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校道德教育过程中,接受就是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选择、内化、整合,这个教学过程由教学者、教学内容、教学媒介、教学环境、接受者等要素有机构成。在接受过程中,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地选择和内化在选择阶段,接受主体要依据自身的接受特性,在一定的期望价值目标的作用下,把那些与自己的期望相一致、相吻合的内容摄取出来,进行思维再加工,使之与自己原有的知识结构进行对接,以达到对其认知结构中的知识要素进行重新构建;在内化阶段,接受主体要在整合的基础上,将教学内容本身所蕴含的合理性和真善美,在自己的知识结构中得到强化,以提高自身素质、完善人格结构。
学校道德教育是一个完整的教育过程和接受过程,它不同于其他领域和层面人群的道德教育,其基本的规定性,在于学校道德教育是一个精致严密、时空相关性极强的过程,这个过程的教育过程,受到接受过程相关因素的制约,这些制约因素,主要是接受者的内在需要因素、理解力因素、情感偏好因素和心理期望因素,另外,教育过程中教育者的若干因素中,对接受者接受过程产生即时性的影响因素,主要有教育者的教学语言因素,以及教学水平和能力因素。
1.学校道德教育接受过程的内在需要因素制约。学校道德教育是否被学生所接受,这与学生需要密切相关,没有需要就没有主动的接受,内在需要作为一种动力,调节主体自身的接受状态,形成接受的思想动机,引起接受活动的发生内在需要还决定着接受的目标和方向,因为主体有什么样的需要就将按什么样的目标和方向进行接受,当教学与主体需要的目标和方向不一致时,主体就会拒绝接受。当教育者教学对主体具有接受动力,主体经过自我调节就主动接受。
2.学校道德教育接受过程的理解力因素制约。学生在接受教育者教学时,总是要先理解其内涵,根据他们的理解定势来进行接受,这个理解定势,即学生原有认识结构,该结构由学生已有的文化积淀、概念体系、思维定势三个部分构成。对不同学生来说,他们接受什么,如何接受以及接受的结果等是有差异的,是凭借其理解定势的功能,实现对内容的整合与内化,并最终完成接受。学生理解力上的差异,造成了他们接受上的差异,学生不能或很难接受与自己的理解不相容或超过自己理解力的教学内容。
3.学校道德教育接受过程的情感偏好因素制约。学生对教育者的情感倾向,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接受,如果学生对每个教育者持肯定情感和态度,他就特别愿意听这位老师的课,接受他教学的效果也特别好,若师生的情感关系不融洽,学生就会抵制他的教学,由于情感因素,即使是高水平的,成功的学校道德教育,也会影响接受效果,学生虽然也意识到自己的这种心理和行为不对,但其内心的情感和定势仍会阻碍他的心智活动,妨碍接受。
4.学校道德教育接受过程的心理期望因素制约。学生对教学总会有某种心理期盼,一般来说,如果教学正是学生内在希望和寻解的,那么就能激发他们的接受动力,他们就愿意并且容易接受,如果教学内容不在他们的预期之中,就容易给他们带来陌生感,导致他们对接受的隔阂与排斥,这就严重干扰和影响接受效果与质量。
5.学校道德教育接受过程的教学语言因素制约。教学语言表达有不确定性和多义性。不确定性的直接后果是造成学生不确定的接受,多义性的直接后果是使学生在接受时常产生歧义。整体系列中的一个完整的学校道德教育内容体系,是以主流思想意识和基本内容为核心的,为了展开和论证,为了强化接受效果,有时是要旁征博引和纵横联想的但不能造成只是一种教学的援引被学生接受了,也不能是学生接受了教育者的另外寓意,即不能使学生从非本意上来理解和接受教育者的问题,而必须从本意上来理解和接受,就是创造性的理解和接受,也必须符合主流思想意识和基本内容指向,这取决于教育者教学语言的质量。
6.学校道德教育接受过程的教学水平和能力因素制约。从教育者教学水平来说,在通常的情况下,教育者高水平的教学与学生高水平的接受是成正比的,从教育者的教学方式来说,教育者不同的教学方式,必然带来学生不同的接受方式和接受效果。单纯的教育者讲学生听这一教学方式,学生的接受效果是比较差的,而教育者和学生双向交流和沟通,则接受效果就比较好,这取决于教育者的教学水平和方式。
学校道德教育作为一个完整过程,要通过接受过程来完成和实现,这就必须关注、认同和研究、把握学校道德教育接受过程的基本问题和规定性,学校道德教育接受过程的几个基本规定性问题,主要是教育目的和教育指向、教育情境和教育氛围、教育方法和教育技巧,教育过程和接受过程的双方互动形态。
1.学校道德教育接受过程的基本规定性。在学校道德教育中,要求学生全部接受是不现实的,但被学生最大限度地接受,经过努力是完全可以做到的,学生在数量上接近全部接受,也就是主体在接受数量的最优化。
(1)学校道德教育接受过程的准确性。在教学和接受过程中,要尽量减少失真,这是教学活动和接受活动的共同要求,对教育者来说,教学的准确性和正确性,与学生优质接受的可能性是正比例关系,学生在接受时增删、曲解越小,理解和把握得就越深刻,接受中的保真就越大,这就是建立在学校道德教育接受过程的准确性的基础上的主体接受的最优化。
(2)学校道德教育接受过程的时效性。在学校道德教育过程中,要求教学内容传达给学生时,学生的反映、理解、把握速度快,一次性接受传达的内容的比例高,甚至不需要教育者进行重复性教学和多次辅导,这是主体在接受速度上的最优化,形成学校道德教育接受过程的时效性。
(3)学校道德教育接受过程的内在接受性。由于接受主体个性和基础概念系统的存在,学生的接受不是消极被动地进行,而是带着主体的态度、知识结构、心理定势进入接受,这就有一个接受原发状态问题,以自己的接受状态进行评价选择、排列组合,并纳入、内化自己的知识结构、概念体系,这就是学校道德教育接受过程的内在接受性,即实际发生的接受状态和接受效果。
2.学校道德教育接受过程的教育目的和教育指向。在学校道德教育过程中,具有明确的指向性、目的性的教育行为的效率明显地高于无目的性教育行为的效率。对教育者来说,在教学时,都应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指向性,要在教学活动开始前清晰地知道为什么教育和应该怎样教育的问题,这才能避免选择教学内容时的盲目性,因而教育者必须按一定的目的将教学的期望和设想转化为具体而详细的教学目标,并按其目标进行教学,并为学生指明每次教学的具体接受目标这样,教育者按一定的目的和目标进行教学,学生按一定的目的和目标进行接受,这是教育者最优化教学与学生最优化接受。
3.学校道德教育接受过程的教育情境和教育氛围。教育者教学,学生接受,都是在一定的情境和氛围中进行的。离开了确定的、特定的情境或氛围,教学和接受都难以实现最优化。只有以良好的情境和氛围为中介,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进入良好的接受状态,从而完成接受任务教育者创设良好的教学和接受情境和氛围,本身就是十分重要的教育活动,是教育行为的题中应有之义,与教学效果相关。
4.学校道德教育接受过程的教育方法和教育技巧。学生接受状态和程度与教育者教学的方法技巧正相关,这就要求教育者要有较高的教学技能和技巧。首先,教学内容的准确,教学内容要准确无误,与学生接受目标和要求相一致;其次,教学方式的有序,要防止教育、教学的杂乱无章,特别是教学方式的灵活和多样时,更要注意有序性,即教育者不但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灵活多样地选择不同的教学方式,而且还要根据不同的接受状况灵活多样地变更其不同的教学方式,并使之呈现有序状态;最后,教学层次的清晰,教育者的思路要清晰明确,给学生以启发性,激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既有清晰准确的接受,又有主动性、创造性。
5.学校道德教育接受过程的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互动形态。学校道德教育接受过程,不是教育者的单边活动或学生的单边接受,而是师生双向互动过程,只有在这一过程中,才能出现教育者最优化的教学和学生最优化的接受,这种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互动形态,表现为师生的心理共鸣,即达到师生双方的心理状态的和谐统一,实现师生间的情感交融和沟通,同时,教与学方向、目标、思路在教学过程中协调互动。这样,才能实现学校道德教育接受过程的最优化。总之,学校道德教育是一个完整的教育过程和接受过程,它不同于其他领域和层面人群的道德教育,其基本的规定性,在于学校道德教育这个精致严密、时空相关性极强的教育过程,受到接受过程若干相关因素的制约,学校道德教育作为一个完整过程,要通过接受过程来完成和实现,就要认真研究并优化这些相关制约因素,就必须关注、认同和研究、把握学校道德教育接受过程的基本问题和规定性。要强化学校道德教育针对性、吸引力、感染力,提高学校道德教育质量,增强学校道德教育的效果,就是要在理论的意义上和实践的意义上,紧紧抓住教育过程并重点全力抓好接受过程。这样,认真思考和研究学校道德教育的接受过程,学校道德教育的实效和质量才在根本上有落实、支撑和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