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是人的生活本能,是维持人体生命的一种生理运动和重要功能。从第二章歌唱的基础知识中我们知道,人体结构中有一组呼吸器官。在大脑的指挥下,这组器官作联合的运动,就形成我们的呼吸。如果我们把一口气刚刚呼完待换第二口气时,屏气的那一瞬间,可以说是体内的气压与大气压的对抗力为零。当胸廓、肋骨扩张,横膈膜下降时,体内的空间扩大,内压低于外压,大气压就把空气从我们的鼻子、口腔通道压进肺部,这就是人体的吸气。当横膈膜上升,胸廓肋骨收缩,体内空间变小,内压高于外压,把吸进体内的空气往外排出,这就是人体的呼气。这一吸一呼就是我们呼吸的一个过程,吸进氧气,呼出二氧化碳,如此不断地循环反复,维持人体的生命。
歌唱的呼吸与平时维持生命的呼吸,虽属同一原理、同一生理机能,但是它们之间是不能画等号的。歌唱是一种艺术活动,它对呼吸的运用要比维持生命的呼吸复杂得多,是带有高度技巧性和带有深入感情的、有意识的动作。它除了继续进行呼与吸的气体交替外,还要服从音乐和演唱感情的需要,对气息加以控制和调节。使它有弹性、有节制、有力度。这样才能完成发声、歌唱的任务。
目前在歌唱中对呼吸的要求常见有三种方式:胸式呼吸、腹式呼吸、胸腹式联合呼吸。本人主张与推崇的是胸腹式联合呼吸方法。原因一,从称谓上来说,它能比较充分地体现歌唱正确呼吸的内涵,而前两者的称谓则没有;原因二,据知这种呼吸方法,是世界绝大多数声乐工作者所公认与采用的方法,它的科学性在于能充分利用人体的生理结构,发挥了呼吸器官的最大功能和作用。
(一)胸腹式联合呼吸法的吸气要求有两点:
1.吸气的时候,两肩和上胸不许抽动(或上抬)。
2.以横膈膜(肌)为中心组成的躯体气环要充满气。
为什么吸气时不许抬肩端胸?我所说的“躯体气环”是什么?为了叙述方便,我将人体的内脏分成“上水”和“下水”。“上水”包括心和肺;“下水”包括胃、肝、肠、胆等。横膈膜把我们的“上水”和“下水”隔开,能通过横膈膜到“下水”的只有一条管子,那就是食管,别的没有。生理学告诉我们,肺的结构是上小下大,也就是说,肺上半部的肺泡少,下半部的肺泡多。肺部的这种特殊结构,已经框定我们的歌唱呼吸不能抬肩端胸,因为抬肩端胸的吸气方式,只能把气吸满肺上部的肺泡,而肺下半部的大量肺泡都没有进气。因此,气在肺部的储存量少,不能满足歌唱的需要。
大家都知道,我们观看一个站立的人,从头到脚或从脚到头,视觉感为纵向垂直关系;而当看他(或她)双手左右平展时,视觉感则变为横向水平关系。现在来做一个实验,以一个打足气的橡皮救生圈,从头往下套(纵向垂直视觉感)到心窝(膻中)处停住,这也是我们人体横膈膜的基本位置。这时,救生圈的横向水平视觉感中心线,应对准横膈膜的基本位置。这个状况,是救生圈气环套在我们人的躯体的实物形象。而我上面所说“躯体气环”是无实物的意念气环形象,也就是说,当我们进行歌唱吸气时,以横膈膜为中心想象的躯体环带要澎漋鼓胀,婉若给救生圈充气一样。只要我们进行这样的吸气,肺下半部的肺泡即可进气,肺部的气体储存量就很大,可达到整个肺部的每个肺泡都储满气体。这样,供应歌唱就有足量的气息。
(二)胸腹式联合呼吸法的呼气也有两点要求:
1.呼气的时候,呼出的气流要均匀柔和,有往上往后的感觉。
2.呼气的时候,要特别注意轻柔、平稳地保持住吸气的状态和感觉,然后让小腹自然回托,把气流缓缓地呼出。此时,我们躯体内就会产生以下八种力的感觉:
(1)后腰支持感(唱久了腰部感到累);
(2)两肋平扩感(有人叫横膈膜扩张、横膈膜支持);
(3)臀部内收感(有人叫挟屁股);
(4)肛门上提感(有人叫缩肛,与戏曲常说的收复提气接近);
(5)腹肌大笑感(有人说是咳嗽感);
(6)横膈膜兴奋活跃感(这种兴奋活跃感与大脑中枢的兴奋活跃感相一致,形成跃跃欲试的歌唱兴奋欲望);
(7)推力感(有人叫鼓肚子);
(8)重力感(有人叫蹲厕感)。
八种力感,八个方位,初学的人如果要求他(或她)同时去感觉体会,恐怕就会手忙脚乱,无所适从。所以我要求初学者先体会、感觉前面四种,后四种等前四种体会得比较清楚、明白后再去体会。饭一口一口吃,路一步一步走。
(三)胸腹式联合呼吸的训练。
胸腹式联合呼吸,在生活中能找到某些现象和依据,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特别是用于歌唱,并非是一件轻而易举之事,更不是人人都能无师自通、不学自会的,必须采取一定的方法、手段、步骤,经过长期、耐心、持之以恒地训练,才可能逐步掌握与获得。这一点,在下提醒声乐学习者务必认真注意,切记勿忘!
训练方法一般有两种:即纯呼吸练习以及呼吸与发声、咬字相结合的练习。我认为应以后者的练习为主,无声的纯呼吸练习为辅。但对初学声乐的人来说,在刚起步时,练一段时间的纯呼吸练习是大有好处的。
1.纯呼吸练习:
《1》慢吸慢呼:
(1)按照吸气的要求,用鼻缓缓地吸足一口气,不要端胸抽肩,要感到气息进入到肺的底部,让以横膈膜为中心组成的躯体气环充满气,使整个腰围扩展开来。气息在肺部中稍停两三秒钟后,张开大口发“哈”的气声,声音的大小只要自己听见就行。在发“哈”时就按呼气的两点要求进行,“哈”出的气流要均匀柔和,声音大小要一样,有往上往后的感觉,千祈不要往前推。同时要注意胸廓不下塌凹,牢牢保持住吸气的状态,认真仔细去体会上述八种(初学者先体会前四种——后腰支持、两肋平扩、臀部内收、肛门上提)力感。一口气“哈”的时间,起码要达到40—50秒才合格。
请看练习方式的表达:
(2)按照吸气的要求,用鼻缓慢地吸足一口气,胸不要端肩不要抬。深感气息进入到肺的底部,让以横膈膜为中心组成的躯体气环充满气,使整个腰围扩张舒展。气息在肺部中稍停两三秒钟后,口不用张得太大,微露上下门齿的缝隙,发出轻微的“思”音,声音大小只要自己听见就行。在发“思”时,就按呼气的两点要求进行。“思”出的声音大小要一样,才能使呼出的气流均匀、柔和。在发“思”时自我感觉是往上、往后,才能避免声音位置前推。同时要注意胸廓的兴奋架起,牢记保持住吸气的状态,认真仔细体会上述的八种(初学者起码先体会前面四种)力感。一口气“思”的时间,起码要达到50—60秒才合格。
请看练习的表达方式是:
(3)吸气要求与上述(1)(2)完全一样,呼气的做法不同,以数数代替“哈”和“思”。数数体会呼气的要求与(1)和(2)完全相同。在练习当中请注意,中间不能偷换气。数数的速度要求中等,不要过快或过慢;力度也要求中等,这还得看练习环境许可而定。环境许可,大声数没关系;环境不许可,耳语之声也行。看一口气能数多少遍1、2、3、4、5、6、7、8、9、10,当然遍数越多越好。在数数当中去体会各种力感。
练习的表达方式是:
《2》快吸快呼:
要求短暂而快速地将气吸入,即刻又很快地将气呼出,好像一口气登上六七层楼急速地大口喘气。这与夏天我们看到的狗喘气现象,同出一理。此时横膈膜和腹肌有弹性地、连续地、一起一伏地在跳动。请特别注意是,腹肌的起(澎隆)是吸气的动作,腹肌的伏(下凹)是呼气的动作。千万不要搞反了,请练习者切记!
练习表达方式是
《3》快吸慢呼:快速地将气息吸进准确的部位,也就是快速使以横膈膜为中心组成的躯体气环充满气,要感到气息吸到了肺的底部,使整个腰围扩展开来。然后让气息在肺里停住两三秒钟,接着缓慢、柔和、均韵地把气呼出,其状态有如:“猛吸一口大气,然后慢慢吹掉桌面上的大片灰尘”一样,力量要适中,不宜呼气过多。
练习表达的方式是:
“吹灰尘”时主要是体会各种力感(起码前面四种——后腰支持、两肋平扩、臀部内收、肛门上提)对歌唱气息的支持作用,从而掌握控制气息的技能。这种呼吸形式,在歌唱中用得最为广泛。每当一个乐句唱完,在不影响下一乐句时值的时候,马上快速吸气(即换气),接着又有控制地演唱下一乐句。如此反复循环,直到整首歌曲的结束。
《4》慢吸快呼:按照胸腹式联合呼吸法的吸气要求,缓慢地往肺里吸气,以横膈膜为中心组成的躯体气环,逐渐鼓胀呈“救生圈”状,稍停2-3秒钟后,把气体快速地吐出,这时请特别注意胸廓不可塌陷。并起码要保持两肋的扩张、后腰的支持、臀部的内收、肛门的上提,以确保有足够的力量来支持、控制产生的刚毅、稳健的气息。
练习表达的方式是:
要求每发一次“嘶”声,横膈膜和小腹便收缩一次。用横膈膜和小腹的弹动力,快速地将气分六次吐出。敬请读者注意,此练习与上述的“快吸快呼”,是不完全相同的。“快吸快呼”的腹肌一起一伏,中间是可以吸气的,而“慢吸快呼”是在一口气内完成。要求一口气发六个“嘶”或更长,只有呼气没有吸气。它们之间也有共同点:发音时腹肌与横膈膜均有弹跳感。
2.呼吸与发声、咬字相结合的练习:
气息与发声、咬字相结合的练习,是训练正确呼吸的主要内容,也是声乐训练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我认为,呼吸对歌唱来说是不能孤立存在的,它只有与音乐、语言、情感结合起来,才能得到锻炼,只有与音乐的长短、高低、强弱相结合起来,才有价值。也只有经过锻炼的呼吸,才能对歌声起到支持和控制的作用,为演唱中的各种技法奠定基础。每个声乐学习者都必须要有“拳不离手、曲不离口”的勤学苦练精神,勇于实践、善于思考、深入体验。只有这样,正确的胸腹式联合呼吸法才能逐步掌握。请相信,没有天上掉下来的馅饼!
《1》连音练习(legato)
练习(1)4/4
练习(2)4/4
练习(3)4/4
以上三条连音练习音程几乎全在五度以内,每条都要求一口气唱完,中等速度。用子音l和母音u结合的字来练习,上口易唱。从发声角度来看,u母音对建立喉部的发音管比较有好处,对喉头的稳定也十分有帮助。子音l的运用,对于舌头灵活锻炼无疑是很有意义的。每条练习,特别对初学声乐的人来说,宜在自然声区内由下到上或由上到下,进行半音半音地移动练习。
连音在演唱中使用最多,是声音行进发展的主要形式。曲谱上凡未标明特别演唱记号的,一般都是连音唱法,因为它极赋于歌唱性。连音唱法要求从一个音转到另一个音时要迅速、干净、婉转、连贯、平顺、圆滑,没有停顿、没有滑音,嗓音不间断。音与音之间在时值、力度和色彩上同等程度地相连。这时,我们的呼吸就得按上面已经说过的,吸气与呼气各两点要求来积极配合,采用慢吸慢呼的办法,让气流平稳而持续地支持声音。十九世纪意大利美声学派在教学上的代表人物弗兰车斯科·兰培尔提说:“谁要是不会连贯地(legato)唱,那他根本不是在歌唱。”足见连音练习在声乐训练中是多么重要的基本技能!
连音唱法在声音形象上丰富多彩,既能表现甜美、细腻的情绪,又能表现深情、哀怨的内涵,还能表达热情、开朗甚至激烈、雄壮的感情。因此,学习声乐的人必须注意这一点,要把连音唱好。
《2》顿音练习(martellato)又称保持音。
练习(1)4/4
练习(2)4/4
练习(3)2/4
以上三条练习主要锻炼腹肌的弹力与控制,使气息对声音有明显的支持作用,每个顿音都在足够的气息支持上发出、分开(但不是断唱),饱满的声音好像坐在有弹性的气息上。发保持音时横膈膜有一种弹动感,可促使声带的闭合与张开的灵敏。这些练习,给初学者体会气息对歌唱支持的准确部位,很有好处,对加强他们腹肌的力度锻炼,有较好的效果。
保持音在歌曲创作中的运用,也不是很少见的,如著名的老作曲家贺绿汀写的歌曲《嘉陵江上》,有两处出现:
保持音的特点是饱满有力,善于表现庄严激烈的情绪,给人以深沉、肯定、坚定的感觉。贺老在歌曲中运用这两处的保持音,能充分表现爱国者面对敌人的刀枪毫不畏惧,决心拿起武器,打回老家去,收复祖国大好河山的豪迈气概。
《3》断音练习(staccato)即跳音练习。
练习(1)2/4
练习(2)2/4
练习(3)2/4
跳音主要是依靠横膈膜的连续弹跳性运动,致使从肺部出来的气息一股一股地作用于声带,使发出的声音一个一个、干脆利索地分开。听起来圆润、明亮,有如珠落玉盘。这种声音适用表现活泼、轻快、明朗的欢乐情感。唱跳音时气息不能用得太多、太满,否则声音就会沉重、笨滞,表达不出轻巧、灵活的效果。唱跳音的时值要短,速度快,要求气息少而均匀集中,横膈肌的弹动十分灵活,才能唱出跳而轻快的声音弹动感。敬请读者十分注意,千祈不要运用喉头的力量来运作跳音。如果用喉头来发出的所谓跳音,给人的感觉是一挤一卡的、根本没有弹跳感。上面的三条跳音练习,第一条比较好练,因为它的音程跳动不大。第二条是五度跳音,比第一条难一点。第三条八度大跳,最难练。要求切实保持气息支持的稳定,同时要横膈膜积极配合,上面所讲过的力感至少运用、体会前面的四种力感,控制得更加灵活轻巧。
跳音对初学声乐的人(或学过声乐但没有练过跳音者)有一定难度,开始会感到横膈膜的运动不自如、不灵活,发出来的声音缺乏弹跳感、颗粒感,拖泥带水,含混不清。唱起来很吃力,感到很累。没关系,这是练习中的正常现象。只要练习得法,坚持以恒,会逐步获得这种技巧的。
跳音练习不仅适用于花腔声部,对其他声部如抒情、戏剧的男女声部也都十分有好处,训练跳音,不但能使声音轻巧、灵活,而且能丰富发声技能。
上面所写的三条是属于单一的跳音练习,而在曲目的实际运用中,多数是跳音、连音交替进行的。这样能起到调整发声器官的平衡,增强声带机能的调节作用。如歌曲《科学的春天来到了》,它是一首表现活泼欢快的花腔类歌曲,前面第一、二句就是连音与跳音相结合的一个好例子。请看:
1=F3/8
《4》琶音练习(arpeggio)
练习(1)1=C2/4
练习(2)1=C2/4
练习(3)1=C2/4
琶音练习是把和弦分开,一个音一个音地唱出来,使之变成旋律。从一个音转为另一个音时,要唱得准确、稳定,不用滑音。声音要连贯、圆润,不能断断续续,要有从容不迫、潇洒自如之感。
琶音在发声训练中大量采用,一般用的速度较快,而且练习的音域较宽。这对锻炼拉开呼吸幅度,训练呼吸肌肉群的灵活性、伸缩性十分有益。用于扩展音域也比较有效。上面三条琶音练习,第一条的音程跨度不很大,气息只要平稳地保持住就行了;第二条的音程跨度较大,气息的支持感觉较深。呼吸幅度拉大,对呼吸控制的各种力感比第一条强;第三条的音程跨度最大,气息支持感觉程度更深,呼吸幅度感觉拉得更大,对呼吸控制的各种力感,比第二条又更要加强。气息的走向感觉应该是向上向后,声音感觉应该是往后往里吸着唱,而不是往前推。这一点,敬请读者务必注意。
《5》音阶练习(scale)
练习(1)1=C2/4
练习(2)1=C2/4
练习(3)1=C2/4
完整的音阶练习,对于任何一个声部都是十分重要的基础训练,我认为凡是学习声乐的人,每天都要练习它。开始练习速度可以慢点,特别注意音准节奏。经过一段时间训练后,速度可以加快。不论是快或慢的音级行进中,都要求清晰、匀称,这关键在于对呼吸的控制,而对呼吸的控制,关键在于我前面所讲过的八种力感。
练习(1)虽然是十六分音符的密集排列,但练习速度不要快,每分钟唱44拍或更慢些。唱第一的个音之前吸气要深,气吸到哪里就从那里开始唱。特别要注意声音高位置的保持,尤其是音阶下行时,自我感觉声音的位置一个比一个高,呈反向效果。起码有如提着包下楼梯的形象,下楼梯表示音阶下行,提着的包表示声音位置。人从六楼(或八楼)下到一楼,包,始终在人的手上提着。练习(2)速度可以快些,每分钟唱78拍或80拍,练唱注意气息流动,横膈肌活跃,声音要保持高位置。练习(3)的高音
是处于旋律的最高处,单就练唱的气息控制而言,要在气息惯性的基础上,顺势一带而过地将其发出。不论是上行或下行的音阶练习,都要注意随时掌握气息的控制变化。上行音阶的音逐渐升高时,要充分感觉腰部的向外扩张状态。横膈肌回托送气的力量逐渐加强,胸廓始终扩起,不可下陷。而音阶下行,音往低声区走,仍注意气息的支持,我上面讲过的各种力感的力(特别是前面四种),仍须充分地起作用,对气息的有力控制和把握。扩起的胸腔不能下塌,声音的高位置保持不变,自始至终要让气息积极活跃、有弹性地支持歌唱发声。音阶的练习是在自然、平静和渐变的状态下进行的,它能使嗓音平顺灵活、圆润动听,并能使声音力度均衡,富于流动感,歌声充满活力与朝气。这就为声区的统一、音域的扩展,以及气息控制的韧性打下良好的基础。
世界著名的歌唱家卡鲁索(E·Caruso)最喜欢练唱的音阶是
1=C2/4
“他力求把出自肺中的呼气过程调整得完善,从而使气息的每一点点都成为歌声。”摘自《卡鲁索的发声练习》。名人的话我们要谨记心里,在实践中去体会与学习,怎样才能做到“使气息的每一点点都成为歌声?”这一点是十分重要的。
《6》闭口哼鸣练习(hung ming)又称闭口唱法。
练习(1)1=C2/4
练习(2)1=C2/4
练习(3)1=C2/4
对于哼鸣练习,目前在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声乐教育家们都是一样,有的运用哼鸣练习进行教学,有的则没有运用。本人在四十二年教学实践中,对于哼鸣练习的运用,就是从不用到用这样变化过来的。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前的教学都没用过哼鸣,从八十年代开始运用直到现在,成为哼鸣练习运用的极力推崇者。因为实践经验告诉我,运用哼鸣教学比不运用好。好就好在,用于教学学生上路快,用于教师自身的深化锻炼也大有效益。
哼鸣,不但是一种锻炼呼吸极好的预备练习,而且是声音准确进行高位安放的极好促成手段。它相当于运动前的预备动作,似一种柔软的抚摸练习。协调声区间柔和、连贯、婉转的过渡,能调整声音与气息的平衡,能帮助学习者找到歌唱发声的整体感觉。
哼鸣,目前在声乐教育界中有两种用法。一种是开口哼鸣,就是张开嘴巴,然后将声音从鼻子哼出。另一种是闭口哼鸣,这种哼鸣要求将鼻腔充分打开,让它充满空气。哼时鼻子先出一点气,嘴巴在准备呼气的时候要闭上,出声时感到上部共鸣区(鼻腔、鼻梁、筛窦、额窦)有轻微的振动。上下牙床分开约两公分,口腔内呈深〇型,宛如含有一口满满的水。下面以第30页练习(1)为例,在做这条哼鸣练习时,我要求学生在前面加上一个本人定名为“发动机”的动作和声音——发声的时候上下嘴唇同时闭合,也同时把真声从低音“1”(do)先出后即刻上滑到假声定位于高音“5”(so),这就是“发动机”的全过程。通过实践我深深地感到,这个发动机的准确建立,对学生发声状态的准确形成十分有好处。气息不宜用得太多,而且要均匀柔和,切忌往前推送,要有往上往后集中之感。喉头部位完全放松,不要追求音量。两种哼鸣我都用过,感觉闭口哼鸣比开口哼鸣好,因为它更容易让学习者体会到喉咙的打开,特别对初学者更为重要。
以上三条练习虽定为c调,但在实际训练中可以往上往下练,直到所需要的音高为止。三条练习都要求一口气唱完,第一条要求唱得比较缓慢,气息平稳、柔和地支持着。第二条中等速度,气息流畅有流动感。第三条是音程跳动较大的琶音练习,要求我上面所说过的力感部位,给予更大地支持力,使之有更多的、有控制的气息参与发声,声音也要有流动感,不可滞重。特别是两组三连音唱出六连音的效果要准确流畅,声音位置和音色要上下统一,它是三条练习中难度最大的一条。
《7》有旋律、带歌词发声的训练气息。
练习(1)1=F4/4
练习(2)1=D4/4
练习(3)1=C2/4
上面三条发声练习,可以半音半音地上下进行,直到需要练的音高为止。这些练习,既有旋律又有歌词。旋律给练习者带来了悦耳动听的美感,歌词给练习者赋予了形象生动的意境。这些美感和意境,无疑将激发练习者的兴趣。比起纯母音的练习更容易接受,易于上口。它直接把咬字、呼吸、情感融为一体,对演唱技巧的掌握起到直接的作用。练习(1)的起音是低音
,而后进行大六度的跳进,有如大海日出的壮观场面。气息要稳重、刚键,到歌词“出来了”,旋律作一个小的回旋即向上五度推进,这是一个逐渐上升的趋势现象,气息要稳重加强。接着,旋律再以一个纯四度向上推到高音i,象征着太阳喷发出万道光芒,普照大地四方。气息的运用是,随着音高上升,气息的控制逐步增强,顺势托出最高音i后稳健地保持。练习(2)歌词是“多么雄伟,多么壮丽”,旋律开始是以主和弦135i发展而成,有雄伟之气势。气息平稳逐步加强,控制力也逐渐加大,接着以下属和弦来延伸旋律。一种威壮丽秀的美感,从练声者的心底油然而生,感觉异常舒服,此时气息转为舒展流畅。练习(3)旋律优美,练唱时应注意,第一小节音阶向上,气息要深,速度紧凑,到第二、三、四小节,速度略为拉宽。声音平稳而舒展,则要求气息的控制也必须稳健、柔和、舒缓,充分表达出祖国江山的确美好的意境。
在漫长的声乐教学中,我碰到不少学生问:什么是呼吸支点?这个点到底在哪里?一定要讲呼吸支点吗?不提呼吸支点行不行?就这些容易被困惑的问题,我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和看法。
(一)关于呼吸支点的一些说法。
据我查阅中外资料来看,在歌唱界和声乐教育界中,有的人明确提出,在歌唱发声用气时要有呼吸支点,但也有的人根本就不提什么呼吸支点。资料反映,明确提呼吸支点的人数不算很少,但不提呼吸支点而讲气息控制、气息保持、气息支持、横膈膜用力、横膈膜扩张、两肋扩张、后腰支持、把屁股夹紧、肛门上缩、呼吸力的对抗等等,比比皆是。下面我略把提呼吸支点与不提呼吸支点的一些说法列出,以供读者分析研究、学习探讨,决定自我。
1.提呼吸支点的说法:
“在发声歌唱中吸气肌肉群非但不能放松,反而要更加用力收缩与呼气肌肉群对抗,才能产生呼吸支点作用,气才稳健有力。”“呼吸支点在肚脐下四指的地方,气吸得深,支点就深。支点在歌唱过程中不可乱动。” (广西艺术学院梁小珍)
据和兰培尔蒂同时代并熟悉他的学派的人,特别是玛祖里说,这位天才大师所提出的基本要求是:用“有支点的呼吸”来唱。 (“歌唱的学问就是呼吸的学问”)
“歌唱呼吸运动中,在吸气状态保持的基础上,胸廓的扩大、横膈膜的扩展与呼气肌肉的紧张,小腹的收缩形成对抗、平衡。这种对抗、平衡,从生理上讲是吸气肌肉群和呼气肌肉群的活动。这两组肌肉群张力的对抗、平衡形成歌唱呼吸的支持点。” (华中师范大学彭晓玲)
“所谓‘忘记喉咙的歌唱’,实际上是因为深呼吸,牵动腹压区肌肉对呼吸乃至对发声的作用,获得深呼吸支点和喉位稳定向下与共鸣的平衡感,歌唱者内在感觉不用喉直接用腹部支点沟通共鸣。” (河北师范学院李泉)
“在唱高音呼气时,小腹要作有力的收缩—形成气息的支点与两肋扩大(由横膈膜、腹肌的张力控制呼气)的对抗作用(形成气柱)是唱好高音的基础。” (广东艺术师范学校梁哲)
“我们将这两个地方称为气息的焦点(或支持点)。这两焦点都在腹直肌部位。具体来讲,在腹直肌与扩张的横膈膜交会处形成了上部的气息焦点,亦即针灸穴位中说的中脘穴附近,民族声乐理论中称之为中丹田的部位,在腹直肌末梢与腹内斜肌相接处,亦即针灸穴位中所说的关元、气海穴附近,形成下部的气息焦点,民族声乐理论中称之为下丹田部位。” (安阳师范专科学校郭徽)
“呼吸支点,就是运用胸腹式联合呼吸方法,在呼气发声时,支持和控制气息,让声音均匀、流畅而有节奏地发出,而建立一个对抗力作用的部位。一般认为,这个支点是在中腰上腹部。” (华中师大田晓宝)
“在演唱某些民歌时,不必像美声唱法那样将气吸得很深,支点拉得太下:用气时后腰肌向下向后坐的劲不要太大,心理上想象的气息悠动的轮圈也不要转的太大,气息向上向外输送的‘口子’要小一点,集中一点,象消防龙头那样身大嘴小,声音才能轻柔、透亮、集中。” (辽宁师范大学孔令华)
“呼吸运用得当,可以使发声获得呼吸支点,声音因此而富于弹性和多变能力。因而有无呼吸支点,是自习中自我检查的一条重要标准。” (首都师范大学樊其光)
“歌唱的呼吸,要求有一定的深度和支持点,既流畅、自然,又灵活松弛。” (东莞师范学校郑杰三)
“低喉位是建立在‘自然、舒服、有呼吸支点’的基础上。因此,要想使喉头相对稳定,就必须加强呼吸训练,使呼吸与喉头位置统一起来。” (河北省张北师范学校尤志国)
“讲课与歌唱均需建立在呼吸支点上。所谓呼吸支点,是指利用胸腔肋间肌、腹肌和横膈膜控制气息的呼出。使气息呼出得均匀而有节制,并根据所发音的高、低、强、弱,调整呼吸的压力和声带的长度、厚度和张力。使有节制的呼气与声带正常的振动密切配合。有了呼吸的支点,大家讲课或歌唱就会感到每个音都是用气息支持的,发出的音不但响亮悦耳,并且有伸缩性和色彩变化。颈部、下腭等均感到舒服。而正确的发声、良好的共鸣以及对歌曲思想感情的表达,都与气息支点密切相关。因此,建立正确的呼吸方法和良好的呼吸支点,不但会使音乐教师的嗓子不易疲劳,而且还会使其嗓子变得轻松,延长生命力。” (河北省张北师范学校尤志国)
“纯呼吸练习很容易体会到‘呼吸支点’。除常用的‘闻花’、‘喘气’、‘吹蜡烛’、‘打嘟噜’外,我在教学中,经过留意观察,细心琢磨,又积累了一些通俗易懂,行之有效的方法。如‘平躺在床上’:吸气自然、柔和、深入;呼气平稳、均匀、节制。‘大声斥责或唾弃对方发出呸字’:呼吸富有弹性。‘低声抽泣’:吸气部位快而准;‘膈岸喊人’:气息控制慢而稳等等。这样,这看不见摸不着的歌唱呼吸状态,用生活的纯呼吸实例进行启发,并与发声练习有机地结合起来,既准确地掌握了‘呼吸支点’和呼吸要领,又有效地锻炼了有关发声器官的机能作用。” (广东艺术师范学校罗国柱)
“在明确‘要吸先吐’及‘要吐先吸’这样的辩证关系下,抓好吸的训练,自然而深入;呼的训练,平稳强劲。掌握后,更重要的是根据幼师学生的实际,加强气息控制的‘支点’训练,和收复与腹肌对抗的训练,这一点是不同自然的。这力量同抬重物时相似,这一环节的训练是苦的,学生是不愿意进行的,但又必须进行和强化的。气与声的结合,声落在气上,声音才有支点歌声才有感染力。” (北京市幼儿师范学校刘朗)
“采用多种手段进行呼吸练习,(1)慢吸慢呼……(2)快吸快吐……(3)快吸慢吐……(4)慢吸快吐……(5)快吸控制间断吐……。从这些练习中学生逐渐掌握歌唱的呼吸,上胸渐渐地得到放松,身体不再僵直,呼吸支点渐渐地建立在胸腹部位了。”(四川音乐学院唐琳)
2.不提呼吸支点的说法:
“呼气的机能状态和吸气的相反。它的过程是胸部和横膈膜对充满空气的肺部连续不断地、慢慢地挤压。如果胸廓作冲击式动作、肋骨放下得太快,横膈膜突然地垮下来,就会妨碍流畅地送气。” ([玛努爱尔·加尔西亚(子)])M·Garcia(西班牙)
“应当时时刻刻记住,无论在歌唱时还是在谈话时,只能保持住聚集在胸腔中的气息,其余部分应当是非常放松的。”“气不要用得很多,但是要用受注意力控制的、集中在横膈膜和支气管部位的气息。” (柏林杰出的声乐教授莉莉·列曼L·Lehmann)
“可以把横膈膜的功能比作风箱,它执行着风箱的任务。声乐的全部艺术就在于善于吸足气和善于正确而节省地使用这些气。歌唱者无论有多么好的听觉和愿望,如果他不会控制气息,那他就唱不准音,或是发出毫无生气的、可怜的声音。” (意大利著名男高音歌唱家恩里科·卡鲁索E·Caruso)
“正确组织呼气,声带下气压同喉部、口咽管道及各上共鸣器官(它们相互关联,并能‘鼓舞’歌唱者的创造性的幻想力)的活动的巧妙配合有着决定的意义。”“歌唱应当总是用气息支持着,不以气息支持的假声和‘低声吟唱’是真正高度艺术歌唱的敌人。” (意大利高音歌唱家札科莫·拉乌里-沃尔皮Giacomo Lauri-Volpi)
“呼吸不宜抬高胸部。好的呼吸使你唱时舒适。以气息支持,可在腰上绑一皮带,将腹下部肌肉拉紧。” (美国男高音歌唱家约翰·亚历山大John Alexander)
“呼吸须有深度。作呼吸时亦须感到打哈欠式,这样喉门便开。”“整个音阶向上唱到高音区时,要感到深度气息的支持。” (美国戏剧女高音歌唱家玛替纳·阿鲁约Martina Arroyo)
“气息支持需要下部肋骨与横膈膜下降。唱时横膈膜向上移。肩不需动,由‘太阳神经’下至腹部,由横膈膜支持气息。” (法国女高音歌唱家雷奇内·克里斯平Regine Crespin)
“歌者应在气上唱,却不是用气唱。须向下呼吸,而非向上呼吸;须将下部紧缩于腹部。用低腹肌与肋骨时下身如石般硬:用此压力如一气球浮在腹上,下层就极坚固。” (男中音歌唱家帕布罗·埃尔维拉PABLO ELVIRA)
“呼吸在全腹部与肋骨下膨胀,中声区不需用全力。唱高音时须加强用气。他常用皮带绑紧腹部,推动钢琴以做练习。” (西班牙男高音歌唱家普拉西多·多明戈Placido Domingo)
“呼吸应用肋骨下的横膈膜支持。吸气时先将下部装满,在两边肋骨下由腹肌相助。”“在高音上唱‘半声’(mezzo voce)也须由气息支持。” (瑞典男高音歌唱家尼古莱·盖达Nicolai Gedda)
“呼吸时身体须直立,横膈膜靠近肋骨处须扩大,当横膈膜与肋骨全体装满了气,在肋骨下腹部区,你会觉得像一块硬石。如她觉得没有气息支持,她就用腹部去推动钢琴作为练习。” (美国女中音歌唱家玛丽丽·霍恩Marilyn Horne)
“呼吸在横膈膜与肋骨下。当横膈膜下降时,一切肌肉都扩张,不但在前面,且在背部,许多歌者疏忽了此点。气息支持要使喉门打开,如举重的感觉。有人以为压力是在身体下部,其实应在外面。” (美国纽约大都会歌剧院的戏剧女高音歌唱家希里尔·米尔纳斯Sherrill Milnes)
“呼吸:如生小孩一样,气成为一气球,按照乐句向上向下;有时气球较大,有时较小。” (意大利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卢奇阿诺·帕瓦罗蒂Luciano Pavarotti)
“呼吸:声音愈高,气息支持愈低。” (美国纽约大都会歌剧院的戏剧女高音歌唱家比吉特·尼尔松Birgit Nilsson)
“不宜用胸部呼吸,不可耸肩与挺高上胸,这样横膈膜不能工作。有人以为气息支持如女子生小孩,但这是德国派的意见。身体任何部位都须工作。用横膈膜可使胸部感到自由。” (美国男高音歌唱家雅·皮尔斯Jan Peerce)
“由中声区至高声区常用低呼吸,不用高呼吸;应觉得气在横膈膜,与肋骨及背区和喉头无关。” (美国纽约大都会歌剧院花腔女高音歌唱家罗白泰·彼得斯Roberta Peterb)
“吸气深至腹部,由肋骨与背部气息支持” (美国纽约大都会歌剧院花腔女高音歌唱家盖尔·罗宾荪Gail Robinson)
“呼吸时,想到肋骨区、横膈膜处好像有一个气球。唱时,常有向外胀的感觉,虽然肋区仍继续向里推动——歌者就觉得靠住那个气球。” (美国纽约大都会歌剧院女高音歌唱家贝费利·西尔斯Beverly Sills)
“声音靠气息支持,不能去推动,让气自然进来。不宜去强迫气息。” (美国花腔女高音歌唱家丽泰·夏Rita Shane)
“唱高音时觉得喉头、口腔一切都张开,用极大的气息支持。练声时,有时将一支蜡烛放置离口约8寸远,随后试着将它吹熄,可用轻柔气将它吹灭,亦可用轻柔的气息将它吹得轻轻波动。吸气时用背后部腹上部,并非胸部。” (美国著名歌剧家女中音丽萨·斯啼文斯Rise Stevens)
“用横膈膜与胃下腹部呼吸。呼吸要像一块地板,吸住了装满气的气球。” (澳大利亚最杰出的女高音歌唱家琼·萨瑟兰Joan Sutherland)
“为了歌唱目的,必须控制横膈膜和肋骨,不使它太快地复原到原始的休止状态,但不是通过僵硬的,而是用一种平滑有规律的、有弹性的动作。”“为了达到良好的、在机能上正确的歌唱,达到喉腔的气息必须是一种平滑的、有规律性的、具有一般压力的气流,而不是强迫的压力。” (英籍意大利著名的声乐教育家荷伯特-凯萨利Herbert Caesari)
“歌唱呼吸的支持来源于吸进气以后,吸气肌肉群还需继续工作,不能放松,继续保持吸气的状态,使呼与吸形成对抗,这个对抗就是我们常说的‘呼吸的支持’。”“歌唱时保持在吸气的基础上发声,呼与吸形成的对抗伴随着一个乐句的演唱始终保持着,只有在一个乐句唱完后才放松,接着吸气。一个乐句,一个乐句地这样继续下去,直至一支歌曲唱完。关于歌唱呼吸的支持,我理解就这么简单。” (中央音乐学院教授沈湘)
“歌唱呼吸,一般是采用胸腹式呼吸。这种方式的呼吸,就在呼吸的时候两肋张开,横膈膜收缩、下降,腰围感觉稍向外扩张,胸部自然挺起,保持积极的状态;而在呼气的时候,要以吸气的状态为基础,然后有控制地、缓慢地收缩腹肌,同时让胸腔逐渐扩大,将气息均匀、稳健地呼出来;在一个乐句结束的时候,由于腹肌的收缩和胸膛的扩大,横膈膜这时已经自然地上升回到原来的位置;当再开始新的乐句时,又重新吸气,扩张两肋,使横膈膜下降……以致重复上述呼吸过程。” (上海音乐学院教授郑兴丽)
“在歌唱发音的过程中,当呼气肌肉在推动呼气发音,当它相对抗的吸气肌肉必须始终适当用力来控制气息,使呼气能始终稳健而适合发每个音的需要;而当要结束发音,或是要把响音转轻时,吸气肌肉群(主要是横膈膜)必须加强气息控制的力量,用突然加强用力来骤然把气吸回以结束发音,或是大大加强用力来抵消呼气肌肉推动呼气的力量,以促使音量变轻。这样每个音的开始、结束,与过程中的起伏变化才能斩截分明,变化自然,而有伸缩性。应用这样的歌声歌唱才有‘气派’。这就是一般所谓歌唱控制气息的技巧。” (嗓音专家、医学博士林俊卿)
“人体与呼吸相关联的肌肉很多,但主要是腰腹肌肉的反弹力量。当气息充满肺底的时候,肺下叶像吸盘一样实实在在覆盖在膈肌上,也可以说是膈肌托着肺下叶,两者贴在一起,能产生较强的回缩力量。一般而言,上下活动的幅度可达五至七公分,这是学习歌唱者必须挖掘的潜力所在。肺下叶向下伸展,进而给腹腔以压力,并迫使其下移,腰肌、腹肌反射性松弛向外,借以容纳下降的腹腔器官。腹腔器官的下降,腰围、腹壁的舒张,必然产生与腰肌对应的反作用力。当膈肌放松时,这种反作用力使腹腔器官复位上升,尤其当收缩腰肌时,通过腹脏器官的传导,会在肺底形成强大的压力。腰腹肌具有歌唱发声所需要的力度和弹性,并力使之赋予声音的能力。” (曲阜师范大学音乐系王桂兰)
“怎样运用好气息呢?这是歌唱过程中的关键。因为气息是歌唱艺术的能源,有了气才有强弱,才有节奏的长短、音的高低、音色的变化和感情的表达。故《乐府杂录》一书清楚地告诉我们:‘善歌者必先调其气’。所谓‘调’,就是歌唱前的准备工作,良好的歌唱状态和放松。做到了这些才能驾驭呼吸,运用好气息以及在呼吸支持下的发声,使气从‘脐间出’,使气息为歌唱服务。”“所谓丹田,据《抱朴子》一书曰:‘在脐下者为丹田,在心下者为中丹田,在两眉之间为上丹田’。由此可见,丹田之气并非仅是脐下之气,也就是说,不是一个点,而是指一个区域。是声音发自于人体,借助于体外各种条件的有机结合。因此说气息不是一种单纯的呼吸,而是一种力量,是呼吸器官根据发声的需要而进行的合理活动,是发音器官联合起来的能量、物质、信息三者复杂的有机综合体。” (聊城师范学院陈四海)
“声音在喉,但大部分的力却不在喉;呼吸在肺,但大部分控制呼吸的力却不在肺,这就是所谓歌唱用力的技巧。……‘托住’则是指要用某种力量来控制一些肌肉群的动作,进而使各部分内在的力量达到平衡,而不至于使某些部位用力过多,失去平衡,导致发声上的困难,也可使某些用力得到调整,进而影响到呼吸而达到控制呼吸的目的。” (烟台师范学院音乐系张旭东)
“有人说‘吸气容易保持难’。由于演唱时即在呼气,所以一定要掌握好慢呼气;保持是为慢呼气,不会慢呼气,就不会保持气息,也就没有力量让气托声出。” (山东省艺术研究所刘依群)
(二)我对呼吸支点的看法和态度。
分析主张呼吸支点的观点可以看出,确认呼吸支点的具体部位不完全相同,有的清楚标明:“呼吸支点在脐下四指的地方”;而有的则说:“这两组肌肉群(吸气肌肉群和呼气肌肉群)张力的对抗、平衡形成歌唱呼吸的支点”,没有清楚地标明支点在什么地方,请特别注意,两组肌肉群的对抗不是一个点;有人称“这两个地方称为气息的焦点(或支持点)”,一个地方是“中脘穴附近”,另一个地方是“关元、气海穴附近”,这就是说,“呼吸支点”起码不止一个;有人说:“这个支点在中腰上腹部”。也没有明确表达呼吸支点的具体部位,又是中腰,又是上腹部,到底在哪儿?读者也不明白;还有人称:“所谓呼吸支点,是指利用胸腔肋间肌、腹肌和横膈膜控制气息的呼出。”这种控制力包含着肋间肌、腹肌、横膈膜这三组肌肉的协调运动所产生,更不能说明呼吸支点的部位所在。
本人不赞同呼吸支点的提法,从上面我对胸腹式联合呼吸法呼气的两点要求来看,就可以得到充分的说明。既然在呼气时,我们体内有八个部位产生对气息的支持力感,那么绝对就不是一个点的支持,而是近似于一个体内圆球的区域所在。从上述不提呼吸支点的说法中,我赞同这些说法——“气成为一个气球,按照乐句向上向下,有时气球较大,有时较小。”;“呼吸时,想到肋区、横膈膜处好像有一个气球。唱时,常有向外胀的感觉,虽然肋区仍继续向里推动——歌者就觉得靠住那个气球。”;“丹田之气并非仅是脐下之气,也就是说,不是一个点,而是指一个区域。是声音发自于人体,借助于体外各种条件的有机结合。因此说气息不是一种单纯的呼吸,而是一种力量,是呼吸器官根据发声的需要而进行的合理活动,是发声器官联合起来的能量、物质、信息三者复杂的有机综合体。”
(三)常见的两种错误的呼吸。
1.浅胸呼吸。这是声乐学习者中最容易出现的毛病。这种呼吸的特征是,吸气时可见双肩明显上抬,上胸紧张,把气吸在上胸口(即锁骨部位),气吸得少而浅,发声时胸腔全部下塌,气息一泄而光。这种呼吸由于部位高,离喉器近,吸进肺中的气较少,不能满足歌唱对气息的大量需求,歌唱者常感到气不够用,其结果必然是搞邪门歪道,寻求用逼紧喉头的方法来歌唱,致使声音发白、发直、干涩,唱稍高一点的音就感到很困难,似捏着嗓子在喊叫。娇嫩的声带长期处于逼紧的状态,又受到气息的猛烈冲击,嗓音容易疲劳,出现沙哑的声音。长而久之,则会出现声带的各种职业病变。
2.过深的呼吸。这是声乐学习者中,有些人会出现这样的毛病。这种呼吸的特征是,拼命用力把气吸到肺底,迫使内脏着力下压,造成下腹部极度紧张僵硬。这是由于学习者对“深呼吸”的片面理解所出现的结果。他(她)在主观上是想把气吸得深一些,这没有错,但他(她)对“深”的程度把握不准,过了。其结果迫使横膈膜过于下降,把操纵、控制气息的部位放在下腹部,忽视了胸廓的扩大和下肋骨的活动宽度。由于呼吸部位过于低下,离开喉器较远,下腹部活动范围又小,不能胜任对呼吸的调节和控制,气息输送的距离过长,运作起来不方便、不灵活。特别是唱快速的作品更来不及,唱高音时气息又供不上,所以造成呼吸器官僵硬、紧张,与发声器官不能形成高度的协调、统一,使发出的声音空洞无力,既虚又暗。同时,音准往往容易偏低。
要纠正以上错误呼吸的方法,必须学会我前面提倡的胸腹式联合呼吸法,运用正确的呼吸部位进行歌唱,关键是要用保持住吸气的状态后,体内所产生的各种力感部位来协调、统一均衡地对呼气支持与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