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3.2 国外企业资产重组的演变

企业的资产重组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经历了一个由初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在以美国为主的西方市场经济国家,企业资产重组的运作模式主要显现在五次并购浪潮中,每次浪潮都促进了垄断资本的发展,同时也给资产重组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模式。美国著名经济学家乔治·斯蒂格勒甚至认为,没有一家美国大公司不是通过某种程度,某种方式的并购重组而主要是靠内部扩张成长起来的。企业间的并购重组使产业资本由一个企业的流动到另一个企业,由一个行业流动到另一个行业,能够有效实现企业产权结构的调整,使社会生产要素得到最优配置,从而使产业结构走上合理化调整的轨道。

(1)第一次并购浪潮(20世纪初叶)的回顾

第一次企业并购浪潮发生在19世纪与20世纪的世纪之交,其高峰时期为1898~1903年。这次企业并购浪潮可以说是历次企业并购浪潮中最重要的一次,因为它造就了企业垄断,使西方国家工业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现代工业结构。

19世纪开始的产业革命以蒸汽机和各种机器的发明创造使世界进入了大机器工业时代。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到了19世纪下半叶,由于电力的发明和广泛使用产生了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世界跨进了电气时代,进一步解放了生产力,也进一步促进了科学技术的进步。由于大资本可以采用先进的机器设备和技术,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降低了产品生产的必要劳动时间,同时也更有力量在产品销售和市场占有方面进行竞争。应该说,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要求集中化的大资本,然而单靠个别企业内部的资本积累,不能满足当时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要求。正如马克思所说:“假如必须等待积累去使某些单个资本增长到能够修建铁路的程度,那么恐怕直到今天世界上也没有铁路。”所以资本间的相互吞没就形成大资本以适应生产社会化和科学技术进步要求的必然产物。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主要市场经济国家中的企业并购浪潮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掀起的。到1917年时,美国大部分工业都已具备了自己的现代结构。此后,大企业继续集中在一些早在1907年就已集中于其内的相同的工业之中优势地位,在并购的高峰时期1898 ~1902年,美国被并购企业总数达2653家,其中仅1899年一年因并购而消失的企业数就达1028家。在这五年中并购的资本总额达到63亿多美元,美国的工业结构出现了永久性变化,100家最大公司的规模增长了4倍,并控制了全国工业资本的40%。这次并购产生了一些巨型公司,其中有爱理斯·查默斯公司,阿纳康达铜业公司、玉米产品公司、杜邦公司、美国烟草公司、美国钢铁公司和美国冶炼公司。这些公司的出现,标志着美国现代化大公司第一次大量出现。其中美国钢铁公司是美国第一家资本超过10亿美元的大公司。并购浪潮遍及整个工业部门,尤其在金融、原料、食品生产、石油、化工制品、运输设备、金属制品加工和烟草等行业更为猛烈。20世纪50年代一位美国经济学家在谈论这次并购浪潮的意义时指出:“在这个时期,兼并把近71年重要的、本来属于寡头垄断或接近于完全竞争的行业,转变为接近于垄断的行业,这对美国经济结构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即使过了50年,这种影响仍然没有消失。”

与英、法等国相比,德国当时虽属后起资本主义国家,但在这一时期也发生了大规模的企业并购,并导致垄断组织卡特尔的大量产生。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德国已有各种卡特尔近600个,出现了一些著名的大公司,如西门子公司。从生产集中程度来看也有了很大提高,1882年雇佣50人以上的企业只占企业总数的0.3%,到1907年已增加到0.9%。这0.9%的大企业拥有工人总数的39.4%,占有的蒸汽马力和电力分别高达75.3%和77.2%。

与此同时,英国、法国,甚至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相对落后的俄国,企业并购也都在大规模进行,并导致了资本集中、生产集中。如俄国,19世纪末雇佣500人以上的大企业已拥有工人总数的45%。在英国1880~1918年有655家中小型公司通过并购组成74家大型公司,垄断了主要工业部门。

第一次并购浪潮是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时期走向垄断时期的转折点,企业的资产重组具有以下特点:

①横向并购模式

这一时期的企业并购重组是一种横向的并购,即资本在同一生产领域部门集中,优势企业吞并劣势企业,组成横向托拉斯,扩大生产规模以达到新技术条件下的最佳经济规模,以及它们对其所在行业产量和市场占有率的控制。并购企业一方面活得了巨大的规模经济效益;另一方面获得了巨额垄断利润。所以,我们可以说在范围广泛的各行业中追求垄断势力,追求规模经济,是第一次并购浪潮兴起的一个重要刺激因素。

②单一领域并购模式

这一时期的企业并购虽然波及各个生产领域,也波及了金融业,但基本上还是同行业的并购,即较少有工业企业并购金融企业或金融企业并购工业企业。

③以本国并购为主模式

尽管当时市场经济国家已有资本输出,并且占领了很多的殖民地,但这一时期的企业并购,重组主要还是在本国企业间进行,即资本或资产存量的流动还仅局限于本国内。

④非规范性并购模式

由于第一次并购浪潮政府未能制定规范加以引导,并购的无序性导致并购非规范性很强。造成这种不规范并购的原因,首先是并购促办人的产生,并购促办人是一类以促进企业间并购为手段,从并购过程中牟取暴利的投机者。并购的非规范性强,造成极大的社会动荡、破产和失业并发。其次是并购的交易方式不正常,许多并购的背后是巧取豪夺、威逼利诱,因而形成了被人们称为“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的残酷现象。

⑤出现中介机构介入并购模式

据统计,在此期间,大约1 /4的企业并购是由银行促成的,尤其以投资银行最为活跃。它们为企业并购提供资金,同时充当中介,为企业并购“牵线搭桥”。随着证券市场的成熟和完善,工业股票的上市为企业并购大开方便之门,证券化并购使企业并构更加简易、方便。统计数字表明:60%的并购事件是在纽约股票交易所完成的。股票交易所承受与支持了这次企业并购浪潮。对证券的过度需求和疯狂的投机,是这次并购浪潮的动力之源。股市上平均股票价格指数由1897年第二季度的40点增加到1899年第四季度的80点。从而使许多企业得以在经纪人的操纵下,通过向公众发行股票而筹集,使并购后企业的未来收益转换为资本,完成了巨型企业的组建。

从总体上看,第一次企业并购浪潮是为了形成大企业,以取得垄断地位和规模效益。这次并购浪潮不仅进一步促成了交通运输和邮电事业的发展,还为全国统一市场的发展及企业之间开展竞争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国民经济集中的程度大大提高了,从而使社会化大生产在更高的层次上得以实现。

(2)第二次并购浪潮(20世纪20年代)的回顾

第二次并购浪潮是以大公司为主导的产业重组,发生于20世纪20年代。这时期,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不久,资本主义国家在经历了经济危机之后,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在整个20年代,各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都有比较大的发展,出现了新的工业高涨,许多新兴产业如运输产业、化工、机电行业迅速增长。美国从1919年~ 1930年,并购企业近12000家,比第一次并购浪潮时期多两倍多,1929年的工业生产水平比1920年提高了39%以上,而同期法国的工业生产水平提高了近77%,即使是受战争破坏最大的德国,到1927年工业生产水平也接近战前水平。这一时期的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归因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实行“产业合理化”的结果。科学技术的发展,导致了一批新兴工业部门的产生,如汽车工业、化学工业、电气工业、化学纤维工业等。这些产业很快成为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作用的部门。产业合理化尽可能采取各种新式的机器设备,采用自动传送装置,实行标准化大生产,而这些必然要求资本的进一步集中。诸如汽车工业、化学工业、电气工业、化学纤维工业等都是资金密集型工业,这些工业的发展没有超大规模的资本是无法进行的。而自动化装置、标准化生产的标准也迫使企业大规模更新设备,从而需要大量资本的补充。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西方各国为了加强本国垄断资产阶级的地位,政府采用了一系列的措施,鼓励大批中小企业并入垄断组织,到了20世纪30年代末,各国垄断组织控制了本国资本总额的85%,而为数众多的小企业则沦于破产或被并购。

第二次并购浪潮中的企业资产重组具有以下特点:

①纵向并购模式

当时人们普遍认为,纵向并购对经济发展有利。如前所述,所谓纵向并购,是指优势企业将与本企业生产紧密相关的非本企业所有的前后道生产工序、工艺过程的生产企业吞并过来,从而形成纵向生产一体化。这种并购有助于形以纵向并购为主。第二次并构浪潮中主要使用的就是这种方式,这种方式被公认为保持生产的连续性,减少商品流通的中间环节,节约销售费用等。

②产业与金融业相互渗透模式

随着垄断的进一步发展,以生产资本与金融资本相互渗透为特征的并购也开始产生,投资银行家再次起了主要作用。产业资本与银行资本的融合产生了一种新的资本即金融资本,其规模、数量之大,前所未有。由于金融资本实力雄厚,使之更有力量并购或控制其他企业。

③国家出面并购模式

即国家出面投以巨资并购一些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企业或投资控股从而改造一些企业的形式。这种形式的发展,使资本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

从第二次并购浪潮的后果来讲,尽管这一时期极度旺盛的证券需求使企业并购活动蓬勃发展,但对公众却无明显影响。但它加强了第一次浪潮所形成的集中。大量寡头垄断的产生,也加剧了市场上的竞争程度。同时由于并购形成及管理技术的改进,第二次浪潮中并购的成功率也高于第一次。第二次浪潮以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的出现而告结束。

(3)第三次并购浪潮(20世纪60年代)的回顾

第三次企业并购浪潮发生于1954~1969年,其中以20世纪60年代后期为高潮。这次并购浪潮迎合了战后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和企业多元化发展战略的需要。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市场经济国家的政治、经济出现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加上战后重建等因素,刺激了这些国家的经济增长。另外,这一时期科学技术也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新兴的现代产业正在兴起,产业结构面临新一轮调整,即由重工业化向高加工度化方向发展。作为资本集中、资产存量调整形成的企业并购自然也再次掀起浪潮。

这次企业并购是以跨国公司为特征的品牌重组,并购浪潮比第二次要猛烈得多。尤其是“二战”后的50~60年代,美国已经成为世界霸主,其经济发展达到顶点,大公司实力得到充分扩展,仅1967~1969年三年高峰期就完成并购1058起。资产在1000万美元以上的大公司被并购的,1960年有51家,1965年增加为62家,1968年高达173家,不到10年时间猛增了两倍以上。

60年代,欧洲国家也同样掀起了企业并购高潮。英国许多工业部门中较大的独资或合伙企业,纷纷改组为股份公司,并进行联合和并购活动,从而加速了生产的集中。这一时期,由于受到关贸总协定有关消减关税规定的影响,为了同海外制造商进行竞争,政府也加入了企业并购的行列。1967年英国通过钢铁公司国有化成立了大英钢铁公司。

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企业并购重组规模较小,一般都是垄断公司并购中小企业,而“战后”,不仅有大垄断公司吞并中小垄断公司,还出现了大垄断之间的相互并购。对于一些本已十分庞大的垄断组织,仅仅吞并中小企业,已不足以改变它们之间的力量对比和竞争地位,因而它们开始酝酿具有战略意义的大型并购交易。在法国,从1900~1945年,平均每年被并购企业有18家;1950~1960年,则共发生843起,平均每年近85家;到了60年代,被并购企业高达1850家,平均每年有185家,相当于“二战”前的10倍以上。

后起之秀的资本主义国家日本,在此期间也开始了大规模的企业并购行为,优势企业不断地排挤和并购中小企业,企业倒闭数逐年上升。1955年,倒闭的企业有600家,1965年高达6141家,猛增10倍,1968年则超过1万家。

第三次企业并购浪潮的掀起除了企业有无限扩张的动力趋势外,客观上也配合了“二战”后新一轮产业发展对资本规模的要求,并且配合了新一轮产业结构的调整。

第三次并购浪潮中的企业资产重组具有以下特点:

①混合并购模式。产业发展成为企业并购的主流,被并购企业不限于小企业,横向并购少,而混合并购的数目则大大增加。

②跨国界并购模式。出现了国与国之间产业发展国际化的趋势,于是有了企业跨越国界的并购活动。

③品牌并购模式。企业的全球性发展靠品牌效应进行全方位竞争,于是有了企业以品牌跨越国界进行相关领域的并购活动。

据统计第二次并购浪潮期间,混合并购占全部并购次数的27.6%,而1966~1968年,横向并购占全部并购次数的7.7%,混合并购则高达81.6%。企业并购形式的这种变化不仅仅是反托拉斯法的结果,还由于在这个时期,管理科学得到了迅速发展,计算机在企业中逐渐得到广泛应用,这使得经理人员对大型混合企业的有效管理成为可能。

(4)第四次并购浪潮(20世纪80年代)的回顾

第四次并购浪潮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特别是进入80年代后,西方市场经济国家又开始了新一轮企业并购浪潮,其中以1985年为最高潮。这次并购浪潮相对稳定,并购数量变化不大。美国1975年并购总数为2297起,1985年为3000多起。并购资产的规模则达到一个新的水平和空前程度。1978年以前,10亿美元以上的特大型企业并购非常罕见。但1979年以后,此类交易开始增长。到1984年已达18起。1985底,通用电器公司以60亿美元买下了美国无线电公司,为当年大企业并购之最。

英国企业并购和美国一样,无论并购规模和速度,都是“二战”前无法比拟的。80年代以来,在欧洲共同体内部,各成员国出于为欧洲统一市场做积极准备而刮起了企业并购和联合之风,其中英国处于主体地位,并购数目及金额都居首位。1988年在欧洲共同体内发生的26起并购中,23起发生在英国,且规模都很大。1989年英国航空公司的并购活动涉及并购金额达数亿美元。

西欧其他国家企业并购的情况与英国大致相同,不过出现了许多私人企业并购国有企业的现象。联邦德国1984年把巴费公司的政府股份从43.7%减少至30%,而大众汽车公司、汉莎航空公司、德国工业装备公司、联合工业企业股份公司等均被私人企业主并购。意大利私营企业主以控股方式取得中南银行24%的股份。这些私人企业主并购国有企业的现象,成为当时西欧并购浪潮的一个特色。

第四次企业并购浪潮中的企业资产重组具有以下特点:

①并购规模大,范围广泛

并购对象从上市公司、国内及海外企业延伸到各企业的营业部门或子公司;并购活动从食品、烟草、汽车、化学、医药、石油、钢铁等传统产业跨越到航空、太空、通信等高科技产业。

②并购形式多样

在第四次企业并购浪潮中,横向、纵向和混合并购三种形式互补,并购形式趋于多样化,以调整资产存量,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生产力发展。

③“小鱼吃大鱼”模式

在以往几次并购浪潮中,主要是大企业并购小企业,而这次则出现了大量的小企业并购大企业的现象,即“小鱼吃大鱼”,也称“杠杆并购”。“杠杆并购”是指并购方企业以目标企业的资产和未来收益作为抵押,通过大量的债务融资作为并购资金的来源。如1985年年销售额仅为3亿美元,经营超级市场和杂货店的班特雷·善来得公司,以17.6亿美元价格并购了年销售额高达24亿美元经营药品和化妆品的雷夫隆公司。这种负债式并购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金融中介的支持。

④金融界为并购筹资提供方便

金融界为并购筹资的主要形式就是“垃圾债券”。杠杆收购中,债务融资手段之一是发行大量债券,这种债券以目标企业的资产作为抵押甚至无资产抵押,因而债券资信低、风险大,但利润高,这种债券又称“垃圾债券”。例如,美国的著名财务并购公司刻尔伯格·克莱维斯·罗伯兹公司(Kohlberg Kravis Roberts&Co.简称KKR公司),在1988年用杠杆并购方式以246亿美元并购了雷诺·纳比斯科公司, KKR公司共融资220亿美元,其中150亿美元为银行辛迪加贷款,50亿美元为“垃圾债券”。“垃圾债券”于20世纪70年代由马克尔·米尔肯首创。由于这种债券的出现,使得并购者的并购能力大大膨胀,受到大量中、小企业和投机者的青睐。美国第四次并购浪潮在1988年达到全盛,全年并购金额达3500亿美元。现今美国次贷引起的危机也缘于此债券。

(5)第五次并购浪潮(20世纪90年代末)的回顾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如电子通信技术、互联网技术使社会经济生活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革,也使经济全球一体化进程加快,世界市场竞争加剧,各国政府相应放松了对企业并购的管制,因此,并购浪潮汹涌澎湃,西方企业又掀起了一百年来的第五次企业并购浪潮。与前四次并购浪潮相比较,此次并购大战从数量、规模和垄断程度上都创出了历史最高水平。

以欧美国家为例,在1997年至2010年的重大医药并购案如表3-1所示。

表3-1 1997年初至2010年底欧美重大医药并购案

这次并购对制药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在这个行业形成了规模空前的跨国公司。如:美国辉瑞公司购并法玛西亚公司,诺华公司收购了斯洛文尼亚的LEK,赛诺菲-希乐宝公司收购了安万特公司,美国辉瑞收购了Esperion和澳大利亚的CSL动物保健品公司, TEVA公司收购了Sicor,德国拜耳公司收购了瑞士罗氏大众药品部,瑞士诺华公司收购了加拿大的Sabex和丹麦的Durascan,诺华公司收购了德国赫素公司,辉瑞公司与Warner⁃Lambert的成功兼并使辉瑞公司迅速跃升为全球制药企业的先锋力量。类似的,日本山之内(Yamanouchi)公司与藤泽制药公司(Fujisawa)的兼并,产生了日本第二大制药集团stellas公司。

第五次并购浪潮中的企业资产重组具有以下特点:

①强强联合模式

此次并购重组浪潮中惊世的并购消息不时传出,上千亿美元的并购时有发生,超百亿美元的并购案比比皆是,而且并购基本上都是各行业“巨型航母”之间的整合。1997~1998年间世界十大并购案金额最高一单为埃克森并购美孚,并购金额达860亿美元。而2000年伊始便出现了美国在线以1550亿美元收购时代华纳和沃达丰以1850亿美元收购曼内斯曼这样如此巨额的并购。

②新兴产业与传统行业融合模式

所有的行业都正在经历并购的洗礼。并购主要集中在电信、金融、汽车、制药、传媒及互联网行业,新兴产业与传统行业的并购的融合也是本轮并购的亮点之一。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传统产业开始积极向新兴产业进军,以实现企业生产经营转型。而新兴产业同样需要传统行业作为依托,二者的兼并、融合也就是成为必然。

③并购方式更新模式

在20世纪80年的并购中,盛行以融资方式并购被并购企业。而在第五次并购浪潮中,敌意收购明显减少,很多企业都是双方自愿组合,强强合作。在支付方式上也改变了前四次并购浪潮中大量发行债券的形式,以股票交换和自筹资金居多。合作使得并购成本大大降低,缩短了并购企业的整合期,为并购企业的后续运营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④跨越国界模式

美国与欧洲之间、欧洲内部,美欧联手拉美、亚洲内部,并购已经成为世界性的潮流。但并购仍主要发生在发达国家之间,同时成为发达国家之间乃至世界范围内直接投资的主导形式。1995~1999年发达国家不论作为跨国并购的母国还是东道国,其并购额均接近或超过了全球并购总额的90%,同时,并购作为国际直接投资(FDI)的主导方式,1999年全球跨国并购总值与FDI总流量的比例达到了4.5,其中,发达国家这一比例超过了90%。

⑤融资方式创新模式

跨国银行的迅速成长(这种成长本身也是在很大程度上靠并购实现的)以及相关融资规则的变动,不仅满足了跨国并购的巨额资金需求,而且还不断创造出新的融资方式,降低了并购风险。 7JSn7L303jHDEG9bCOHJ/fEKr5nh1RvymCIILwus4mGnQwF081konEP7TMwmiLF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