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个面向”是推动教育发展的动力

1983 年 10 月,邓小平同志为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15 年来,这个题词极大地推动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并将继续发挥其伟大的战略意义。今天。我们理解和坚持“三个面向”,就是进一步把握邓小平教育思想,把教育改革推向前进。

“三个面向”的构想并提出,是在中国全面改革、开放的发动时期,这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继续和发展。首先,“三个面向”冲破了传统的教育观念,使教育改革和发展建立在科学理论的基础之上。“三个面向”理论,把教育改革和发展同党的新时期的总任务联系起来,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联系起来,从而丰富和发展了新时期的教育理论。其次,“三个面向”的贯彻,对我国教育改革的实践产生了重大影响。“三个面向”在横向水平上,要求教育的改革发展以世界的最高水平为努力方向,在纵向发展上,以未来为着眼点,要求冲破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第三,“三个面向”要求我们的教育要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学习世界各国的先进经验,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要求我们用战略的眼光来规划、改革和发展我国的教育,使之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这是改革和发展我国教育的必由之路。

领会“三个面向”就是领会邓小平教育思想的精髓。在这个从当代世界发展和民族历史命运的高度对教育提出的总体性要求中,教育要面向现代化是核心,因为它关系到中国人民的最大利益。只有抓住了这个核心,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才有意义。面向现代化,就意味着教育要承担起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的重任。而面向世界,也意味着要扩大教育的对外开放,加强交流与合作,促进我国教育的现代化。至于面向未来,无疑也意味着要树立更长远的战略目标。

坚持“三个面向”就是要始终以“面向现代化”为主体,以“面向世界”与“面向未来”为双翼,持之以恒地把教育改革不断引向深入。体现在宏观上,教育的发展规模、各级各类学校比例、专业科类结构都必须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及其结构相适应;体现在微观上,办学思想、教育模式以及培养人才的素质规格都必须适应社会的多样化需求。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念念不忘“三个面向”,就会有精神支柱,就会有理论指南,就会有着力点,就会有“试金石”,在大力开展素质教育的前沿,必能一显身手。

(载《荆门日报》1999.1.7 第四版) datiTeUElZtm3iQCgLPvygs4lmprNTloIi2kY6wzmN6rUp8i/8Q1NrM57uE55D2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