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序二
探寻景德镇瓷器的传承与变迁

宁钢

自古以来,人类创造器物主要是为了自身的生存及生活所需,但许多器物被制造出来伊始,即融其实用与审美双重价值为一体。这或许是人类与大自然其他灵异之物的一个显著区别。

柳宗悦曾云:“只有工艺的存在我们才能生活。从早到晚,或工作或休息。我们身着衣服而感到温暖,依靠成套的器物来安排饮食,备置家具、器皿来丰富生活。如同影子离不开物体那样,人们的衣、食、住、行也离不开工艺品。没有任何伴侣能以这样密切的关系与我们朝夕相处。……因此,如果工艺是贫弱的,生活也将随之空虚。”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各种手工艺,是我们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和创新这些以各种手工艺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既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价值,也有着十分深远的历史意义。

China·瓷器·中国,“瓷器”与“中国”在英文中同为一词,充分说明中国瓷器的精美绝伦完全可以作为中国的代表。中国是世界上率先发明瓷器的国家,远在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曾发明了陶器。在漫长的历史衍变中,陶瓷艺术,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重要艺术瑰宝。多姿多彩的瓷器堪称我国的“第五大发明”,它在技术和艺术上的成就,传播到世界各国,并深刻影响了其陶瓷和文化的发展。

吴秀梅所作《传承与变迁:民国景德镇瓷器发展研究》,是在其博士论文的基础上修改而就,亦是其多年呕心沥血之作。该书旨在回应《中国陶瓷史》等其他论著中所提及的景德镇制瓷业在民国时期处于严重衰退期这一重要理论问题。民国时期,随着陶瓷手工技艺的市场化、机械化,曾经的手工制瓷技艺也一点一点地在消失。总结民国时期以制瓷技艺为代表的手工艺发展的基本规律,揭示深蕴其中之文化意义,可以唤起当代人们对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关注和保护,对于弘扬民族文化精神,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亦能提供某种程度的智力支持。

本书以民国时期景德镇制瓷业的历史演进为切入点,梳理中国制瓷业在民国这一宏观历史文化背景下产生、发展与创新的一般脉络,以期透视出这一中国传统手工业在民国变嬗之历史意蕴和现实启示。在方法论上,本书也独辟蹊径,一方面运用设计艺术学与工艺学同时进行的方法,结合瓷器图片实物资料分析民国景德镇瓷器的艺术特色和制瓷技艺的创新之所在;另一方面又以社会学中人物访谈的问卷方法进行实地考察,运用历史学的理论依据推理民国景德镇制瓷技艺的传承发展,并综合了经济人类学关于市场交易的分析来推理民国景德镇陶瓷发展的动向。最后还通过文化学和民俗学关于制瓷行业法规的分析探讨民国景德镇制瓷文化。这种跨学科的研究路径不仅可以更为全面系统地分析民国传统制瓷技艺的传承与创新,同时对于研究中国传统陶瓷文化而言,在方法论上也颇具启发意义。本书思路新颖、资料翔实、原创性较强,作者在诸多方面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

景德镇,作为中国瓷都,其制瓷业在中国乃至世界陶瓷史上皆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景德镇制瓷业创造出了中国陶瓷史上最为辉煌最为瑰奇壮丽的一页,景德镇瓷器以海纳百川的气魄和集大成者的英姿,当之无愧地成为中国陶瓷的最杰出的代表,对世界和人类文明产生了深刻影响。本书的问世,则为景德镇陶瓷史的研究,又增添了浓重的一抹色彩。

此外,尤值一提的是,吴秀梅博士在制瓷实践方面也屡有佳作问世,她抟糅景德镇的泥土,又常与水、土、火三者不容而又为一体的窑火进行她的作品煅烧,他在创作方面力求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在学术上,她秉持兼容并包的学术理念,常与其他学科的学者相互切磋,默契配合而从不囿于专业界限。她身居景德镇,却有着植根中国,放眼全球的学术情怀。在专业研究方面,其亦独树一帜,抓住景德镇制瓷业的这个典型,由点到面,着眼民国时期景德镇制瓷业的特殊意义。今逢她的博士论文即将付梓出版,非常高兴为之作序,相信吴秀梅会在博士论文的基础上继续努力,在今后的学术上取得更多的成果。


2012 年 3 月 16 日于瓷都

宁钢:博士、博士生导师,景德镇陶瓷学院校长助理、景德镇陶瓷学院设计艺术学院院长、中国陶瓷艺术大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评委、中国陶瓷工业协会艺术评委、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协会艺术评委。 UA5FEYO1gbqD//4LWDJCnvF52k1Yo3bAT1ePMrxrsMWPXivevhpqwpCPsma+Vke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