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特别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职业结构都在变迁,人类的社会生活也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为应对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国内部分高校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影响较大的有,同济大学的“KAP”模式(即知识,能力,人格三位一体模式);北京大学的“元培计划”;清华大学的“基础科学计划”;北京师范大学的“4+3”、“4+0”、“4+2”模式;南京大学的“三个融为一体”模式等。文理渗透,尊重个性,全面发展,对我国当前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起到了启发作用。但就国内多数高校而言,因受到长期以来传统观念影响,其培养模式还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尤其在面对世界海洋事业蓬勃发展的今天,来自于海洋的各类竞争和角逐也日益增多,人才对社会变化的适应度不如社会变化本身来得快,当中国的许多大学在持续学习来自西方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时候,适合本土的海洋管理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一直没有形成,这固然有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但更多地是长期以来体制推行的失败所致。
(一)世界各国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比较
国外和国内对人才的培养理念有一定差别,他们大都是在强调人的个性全面发展的同时突出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这从国外有关大学教育培养目标的阐释中可以清晰地看出来。应该注意的是,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对人才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重视已有很长的历史,只不过近年来更加突出而已。
在英国,培养绅士型的领袖和学者是大学教育的培养目标。什么是绅士型的领袖和学者?按照英国19世纪教育家纽曼的话来说,就是“学会思考、推理、比较、辨别和分析,情趣高雅,判断力强,视野开阔的人”。牛津大学校长C·鲁卡斯要求大学培养的人才“要有很高的技术,非常宽的知识基础,有很强的个人责任感、革新能力和灵活性。个人能够不断地获取新的技术以适应其需要。”900年历史的牛津大学,培养了7个国家的11位国王、6位英国国王、47位诺贝尔奖获得者、53位总统和首相。
德国大学的人才培养深受洪堡大学理念的影响。至20世纪,德国教育家雅斯贝尔斯提出大学应该培养“全人”的理念,追求“全人”前提下的创新。
美国大学教育有着自由教育的传统。早在20世纪初叶,弗莱克斯纳就提出大学教育应培养社会的精英。至20世纪中叶,美国教育家赫钦斯批评美国大学教育在人才培养上的专业化和非智力化倾向,强调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完人,使人成为作为人的人、自由的人,而不是片面发展的工具。大学教育的目的与教育目的是一致的,就是要发展人的理性,养成智性美德,实现最高的智慧(睿智)及最高的善,从而培养出“完人”。美国有许多大学其实都在追求培养创新型人才。仅哈佛大学一所学校的毕业生中共有7位曾当选为美国总统,教授团中总共产生了34名诺贝尔奖得主和32名普利策奖得主。此外,还出了一大批知名的学术创始人、世界级的学术带头人、文学家、思想家,可以说是培养创新人才最成功的大学之一。该校以追求真理为办学宗旨,在人才培养上以全面发展的人、有教养的人为目标,强调培养的人才应该是在情感、智力方面全面发展的人,应该是受过广泛而深刻的教育的人,是独立思考能力、分析能力、批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高度发展的人才。麻省理工学院(MIT)也很重视创新人才的培养,该校规定:“MIT的本科教育扎根于广泛的学科领域,结合这些学科的力量来形成对价值和社会目标的看法。除了广泛的自由学习的机会之外,还鼓励学生获得某一领域的基本知识和继续学习的兴趣,并成为创造性的智力探索者,能够独立追求学问”;“MIT致力于给学生打下牢固的科学、技术和人文知识基础,培养创造性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各国海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应用分析
作为世界一流的海洋强国,美国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例如,美国大学以学生为中心,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科学与人文相结合,教学与研究相结合,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海洋人才培养上,美国则以国家海洋委员会与国家科学基金会联合成立的海洋科学卓越教育中心(CentersforOcean Science Education Excellence)为核心,在国家战略层面上推进海洋人才培养。成立了包含63个从事海洋研究的学术机构与国家实验室的美国大学海洋学实验室系统(UNOLS),并通过国家海洋大气局(NOAA)等政府部门、埃克森美孚(Exxonm obil)等公司、麻省理工学院等大学和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等著名研究所的政产学研结合,构建立体化的海洋人才培养平台。
在日本,海洋高等教育正逐步整合并且以跨学科方式向海洋科学研究的新境界迈进,例如日本东京大学以“培养为世界海洋作贡献的日本人”为宗旨而成立了海洋教育联盟(Ocean Alliance)机构,推进海洋科学研究与跨学科人才培养密切结合;日本横滨国立大学成立“海洋研究和整合教育中心”,作为跨领域组织,致力于整合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以及科技研究,以全面提升海洋教育和研究。
台湾地区海洋高等教育则十分重视国际合作,重视与企业、行业的合作,专业课程设置强化与社会需求的对接。如台湾海洋大学等院校与欧美、日本等国家及大陆地区许多著名高校联系广泛,大多数教师具有国外教育背景,与相关院校建立了互派交换生的机制。台湾海洋大学与企业签订协议,航海专业学生大多去远洋船舶公司实习。台湾海洋大学着力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情商高”的人才,将重点置于整合、精简传统教学内容,以现代科技充实教学与实习软硬件设施,同时向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及加强与产业机构合作的方向努力,让学生既可拓宽知识领域,又可保有专业能力、具备创新精神和学以致用的能力。
中国的海洋高等教育大多沿用了国外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优秀经验,又结合本土人才特点,形成了相应的海洋人才培养模式。中国海洋大学提出一条主线(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两个课堂(课堂教学、社会实践与创新)、三种方式(面向全校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以各级各类人才培养基地为主体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以融入国际教育为主体的国际化创新型人才培养)等人才培养模式。上海海洋大学则整合全校海洋科研教育资源成立海洋科学研究院,构建校级学术研究平台和海洋人才培养的公共教育平台,并通过政产学研结合多种途径,培养海洋人才。大连海洋大学则围绕“敬业、专业、乐业、创业”的复合性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从方案制定、体系建设和机制保障三个要素出发,构建并实施实践教学新体系,为“四业”人才培养奠定良好基础。
(三)我国高校海洋管理人才培养的现有模式比较分析
加快我国海洋事业的发展,就必须大力发展海洋教育尤其是海洋高等教育,以加快海洋类专业人才培养的步伐。前文所述,当前我国海洋管理人才的培养模式主要有以下三种:一是高校直接开设的海洋管理专业,定向培养海洋管理人才;二是涉海类高校的行政管理专业,在培养行政管理人才的基础上,增设相关海洋管理的课程,培养具有海洋管理专业特色的管理人才;三是其他沿海高校的涉海管理专业,培养与海洋管理有关的各类复合型管理人才。比较和分析现有海洋管理人才的培养方式,有助于发现人才培养的现有基础,提出对创新型海洋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路。
1.直接开设海洋管理专业的模式。目前通过直接开设海洋管理专业来培养海洋管理人才的涉海高校仅有中国海洋大学和淮海工学院两所。海洋管理专业是为满足国家海洋管理需要,依托“海洋学人才培养基地”,与国家海洋局合作设置的特色新专业,属于海洋科学与管理科学交叉的学科。该专业主要培养的是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和海洋科学基本知识,能系统掌握海洋管理、海洋法等理论知识,能从事海洋管理及相关教学和研究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从2001年至2003年,中国海洋大学用三年时间,以“3+1”的模式培养海洋管理人才,在全校14个涉海专业中选拔思想政治素质高、通过国家英语六级和国家计算机二级、无不及格课程的大三学生组成海洋管理教学班,在三年的海洋科学教育基础上进行一个海洋管理专业理论教学与实践。学校抽调了海洋科学、行政管理、法学等方面的专家组成教师队伍,并针对海洋管理专业特点制定了培养方案。这样培养出来的一批海洋管理人才受到了用人单位的欢迎,2002年国家教育部正式批准中国海洋大学开设海洋管理专业。这个专业培养出来的专业海洋管理人才开始为我国海洋管理队伍注入新鲜血液。
2.涉海类高校的行政管理专业的模式。当前我国培养海洋管理人才最多的渠道是涉海类高校的行政管理专业。行政管理专业培养的普遍要求是“培养具备行政学、管理学、政治学、法学等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具有较强实际工作能力,熟悉行政管理的组织机构和运作程序,能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从事管理工作以及科研工作的专门人才”。其在本质上是有别于海洋管理专业的。因此,对于培养海洋管理人才的高校来说,必须从自身的实际出发,增加相关海洋管理方面的课程,并对其进行准确的专业定位。
3.其他沿海高校的涉海管理专业的模式。海洋是多学科研究领域,海洋需要综合管理,因此,参与管理海洋需要大量的海洋管理人才。而上面两个模式所培养的海洋管理人才数量往往不能满足其需求量。为了满足本地区对海洋管理人才的需求,很多沿海高校相继开设了涉海管理专业,主要包括有海洋特色的经济管理、企业管理、旅游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电子商务管理、物流管理等专业,旨在为海洋综合管理培养全方位、高素质的优秀复合型管理人才。本类模式是上面两种模式的有效补充,这也是海洋管理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渠道。
这类模式的海洋管理人才培养目标是在其掌握原有的各类管理专业基础上,增加其在特定沿海区域的应用海洋特色,从而使该模式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就业更有针对性,相比单一的某类管理专业毕业生在就业上更具竞争力,也更适应沿海地区的实际需要,能更好地服务区域发展。
(四)我国海洋管理人才培养的个例探讨:以浙江海洋学院行政管理专业为例
海洋管理创新人才培养改革研究以相应的项目和平台为支撑,作者从2009年开始选择了以浙江海洋学院相关涉海专业为改革试点和实践基础,其中该校的行政管理专业和物流管理专业作为主要实验对象,经济学专业、旅游管理专业、财务管理专业和市场营销专业也参与了改革,其中核心专业是行政管理。浙江海洋学院行政管理专业于1999年招生,目前共有在册学生655名(至2012年)。行政管理专业现有13名专职教师,7名兼职教师,教师中有6名教授和8名副教授,其中有4人具有博士学位。2004年,行政管理学科批准成为校级重点学科;2005年,浙江省批准该行政管理学科为省重点学科,2009年行政管理专业被列为浙江省重点建设专业。多年来,行政管理专业致力于培养21世纪新型管理人才,按照新世纪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为适应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和舟山群岛新区建设,不断更新培养人才的观念。在培养人才的理念上,注重“正确处理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统一要求与个性发展等四个方面的关系”,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时代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管理人才。专业和学科发展注重海洋特色,学科方向之海洋行政管理研究在国内具有一定优势,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最早提出了伏季休渔的建议并被国家海洋管理部门采纳,率先提出了“和谐海洋”理念构建了政府海洋管理的理论体系,提出“优先重点发展舟山市”的战略观点被国家采纳和实施。
浙江海洋学院行政管理专业注重海洋特色人才培养,2009年被确定为浙江省重点建设专业。专业在注重学生专业基础知识学习的同时,重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科研能力和管理能力,专业特聘了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10余位国内知名学者为专业客座教授,定期来我院讲学,提升学生的学术水平和能力,大力加强创新教学实践,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了一批高质量的人才,办学10多年来,共向社会输送毕业生近1000余人(至2012年)。通过专业培养与教学改革,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学生积极参加各级各类学科、技能竞赛,有近130多人次获奖,其中省级以上奖励10余项,参加省大学生“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历年成绩优异,获得一等奖1项,三等奖4项。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和论文写作,近5年学生发表或被论文集收录论文120多篇,每年入选大学生社会实践论文集《蓝色报告》的数量在全校所有专业中居第一,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评价该论文集“有情况、有分析、有建议,有一定参阅价值”,以《蓝色报告》为基础形成的教学成果获浙江省第六届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009)。
然而,作为一个既要基本完成作为传统专业的教学安排,形成基于行政管理的专业素养,又要作为海洋特色学科和区域海洋管理人才培养的重要支撑,相应的教学改革和效果仍存在一定差距。专业教师李百齐、于淑文在《高校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以浙江海洋学院为例》(《中国水运》2009年第9期)一文中就指出,目前各高校行政管理专业师资力量普遍不强,一是数量不足,二是教师的授课能力、育人能力不强,三是学术水平不高,总体状况不能适应形势发展需要。这其实也代表了以浙江海洋学院这样一类地方涉海类高校在培养海洋管理和行政管理人才过程中的一种普遍困难。如通过调查发现,浙江海洋学院行政管理专业学生普遍反映教师授课内容过于理论化,上课不够生动,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师与学生缺少交流和沟通;另外也有少数教师由于学术水平或实际经验不足、不能胜任所授课程等问题。教师除了具备完善的知识结构,很重要的是具有熟练的职业技能,如教学能力、课程开发能力、研究能力等。而实际上这个专业的多数教师本身也没有接受过海洋学知识的教育,对海洋的知识了解也比较有限,且目前作为发展中的地方高校更可能注重学科和科研,使教师对教学改革的投入和关注日益减少。总体上教师还是停留在传统的理论教学模式上,教师按照课时进度“上课——考试”,课堂气氛不活跃,学生积极性不高,这不仅严重影响了学生听课的效率,同时也实际影响了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
李百齐对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根据调查,学生普遍反映行政管理专业理论课程设置存在问题,主要包括教材选择不合理(占48%)、课程设置不符合专业要求(占34%)、课程在时间上安排不合理(占28%)。其次,专业培养模式不科学,实践教学环节实用性不够。浙江海洋学院自1999年开设行政管理专业以来,针对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学校一直在不断地探索和改进。在本科学制、学分要求、实践教学、专业方向等方面都进行了改进,且在人才培养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上不断加强。自2006年实行本科弹性学制后,提高了教育教学活动的灵活性,促进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细化专业方向,也让学生对未来的职业选择有较充分的准备,设置了一个“海洋管理”方向模块,让有志于海洋管理领域的学生选修这一模块。但从实际效果来看,行政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还存在一定的缺陷,主要表现为重理论教学而轻实践教学。国家教育部规定,行政管理本科专业课堂教学比例占80%(含讲座),实践教学占20%,这一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比例安排应该是比较科学合理的,但各高校在具体执行上普遍存在重课堂教学轻实践教学的倾向。一是在行政管理专业课堂理论教学方面,各高校都能确保理论教学的学时,教学管理部门制定了严格的教学规范和规章制度。而在实践教学方面,没有给以应有的重视,使之处于“松散和放任”管理的状态。如毕业生长达10几周的实习期间,有的院校只临时安排带队教师走马观花“巡视”一下,而有些院校就连这个环节也免掉了,干脆来个“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对实习部门的选择也不是从海洋管理的视角进行,而是等同于一般的政府管理部门,所从事的就业领域如海洋局、船厂、海事部门等多从事如办公室管理等普通的而非涉海的行政管理工作。根据这些学生的反馈,他们认为海洋管理方向课程的开设还有待于深入,尤其在实践环节和学生个性化培养方面有待于进一步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