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资产阶级在它不到一百年的统治里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朝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过去哪一个世纪料想到在社会劳动里蕴藏有这样的生产力呢?”这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对科学技术在整个资本主义发展历程中所起巨大作用的由衷赞美。

当今社会,以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为代表的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人类正在经历一场全球性的科技革命,科技实力已成为综合国力的核心要素,成为一个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综合竞争力的主要因素。人类文明的每一次重大进步,都体现着科学技术的作用和意义。科学技术的巨大发展,促进了人类生活方式、生产方式以及思维方式的根本性变化,是近代以来人类社会发展的主旋律。

中国是世界上文明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在 16 世纪前,中国的科学技术一直处于世界先进地位。由于种种主客观原因,曾在科技上有过光辉成就的中华民族,在近代却远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以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为指导,紧密结合中国的实际,大力发展科学技术事业。经过 90 多年的艰苦奋斗,形成了一整套有中国特色的科技观,制定了一系列符合现实国情的科技政策,领导全国人民建立了学科齐全、独立完整的科学技术体系,缩短了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科技水平的差距;而且在某些科技领域的研究成果已经达到或超过国际先进水平,对中国现代化建设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纵观中国近代科技进步历史轨迹,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科学技术作为“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在探索期的中国现代化进程中还难以发挥作用。导致这种结果的,一方面是由于中国共产党还没有取得政权,党的新民主主义现代化战略思想还难以付诸实践,根据地建设时期虽然重视科学技术并制定了相关的方针、政策,但也由于着眼点在于服务战争而与社会现代化方面的要求联系甚少;另一方面是旧中国的政权忙于争权夺利,不可能顺应社会转型的要求,将社会变迁作为自觉目标,制定并实施切实可行的现代化战略,当然也就谈不上重视和促进科技发展。因此,错过了世界第二次科技革命,中国科技发展水平与世界再一次拉大了距离。从 1928 年至 1947年,全国的高等学校毕业生总共不过 18 万人;新中国成立之时,从旧社会继承下来的科学研究机构不过三四十个,科技人员不过5 万人,其中专门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人员只有几百人;科研工作缺乏起码的仪器设备,科研经费十分微薄。这种科技发展水平根本不可能为革命时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建国以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确立了“科学为人民大众”的新中国科技事业的根本指导思想;发出了“向科学进军”号召,制定了国家科技远景规划;带领全国人民迅速改变了中国科学技术“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并在国防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科技成果。20 世纪 70 年代末,社会主义国家普遍掀起了改革浪潮。如果说 20 世纪前期的革命潮流是第二次科技革命与现代化汇流中的历史命题,那么此次改革,无疑是社会主义国家在第三次科技革命与世界现代化汇流中的必然选择。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站在新的时代高度,在深刻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作出的正确抉择,中国由此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历史序幕。在这一历史时期,邓小平阐明了科学技术现代化对国家现代化的关键作用;倡导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社会氛围;强调科技体制改革和发展高科技的重要意义;创造性地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这不仅推进了科技事业本身的现代化,而且开始显示出科技推进生产力和经济发展的巨大作用,为此后科学技术的体制改革深化和现代化动力作用的进一步发挥打下了良好基础。

随着 21 世纪的来临,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生物技术、空间开发技术、海洋开发技术等高技术群落,逐渐成为技术发展的趋势和主流,第三次科技革命进入了一个更高的发展阶段。与此同时,世界格局由两极对峙转向了多极化发展,国际形势由原来政治、军事上的冷战状态演化为经济、科技领域的“热战”。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继承了邓小平科技思想的精髓,深刻把握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世界科技革命的新特点,将科学技术放在优先发展地位;组织实施了“科教兴国”战略;提出了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体现和标志,并将科技创新提升到民族兴衰的高度。新世纪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深刻认识到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正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正成为国家竞争力核心的基础上,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摆在全部科技工作的突出位置,在实践中走出一条中国特色自主创新之路,实现了中国科技事业的跨越式发展。

不容置疑,现代社会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显,占据着主导地位。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给人类带来了富裕的物质生活和丰富的精神成果。然而,就在人们为科学技术的辉煌成就而欢欣鼓舞时,科学技术的负面影响也日益显现,生态环境恶化、温室气体排放、全球气候变暖等效应严重威胁到整个人类的生存。这恰如哈姆雷特所说:“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现实问题的严峻性驱动着每个有着责任感的人进行理性思考。科技为人类服务,科技更应该与自然共荣共生。随着党的十七大“生态文明”理念的提出,人类社会即将步入低碳时代,而低碳科技正是低碳社会和低碳经济的重要支撑。重视低碳科技的发展,不仅在理论上可以丰富人们对科技的辩证认识,而且更重要的是期望在实践上找到一条使科学技术能更好地为人类服务,以使人类摆脱困境的方法与途径。

作 者 QVELmunfLvI79pNXb+v+xRlBbQ5BC6WQNm6oE1c0TPqip2W2cO7V+3fYAI3t0kO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