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民窑与官窑的交替

中华民国的成立,宣告了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封建统治社会的结束。此后,新型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发展壮大,而景德镇制瓷业也随着行业的改良和创新而逐步获得新的发展。清末民初因受洋瓷的入侵,景德镇的窑厂接二连三倒闭,产瓷数量大幅度减少。然而随着景德镇民营制瓷企业的逐渐兴起,以及国外先进设备和技术的大力引进,濒临衰微的景德镇制瓷业在民营制瓷企业的带动下重新焕发生机,景德镇的瓷器生产也开始恢复兴盛景象。

一、风光不再的御窑厂

1.御窑厂的历史

“御窑厂”也称“御器厂”,公元 1279 年(元至元十六年)元世祖忽必烈在珠山设浮梁瓷局,由其负责为皇家监造御用瓷,这应该是御窑厂的萌发期。公元1369 年(明洪武两年)浮梁瓷局被改建为御器厂,清康熙年间又改称御窑厂,到公元 1911 年(宣统三年)宣布解散。御窑厂从建立到解散,历代的皇帝都派专人负责管理,督造专供皇室使用的各类瓷器,这里集中了最优秀的人才,最精湛的技艺,最精细的原料,最充足的资金,造出了许多精美绝伦的瓷器。在这六百余年里,御窑厂的规模不断扩大,建有衙署、作坊、窑房以及附属的祠、庙、亭、阁等。 1896 年英国驻北京公馆的斯蒂芬·布谢尔曾对当时景德镇的御窑厂有过诗意般的描述:“围墙长三里,内有御厂珠山,珠山形成了北面的护卫山”,山上种着树,盖着亭子,其中令人瞩目的是山顶的“御望亭”和“环翠亭”。斯蒂芬·布谢尔的这些颂扬文辞,让人可以想见当时御窑厂的恢宏面貌和精美布局。

景德镇瓷器的发展变化与御窑厂的生产规模是紧密相连的,御窑厂从建立到倒闭历经六百多年,其外部的建造和内部的组织分工随朝代不断地变化,据《江西省大志·陶书》载:

“明代时期御窑厂跨珠山周围约三里许,中为堂(正厅三),后为轩(穿堂一),为寝(后堂三),寝后为亭(匾曰兀然,今改尾纪绩),堂之旁为东西序(各厢房三),东南有门(三),堂之左为官署(大门三、厅堂三、东西廊房六),堂之前为仪门(三),为鼓搂,为东西大库房(各六间),为外库房(八间),为作(共计二十三间):大碗作有房七间,小泥房七间;曰酒钟作有房三间;碟作有房八间,小泥房四间;曰盘作有房七间,小泥房四间;曰锤作有房七间,小泥房四间;曰印作有房十间,小泥房四间;曰锤龙作有房一间;曰画作有房一间;曰写字作有房一间;曰色作有房七间;曰匣作有房三十三间;曰泥水作有房一间;曰大木作有房五间;曰小木作有房五间;曰船木作有房两间;曰铁作有房四间;曰竹作有房两间;曰漆作有房三间。曰染作有房一间;曰东碓作有房四十六乘;曰西碓作十六乘。为窑(六):曰风火窑;曰色窑;曰大小火监火黄窑(连色窑共二十座);曰大龙缸窑(十六座);曰匣窑,曰青窑(四十四座)。厂内神祠三(曰玄帝、曰仙陶、曰五显);厂外神祠一(曰师主);甃井二(一在南门内,一在锤龙作);为厂二(曰船柴厂,屋十间;曰水柴厂,屋九间)。放柴房(八十七间),烧窑人役歇房(八间)。”

御窑厂在清代鼎盛时期厂址占地数十亩,(如图 1.1)中后段为主厂房,两侧为平房,中间用青石铺地,主厂两侧各有甬道一条,各开一圆门,曰东辕门和西辕门,东辕门临中华路直往东门头、莲花塘;西辕门出东司岭穿毕家弄到中山路。清代御窑厂与明代相比,其厂址有所扩大,厂房亦有大规模调整。

图1.1 清代御窑厂
《瓷都景德镇》

2.御窑厂倒闭的原因

御窑厂在中国陶瓷史中占据着重要的历史地位,它代表着中国官窑瓷器的兴衰发展史,也是中国瓷器最辉煌的见证。而其发展到清末最终却以倒闭而告终,清末御窑厂的终结,给景德镇瓷器生产以沉重的打击。究其倒闭根源试分析如下:

其一,与清王朝的覆灭有必然的因果关系。

从清嘉庆朝开始,景德镇御窑厂已没有专职的督陶官而改由地方官监管,官窑瓷器生产基本上处于因循守旧状态,1840 年鸦片战争爆发,从此中国走向了水深火热之中,开始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历史时期。随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的过渡,各种条约的签订使得清王朝的国势衰微,民力耗尽,国内各种起义的爆发和国外列强的侵入沉重地打击和动摇了清王朝的统治。上层阶级的不稳定性必定使统治者无心顾及产业的管理和发展,此时民族工业便日渐萧条,陶瓷工业作为封建经济传统手工业的主要产业之一也不可避免地遭此厄运。

其二,清末御窑厂制度的松散。

为了保证御窑产品的质量,御窑厂设立了各种制度,如用瓷制度、用工制度、管理制度、生产制度、次品处理制度和运输制度等等,其中御窑厂的生产和管理制度对景德镇瓷器的兴盛历来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明代御窑厂就实行分工负责制,整个制作分为 23 作何 6 种窑炉, 清代继续沿用此制度,各作和不同的窑炉形成流水线式的生产模式,这种模式一方面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也便于各作的管理者进行管理,每个作的管理者和工匠都有其自身明确的职责范围;另一方面也垄断了官窑瓷器的生产,任何一个单独的工匠都不可能复制出一模一样的官窑瓷器,从而使宫廷用瓷在技术上得到了保证。清末由于战争的频繁,官府取消了督陶官来景德镇监督烧造瓷器,无人管理的御窑厂便变得日渐松散。

其三,受洋瓷倾销的严重影响。

1895 年《马关条约》签订:“外人除可在中国办工厂制造外,又可将商品运来内地倾销,…”帝国主义可以在中国直接开办工场,利用中国廉价的劳动力和原料,这是中国民族工业倒闭的最直接因素。于是大量的洋瓷占领国内市场,而景德镇瓷器的国内市场亦日益缩小,这是导致御窑厂终结的最根本原因。《景德镇陶业纪事》记录当时的情景:“近年来风气渐开,奢侈日甚,人民喜购外货,如中狂迷,即如瓷器一宗,凡京津沪以及各繁盛商埠,无不为东洋瓷之尾闾,如蓝边式之餐具杯盘,及桶杯式之茶盏,自茶楼,酒馆以及社会交际场所,几非此不美观,以致穷乡避壤贩卖小商无不陈列灿烂之泊来瓷,可知其普及,已至日常用品。” 可见,当时洋瓷倾销遍及中国的所有用瓷产品。

二、后来居上的民营窑厂

清朝末期,政治腐败,鸦片战争使得民不潦生,景德镇陶瓷发展达到历史的低潮,江西率先成立瓷业公司,改革国瓷。随之,全国各地也相继成立各式瓷业公司,并生产出许多新式的瓷器品种。如:上海白利南路益丰瓷厂,创于民国二十二年,用机械制造,圆式直焰煤窑,仿西瓷法,制造茶具日用品,其原料,苏州白土为釉,无锡土及江西土为坯质主要原料,属于国产;上海又有建业、宏业、中兴、中原等厂,建业系民国二十一年所创,产日用品;宏业系民国二十年所创,亦产日用品;中兴系民国十六年所创,产瓷砖;中原系日本人所创办,创自民国九、十年间,产面砖;爱迪生电瓷厂,为英商所办,做工业用瓷等,其原料为英产之耐火土、球形黏土及苏州无锡之土;泰山面砖公司,亦系英商所办,制造面砖。另外,南京中央公园前面的工业学校内建立了中央研究陶业试验厂,为圆式直焰煤窑,专制瓷器人物,所用原料为江西与南京栖霞山耐火粘土。 此外还有福建宝华制瓷有限公司、萍乡瓷业公司、湖南瓷业公司、川瓷公司等等。

1.民营瓷业公司兴起的条件

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之后,一方面,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农民和手工业者开始破产,手工业产品和农产品逐步商品化;另一方面,洋货大量进入中国市场。清末,传统官窑和民窑的生产和管理制度已经适应不了市场的发展,生产的瓷器已经抵御不了洋瓷的倾销,为了抵制洋瓷,1905 年江西省萍乡瓷业公司首先成立,在此之后,全国兴起了各种瓷业公司,其中最有影响的是成立于 1910年的江西瓷业公司。这些官民合办的公司相继成立是中国制瓷业发展的新开端,是具备了各种历史条件而兴起的。

2.民营瓷业公司的生产管理

前面讲到清末时期,御窑厂由于各种因素影响,政府已无心派专门的督陶官来管理瓷器生产。瓷业公司成立后逐渐代替了御窑厂的瓷器生产,最早成立的江西瓷业公司于 1912 年从从安徽祁门调来康达,任命康达直接管理景德镇瓷业公司,并且江西省政府成立了陶业管理局来专门管理瓷业公司的瓷器生产,康达抵达景德镇后,对瓷业公司进行了全面的改革和整顿,其措施如下:

重新规划厂房建筑。康达上任之后直接将厂房进行了重新的规划,将御窑监督官邸的一部分做了警察分驻所,并划出靠东司岭的一小块地方,作为省立乙种工业学校校址,其余地方划给新创办的江西瓷业公司(如图 1.2)。 第二,重新整顿管理制度。江西瓷业公司的成立宣告御窑厂的终结,由此官办工业逐步演变成了民营企业。因此,在管理制度上,以江西瓷业公司为代表的民营瓷业与官窑有着本质上的差别。

图1.2 民国御窑厂
《瓷都景德镇》

第三,经营体制的变化

瓷业公司的最初成立系由官商合资建立的。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 年),时任江西巡抚柯逢时向清廷上奏开办景德镇瓷业公司,以官方为主,官商合股,官方筹银 10 万两,余由该道自行集股,并由湖北候补道孙廷林委办瓷厂事务,厂址设于珠山北麓御窑厂内,并于光绪戎申年(1908 年)正式投产,但仍采用旧制生产,这时产品款识有专人书写,十分讲究,实质上还是沿用官窑体制生产,因此,生产不容可观。光绪三十三年(1907 年),两江总督端方奏改商办:“江西景德镇瓷业公司,原拟官商合办,至今未有切实办法,该公司不如改归商办较有把握。”于是宣统元年(1909 年),江西景德镇瓷业公司经核准立案,并于宣统二年(1910 年),江西瓷业公司在景德镇正式成立,但性质依然定为官商合办,聘请祁门贡生康达主持公司业务,厂址设于现今建国瓷厂,开始采用新法和机器制瓷。

江西瓷业公司的建立,它是景德镇第一家官商合办的新型企业,在体制上率先实行股份制,采取官商合办的模式。随之,1935 年春,江西省政府拟设置一所一贯作业式形式瓷厂,资金以一百万银元为目标,江西省出资二十万,其余由杜重远招募民股。1935 年夏,杜重远即筹足民股六十万,之后在上海召开公司创立会,并定名为江西光大瓷业股份有限公司。江西光大瓷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中国银行总裁张家璈为董事长。江西省政府财政厅长吴健陶和建设厅长龚学遂为董事,杜重远为总经理。江西光大瓷业股份有限公司虽有官股,但经营体制则全采取民营企业制。

据 1911 年 3 月 9 日《申报》第六版载:

“景德镇商务总会作电致赣垣云:瓷业公司是按照商律,以股份组织,定额招二十万元,瑞澄(清末巡抚)三万……。近蒙委韩昌委员来镇调查,将公司发封……,敞会用敢沥呈实情,仰恳察明,交由省议会议决,充作本省之公股……,同时启封,仍知照全体股东,协议以后维持办法……

3.瓷业公司的利弊

瓷业公司系官民合办的形式瓷厂,无论在性质上还是在管理、技术上都进行了全面的改革,但是这些改革有利也有弊。

其利之处表现在:第一,技术上的革新打破了传统手工制瓷的低效率性和局限性。各瓷业公司成立后都不同程度地引进国外新的制瓷设备,如 1935 年成立的江西光大瓷业公司从日本引进了各种形式机器,主要有窑炉设备:倒焰式方窑四座、长方形素烧窑两座、马副尔窑(釉上彩用)两座、电热窑(釉上彩用)两座;机器设备:颚行粗碎机一台、大石轮碾磨机一台、一吨量坯料球磨机四台、半吨量釉料球磨机两台、磁气吸铁器一具、泥浆搅拌机一台、34 片压滤机两台、挤泥机两台、捏练机两台、机动辘轳二十四台、蒸汽锅炉一台(制坯干燥用)、摩擦机动压匣钵机一台、匣钵料混合机一台、破匣钵粉碎机一台、炒石膏釜一台、石膏碾碎机一台、三百千瓦斯引擎发电机两座。 第二,由于新机器的使用,生产出更多的形式产品,尤其是使日用瓷生产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如江西光大瓷业公司引进新的设备之后增加了不少订单,预定产品为 6 寸、7 寸、8 寸、9 寸等中西厚质餐盘为主,而且所有产品以高档瓷为主,其大多销往上海等沿海城市。第三,在景德镇商务总会的坚持下,江西瓷业公司在最初的一二年间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对景德镇瓷业的生产亦有很大的影响。期间制作出不少精美的瓷器,并在国际上获奖,特别是在 1910 年南洋创业会上获得了最高奖项。《景德镇陶业纪事》载“近数年来,景厂渐次扩张,于艰难缔造之中,粗能立足。所有出品,虽用旧法,悉仿新式,制作精良,几与前清之御窑媲美。南洋劝业会、巴拿马赛会,均列优等奖牌,可以知其工作刷新矣……” 该公司选料施工极为精细,产品质量较当时的其它厂店产品精良,故瓷器销量一时大增。公司在九江、汉口、上海等地设立经销店,进一步扩大了瓷器的销量。

其弊之处主要是:第一,由于战争的破坏,很多瓷业公司几经搬迁周折,设备也多次遭到破坏,这严重影响了瓷业公司的正常生产,使得其成为近代瓷业的昙花一现。如在抗战期间,日军占领九江后,光大瓷厂内机器全部拆除,堆存于九江市警察局内,六座窑亦拆掉,全部厂房作为日军伤兵医院。第二,瓷业公司实行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严重侵犯了窑户和把头的利益,新的改良措施与顽固的制瓷陋习的较量需要经历长期的斗争,这些陋习不是一蹴而就的,对窑户的触犯必定抑制瓷业的发展。可见,瓷业公司的改良在某种程度上没有考虑窑户的利益从而导致后期的失败是必然的。

综上所述,御窑厂经历了几百年的发展于清末终结,并被瓷业公司代替,这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这些官民合办的陶瓷企业,其经营规模有所扩大,雇佣人数也有增加,新成立的瓷业公司注重从西方国家不断引进新的制瓷技术,在一定时期内推动景德镇的瓷器生产逐步向机械化生产转型。表现出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制瓷业的新发展和新变化,这是中国制瓷业近代化过程中迈出的重要一步,标志着中国陶瓷业开始进入企业化时代。它一方面使传统制瓷业的劳动生产率得到了提高;另一方面也为民营瓷厂提供了管理集中生产的有益经验,为其后制瓷业的进一步近代化创造了十分重要的条件,它预示着中国传统制瓷业发展的方向。因此,由传统的一家一户手工制瓷的行业经营方式向机械化制瓷的现代化企业模式转变,是近代制瓷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5J3umwZWCFiCoaPJXHLU2hzt/1CHK8vSXRgdre6jQmmfchsz0ID2sXJQ5wkWq1D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