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范文正公,苏人也。平生好施与,择其亲而贫、疏而贤者,咸施之。方显贵时,置负(靠近)郭(外城)常稔之田千亩,号曰“义田”,以养济群族之人。日有食,岁有衣,嫁娶婚葬皆有赡。初,公之未贵显也,尝有志于是矣,而力未逮者二十年。既而为西帅,及参大政,于是始有禄赐之入,而终其志。公既殁(去世),后世子孙修其业,承其志,如公之存也。公虽位高禄厚,而终贫其身;殁之日,身无以为敛(收敛尸体),子无以为丧;惟以施贫活族之义,遗其子也。
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依,再适(女子出嫁)长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家世),感泣。辞母去之南都(今河南商丘),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或也昏怠,辄(总是)以水沃面。往往饘粥(稠粥)不充,日昃(日偏西)始食。遂大通“六经”(儒家的六部经典)之旨,慨然(慷慨的样子)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1.范文正公,就是_____,北宋_____家、_____家,著有《_____》。
2.解释加点的词,
①则( )忧其君
②然则( )何时而乐耶
③择其亲( )而贫、疏( )而贤者,咸( )施之
④尝有志于是( )矣
⑤而终( )其志
⑥二岁而孤( )
3.与“去之南都”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古仁人之心
B.吾欲之南海
C.之墟所卖之
D.后天下之乐而乐
E.以养济群族之人
4.翻译句子。
①微斯人,吾谁与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殁之日,身无以为敛,子无以为丧,惟以施贫活族之义遗其子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选文(一)中“是进亦忧,退亦忧”的“进”指__________,“退”指__________。文段依次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修辞手法。
6.选文(二)可以概括出范仲淹具有_______________的品质,其行为印证了选文(一)的一句话,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选文(三)的主要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有人说,范仲淹救济的只是他的亲戚和族人,不能算作忧国忧民的表现。你对这种说法是怎么看待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范仲淹认为的古仁人之心是怎样的?应该如何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句?你能举出哪些例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以“我的忧与乐”为题写一个片断,结合自己的思想实际和改革开放的社会实际行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范仲淹 政治 文学 范文正公集 2.①就 ②那么 ③亲人关系疏远的人 都 ④这(指代施舍穷亲戚和贤才的愿望、打算) ⑤实现、达到 ⑥成为孤儿 3.B C 4.①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② (他)去世的时候,没有钱买棺木收敛尸体,子孙拿不出钱来办丧事,他只是把救济穷人养活族人的道义传给了他的子孙。 ③于是融会贯通儒家各种经典著作的要义,慷慨立下胸怀天下的远大志向。 5.居庙堂之高 处江湖之远 设问 对偶 设问 引用 对偶反问 6.生活俭朴却乐善好施,关心民众疾苦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7.范仲淹出身贫苦,少年发愤读书,立下“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大志 8.连亲人都不关心的人,不可能真正关心百姓。或各个尽力,从身边小事做起,从实实在在的行动做起,则何愁天下百姓无人关心。 9.古仁人之心应是“不以物喜……则忧其君”,可贵之处在“忧”,忧君忧民不忧己,由此自然而然地概括出古仁人的宽大胸襟和高尚情操。范仲淹出身贫寒,为官以后能关心民间疾苦,广施救济;在朝廷敢于直谏,一生所为证明了他确有先忧后乐之抱负。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们的一生正是如此。 10.略
(见《初中数语外辅导·中考版》,2003年3-4期,《语文报·初中版》,2003.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