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学校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

中共中央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着力点。在公民道德建设中,应当把这些主要内容具体化、规范化,使之成为全体公民普遍认同和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按照纲要具体化、规范化的要求,我们认为,当前我国学校道德教育的具体内容应该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一)义利统一的权利意识教育

权利和义务的绝对值是相等的,它们作为一社会利益的体现,共同担负着对个体行为的评价功能反映权利与义务关系的义利之辩,是人类文明史上经久不衰的话题。西方社会长期崇尚以权利为本位的价值观念,把个人的发展归结为个人权利和价值的实现过程,认为权利是人的本质性存在,获得权利既是个人的理想价值,又是个人发展的先决条件和现实保障。中国儒家思想主张人的发展问题主要是道德的自我完善过程,主张将义与利区别开来,认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坚持集体主义的道德原则,实施以义务为起点的公民道德教育。纵观中西方道德教育历史,片面强调义务的道德教育观念效果是不理想的,它必然导致人们主体意识的缺失,价值观念的紊乱,劳动积极性的降低,不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因此,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转变教育观念,扬弃传统的义利观,实施权利和义务统一并上升到责任的学校道德教育,是建立与市场机制相适应的学校道德教育体系的主要环节。义利统一的权利意识教育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第一、保持学生个体的主体性。作为社会主体的学生,正因为享有相应的权利而成其为学生积极的政治权利(其核心是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使学生个体成为社会的政治主体。在法治国家中,不管是与自然人人格相关的一些权利诸如人格权、生命权、健康权、婚姻自主权、名誉权、荣誉权、肖像权、择业自主权等,还是和法人人格相关的一些权利如企业(公司)名称权、所有权(经营权),产品的商标权等都以明确的法律条文规定下来,从本质上来看,这些权利规定都体现了学生个体的主体性。

第二、维护学生人格的独立和完善。权利的道德意义就在于依据道德应该得到的东西,使作为道德主体的人应享有应该得到的道德自由和利益,包括道德选择的自由,人们在一定道德关系中的地位、尊严和受惠性以及道德行为的公正评价等,这样就会使道德主体因行为的高尚动机和社会的公正评价而产生生命崇高感,产生被尊重的愉悦和满足感,一个人对自身正当权益的追求本身就是对善、对幸福的期待和向往。

第三、讲究学生权利与义务的对等。对权利的维护与对义务的承担,对于学生应当是对等的,无论在社会生活中还是在法律规范中,既不存在没有权利的义务,也不存在没有义务的权利,权利与义务作为一定社会利益的体现,共同担负着对个体行为的评价功能。当法律分配义务时,这些义务必须是从权利中合理地被引申出来的凡不以权利为前提的义务都是不公正、不合理的,每个人正是通过对自身权利的认识和要求,而认识到他人权利的同等重要性,进而认识尊重他人权利乃是由自身权利而产生的一项重要义务,这也是维持自身权利的必要前提。

第四、坚持尊重个人合法权益与承担社会责任相统一。权利和义务的统一表现为道德责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明确指出,坚持尊重个人合法权益与承担社会责任相统一,要保障公民依法享有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各方面的民主权利,鼓励人们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获取正当的物质利益,引导每个公民自觉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各项义务,积极承担自己应尽的社会责任,坚持不懈地对学生进行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责任意识教育,不仅是学生公德意识教育的客观要求,而且是我国全面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内核。

(二)关爱生命的生命价值教育

从生命观来看,人类生命既有自然属性又具有社会文化的内涵,既有本能的生存方式,更有社会文明的发展需求,处于自然生命与社会文化价值的统一状态。文明社会的标志之一,就是要维护每一个公民的尊严、平等与自主自决权,尤其要保护病人、残疾人、精神病患者、弱智儿童等弱势群体的生命权益,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的多元化导致了人们价值观念的多元化。人们在多选择的社会背景下,变得脆弱而无方向,甚至漠视生命。诸多的社会、心理问题,其根源就在于面对变化,人对自我价值的认识不足,不能肯定自我的力量和影响,不能正确估量生命的价值。对自我和他人生命的无知,对生命方向的茫然,导致了许多悲剧的产生。因此,关爱生命,尊重生命的生命教育,是当前学校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具体实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帮助学生认识生命。教育学生认识生命,首先要使学生认识到生命在大自然中孕育与生存的艰难,且生命对于一个生物个体而言只有一次,从而体会到生命的珍贵;其次,要让学生正确看待生命现象,既认识到生命的伟大与崇高,又认识到生命的渺小与脆弱;再次,要让学生正确认识和把握生命的内涵,进而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引导学生欣赏自我的价值,发现自己的潜质,将生命蓄积发挥出来。

第二、引导学生欣赏生命。自然界中生物的种类繁多、形态各异、色彩斑斓,要通过对生物结构与功能的统一和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等知识的学习,让学生感受生物所具有的形态美、结构美;让学生感受生物及生物与自然的和谐之美,最终使学生感受或体验生命之美,从而欣赏生命。

第三、期望学生尊重生命。尊重生命,也就意味着尊重个性,生命是人的载体,没有生命也就谈不上人的一切情感、思想、个性是蕴藏在生命本质中的,通过生命的形式呈现出来,而生命也依赖个性得以表现。个性的完善,不仅在于思想上的正确引导,也在于其情感经验的丰富。人类的情感是多种多样的,尤其和生命意识相关的感情,更是丰富,如同情、怜悯、感伤、畏惧等,都是对生命的珍惜、热爱,推而广之如善良等美德,也无不包含着生命意识的意味,个性成长的过程,也是生命表现创造性、生动性的过程。

第四、鼓励学生珍爱生命。生命是一个过程,自然会遇到许多艰辛、险阻、挫折、困顿,这些和短暂的欢乐幸福一样,都是生命的一部分,生命原本就是一种承诺:对父母、对亲友、对社会、对自己,因此,人在任何挫折与不幸面前,都没有任何权力草率地处置自己的生命。活着注定要接受生命的种种不幸与悲哀,但也许就在此刻我们便能得到生活的惊喜与回报,珍惜生命、热爱生命,才能热爱生活,才能追求我们生命存在的意义与价值。

(三)明礼诚信的诚信理念教育

诚信作为基本的道德规范,在人类思想史上一直有着重要的地位。从现代意义上看,诚信的基本含义就是诚实守信,诚实是守信的基础,离开诚实就难以守信;守信是诚实的外化,也是衡量诚实的重要标准。诚信既是公民道德的一个基本规定,是处理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最起码的要求,又是人之为人所必须具备的一种基本的道德品质,因此,在学校道德教育中实施明礼诚信的诚信理念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明礼诚信的诚信理念教育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第一、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通过明晰产权来坚实诚信的现实基础。失信的不道德行为不仅仅是人品问题,更是制度的问题,要彻底解决诚信问题,必须对现行经济基础制度进行深刻的变革,建立明晰的产权制,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不再建立在从前那种亲情、血缘关系或者狭小范围内的稳定邻里关系上,而转向范围更广、以交换为主、双方平等的契约关系上来,市场经济中的诚信,主要表现在对于契约关系的尊重和订立契约的履行,而保证这种契约的公平、合法和有效,以及惩罚未履行契约的行为,都依赖于清晰的产权界定,诚信行为产生的根本动力来自于利益的驱动,但是这个利益具有长期的性质,需要人们具有对于长期利益的关心才会真正促使诚信行为的产生,这就需要产权制度的建立。

第二、切实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通过道德的内在维系来支撑社会诚信。实施学校道德教育应该本着真实和真诚的态度,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充分考虑到绝大多数人的实际道德水准和市场经济激烈竞争的严峻性,不以无限拔高的道德要求和超越现实的道德理想主义模式来评判人们行为的善恶,来衡量一切事物是否符合道德,强化明礼诚信光荣,反之可耻的观念;营造诚信守规者受尊重,不诚信违规者遭鄙视的社会氛围;从而逐渐确立人人明礼诚信的良好社会风气,使明礼诚信成为人们自觉的道德要求和行为规范。

第三、逐步优化明理诚信的社会法治环境,为社会诚信提供必要的法律保障。在现代市场经济社会,诚信的基础和依据首先是法律,因而完善社会的法律体系,便是营造和保护明理诚信的社会环境的第一要务。从我国的历史和现实来看,由于受儒家重德、轻法的传统文化影响,法律的地位和尊严多年来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人们往往将诚信建立在道德良心之上,以君子协定来维系诚信,除此以外,法律对不讲诚信的恶行惩罚过轻,在客观上助长不讲信用的社会风气蔓延。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社会法治的欠缺,才导致人们对固守诚信理念的放弃,因此,完善法制建设,加大对背信弃义、坑蒙欺诈行为的惩处力度,是维护正常的经济和社会秩序,有效保护自身合法权益的基本要求。

(四)天人合一的生态责任教育

由于人们生态环境意识的缺乏和淡薄,其后果必然是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使人类面临前所未有的生态危机,在发展的道路上步履维艰,因此,加强天人合一的生态责任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第一、通过法律的规范,使广大学生明确生态责任和义务,要进一步完善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制度,明确界定学生的生态责任和义务,使他们认识到:人不仅有利用和改造自然的权利,同时也必须承担保护自然的责任和义务,这源于自然的双重存在;一方面,自然为人而存在,即自然的存在是为了满足人类的需要,这是自然的外在价值;另一方面,自然又是为己而存在,它是由自然自身所决定的,与人的需要无关,这是自然的内在价值,这种内在价值就是自然的权利和尊严,它决定了人类必须对自然负责。

第二、通过大众传播媒体的教化,使广大学生理解和接受生态责任,要充分发挥大众传播媒体的主渠道宣传教育作用,把向宣传学生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环境保护、人与自然的和谐、开创文明发展道路作为教育的重点。要在人们心中树立起崇尚自然、热爱自然的道德情操;要在人们心中唤起关爱生命、善待生物的道德良知,自觉摈弃乱捕滥猎、乱采滥挖的不道德行为,让环境保护观念深入人心。

第三、通过环保组织的影响和示范,使广大学生自觉履行环保义务。要大力加强环保组织建设,壮大环保组织队伍,通过志愿者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和示范作用,对学生进行宣传教育,使他们充分认识到保护环境关系到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真正能够将自然视为人类的朋友,树立尊重自然的生态态度,形成自觉而强烈的道德责任感。

(五)科学文明的消费观念教育

科学文明的消费生活方式是社会进步的一个明显标志,也是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所谓文明消费,是指与自然和谐的适度层次消费方式。它具有适度消费、层次消费、绿色消费和注重精神追求的消费等基本特征。如今,部分人表现出了不良的消费心态和倾向,超前消费、攀比消费、讲排场、比阔气等奢侈和贪图享受的不文明消费行为,不仅浪费了大量宝贵的资源,而且污染毒化社会风气,严重影响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因此,在学校加强科学文明的消费观念教育,建立和规范反映小康社会真正内涵的新的消费理念和消费行为,增强学生文明消费意识,已是全面构建和谐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

第一、构建合理的消费结构,树立新的消费观念。要建立合理的消费结构,扩大生存消费,提升学生享受消费(如果说生存消费仅仅只是对生理需要的满足,那么享受消费则更加强调对心理和精神生活的满足),这是学生适应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且获得全面发展的有效举措。

第二、构筑文明消费载体,提高消费档次。文明消费的最主要载体就是绿色产品,由此形成对绿色产品的需要构成绿色消费。绿色消费是一种生态意识的高层次的理性消费方式,它体现了消费者科学的道德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安全、健康、舒适、环保的消费是绿色消费理念的内涵所在,目前社会上经过质量认证的绿色产品正代表着时代的消费趋势,也是文明消费的最好体现。

第三、构筑文明消费导向体系,引导文明消费新潮流。广告是创造消费时尚引导消费潮流的有效载体,生产经营者正是通过广告不断推出超越人们当前需要的新产品,并使之成为消费时尚,驱使消费者购买自己当前不需要的商品。人们购置商品主要不是考虑实用与否,而是考虑是否符合时尚,于是就不断地购买新的流行样式,于是就有大量的耐用消费品在还可使用的时候被闲置起来或抛弃掉了,所以,特别需要对广告来一次革命,让广告回归到为消费者提供信息的恰当位置上,引导学生文明消费。

(六)坚定执著的信念、信仰教育

信念和信仰是随同人类社会生活产生的具有普遍性意义的精神现象。进入改革开放的社会转型期以来,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全民族的精神状态发生了深刻变化,然而,环境的变化和人们生存方式变迁也引发了人们价值观系统结构的严重失衡,在社会上出现了重物质价值轻精神价值、重个人价值轻社会价值、重现实价值轻长远价值的错误倾向,少数人甚至产生了信念动摇和信仰危机,信念、信仰的失落,必然导致人们的思想迷乱、方向迷失、行为失范,使人走向平庸甚至沉沦,因此,在社会转型期,加强信念、信仰教育,积极倡导学生坚定社会主义信念,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全面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动力和政治保证。

第一、准确说明共产主义及其同社会主义的内在联系,将共产主义理想转化为学生的坚定信念。就现阶段而言,要特别强调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中国过去经济十分落后,在剥削制度被消灭之后搞社会主义,必须集中精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并以此为基础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使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为实现共产主义创造物质基础;在发展生产力的同时,要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只有两个文明都搞好了,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也才是在为实现共产主义全面创造条件。

第二、正确理解现行路线方针政策,逐步将共产主义理想内化为自己坚定的信念。要特别教育我们的下一代下两代,一定要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一定不能让我们的青少年作资本主义腐朽思想的俘虏,那绝对不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的是全面实现小康,搞市场经济、对外开放是为了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允许非社会主义经济成分发展是以保证社会主义公有经济的主体地位为前提的,而所做的这一切事情,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实现共产主义。

第三、引导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把握住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唤起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是革命和建设的指导思想,学生只有信仰马克思主义,才能真正接受马克思主义,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自觉把自己融合于马克思主义开辟的事业之中,并为实现这一事业鞠躬尽瘁,从而保证这一事业的胜利。

第四、引导学生树立远大志向,结合切身经历去认真观察与思考。注意调动受教育者自身的积极性,要着力引导学生树立谋求祖国富强,人民幸福的博大志向,总结自己的经验,观察和思考变化着的实际。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突出特点,在于引导学生努力针对新的实际,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基本方法,来探索解决新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基本问题,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在针对新实际掌握马克思主义又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新问题的不断往复中,逐步确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并为实现自己的这种信仰奋斗终生。 Z4btIG1RKhGoWEyr+17/29gQpK2IMbgYUQp0bUXXa+SBwOKcFCo+D7glF7A2E1c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