的技术差距是影响企业重组动机的因素之一。程国平(2010)在分析经营者股票期权激励背景下,企业对并购重组存在冲动性。余光、唐国兴(2006)通过构建企业重组动因模型和企业重组博弈模型,从理论上探讨了企业并购重组的动因,提出了企业并购重组的防御假说,同时分析了重组盈余的分配方式。

叶勤(2005)认为跨国并购重组是企业并购重组跨越国界的发展,从多个方面介绍了西方学者对跨国并购重组动因的研究成果,并进行了简要的评述。在此基础上总结出跨国并购重组是多动因推动、综合平衡的结果。

孙秋伯、孙耀唯(2007)从企业兼并与收购的利益效应角度,研究重组行为的产生;从企业外部扩张优势、规模经济、交易费用及经营多样化的角度,分析效率因素、投资风险因素、市场开发因素、成本与效益因素等对企业兼并与收购行为的影响;从复杂多变的兼并与收购的动因中,归纳出具有普遍影响的动因,并对各种动因的利益效应进行了具体的分析。

秦远建、胡继灵、林根祥(2009)在分析企业并购重组的动机是多元化的同时,对企业并购重组的动因进行了归纳。

吴建中、汤澄(1997)对企业横向控股兼并重组行为作了经济学方面的分析,解决了横向兼并规模和企业横向控股兼并效益评估的问题。周隆斌、岳金桂(2002)尝试从规模经济与管理协同效应、交易成本理论、金融经济学理论以及信息与信号理论、管理主义假说等方面进行综述,并结合一些实证研究的结论对部分理论作出评价。

贺小刚(2004)介绍国外研究管理者收购现象的理论研究前沿,特别是在管理者收购的理论假设、管理者收购的检验、管理者收购的持久性等方面。刘建江、喻晓宏、赵伟(2009)介绍国外理论的“效率提高论”和“财富转移论”学派,就学者们存在分歧的MBO的作用与问题,结合我国国情进行深入分析。

(3)企业资产重组的整合研究

徐全军(2006)指出,不能有效整合是重组失败的主要原因,他对并购双方在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上发生的冲突原因进行了剖析。杨大楷(2002)针对中国企业并购后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注重企业文化的整合、调整人力资源政策、加强声誉管理意识、完善信用监控体系、形成整合经理体制、开拓风险投资退出渠道、建立危机预警系统的建设性建议。

姚水洪(2004)认为企业并购重组的管理整合受并购重组过程的影响,又影响并购重组的交易过程,并购重组目的能否实现和达到,直接受并购重组后的管理整合有效性的影响,建立了整合系统并给出了系统特性。焦长勇、项保华(2005)认为并购可从特性、途径和目标等方面区分为财务并购和战略并购,从战略并购的整合前提出发,阐明战略并购决策的系列原则和流程特征,提出并阐述了并购整合的三维体系和六种模式。

在对并购重组失败原因的剖析中,张衡和贾晓松、朱智清的研究颇有代表性。张衡(2006)认为企业并购重组效果不佳的原因是过高地估计了市场潜力和协同效应,忽视了某些关键问题,并购重组后整合不力。贾晓松、朱智清(2006)认为我国企业并购重组失败的原因是:并购重组目的不明确;政府干预过多;盲目追求多元化经营;缺乏对重组对象的了解;系统运作不规范;忽视重组后的管理整合。

郑海龙、李树丞(2006)对企业并购中的整合管理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对整合模式、如何对整合本身进行项目管理、整合内容与整合的方法等问题阐述了作者的观点。同时,我国学者(李安民,2006)也对企业并购整合的文化整合模式及其类型进行了研究、企业并购中的文化整合(谢文辉,2005)、企业并购重组中的资源协同(周琳,2007)等问题进行了有益的研究。

(4)企业资产重组的风险研究

吕峳萍(2005)、张建华(2006)、和张志强(2007)分别用层次分析法、灰色系统、博弈论等方法间接地探讨了企业并购风险的定量分析问题,而面对企业实际操作的直接指导作用并不是很大。而张建华(2007)提出并购行为的风险种类为政策风险、财务风险、整合风险、体制风险、法律风险、委托——代理关系失控风险、产业风险、反并购风险、投机风险、信息不对称风险。这对资产重组风险管理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

朱启超等(2008)阐述了风险矩阵方法用于识别风险。风险矩阵方法是识别风险(风险集)重要性及对其潜在影响进行评估的一种结构性方法,这在操作层面上有一定的实际可操作性。

谢科范、袁明鹏、彭华涛(2007)系统阐述企业并购重组风险管理,对并购重组中的风险识别、风险评价、风险控制进行了较为详细论述。侯汉坡(2007)运用熵决策理论对基于熵权的战略并购集成风险管理进行了创新研究。

(5)企业资产重组的绩效研究

陆国庆(2005)认为重组能增进企业绩效,尤其是战略性重组,其依据是:一是规模经济效应,二是范围经济效应,三是协同效应。魏江等人(2006)指出,现阶段我国企业重组行为中存在的一个关键问题是缺乏长期发展的战略思考,由此提出了企业在重组时应把核心能力构筑作为关键动机,企业重组应关注对持续竞争能力的培育。

邱明(2006)对提高企业并购重组有效性问题进行了全方位、多视角的系统研究,尤其是提出的重组中整合和协同工作对组建新企业的价值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其研究成果对提高我国企业并购重组的效率,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可操作性。 QKjgxSz27r9fOSnZipHdPzCms4y6ok7uUMQAl89Y4tYZRlHQQTQIBg9BDh2X9D64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