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 引言

本章先介绍本研究的内容,以及选定这个研究的原因,接着阐述本研究所用的理论和方法,另外还涉及研究的实际应用价值包括对语料的拓宽、语境的建构及其积极意义。然后介绍一下目前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比如符号话语模式的建立、积极话语分析理论在海内外的研究和应用,爱国主义语境研究的现状及发展趋势等。

1. 1 语境研究

语篇分析和语境这两个概念几乎同时产生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前者是 1928 年,后者是 1923 年。但是当时二者并没有什么联系,语篇分析是结构语言学性质的,只分析语言形式,不考虑语境;语境属于人类学领域。把二者结合在一起的是功能语言学,历经弗斯、韩礼德、哈桑和马丁等学者的逐步拓展,语境现在已经成为一个精密的系统,可以层层分析,级级阐释。

朱永生(2005)认为,研究语境就是研究说话者如何在实际的交际过程中表达自己的意图,以及受话者如何根据语境因素的提示来判断与领会这种意图,从而理清语境因素与语义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应该研究包括时间、地点、场合、话题、交际者的身份、地位、心理背景、文化背景、交际目的、交际方式、交际内容所涉及的对象以及各种与话语结构同时出现的非语言符号(如姿势、手势)等。朱永生(同上)还认为,语境有不同的分类,但基本是两分法,如情景语境与文化语境,可能语境与真实语境,强势语境与弱势语境,静态语境与动态语境等。

本研究试图探讨特定话语符号所展示的语境,分析不同时代的运动员获奖话语所展示的爱国主义语境的动态变化,以及话语符号与语境之间的互动,最后探讨在目前全球化的时代应该用什么样的话语符号恰当地表述爱国主义语义。

1. 2 研究本课题的原因

笔者做此课题,和近年参加的语篇分析学术会有关。2010 年 11 月中旬,“国际语篇分析研讨会暨第 12 届全国语篇分析研讨会”,在上海同济大学召开。这次学术会规模宏大,盛况空前。它不仅是中国语篇分析界的一次盛会,也是中国语言学界近年来规模罕见的一次盛会;同时,它还是一次中外语篇分析专家学者们的面对面的对话,为中国语篇分析界乃至语言学界的研究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缘。

会议中,国外重量级语言学家Halliday, Hasan, Martin, Matthiessen,Fawcett等纷纷到场,宣读论文,展示他们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对语篇分析的思考;国内重量级语言学家更是尽数出席,胡壮麟、朱永生、张德禄、黄国文、顾曰国、徐赳赳等教授,不仅作为报告人,以他们的研究回应国际语篇分析的发展,还作为组织者,亲自安排、组织和主持整个大会的全过程。来自三百多所高校的四百多位教授、学者以及学子们汇聚一堂,以听报告、宣读论文、讨论、提问等各种形式,思考着语篇分析的理论,呈现着语篇分析的精彩成果,展示着语篇分析的辉煌前景。

享誉东西两半球的悉尼大学Halliday教授首先作了开场报告:“ Some thoughts on meaning and discourse”。 Halliday教授开创的系统功能语言学多年来被认为是用作语篇分析的最佳方法。 Halliday教授先阐述了语篇分析历史,解释了一些概念,如“适用语法”、“语法隐喻”、“隐喻性语篇”、“语篇的权力”等,以及他自己对语篇分析揭示信息、意义或符号系统的本质的理解;最后, Halliday教授还非常欣喜地与大家分享了系统功能语言学在计算语言学里的应用,并且乐观地预测语料库语言学会在中国大有发展。

Hasan教授则提出了一个尖锐的问题:“语境到底存在于语言‘之内’还是‘之外’?”“语境”这个概念,已经存在将近一百年了,但是学者们对它的热情依然不减。 Hasan教授首先探讨了“物质情景背景”与“相关语境”之间的关系,以及这两个概念与Halliday教授的原创概念“语篇的背景”之间的关系。如果语境不存在于语言之内,那么把语境描述为符号概念有何意义?这种探讨就很自然地导致我们更细致地审视三个语境参数:语篇的语场,比如:社会—符号行为;语篇的语旨,比如:社会—符号关系;语篇的语式,比如:社会—符号接触。 Halliday教授和Hasan教授对语篇和语境的关系的理解和思考令我深思。

国内语言学界泰斗胡壮麟教授一直秉承的学术风格是孜孜以求,高产创新。这次盛会上,胡老师又再次让莘莘学子眼前一亮:“多模态小品的问世和发展”这篇论文详细阐释了语篇新生代、信息技术的产物——多模态小品的发展历程、语类范畴及其语式特点。胡教授认为,多模态小品是一种新的、提供一定信息量的,同时又具有一定品位和文艺鉴赏价值的交际语篇形式。在模态上,可以区分文字、图片、音乐歌曲和视频四种形式。按内容区分,可以分成人生感悟、历史人物、卫生保健等九大类。因为制作和欣赏都需要花费较多时间,目前,这种小品多在退休的知识分子群体中传播。它还存在着其他问题,比如,尚无专业人士制作,作品难找地方发表等。但是,随着技术的改良,以及该小品的生动活泼的多模态语篇形式,该类语篇会吸引越来越多的使用者和研究者,会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与胡教授的研究相呼应的是,来自香港理工大学的Matthiessen教授运用系统功能语言学,用了大量的图表、图片和模版展示了他对于医学语篇的调查和分析。

与他们的研究和思考形成对话格局的是,中山大学黄国文教授则讨论了一系列“关系”问题:(1)系统功能语言学与适用语言学的关系;(2)系统功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的关系;(3)应用语言学与“语言学的应用”异同;(4)系统功能语言学与语言教学和语言发展的关系。黄教授在论文宣讲中明确了系统功能语言学与语言教学之间的内在联系。

几位教授对语篇分析核心概念的梳理,使我更加清楚地认识了语篇分析的理论。

社科院语言研究所顾曰国教授的大会发言“分割和注解文献图片语料库——结合语料库语言学和本体论”这篇论文有力地证明了语篇分析的实用价值。文章认为,对于新华社记者们多年来现场拍摄的四百万张照片这个文献图片语料库的索引和追踪是一个极其富有挑战性的工作。目前,分割和注解每一张图片是用得最多的方式。每一张照片都是二维(时间和空间)体现的历史凝结;而作为历史记忆,照片又承载着过去——现在——将来的语篇特征。因此,单纯使用语料库语言学里的分割和注解的方法远远不足以提供清晰精确的索引和追踪方式。顾教授因此提出以语义本体论为基础,再结合语料库技术的一种新模式。该模式目前正在 3 - M学习研究实验室测试,同济大学、外国语大学和社科院语言研究所共同指导。顾曰国教授的研究为本届语篇分析大会创立了实践的模板。

与顾教授的研究有异曲同工之处的是,香港城市大学的Jonathan Webster在研究“为语篇数据开发视觉分析”这个项目。该项研究由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香港城市大学创意媒体学院和Halliday语言研究智能使用中心三方合作,意图在于为由词汇—语法编码的多语语料库互动而搭设一个平台,目标是超越语篇数据的“直线”方向,采用视觉分析,在多语数据中使得多层次的词汇—语法和语义模式视觉化成为可能。

另外,关于语篇分析与其他学科的交叉方面,复旦大学朱永生教授探讨了英国著名教育社会学家伯恩斯坦的教育社会学理论对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影响。朱教授认为,伯恩斯坦于 20 世纪 60 年代提出的语码理论和 90 年代提出的话语分类理论对过去 50 年来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并且得出结论,跨学科性研究是学术理论长盛不衰的重要因素。

张德禄教授的论文“多模态课堂话语的模态配合及语篇和语法”一文,探讨了外语课堂教学的多模态话语中不同模态之间的配合与协同,及其在词汇和语法层面的体现。该文以一堂英语课堂教学示范课为语料,先描述了课堂的语境,然后描述了其体裁结构,之后探讨了各个模态的意义如何由词汇语法特征体现,接着又探讨了从语法到语篇的意义体现过程,其后重点探讨了多模态话语中模态之间的相互配合和协同。张教授如此紧密地与外语课堂教学的联系的研究,为广大的高校英语教师们研究自己的课堂教学建立了容易操作的框架模版。

Sue Hood则颇有创意地用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语式分析教师的手势语篇。

同时,大会还就语篇分析的发展趋势做出了各种大胆的预测。任何学科发展通常都是大师们指出道路,后辈们勇于尝试。语篇分析这个领域也不例外。此次大会上,青壮派学者们的发言使得语篇分析的发展更是色彩纷呈。

北京师范大学外文学院彭宣维教授以约翰逊·斯威夫特的文学语篇“A Modest Proposal”为语料,以评价理论为起点,结合文学文体学的前景化原则,选择认知心理学的人物—主场为框架,分析认为,叙事过程中,被叙述人代表叙述者的立场,而被前景化的叙述者背后又站着一位隐形的作者,从而以“作者、叙述者和被叙述人”三层关系区分出文学语篇中的立场评价人的分类,因此极大地扩充和丰富了评价系统。

苏州大学的严世清教授以发展和扩充理论为主题,探讨了他对意义进化论的历史的梳理。严教授认为,(1)意义进化论的提出标志着系统功能语言学派语言哲学思想的丰富和完善;(2)在意义进化论不断发展的过程中,系统功能语言学不断修正自己的一些概念,并且直面其他各种语言学流派,标志着系统功能语言学说的成熟和自信;(3)意义进化论以独到的视角构建了语言与世界的关系图谱,提升了系统功能学说的理论高度;(4)意义进化论发展了建构主义思想。

这次大会尤其引起大家关注的是,胡壮麟教授、黄国文教授、朱永生教授等知名学者不断提到一个问题,而且也是中国外语语言学界近年来一直在关注的一个问题:中国外语老师不断使用西方语言学理论,去研究西方语言,对自己的母语研究几乎没什么贡献,这种现状应该得到扭转。我们应该把西方的先进理论用来指导对汉语的研究,才是真正对中国的语言学界有所贡献。本研究即是力图在这方面有所突破:用西方最新的理论,研究中国话语语篇,发现中国话语语篇的特色,争取对中国话语语篇的研究理论有所贡献。

非常令人欣喜地,中山大学外语学院的常晨光教授的大会宣读论文在这方面做了一个可贵的尝试。论文以《广州日报》1960、1972……2010 等年份的该年度第一周的报纸标题为语料,以系统功能语言学为理论框架,分析了在过去的这些年里,汉语词汇语法层的进化。同时,论文更是超越了词汇语法层,深入探讨了语境中语言环境层的变化。论文辩称,从搜集到的语料可以看出,汉语进化可以在过去的五十年变化的中国文化语境中更好地理解和解释。

除此之外,辛斌教授用批评式话语分析理论探讨《人民日报》(海外版)社论的意识形态问题;方琰教授以独特的审美意识解析《清明上河图》的语境、语场、语旨和语式;程琪龙教授从认知语言学角度解释他对“喷洒事件个案”的理解,等等。这些都是英语研究者们运用语言学理论分析汉语语料的成就。

总之,这次大会规模超前,影响深远。我们欣喜地看到,国内语篇分析领域的长足发展已经使其有实力与国际语篇分析界进行面对面的对话,并且引起了国内语言学界的广泛关注。本次大会,不仅为广大的国内外专家学者提供了极好的交流平台,展示了语篇分析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同时也给广大的语篇分析教师、学生和爱好者们提供了研究范式,指出了未来的发展道路。它将是中国的语篇分析的发展的一次重要机缘。当然,我们也应看到我们的问题与不足:比如,我们在理论上缺乏原创性,基本还是把西方的理论照搬过来,并且对理论的核心概念缺乏耐心细致的吃透。但是在学术氛围越来越浓的 21 世纪,我国的语篇分析就像Halliday教授预言的那样,一定会大有可为。

正是这次大会给了我深深的启发,汉语语料如此丰富,为什么不把西方先进的语言学理论应用于分析汉语语料,提高我们的汉语语言学研究水平呢?基于此,我开始搜寻合适的语篇。这时,网上对运动员获奖感言的讨论引起了我的注意。运动员的获奖感言一直是像现在电视观众所见到的那样一成不变的吗?还是不同的年代有不同变化?这些变化体现了怎样的价值观的改变?

带这样的疑问,笔者开始了本研究的探索。

1. 3 本研究的方法

系统功能语言学家Halliday & Matthiessen (1999)创立了一个话语符号变化模式,表明时间发生轴上话语符号发生变化的模态,包括种系发生、个体发生和话语发生三种模态。本研究力图把词汇评价系统放在该符号历史关系中,再与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结合起来,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和文化语境的角度分析话语的意义。同时利用系统功能语言学派的积极话语分析理论(Martin, 2004),阐述话语符号所折射出的对爱国主义语境认同的积极话语意义。本研究拟采用的符号话语历史模态理论尚不十分成熟,在国内外的应用也不多见;阐述语篇价值的积极话语分析理论在国内外的使用也不多,方法上还未有突破。本研究希望在这两方面的理论应用和理论探讨上有所贡献。 3uUA9K0pRLHfwPf1r5x26mLmGVwuWIHYUlnG0K4aGKU3E0fj/ZwvT3YZkm9lgdc5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