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楼前的两棵银杏树,给我们带来了无尽的快乐。乍暖还寒时节,我们伫立树下,仰望苍穹,期待着它快点儿吐绿、长芽长叶;盛夏时节,它枝繁叶茂,郁郁葱葱,一派生机,一派茂盛,给人一种力量;深秋时候,硕果累累,金黄的树叶打着旋儿随风落下,别有一番韵味;寒冬腊月,它挺拔直立,枝杈苍劲,斗风迎雪。我们深知,它在积蓄能量,在孕育着一个崭新的春天……
听老人讲,银杏树的栽植是有讲究的。它一般栽在古刹寺庙旁,树龄绵长,几百年,上千年,镌刻着风雨的记忆,是历史的见证。这不,学校坐落的位置,明朝时就有文庙的存在。银杏树又是一种文化的象征,它的根往深处扎,汲取大地的力量,它的枝向苍天伸,吸纳日月的精华,“万物霜天竞自由”,高大的银杏树独领风骚,中华文化就如同银杏树,上下五千年,立足本土,海纳百川,博大精深,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和传播力,所以学校第一本国学经典读本就取名《银杏树》。
学校从 2007 年开始在全校师生中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历经六年,初见成效。六年来,学校凸现办学特色,深入开展双翼教育实验,通过经典诵读、大量阅读,丰满学生的人文之翼;通过帆船运动、科技教育活动,丰满学生的科学素养之翼。学校扎实而富有成效的诵读活动,实现了三个全体、四个发展。三个全体是:全体老师都参与了诵读和指导诵读的活动,全体学生都参与了诵读活动,全体学生家长都参与到亲子诵读活动中。四个发展是:通过诵读活动,学生发展了,综合素质提升了;教师发展了,教学素养和文化底蕴提高了;家长发展了,家教水准不断提升;学校发展了,先后被评为青岛市规范化学校、青岛市德育工作先进集体、青岛市帆船特色学校、青岛市经典诵读特色学校,连续六年获胶南市教育工作先进单位。本书《银杏树下》就收录了我们的教改探索,既有学校的经验做法,又有老师、学生、家长的感悟,既有新闻媒体的宣传报道,又有领导专家的点评。本书取名《银杏树下》,主要基于以下考虑:一是从现实的场景看,楼前的银杏树给学校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全校 2200 名师生在银杏树下快乐地工作、学习、生活;二是经典诵读活动得到了家长的大力支持,家长对教育的期望和热情就像银杏树那样热烈而充满活力,各级领导更是关心备至,山东省关工委的王克玉主任,青岛市关工委的徐长聚、刘光享、马论业、杜小悌等领导,胶南市委书记万建忠、组织部长刘守君,胶南市关工委的孙植正、程吉文、杨明斗等领导多次莅临学校指导国学诵读活动,领导们的关心指导就像银杏树一样厚重深情,家长和各级领导就是我们的银杏树,我们在家长的支持、领导的关心下,幸福地工作;三是中华文化就像枝繁叶茂的银杏树一样,披泽着我们每一个华夏儿女,我们在中华文化这棵大树下,吮吸着文化的乳汁,自强不息,不断成长。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各地的经典诵读活动取得了很多成效,但在推进的过程中,也还有很多困难。我认为主要有以下这些:一是观念上,有人认为在各类考试中,经典诗文考得很少,有必要下这么大的气力去抓国学诵读吗?经典诵读活动,是不是在复古,“开历史的倒车”?是不是又要培养一些书呆子、老学究?二是指导策略上,经典文化博大精深,让学生囫囵吞枣地背诵显然不合适,但教师的点拨应到什么程度?如何发挥多媒体手段在诵读活动中的作用?如何处理经典诵读和做人做事、创新能力的关系?三是诵读内容的选择上,文化典籍浩如烟海,到底让小学生诵读哪些内容、数量多少?确实要好好研究。四是课业负担上,本来目前的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就挺重的,再加上诵读活动,学生的课业负担会不会加重?在我的这些思考中,有一些,我们学校已经有了很好的或者较好的解决办法,有些还有待进一步实践。
我走至银杏树下,抬头一看,树上的枝条又明亮了许多,似乎要冒出一些小芽芽了。啊,又是一个春天!
杨德华 中学高级教师、特级教师
2012.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