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楼前的两棵银杏树,给我们带来了无尽的快乐。乍暖还寒时节,我们伫立树下,仰望苍穹,期待着它快点儿吐绿、长芽长叶;盛夏时节,它枝繁叶茂,郁郁葱葱,一派生机,一派茂盛,给人一种力量;深秋时候,硕果累累,金黄的树叶打着旋儿随风落下,别有一番韵味;寒冬腊月,它挺拔直立,枝杈苍劲,斗风迎雪。我们深知,它在积蓄能量,在孕育着一个崭新的春天……
听老人讲,银杏树的栽植是有讲究的。它一般栽在古刹寺庙旁,树龄绵长,几百年,上千年,镌刻着风雨的记忆,是历史的见证。这不,学校坐落的位置,明朝时就有文庙的存在。银杏树又是一种文化的象征,它的根往深处扎,汲取大地的力量,它的枝向苍天伸,吸纳日月的精华,“万物霜天竞自由”,高大的银杏树独领风骚,中华文化就如同银杏树,上下五千年,立足本土,海纳百川,博大精深,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和传播力,所以学校第一本国学经典读本就取名《银杏树》。
学校从 2007 年开始在全校师生中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历经六年,初见成效。六年来,学校凸现办学特色,深入开展双翼教育实验,通过经典诵读、大量阅读,丰满学生的人文之翼;通过帆船运动、科技教育活动,丰满学生的科学素养之翼。学校扎实而富有成效的诵读活动,实现了三个全体、四个发展。三个全体是:全体老师都参与了诵读和指导诵读的活动,全体学生都参与了诵读活动,全体学生家长都参与到亲子诵读活动中。四个发展是:通过诵读活动,学生发展了,综合素质提升了;教师发展了,教学素养和文化底蕴提高了;家长发展了,家教水准不断提升;学校发展了,先后被评为青岛市规范化学校、青岛市德育工作先进集体、青岛市帆船特色学校、青岛市经典诵读特色学校,连续六年获胶南市教育工作先进单位。本书《银杏树下》就收录了我们的教改探索,既有学校的经验做法,又有老师、学生、家长的感悟,既有新闻媒体的宣传报道,又有领导专家的点评。本书取名《银杏树下》,主要基于以下考虑:一是从现实的场景看,楼前的银杏树给学校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全校 2200 名师生在银杏树下快乐地工作、学习、生活;二是经典诵读活动得到了家长的大力支持,家长对教育的期望和热情就像银杏树那样热烈而充满活力,各级领导更是关心备至,山东省关工委的王克玉主任,青岛市关工委的徐长聚、刘光享、马论业、杜小悌等领导,胶南市委书记万建忠、组织部长刘守君,胶南市关工委的孙植正、程吉文、杨明斗等领导多次莅临学校指导国学诵读活动,领导们的关心指导就像银杏树一样厚重深情,家长和各级领导就是我们的银杏树,我们在家长的支持、领导的关心下,幸福地工作;三是中华文化就像枝繁叶茂的银杏树一样,披泽着我们每一个华夏儿女,我们在中华文化这棵大树下,吮吸着文化的乳汁,自强不息,不断成长。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各地的经典诵读活动取得了很多成效,但在推进的过程中,也还有很多困难。我认为主要有以下这些:一是观念上,有人认为在各类考试中,经典诗文考得很少,有必要下这么大的气力去抓国学诵读吗?经典诵读活动,是不是在复古,“开历史的倒车”?是不是又要培养一些书呆子、老学究?二是指导策略上,经典文化博大精深,让学生囫囵吞枣地背诵显然不合适,但教师的点拨应到什么程度?如何发挥多媒体手段在诵读活动中的作用?如何处理经典诵读和做人做事、创新能力的关系?三是诵读内容的选择上,文化典籍浩如烟海,到底让小学生诵读哪些内容、数量多少?确实要好好研究。四是课业负担上,本来目前的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就挺重的,再加上诵读活动,学生的课业负担会不会加重?在我的这些思考中,有一些,我们学校已经有了很好的或者较好的解决办法,有些还有待进一步实践。
我走至银杏树下,抬头一看,树上的枝条又明亮了许多,似乎要冒出一些小芽芽了。啊,又是一个春天!
杨德华 中学高级教师、特级教师
2012.3.27
胶南市灵山卫小学始建于 1917 年,是胶南境内最早建立的学校之一,有着较深厚文化底蕴。近几年来,为突出办学特色,促进学校文化建设,学校立足实际,以诵读国学经典为突破口,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国学经典博大精深,是千百年历史长河中积淀下来的文化经典,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之根。自古以来,我国就有不少名家、大师、学者广泛受过《三字经》《千字文》《千家诗》等传统教材的启蒙。利用小学阶段这一人生的黄金时间广泛诵读国学经典,不仅能让学生走入历史、走进民族优秀文化,吸纳民族精髓,还能拓展学生的阅读范围,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对于夯实学生的文化功底,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阅读国学经典,可以抵制当今一些外来文化、网络文化等所谓“流行文化”的不良影响,使学生的心灵更加宁静。为此,我们将国学经典诵读作为丰满学生人文素养之翼的主要内容,对学生进行启蒙教育。
1.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业务干部为成员的国学诵读领导小组,负责学校国学经典诵读的规划与领导工作,指导与考核学校师生的诵读。学校周工作专题研究国学诵读,学校工作计划明确提出经典诵读的要求与测评办法。
2.为更好地开展好国学经典诵读活动,我校精选编辑了校本教材《银杏树》,由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内容主要包括古诗、经典文章、名帖欣赏。校本教材免费发给老师和学生人手一册,循环使用。学生每周一首古诗,一学年就是 52 首,小学六年就能诵背 312 首古诗;经典文章,主要学习《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治家格言》《增广贤文》《笠翁对韵》《论语》等经典文章片段;还组织名帖欣赏活动。
3.学校设立经典文化长廊,校园广播台设立国学经典诵读栏目。学生们走进经典文化长廊可以诵读国学经典,与大师、名家展开交流与对话。校园广播中,每天播放经典诗文欣赏,在固定时间播放经典诗歌校园歌曲。此外,学校每周还为全校师生推荐一首古诗,集体学习。
4.加强经典诵读的管理,确保诵读时间
一是设立早读日。学校根据各级部的实际特点,要求各级部每周自行设立一个固定的早读时间,作为各级部诵读《银杏树》的专用时间。早读日的设立,充分保障了诵读的质量与效率。
二是调整课时安排。我校把经典诵读设为学校课程,调整了课时设置。在不同年级每周安排一至二节课用于国学经典诵读。学校还不断加强对诵读课的管理和研究,对低年级的学生以背诵为主,适当做点解释,对四年级以上的学生,可适当讲一点古文,同时再增加一些典故,用生动的故事来感染学生,对部分晦涩难懂的句子不要求解读。同时在网上下载这些典故的视频让学生看,这样可以吸引学生的诵读兴趣,同时也提高上课的效率。
5.国学经典诵读,教师是关键。每学期,除了教研组层面上的培训,我们还从全校的角度对广大教师进行有关诵读的专门培训。学校把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节目录制下来作为培训资料之一。每学期末,学校还进行经典诵读总结会。
6.学校的校园网专门开辟了国学经典诵读栏目——《银杏树》,引导老师和学生在网上交流互动,并将学生诵读的优秀成果在网上进行汇报和展示。
7.每年六一儿童节前夕,学校集中对各级部、各班诵读经典活动展开评比,对各班涌现出的诵读精彩节目,在六一儿童节庆祝大会上进行展演,并对在诵读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个人(学生和教师)、先进班集体和先进级部进行表彰奖励。
8.我们把国学经典中精华的东西传授给学生,挖掘国学经典中的育人因素,如勤学、知勉、立志、自警等优秀的品质。《三字经》中的“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学”“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的勤奋好学精神深深打动了学生;“香九龄,能温席,悌于长,宜先知”等感恩教育使学生永远难忘。我们相信,学生在诵读中能传承中华民族的“仁义忠恕孝悌礼信”的传统美德中,能健全人格、陶冶情操、铸造精神、提升智力。
9.鼓励学生将诵读同摘记读书笔记、制作手抄报、写读后感等相结合,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每天课间操后十分钟由教师或学生带领全体学生通过领读、齐诵、拍手读、对对子、韵律操等形式进行全校大诵读活动。
为使学生对诵读更有兴趣,我校经常举行一些激励性的活动,如每学期举行“经典诵读”擂台赛。围绕“读圣贤书、写规范字、说普通话、做有德人”,学校每月评选一次校园之星,分别为感恩之星、诵读之星、书法之星、语言之星。开展“班级特色诵读赛”“诵读接龙赛”师生“诵读大赛”及有奖“答题比赛”,开展师生“我读经典有感”的有奖征文比赛等等。这些比赛大大激发了教师与学生的诵读兴趣,使教师与学生在展示、激励中感受到诵读的乐趣。
10.开展亲子共读活动,在家长中广泛开展“我和学生一起读经典”有奖征文和“亲子共读”比赛,评选表彰优秀家长、书香家庭。
在经典诵读活动中,我们始终坚持以下几个原则。
1.不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的原则。在保障学生充分学习的基础上,积极创设良好的诵读氛围和环境,通过经常的、轻松的大声朗读,自然成诵。不布置诵读任务和诵读指标,以保护学生的诵读热情。
2.以诵读为主,教师适当点拨的原则。通过学生的自读、教师的领读、班级的齐读等多种形式的读,使学生在教师的适当引导和点拨下,能够正确而规范的读经典;找到诵读的方法与技巧,感受诵读的韵律美。越读越会读,越读越愿意读、越读越熟,以至于熟读成诵。
3.诵读与育人有机结合的原则。读是形式,而育人是根本。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使学生熟读成诵,其中所蕴含的道理也自然会明了。学生读得多了,自然就背得熟;积累得多了,自然会拿来所用;用得多了自然会更愿意去读。因此,提倡学生在读中做,在做中读,鼓励学生读、做结合,知行统一。
4.师生共读的原则。诵读国学经典绝不仅仅只是学生的事,作为学生的导师,教师积极地加入诵读的行列,与孩子们一块读、一块背、一块讲、一块交流、合作,师生共读、共同进步。
经过几年的诵读活动,我们欣喜地发现:学生们变化很大,不仅能熟背本级部 52 首古诗,而且其他古诗也朗朗上口。特别是临近毕业的学生们能够熟读、熟背古诗 312 首。熟背《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等国学经典;熟读《治家格言》《增广贤文》《笠翁对韵》《论语》等部分篇目。更可喜的是,老师和家长们普遍反应,在诵读国学经典的同时,学生们的思想、行为发生了较大变化:很多学生写字进步了,愿意读书了,作文有话可说了,学习成绩提高了;很多学生明显见人有礼貌了,行动稳健了;乐于助人、为人诚实、勤劳、谦逊、孝敬的品德多了。
家长和社会各界对学校开展的这项活动表示非常支持和满意,对学校的赞誉不断。许多家长把自己的家庭诵读经验、金点子、小建议等以书信、邮件等形式与校长、老师们交流沟通。一些家长还专门从外地购买、网上下载有关国学经典的音像资料亲自送到校长手里,为学校诵读工作提供服务。
学校积极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的做法被《农村大众》报道。青岛市关工委曾两次到我校指导国学经典诵读工作,徐长聚主任、原副市长马论业以及胶南市委万建忠书记都对我校开展的国学经典诵读活动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下一步,我们要在发扬成绩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开展好工作,提升全校师生的文化素养,办让人民满意的教育。我们坚信,有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指导,有社会各界和家长的大力支持,我校国学经典诵读活动定会结出丰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