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传统本体论困境

从一种视角来看可以把传统本体论区分为感性本体论和概念本体论,二者在阐明本体问题上都存在自身困境,体现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种不同思维方式。

一、感性本体论与概念本体论

莎士比亚在《哈姆莱特》中说:“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人为万物至尊总是以理性思入世界深处,探索自然界的举止行藏、生老病死、四时更替、流化变灭:一是追问世界的本原,一是探索世界变化的内在逻辑,由此导致本体论思考。

学界认同传统本体论是实体本体观,所谓感性本体论,即以人的感官所直观到的具体事物作为世界的本原或者把本原赋予感性特征的哲学世界观。无论以水、火、气、土还是以无限者、种子、原子、实在作为世界的本原皆属感性本体论范畴。这种本体论虽然是对世界基质的朴素追问,但存在以下理论困难:第一,把本原归结为普适程度不同的可以感知的具体存在导致解释上的无穷倒推。第二,它不能有效解释事物的相互作用与生成,为外因论和神秘主义留下地盘。第三,它的论断源于人的感觉经验,而感觉经验又常常自反或被证明不可靠。

概念本体论以数、存在、理念、单子、绝对精神等作为世界的本原。概念本体论是对感性本体论的反转,较之前者更能说明世界的一般性质。柏拉图认为,变动不居的感性事物不能成为哲学的对象,从而也不能作为世界的本原,只有不变、普遍、绝对的东西才能成为世界的本原。有两个世界:感觉世界和理念世界,后者是前者的原型,前者是后者的摹本。何谓理念?“当我们给许多个别的事物加上同一的名称时,我们就假定有一个理念存在”。亚里士多德认为理念论不能说明事物生成变化,既不能说明具体事物如何分有理念,又不能说明感觉不到的永恒理念如何引起可以感知事物的运动变化。亚里士多德认为所谓本原就是构成世界的原初成分,“它不是相互产生的,也不是由别的事物产生的,而是应该万物皆由它产生。” “作为存在的存在”就是实体,实体有第一实体和第二实体,第一实体是个别存在的可以感知的具体事物,是其他一切东西的基础;第二实体是指个别事物的属和种。除个别具体的感性事物之外还有永恒不动的非感性存在,没有非感性存在就不能说明事物的生灭变化。作为一般性质的“形式”是积极能动的,是事物之所是的决定原因,这样亚里士多德又回到了柏拉图概念论立场,也暗示出从个别出发和从一般出发理解本体的矛盾。概念本体论实质是把一般从个别中强行分离出去并视之为独立存在,而当人们再行追问一般何以独立存在及其何以推动万物之变时,它就不得不像亚里士多德那样借助外在的“隐德来希”牵强附会。

二、现象与本质的对立

无论是感性本体论还是概念本体论皆以割裂一般与个别的辩证统一为特征,这种认识上的矛盾在中世纪经院哲学中以唯实论和唯名论之争复现出来。唯名论主张只有个别才是唯一的实在,“一般”或“共相”只是名称;唯实论主张“个别”、“特殊”只是幻影,唯有一般才是真实的存在。唯实论和唯名论之争直接导致了近代哲学经验论与唯理论对峙,二者的对峙引入了对本体问题追问的认识论原则,喻示着对本体问题求解的深化,因为本体论本能地在认识视野之内,因此本体问题从而也就是认识问题,没有经过认识论反思的本体论是无效的。唯理论的原则是,知识具有普遍必然性,它不来自于经验而来自于理性;经验论的原则是,认识始于经验,只有从经验中获得的知识才具有普遍必然性。就经验论而言有两种:一种观点认为在经验背后有一个引起经验的不以经验为转移的独立存在,困难在于如何认定这个独立存在;一种观点认为人的认识始终只能停顿在感觉范围内,只有感觉与感觉相似,所谓物不过是感觉的组合。贝克莱说:“一切事物它们的存在就是被感知,它们不可能在心灵或感知它们的能思维的东西以外有任何存在。” 贝克莱认为感觉的主体是心灵、精神、自我。与之不同,休谟认为心灵、精神、自我也是感觉,感觉是人认识的唯一对象,不论人的思想、想象力多么遥远地驰骋,终归不能超出知觉范围。至于在知觉之外是否有引起知觉的存在一概不可知,因为我们除了求助于自己的知觉没有能力和工具回答知觉自身存在的问题。嗣后,康德既批判了感觉实在论的立场也批判了概念实在论的立场。他认为在人之外独立存在的具体事物是感觉经验无法说出的X,独立于经验对象的一般本质也只是一个纯形式的Y。进一步而言在主观经验领域通过思维把握“物自体”,一千个人所把握的物自体会是一千个“物自体”,那么究竟谁把握到的物自体才是真正的物自体呢?认识本身无法形成对本体的真正判断。然而这已经就是矛盾,当认为无法判断物自体时已经先行地承认了物自体的存在。一方面,承认感觉经验由物自体所引发;一方面,认为物自体又无法认识。感觉不反映对象,表象不表现本质,认识只能停留在“现象”界,而表象归根到底是一种纯粹的主观心理状态。传统本体论割裂了一般与个别的关系,康德则从另一角度割裂了现象与本质的关系。这引起黑格尔的强烈不满:康德人为地在现象与本质之间画地为牢。本质不在现象之外,可以透过现象认识本质,认识到了现象就可以把握本质。现象与本质、思维与存在的关系完全可以由主体建立,黑格尔通过思辨打开了从此岸到彼岸的通道,从而主体变成了实体,黑格尔说,“照我看来,一切问题的关键在于:不仅把真实的东西或真理理解和表述为实体,而且同样理解和表述为主体。” 这样黑格尔又重复了柏拉图主义。其一,黑格尔把具有自我创造能力的绝对理念设定为本体并未摆脱柏拉图概念本体论的牢笼,也是一种独断的假定;其二,黑格尔是以思维与存在的同一克服了康德的不可知论,进一步揭示出本体论的认识论维度,但并未科学解决绝对理念的前提问题。黑格尔把绝对理念的发展理解为一个自我创造、自我运动、自我认识、自我实现的过程,包含了辩证法的“推动原则和创造原则。”虽然黑格尔未能把过程视作本体,但它已经展示出理解本体问题的一条新的思路。 wkoDnYz9Qxh0i/J18omlaruQhll3DiTRCJ02kUX46XgLKMQG53Smu+kNscmU1Bj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