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序一
重新认识民国瓷

张朋川

为什么要重新认识以景德镇瓷器为代表的民国瓷?这是一个关系到中国瓷器发展的前身和今世的重要课题。

瓷器是中国的伟大发明,瓷器的发明提升了人类的生活质量和文化水平,因此中国被称为“瓷器之国”。景德镇瓷器集大成地代表了中国瓷器艺术的高度成就,景德镇又有“瓷都”之称,因此要确认民国景德镇瓷器的地位,就得从景德镇瓷器发展史说起。

纵观景德镇瓷器千年发展史,始终以传统技艺的发展为经线,外销瓷为纬线,交织地不断延续。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自五代的南唐至南宋(937~ 1279年),共三百余年,为发展期,在这期间完成了由青瓷向青白瓷的过渡。我曾到景德镇考察,采集了一批南唐时期的瓷片,器物以青灰色瓷盌为特色,可知景德镇至少在五代以来已经生产瓷器。在北宋景德年间,因瓷窑得到发展而得景德镇之名。创制出“色白花青”的影青瓷,景德镇窑的细白致密的瓷胎的出现,改变了隋唐以来中国瓷器的“南青北白”的格局,并且为彩绘纹样瓷器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第二阶段:自元代至清代乾隆朝(1271~ 1795 年),共五百余年,为兴盛期,在这期间无论成型、釉彩、绘制和烧成技术都得到高度的发展。元帝国建立后,景德镇应伊斯兰地区对绘有青纹的白色器皿的尚好,青花瓷得到发展,元青花的装饰融入了传统文化纹样和伊斯兰文化纹样,开创了彩绘瓷器的新纪元。明代,商业城市得到发展,洪武三十五年(1402 年),朝廷在景德镇设御器厂,自此至清代,景德镇一直是官窑所在地,成为全国制瓷业的中心。明代景德镇瓷器进入发展的盛期,技艺不断创新,具有特色的新种不断出现,永乐、宣德青花;成化斗彩;嘉靖、万历五彩,彩绘日趋艳丽。明朝皇帝为祭祀的需要,创烧出各种色彩淳厚的单色釉,永乐甜白;弘治黄釉;祭红;祭蓝,异彩纷呈,各领风骚。景德镇的民窑也有很大发展,形成规模宏大的制瓷窑场。嘉靖年间,景德镇从事瓷业者达十万余,品质精益求精,花色精美绝伦,艺术融贯中西。

清代的景德镇官窑瓷器有许多新的发展,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景德镇瓷器艺术达到了高峰,在康熙时期,为适合西洋人需要和趣味,制作了的颜色鲜艳的五彩瓷器和色分层次的青花瓷器。又为宫廷生活和祭祀的需要,景德镇官窑成功地烧制了各种颜色的单色瓷器,其中郎窑红和豇豆红尤为名贵。雍正帝喜爱景德镇瓷器,任命督窑官进行督造,对瓷器的制作精益求精。除了仿古瓷达到优美雅致的成就,还创制出颜色更加鲜艳的粉彩瓷和珐琅彩瓷,并且将文人画的画风引入到瓷器画中。乾隆一朝,景德镇御器厂官窑瓷引领着民窑瓷,发展到制瓷业的鼎盛,呈现出繁丽精巧的艺术风格,景德镇瓷器艺术炉火纯青,可谓集中华瓷艺之大成。

第三阶段:自清代嘉庆至宣统(1796~ 1911 年),共一百余年,期间动乱不止,国力渐弱,为衰退期。虽然清代前期在某一段时间内向海外输出瓷器,但自19 世纪上半叶以后,外销瓷逐渐减少,究其原因,主要归结为欧洲仿造中国瓷的成功和制瓷技术的改进。在 1653 年(相当清代顺治十年),荷兰代尔夫特制成蓝白瓷。1709 年(相当康熙四十八年),德国人烧制成硬质瓷。1759 年(相当乾隆二十四年),英国人约舒亚?玮致活建立玮致活陶瓷公司,将家庭手工业带入工业革命。由于发明乳白瓷器,荣获英国皇家选用,成为畅销欧洲的名牌产品。1775 年(相当乾隆四十年),玮致活陶瓷公司创制了有“浮雕玉石”之称的精美坚硬的石陶。1812 年(相当嘉庆十七年),英国人发明了胎质细白的骨瓷。在1800 年左右,英国瓷工将动物骨灰与高岭土混合,创制出洁白细腻、胎白透亮的骨质瓷。欧洲在制瓷工艺技术上的突破,使欧洲瓷的影响不断扩大。

然而从嘉庆到宣统的百余年期间,以景德镇为代表的中国瓷器没有大的进步,却由于鸦片战争、太平天国战争等连续的大动乱,景德镇官窑不断受到冲击,景德镇外销瓷的格局和档次逐渐下降,虽在光绪年间景德镇御窑厂为清宫烧制了成批的婚寿瓷和赏赐瓷,但终是难挽衰退的大局。欧洲瓷器和日本瓷器乘虚而入,向中国大量倾销。在乱世的不景气的社会环境中,景德镇瓷器跌入了低谷。

在清代末期,景德镇瓷器出现了“绛彩瓷器”新品种,当时彩瓷的受众由宫廷权贵转为士绅和文人,彩瓷上的图像要迎合他们的审美趣味,以釉上清淡的彩料在瓷胎上绘写出诗书画一体的作品,浅绛彩瓷对后来的民国彩瓷有很大的影响。

第四阶段:1912 年初,满清王朝被推翻,成立中华民国。景德镇瓷器的发展进入民国时期(1912~ 1949 年),开始由古典瓷向现代瓷转型,可称作转型期。景德镇民国时期的陶瓷,在中国陶瓷史上起着划时代的作用,民国时期把景德镇制瓷业带到了十字路口,但景德镇的制瓷人并没有被时代的洪流摧垮,他们在守基中有改革,食古中有演化,学洋中有创新。民国景德镇制瓷业的发展,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经验。

但长期以来民国瓷是被人遗忘的角落,民国瓷的价值也是被人漠视的。中国硅酸盐学会编的《中国陶瓷史》,将民国瓷器一笔带过,只写了:“二十世纪上半叶,瓷业衰败”,仅有 11 字。在 20 世纪,对民国瓷器的专题研究是很少的。如果细究对民国瓷不重视的原因,是与民国以来艺术市场的瓷器市值有关,因为明清的官窑瓷器的价格一直居于榜首的地位,这种价值观左右了人们对陶瓷的评价,在一些人心目中景德镇瓷器的标志就是官窑瓷器,这也是至今景德镇仿明清官窑瓷器的作风长久不衰的原因。

在 2000 年左右,为世纪之交,这时掀起了一股对中国百年来的各文化门类进行回顾和反思的热潮,这时社会上的认识已逐渐摆脱了极左思潮的影响,开始理性地分析民国时期的文化价值,民国瓷开始被人们认识。先是推出了珠山八友为代表的新粉彩瓷,后又推出以程门为代表的浅绛彩瓷。我着眼于景德镇民国瓷中新文化的崭露,收藏和介绍了民国时装人物画瓷器。在 2005 年,罗文华先生写了《不要小看民国瓷》一书,对民国瓷器的收藏价值做了评价。先后还有一些介绍民国瓷器的著作,大多数是与收藏、鉴定有关。民国瓷终于登堂入室,在这十多年中,民国时期的优秀瓷器作品已经是价格倍增。

难道这就是民国景德镇瓷器价值的定位吗?用收藏市场的价值观来评定民国景德镇制瓷业在中国陶瓷史上的地位,我觉得是不全面的。应该从历史发展的眼光和设计文化的走向,对民国景德镇制瓷业进行品鉴和定位,进行科学的研究和分析,这对景德镇当代制瓷业的发展有重要参考作用。

怀着对景德镇制瓷业的热爱和对老一辈创制民国瓷的感戴,吴秀梅潜心研究民国景德镇制瓷业,历时数年,调查和搜集了大量相关资料,撰写了专著《传承与变迁:民国景德镇瓷器发展研究》。吴秀梅是江西抚州人,在江西读完了从小学到大学的课程,对江西的风土人情很了解。又在景德镇陶瓷学院攻读硕士学位,以“现代陶艺与传统陶艺”为研究方向,通过这时期的学习和实践,她掌握了多种绘瓷技艺,成为绘瓷高手,并且系统地学习传统陶艺与现代陶艺的专业知识。吴秀梅又在苏州大学艺术学院攻读博士学位,师从诸葛铠先生,又以“设计艺术原理”为研究方向。这为吴秀梅综合各学科知识去研究民国景德镇制瓷业,打下了广博深厚的基础。

专著《传承与变迁:民国景德镇瓷器发展研究》,首先把握住民国景德镇制瓷业的时代特点,着力阐述制瓷业的转型带来的嬗变,从经营机构、销售方式、市场组织和管理、陶瓷专业教育和制瓷工匠身分等方面,叙述景德镇制瓷业发生的全方位的变化。而这种整体地研究民国景德镇制瓷业的发展变化,是以往著作中不见的。

作者据第一手资料展开论述,使我们了解到民国景德镇制瓷业脱胎换骨的艰辛过程。使我们了解到民国时期瓷器市场的状况,当时,洋瓷占领了日用瓷市场,景德镇瓷器在国内仅有仿古瓷还能占有一定的市场。景德镇的外销瓷的销售价值,粗瓷要高于细瓷。而细瓷在欧洲的销售规模转小,细瓷主要销往香港、台湾。这种销售格局至今未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我们从景德镇瓷销售的来龙去脉中,可以思考景德镇瓷器的发展动态。

书中还向我们揭示了景德镇制瓷者的行业帮会的情况,这些帮会是景德镇瓷业改革的阻力,书中以大量材料,介绍了瓷业的现代教育在景德镇的开展,经历了一波三折的过程,这或是景德镇制瓷工业化缓慢进行的原因之一,其中有可作借鉴的经验。

民国景德镇制瓷技艺的传承与发展,是书中进行研究和讨论的重点。作者通过实地调查和人物访谈,提供了各种制瓷技术进行革新的翔实资料。作者还从设计艺术学的角度,分析了民国景德镇瓷器装饰,对古彩、浅绛彩、新粉彩、洋彩等装饰,彰显了民国瓷艺家在瓷器装饰注入的新意,并且介绍了瓷绘各类表现技法的代表人物,具体地品评他们适应市场的变化,不断进行技法变革的成就。

作者对民国景德镇瓷器的艺术特征从四个方面进行了剖析,首先对瓷器上的“文人画”进行评价,由于文人画与瓷绘的结合,提升了瓷器绘画的表现力和艺术品格,并产生了“珠山八友”等著名的瓷画家。还阐述了徽州版画、月份牌画、西洋画对民国瓷的影响。

书中从社会学的角度对民国景德镇瓷器产生的新的审美情趣进行分析,认为这是工业化和城市化生活方式的影响,新的消费群体的新的消费观念,总是会引导产品样式的改变。作者最后探讨了景德镇制瓷技艺的传承问题,提出应采取的措施。可以说,书中对民国景德镇制瓷业作了全面而较详的研究,叙述了民国景德镇制瓷业是在变化中求发展的,对景德镇瓷器的发展提出了许多值得思考的问题,并提出一些建议。这对探讨景德镇制瓷业发展的前身今世,具有较高的参照和借鉴的意义,可称作研究民国瓷的重要著作。

今天的景德镇制瓷业仍然处于转型变革中,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新的消费群体正迅速地形成,景德镇制瓷从艺术到技术走向现代化,这是一条不可逆转的道路。在民国时期产生的仿古瓷和“文人画”瓷,是依赖收藏市场而存活的,并非是发展的长久之计。我们要借鉴景德镇民国瓷的变革之道,走向现代,走向世界。

张朋川,原名张鹏川,笔名野舟、兰长翎。苏州大学艺术学院设计艺术学专业教授、博士生导师。

2012 年 3 月 10 日于苏州 vlSEEV3AmdLZevdVWTHjuLFuiyDOkt+9PNQlH/8yObUABW3gA0Ew9JALTUOksmp7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