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讲
新闻编辑概述

本讲要点

●编辑活动是大众传播过程中具有专业性、创造性的活动,编辑活动力求传播效果的优化。

●编辑学以编辑活动为研究对象,与社会学、文化学、心理学等诸多学科有非常密切的关系,是一门综合性边缘学科。新闻编辑学是新闻学的分支学科,研究各类媒体的新闻编辑方法、技巧和规律。

●新闻采编部门构成媒体的生产系统,编辑部门是生产系统的核心。在不同的采编管理方式下,新闻编辑工作的范围和重点各不相同。

●新闻编辑工作类型有多种,但具有共同的目的——媒体最优化。

一、编辑

(一)编辑的含义和历史沿革

编辑是用特定的手段,组织、采录、收集、整理、纂修、审定各种精神产品,使之传播于社会公众的工作。《说文解字》说“编,次简也,辑,车舆也”。编辑的古义,是顺其次第,编列简策而成书。编辑二字,即从收集编连简策而来,至今沿用。

中国的编辑工作出现很早。商代已有文字记录的典册,说明已经有人从事编辑整理简策的工作。司马迁《史记》中的十表八书,是编辑工作的结晶。善于叙事且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的《战国策》,是刘向根据《国策》、《国事》、《短长》、《事语》、《长书》、《修书》等流行的不同本子,整理校订、精选汇集、确定书名而后编成的。他写的《战国策书录》,就是一份著名的编辑报告。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和他周围的文学之士,编辑了《文选》,写了《文选序》,说明编选的原则和方法,对后世文学的发展很有影响。其后,李阳冰为李白编《草堂集》,李汉为韩愈编《昌黎先生集》,刘禹锡编《柳宗元文集》,元稹编《白香山集》,杜牧编《李贺集》,都是出于倾慕和纪念而进行编辑的。司马光精研历史,编成《资治通鉴》,他用了 19 年的精力,领导一个小而精的编辑队伍,是可谓专职的编辑。南宋而后及至明代,雕版印刷盛行,商品经济发达,手工业城镇中书市坊铺兴起,出现了受聘于书铺的编辑,明末苏州冯梦龙、吴兴凌蒙初等即是代表。真正的近代职业编辑,在清末戊戌维新运动及其后,才活跃于学术文化界,成为一种自由职业者。他们中间著名的人物有梁启超、谭嗣同、唐才常、樊锥、章太炎、蔡元培、张元济等。

随着文化活动和科学技术的发展,除书籍、报纸、期刊、图画等出版物外,还利用声频、视频、符号、图像等提供知识,传播信息,积累文化,交流思想。因此,编辑工作的内涵扩大了。通常编辑又可分为图书编辑、期刊编辑、报纸编辑、广播编辑、电视编辑、网络编辑及电子出版物编辑等。

编辑一词在现代已发展为多义词。一般指专业性的工作,如媒体的选题、组稿、审读、加工整理等;非媒体机构中,文献资料的整理,编撰工作通报、专业刊物等,也是编辑的工作。根据 1986 年 3 月 30 日颁布的中国《出版专业人员职务试行条例》的规定,编辑职称设编审、副编审、编辑、助理编辑 4种,新闻机构职称分为高级编辑、主任编辑、编辑、助理编辑。

对“编辑”这一基本概念,20 年来争议最大,研究者提出的界定不下百种,从《编辑学概览》(朱美士主编)和《编辑学概览(续编)》(向新阳主编)两书中就可见一斑。

如戴文葆:“使用物质文明设施和手段,从事组织,采录、收集、整理、纂修、审定各式精神产品及其他文献资料等,使之传播展示于社会公众。”

刘光裕:“利用传播工具的传播活动中,处于作者和读者之间进行的种种出版前期工作。”

王振铎:“根据社会文化需要,按照指导方针,使用物质载体和技术手段,对精神产品进行组织、采集、鉴审、选择和编序加工,并缔构成一定的文化符号模式作为社会传播媒介的活动。”

叶向荣:“组织、审阅、编选、加工原创作品以在整体上构成作品(编辑作品)的再创性著作活动。”

张觉明(台湾):“搜集材料(文章、故事或草稿)将之汇集在一起,加以鉴别、选择、分类、整理、排列和组织等处理过程。”“从工作实情说,是先辑后编。”

任定华:“编辑是信息,知识有序化,载体化与社会化的业务活动。”

邵益文:“根据一定的思想原则,以相应的信息或著述材料的基础,进行优选、创意和优化、组合,使精神成果适于制作传贮载体的智力劳动。”

……

以上定义的不同点只是对编辑的涵盖面的不同而不同,如有的只针对书刊编辑,有的包含了报纸、电视等后起媒体的编辑,同时还有理解的角度的不同而已。

(二)编辑活动的特点

为了更好地研究编辑学,我们还有必要研讨一下编辑活动的特点:

首先,编辑活动是大众传播过程中的一种活动。

我们只要看一看编辑活动的最终成果——精神产品(包括书籍、报纸、杂志、广播电视节目)就可以明白,编辑活动是利用大众传播媒介进行的大众传播活动的一部分,编辑活动不能游离于传播活动之外。

第二,编辑活动是一种专业性、创造性的社会传播活动,主要包括策划、组织、审读、编选、加工整理稿件等多方面的创造性、专业性的工作。编辑工作的创造性体现在很多方面,例如协助作者“出点子”、找选题、对原稿提出有建设性的修改意见,在文稿的出版形式上作独具匠心的安排(制作标题、设计版面等),都体现出编辑工作的创造性。

第三,编辑活动的最终目的不外乎有两个方面:一是使作者的精神文化产品(稿件)从内容、形式诸方面达到最满意的效果,使其缔构成为整体的、有序的供交流传播的文化产品;二是最大限度地满足并便利被传授者。

第四,编辑活动是精神文化信息传播的中介。

人类精神文化的成果,只有通过一定的渠道和方式进行交流,成为全社会共同的精神财富,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实现价值。而编辑工作正是具体组织和实际推进以信息交流为中心的精神生产协作的中间环节,以促成精神文化产品实现其价值。

第五,编辑活动具有劳动的隐匿性。

与人类其他一些社会活动相比,编辑活动更具有劳动的隐匿性。也就是说,编辑活动在很多情况下是一种幕后的活动。主要表现为:编辑劳动是围绕他人的劳动成果展开的,是“为他人作嫁衣”的劳动。编辑活动与著作活动的根本区别,就是著作活动是表达作者自己的思维成果,编辑活动则是传播别人的思维成果。编辑活动有很大一部分是非显性活动,例如编辑组稿、退稿等方面的劳动就是一种非显性的活动。

综合上述,我们可以将编辑的本质含义作如下解释:

编辑是在大众传播活动中,为满足受众需要,对他人的精神文化产品进行的组织、编选、加工整理等创造性的优化处理工作,目的是使这些精神文化产品成为整体、有序的传播形式。

二、编辑学

(一)编辑学的提出

编辑学是近些年来诞生的一门新学科。1990 年以前出版的字典辞书,没有“编辑学”条目。《当代新科学手册》录入和介绍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国内外社会科学的新学科,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互渗透而产生的综合学科、边缘学科及分支学科共 253 门,其中综合学科有传播学,但没有编辑学。中美合印的《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甚至没有收入“编辑”一词。1965 年香港出版了《杂志编辑学》一书,成了我国第一部以“编辑学”命名的著作。实际上,这也是世界上首次出现的编辑学著作。编辑学研究者林穗芳曾在《关于编辑学的性质和研究对象》一书中提出,编辑学这一术语,在国际范围内很可能是我国首先使用的。1980 年陈仲雍在《科学的编辑与编辑的科学》一文中,重提“编辑学”的命题,引起编辑出版界的反响。1990 年 2 月出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首次列入了“编辑学”的条目。在这之后不久,1990 年 8月 26 日美国《克利夫兰旗帜日报》在一篇报道中,向西方国家读者作介绍:“我想向西方读者介绍中国新近发展起来的一门科学——编辑学。在全世界一直对编辑出版工作进行研究,但把编辑工作作为一门严整的学问加以深入研究是很少见的。最近几年中国编辑界开始研究编辑学,因而创造了redactology这个术语。自这门新学科在 1983 年开始兴起到现在,已有一些编辑学刊和十几种编辑学书籍问世。”1993 年,编辑学专业正式列入国家教委制定的高等学校专业目录,标志着它堂堂正正地列入了学科之林。

(二)编辑学的性质

那么,什么是编辑学?目前不少研究者从不同的观点和视角,对编辑学作了科学的界定,众说纷纭,表述各异。但比较一致的看法是:编辑学的研究对象是编辑劳动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编辑思想、编辑观念等。因此,编辑学是研究编辑活动的性质、作用和发展规律的科学,或者说是研究编辑活动的原理和方法的科学,是一种综合性多科性的边缘学科。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编辑学研究的对象是编辑劳动,是一种人类的社会文化的活动,一种与设计、生产、传播积累精神文化产品密切相关的脑力劳动,这些都属于社会现象。所以,编辑学属于社会科学范畴。但是,我们对编辑学所涉及的全部研究对象和内容进行多侧面、全方位的观察之后,就会发现编辑学与社会学、文化学、心理学、人才学、经营管理学、美学、出版印刷学以及其他一些学科,如领导管理学、信息科学、行为科学等,都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其研究内容相互渗透,因此我们说,编辑学是一门综合性的边缘学科。

还有一点应该说明,编辑学和其他许多学科一样,具有理论性和实践性两个方面。编辑学既要研究编辑劳动的性质、作用、规律,也要研究编辑劳动的运作过程和形式。也就是说,我们对编辑学既要进行抽象的理论思辨,也要进行具体的总结和概括。

三、新闻编辑学

新闻编辑学是新闻学的一个分支,属于新闻业务研究,是研究新闻编辑工作的规律和方法的科学。我国的新闻编辑研究起源于 20 世纪初,1919 年徐宝璜在我国第一本新闻学著作《新闻学》中对编辑业务的研究,被认为是我国研究报纸编辑业务的起步。1919 年 2 月,徐宝璜为北大新闻学研究会二期学员开设的“报纸编辑”课则是我国最早开设的新闻编辑业务课程。徐宝璜的新闻编辑思想分散于《新闻学》中,对新闻编辑的工作要求、能力和技巧都有论述,也搭建了我国新闻编辑学的大体研究框架。

具体而言,新闻编辑学的研究范围应该包括传统意义上的报纸新闻编辑、电视新闻编辑、广播新闻编辑以及网络新闻编辑工作的技巧、方法、规律。各类媒体的新闻编辑工作因为媒体的不同特点体现出各自的专业特色,但是它们具有新闻编辑相通的地方,例如各类媒体的新闻编辑所担负的都是大众传播把关人的角色,工作的对象都为新闻“半成品”或者新闻素材,工作的目的是优化新闻传播效果。其中,报纸是最早的大众媒体,已发展成熟,关于新闻编辑已经形成一整套可供操作的方法、技巧,其他媒体的新闻编辑在报纸编辑的基础之上逐步形成自己的编辑形式,因此本书将侧重于报纸新闻编辑研究。

四、新闻编辑工作

(一)编辑部门在媒体中的地位

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报纸组织内部,“编辑部”与“报社”地位相等,采编和经营合一,编报和经营都由编辑部负责,表现为“大编辑部小经营部”。改革开放以后,报纸逐步走向市场,报社这种内部结构表现出明显的弊端。

1995 年《羊城晚报》进行报纸的管理体制革新,随后,我国大部分的新闻媒体逐渐采用采编与经营分离的管理机制。一方面从管理上有效限制了采编人员参与经营活动,有效地制止有偿报道等不良行为,能使编辑部门专注于内容生产;另一方面经营活动空间得到有效开拓,媒体真正地走向了市场。

在采编与经营分离的机制下,媒体的生产系统和经营系统分开,生产系统相对独立地运作。以报纸为例,其生产包括报纸设计、信息采集、编辑和制版印刷等多个环节,参与这部分运作的主要有记者、编辑、排版录入人员、制版印刷工人等。承担新闻采编任务的编辑部门构成了这些媒体的生产系统的核心,编辑部门负责媒体的内容生产和发布(报纸的编辑部门负责报纸的编辑出版工作,广播电视的编辑部门负责节目的制作播出),在整个生产流程中起决定性作用。其中,新闻编辑工作内容主要包括:整个媒体生产系统的设计和决策;指挥和调度各类报道;对新闻产品进行制作、加工、组合;协调媒体生产系统和经营管理系统的关系。

图 1-1

(二)编辑工作在采编系统中的地位

1.新闻编辑在采编系统中的作用

采编系统内部,新闻编辑起到把关人和组织者的重要作用。编辑可以掌握记者稿件的生杀大权,他们依据自己的判断决定记者的工作有没有价值,可不可以发表;编辑们用删减稿件、给稿件编写标题、改写稿件等诸多修改方式表达着自己对新闻稿的意见;编辑们决定哪一条新闻放在头版头条,哪一条新闻应成为新闻节目的头条,哪些新闻要放在新闻主页上做重点推荐;有时,编辑们用自己的方式策划、组织对重大事件的报道,甚至直接“制造”某些新闻。不同于记者只能客观报道事实的工作,很多情况下,编辑们直接用社论、编辑部评论、编者按、编后、述评指点江山,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如果说记者决定了一个事件如何以新闻的形式呈现给受众,那么编辑就决定了众多的新闻如何以媒体的形式展现在受众面前。因此,我们才看到了中央电视台的四平八稳、湖南卫视的青春活泼、东方卫视的现代时尚。

2.我国目前的采编管理机制

采编管理机制直接决定新闻编辑的工作性质、重点以及工作方法,不同采编管理机制下新闻编辑的工作方式区别很大。采编管理机制实际上围绕两个核心问题来建立:其一,记者和编辑谁是中心;其二,采编合一还是采编分离。

记者中心制和编辑中心制。我国媒体采用的记者中心制是 50 年代学习苏联新闻采编制度的结果,它以政府部门的机构设置为参照(如政法、经济、农业、科教文卫),在媒体内部设立庞大的记者部。记者在媒体中占绝对优势,处于中心位置,为版面提供各条战线的新闻,采访与写作活动多出于个人的兴趣和优势;编辑则主要负责编辑版面,对新闻稿件进行文字加工,做标题,划版样,不能策划报道、组织稿件。换句话说,编辑对记者选择新闻、判断新闻价值、采访的深度和广度无从把握,导致记者的稿件直接决定新闻产品——版面、节目的内容甚至风格。

记者中心制的最大缺陷在于,记者在采写新闻的过程中往往缺乏受众意识以及媒体大局意识,无法贯彻媒体整体的编辑方针,无法形成统一的媒体风格。目前我国的大部分媒体从采编系统的管理上摈弃了记者中心制的做法,但是在部分特殊的栏目或节目中依然采取记者中心制。例如中央电视台的深度报道栏目《新闻调查》就在节目内部使用记者中心制,围绕三个出镜记者安排编导和摄录,出镜记者直接掌握选题的生杀大权。

编辑中心制是国际上媒体通用的运作方式。这种采编机制下虽然记者在数量上占多数,但编辑却拥有很大的权力。编辑指挥记者,记者在编辑的领导下进行采访和写作,记者的选题需要告知编辑并获得编辑的同意,编辑管理记者并对报道进行组织策划和把关,可以直接分派记者采访任务,派遣记者补充采访,甚至分配记者的奖金。当然,并非所有的编辑都有这样的地位,国外的编辑中心制中,只有少数编辑具有这种特殊地位,有资格的编辑被称为Editor。在我国,一般具备这样地位的是部门主任、版面主编、责任编辑。还有一些编辑仅仅作为编辑中的“技术员”,不具有安排版面、调遣记者的权力,而仅仅进行文字加工、做标题等,他们被称为Copyeditor。

编辑中心制的好处在于,编辑依据整体报道思想与记者共同参与新闻策划,记者的报道活动在一定的编辑思想指导下进行,有效避免了版面风格和版面思想紊乱等弊病。另外,编辑中心制改变了记者采访报道的随意性。同时,能较好地满足受众的需求,增加对记者队伍的管理监督,减少有偿新闻、关系稿等新闻腐败现象。目前,编辑中心制已为我国大部分媒体采用。

采编合一与采编分离。采编合一和采编分离属于采编管理操作层面的事情,各有特点,各有利弊,不同的报纸不同的市场环境会有不同的选择。

采编合一:采访与编辑工作不作严格区分,从业人员身兼记者编辑两职。这种采编机制有利于稿件处理保持原稿的风格和特点,可以避免重稿。但是容易造成个人包版制,造成编辑(记者)发稿的个人随意性,不利于媒体整体风格的塑造,也容易使编辑水平下降。这种采编管理方式在新闻竞争不激烈的时代经常采用,另外出版周期长、时效慢、人力资源不足的报纸也多采用采编合一的方式。今天新闻机构竞争激烈的情况下,讲求时效、注重个性塑造的媒体一般都不采用采编合一。

采编分离:采访与编辑工作严格分开,从业人员只任其一职。目前大多数媒体都采用采编分离的采编管理方式,但是具体运作不尽相同。以《京华时报》、《北京青年报》、《北京晚报》为代表的报纸,学习《纽约时报》的采编设置,将采访和编辑从机构上彻底分开,设立相对独立的采访部门和编辑部门,采写人员的稿件提交稿库,由编辑部门分稿、修改、组版。采编人员都处于相同的竞争环境下,面对整个统一的编辑部门,各采访部门处在相同的竞争环境中,一切以稿件质量为上版依据,杜绝了人情稿、关系稿,不存在对记者的照顾。编辑为了不被淘汰,或不招非议,也必须严格按照编辑大纲,选择优秀的稿件放到所辖的版面上来。

以《南方都市报》为代表的报纸则实行部门内部的采编分离。例如《南方都市报》出报以叠为单元,即A、B、C、D四叠平均 98 个版,一叠由一个部门全面主管,形成相对独立的工作机构,将所有的版面下放到部门。组织、策划、评价、建议,部门主任均集权管理。各个部门采编一体,但在部门内部实行部门主任——责任编辑——记者的三级业务管理体制,采编分离。这种方式能够在部门内部实现编辑和记者的及时沟通;同时,因为具体的采编部门的主任比较详尽地了解具体稿件的生成过程,可以尽量避免记者的采写成果被埋没,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记者和编辑的积极性;另外,部门内部采编分离,也能有效地控制有偿新闻现象。

(三)报纸编辑工作流程

报纸编辑工作由多道工序组成,各工序安排的程序就是报纸编辑工作流程。从广义上来看,报纸编辑工作流程首先是以总编辑为首的编辑委员会根据办报方针确立报纸的编辑方针,并设计出报纸方案。报纸设计方案对报纸的规模如共出多少版面、报纸结构如各类型版面的分工组合以及报纸的风格特色作出详细规划。然后,各专业编辑部门的负责人或版面主编对当前阶段的重大报道进行策划,包括确定报道选题、设计报道范围与重点、确定报道规模与进程、拟定发稿计划、设计报道方式与表现形式、确定报道力量的配置和报道运行机制等。在这些决策性工作程序之后,要将策划方案具体落实到人,编辑工作就进入了微观操作阶段,从分析和选择稿件、修改稿件、制作标题、配置版面的内容、设计版面到校对和签发清样。此外,接受信息反馈和处理各类信息是这一流程中贯穿始终的一项工作,报纸编辑在任何一道工作程序中都要有意识地接受来自记者、作者、读者等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并据此对正在进行的工序作出必要的修正。

图 1-2 据《报纸编辑》(郑兴东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8 年出版)

(四)报纸编辑工作的类型

不同的媒体有不同的组织架构,采用的编辑类型不同,设置的编辑岗位不同,给予的名称也不同,我们在这里只是根据最普遍的方式对报纸编辑工作进行分类。

1.按照编辑的对象来划分

文字编辑是以文字为编辑对象的编辑。文字编辑的主要职能为:策划和组织报道,对记者采写的稿件进行后期文字编辑,确定稿件的重要性顺序,配置稿件,配发评论。大部分报社中,文字编辑具有主导地位。

美术编辑是以报纸的各类视觉要素为编辑对象的编辑。报社美术编辑要负责整张报纸的视觉工作(包括色彩、字体、版式、栏数等),对一份报纸的视觉效果进行整体把握,确保报纸版面的整体统一和美观。在报纸视觉效果越来越得到读者关注的今天,美术编辑越来越受到重视,在一些报纸中还设立有视觉总监、美术总监的职位。

图片编辑是以图片(尤其照片)为编辑对象的编辑。组织、策划、指导摄影报道(工作重点为图片专版),为版面选择新闻图片,对报纸的全部图片进行把关。图片编辑现在还未在我国的报社广泛使用,但国外很多媒体都有这类岗位。

三种编辑的编辑对象不同,但无论文字编辑、美术编辑还是图片编辑都首先是新闻编辑,应具有良好的新闻业务素质。文字编辑、美编、图片编辑三者的编辑角色不同,最终目的相同——通过三者合作呈现出内容版式俱佳的报纸。

2.按管辖范围和责任大小划分

总编辑是编辑部门总负责人。其主要职能:拟订编辑方针,设计报纸方案;随时指导编辑部人员(包括编辑、记者、评论员、资料员等)的工作;对编辑部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裁决;对重要的或有疑问的稿件、主要的标题、报纸的大样清样进行审读、签发。

部门主任(中心主任)是编辑部下属各具体业务部门的负责人。其主要职能:拟订本部门报道规划并组织和调控报道;审读、挑选、修改、签发本部门记者和通讯员的稿件,并分类提供给有关版面主编,有些报社的部门主任还有稿件评议、分配奖金的任务。

版面主编是负责设计、组拼报纸版面的编辑。其主要职能:设计版面的报道内容与形式,审读、选择和修改稿件,修改标题,配置版的内容,设计版面,校对样张。

编辑协助部门主任和版面主编工作,担负一定范围的稿件编辑任务。其主要职能是:审读、初选和修改稿件,制作标题。

校对是从事新闻出版过程中校对工作的专职人员。其主要职能:根据文字原稿或定本核对校样,订正差错,保证出版物的质量。

3.新闻编辑工作按业务程序划分

日班编辑是编辑部组织日常宣传报道的人员。其主要工作包括策划报道,布置采访,联系作者,处理、修改和提供稿件等。

夜班编辑是负责每天报纸最后发排工作的编辑,因上夜班故名。其主要职能是处理日班编辑送来的稿件,确定当天报纸的内容,对版面的内容进行配置,修改标题、设计版面等,并必须在规定的付印时间之前完成。通常只有日报才有夜班编辑。

内务编辑又称“编务”,是负责编辑部内部业务事宜的工作人员。其主要工作是搜集、研究和整理内部情况,汇集和编写各种资料。出版内部新闻业务交流刊物,培训通讯员骨干等。

练习

1.快速地翻阅一本书和一份报纸,思考这两份出版物的编辑工作性质有何异同。

2.到图书馆通读一份日报,找出版面上可以发现的编辑署名,指出他们的主要职责。

3.实地考察当地的报社和电视台,记录报社与电视台的组织结构,分析组织结构的优点和缺点。

4.给一名新闻编辑打电话,向他(她)询问通常的日常工作、工作的内容、方式以及与记者的关系。

附1
美国日报的编辑部管理(节选)

辜晓进

一、编辑部日常运作

美国日报编辑部(指晨报)新闻方面的运作程序大体如下:

——回顾夜间新闻。早班新闻编辑早晨 6 时左右即到达办公室(是整个编辑部上班最早一族,人数屈指可数),随即阅读各通讯社、特稿社发来的本地、全国、全球夜间电讯稿,收看早间电视新闻节目,了解警察局及其他紧急救援机构夜间的重要活动(这些机构如遇重要活动通常会发传真给报社)。这些工作大约在 8 时结束,然后他们会列出当天需跟踪或重点采访的清单交给各部主编。

——选题初定。美国报纸的记者,特别是负责报道罪案、险情及其他突发事件的记者,基本是全天候工作。一名记者每天给警察局打五六次电话或多次造访是很普遍的。但早上仍是各记者一天内首次工作高峰。他们通常于上午 8 时至 10 时到达办公室,立即与警察局、消防局、法医、地区律师办公室、海岸警卫局、边防局、联邦调查局等单位联系,以获得上次接触以来的最新情况,然后将值得报道的事项写成提要,交给本部白班编辑。其他非突发新闻记者,如经济、教育、科技、政府其他部门、文化、宗教、城市管理等领域的跑线记者,一般也需在上午 10∶30 之前将当天计划报道的简要内容提交有关编辑或主编(美国报纸和中国报纸一样,记者都有明确的分工报道范围,但也有综合记者,类似我们一些报社的机动记者,可超范围领受任何报道任务)。此后,记者们纷纷外出采访。

——编辑计划。各部白班主编或编辑审核记者的新闻提要和通讯社发来的电讯稿,与记者作必要的沟通,列出当天第一个菜单,同时将一些特别报道任务或某分工领域记者难以完成的部分任务分配给综合记者(综合记者也需要自己发现选题)。

——第一次编前会。美国的日报每天召开两次编前会,其中第一次是在上午,通常 11 时开始,为期半小时。参加者为总编辑、执行总编及各有关采编部门的负责人。会上,由本市新闻主编、经济主编、副刊主编、图片主编、电讯稿主编等报告当天各部的稿件安排和有可能上一版的稿件或新闻线索。会上将讨论有关稿件的安排和篇幅。由于这时大多数稿件还在采访中,会议也会就某些新闻的采写角度及可能衍生出的新闻提出建议,由有关主编会后转达给有关记者。

——第一次截稿。到了下午,编辑部就开始进入繁忙和紧张的工作阶段。这时候,采访归来的记者在忙着赶稿,并通过电话向被采访者了解更新的情况;编辑及时处理写好的稿件,拟写各版的菜单,确定头版推荐稿件。而副刊编辑就更忙了,必须在下午 5 时之前将所有专版和副刊定版(包括审改大样),以不误首批版面的开机印刷。对副刊部而言,一天的最后截稿期就在下午,具体时间各报略有差异,但通常必须赶在 5 时前完成所有编辑工作,送交印刷厂。

——第二次编前会。这是最重要的一次编前会,从形式到内容都与中国报纸相仿,通常在下午 4 时举行,也有报纸 5 时举行,与会者主要是正副总编、各部主编及当日要闻版面设计等。会上,除各部报告稿件安排外,还要听取驻外记者站,特别是驻华盛顿记者站当日的选题报告(通常有专门设备将电话接到编前会上,所有与会者都能听到驻外记者的声音并与之讨论)。会议的重点是确定次日报纸头版新闻及排序。有的报社会将各部拟推荐的头版新闻打印分发给与会者,并注明各条新闻的字数和段落数。图片主编推荐的新闻图片也在会上展示。这次编前会通常开半小时到 50 分钟。会后,一些报社的总编辑或执行总编还会和城市新闻主编、图片主编、版面设计等商量具体稿件在头版的安排。

——最后截稿期。一般情况下,总编辑无需上夜班,而由执行总编、副总编,或助理总编甚至本市新闻主编总负责晚间编辑部的工作。由于在下午的编前会之后还会有新情况发生,有时夜间总值班也会召集主要新闻部门的主编商量新的稿件安排,相当于又开了一次小型的编前会。美国报纸新闻版的截稿期比中国报纸早,一般要求晚上 11 时完成大多数新闻版编辑工作,仅留少数几个版等待突发事件和体育赛事的最后消息。如无重大突发事件,最后的编辑部工作一般也在 12:30 前结束。美国报纸要求编辑工作结束与印刷厂开机印刷之间的空隙,至少为 1 小时。

二、一次典型的编前会

2001 年 8 月 14 日下午 4 时,笔者参加了美国北部最大报纸《芝加哥论坛报》的编前会。这是一次较为典型的编前会,从中可以看出美国大型日报对头版的高度重视及在决定头版稿件时的基本操作方式。

编前会的与会者包括:主管新闻的第一副执行总编、负责综合新闻版编辑的助理执行总编、头版新闻主编、国际新闻主编、本市新闻副主编、体育新闻主编、负责版面设计的助理执行总编、版面设计副主编、广播主编(该报办有广播电视节目)、负责副刊的助理执行总编、写作顾问(WritingCoach)、财经新闻主编、互联网站主编、公共事务新闻主编、负责摄影的助理执行总编。

这次编前会的目的是决定次日头版的稿件。会议开始前,与会者收到本市新闻、国内新闻、国际新闻、财经新闻、体育新闻等部推荐次日头版的稿件摘要目录(打印稿),其中包括拟见报日期、稿件标题或主题词、作者(记者)、稿件行数、内容摘要和各部提议的排序。笔者数了一下,各部报来的稿件共 16 条。

会议由负责综合新闻版的助理执行总编主持,各部主编先后发言,介绍本部推荐上一版的新闻及推荐理由。其间,接通驻华盛顿办事处记者的电话,由该记者介绍当日美国国会、联邦最高法院、白宫政府等国家机关有何重要事项,与会者不时插话询问具体问题,记者也一一作答。摄影主编通过投影展示了七八幅新闻图片,有的是配新闻的,有的是独立图片。然后是讨论。这一天并无重大新闻或重大突发事件,这给上一版稿件的选择增加了难度,因此大家发言热烈,对一些稿件在一版的排序争执不下。讨论中,副总编乔治一言不发,只是仔细听着记着。在大家对上一版的稿件基本取得一致意见时,主持人要求每人报出自己建议的一版稿件次序。

报完后,大家的目光都集中在第一副执行总编身上。乔治这才胸有成竹地说:“我建议明天一版的稿件依次为:不公平收入(UNFAIR PAY),油价回升(GASOLINE),主教离婚(BISHOP),破伤风(TETANUS)和爱尔兰生变(IRISH),共 5 条。自杀事件(SUICIDES)和住房抵押贷款上升(MORTGAGE)两稿备用,其余 9 条稿件各版酌用或暂时搁置。”这次会上,体育部推荐的 6 条稿件无一入选,这也说明一般情况下体育新闻较难上头版,与中国报纸相似。

这次会议大约用了 40 分钟。会后,大多数人离席,留下副执行总编、负责新闻的助理执行总编、一版主编以及摄影主编、版面设计主编等,继续商量次日头版的版面详细安排。

从这次编前会也可看出,美国大报对一版新闻的选择是相当重视的。笔者访问《纽约时报》时曾问该报总编辑豪厄尔·雷恩斯:“您觉得日常编辑部管理中最操心的事是什么?”他回答说:“最操心的是头版稿件,特别是头条稿件。因为我们的报纸影响大,人们都盯着我们甚至模仿我们的选择。” WNCIrNsuXM93qeUoGqS00mGNfOsIaCEZrlQnvF/cizQCVoj4+HbMnDcOPeq/hXK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