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放飞创造性思维的风筝
——《牧鹅散记》教学实录点评

授课者:袁明芬

【前示】这是袁明芬老师在沙洋县初中语文课改展示活动中精制的一节公开课,文本《牧鹅散记》选材于鄂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这篇科学小品作为新教文,可以说也是为当代少年学生所关注的,与其心理、生活息息相关的文章,在具有语言典范性的同时,又具有很强的亲和力,非常适宜从新的视角审视其阅读价值。

(教师欣赏完学生的歌唱,开课)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看动画片吗?生:喜欢!师:那你们现在想看吗?生:想!师:欲望好像不够强烈,到底想不想?生:想! (大声)

师:请看大屏幕!(多媒体播放与鹅有关的一段动画)同学们好像意犹未尽呀,看了刚才这段动画片,你们想到了哪些与鹅有关的内容?

生1:我想到了“千里送鹅毛,礼轻人意重”这句话。

生2:我想到了小时侯学过的一首诗:“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师:记忆力很好,请坐!

生3:我想到了“癞蛤蟆想吃天鹅肉”这句俗语。

师:多善于积累啊!

生4:看到刚才的画面,我想到了傍晚时分,一群鸭子排着整齐的队伍走在回家的路上,有的踱着方步,有的展翅迅跑,有的引吭高歌。

师:哎呀!这位同学的想象真是丰富极了!老师也为你们平时能认真积累感到高兴。刚才同学们说了这么多与鹅有关的内容,那在陈天昌先生的眼里,鹅又有着怎样的与众不同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陈先生的《牧鹅散记》。(板书课题、作者)作者通过牧鹅的观察,到底对鹅有了哪些新的发现呢?

【评点】情景导入,撩拨兴趣,有选择地涉足相关的语文资源,如搜集民谚、俗语、俚语,古诗配画等,机智地牵引促进学习的表现欲,巧妙地营造积极互动的学习氛围,为舒展教学的拳脚蓄意搭建好有机合作的平台。

师: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朗读方式,采用圈点批注的方法搜集文中作者对鹅的发现。

(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巡回提醒学生批注方法)

师:同学们已读完课文,谁来说说你搜集到的信息。

生5:作者发现了鹅喜欢排着整齐的队伍回家,喜欢三三两两在水中结伴闲游。

生6:鹅每天能自动准时回家,还定时拉屎。

师:看来鹅的生活还很有规律嘛。

生7:作者还发现了鹅喜欢偷蛋,对蛋特别感兴趣。

师:是吗?老师还不知道鹅有这个爱好呢!作者对鹅还有什么发现吗?

生8:公鹅经常陪伴母鹅,还喜欢啄小鹅。

师:它为什么要啄小鹅呢?不喜欢吗?

生9:不是,啄小鹅是疼爱小鹅的一种方式。正如我们平常所说:“打是亲,骂是爱”吧。 (师生皆笑)

师:在同学们的共同努力下,我们搜集到了对鹅的发现的很多信息,现在我们将搜集到的信息进行整理归类。请看大屏幕。(对鹅的发现:1.生活习性2.作息规律3.孵卵有趣4.很懂感情 结论:鹅不笨)由此我们看出鹅不仅不笨,反而还很灵巧。

【评点】指导学生用好自读课本,学会阅读科学小品。在学生通过认真自读,整体感知到文章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教师及时归纳,且借多媒体显示强调,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文本的清晰印象,并适时检验自己的思路及其表达,以便接下来自觉自为地有所矫正。

师:陈先生用他那智慧的笔调,让我们不知不觉喜欢上了鹅。下面就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本文中你最喜欢的语句、语段,读给同座听,互相品评,然后全班交流。 (学生兴致勃勃地读给自己同座听)

师:好!下面我们来交流一下!哪个同学先来?

生10:我喜欢第二段中的这句话:“白鹅常常三三两两在水塘中结伴闲游,有的喜欢站在塘边梳洗自己洁白的羽毛。碧水映白鹅,红掌拨清波,如能入画,就是一幅恬静的乡村小景。”

师:能告诉老师理由吗?生10:因为它写出了一幅动人的乡村美景,而且也写出了鹅的自由自在。所以我喜欢。

生11:我喜欢这句话:“我看到它们常常侧着脑袋用一只眼睛瞧太阳,可能会从太阳在天空的位置来确定时间。”这句话写出了鹅的那种滑稽样。

生12:我喜欢:“公鹅经常昂起脖子,踱着方步,显得落落大方。”因为它写出了公鹅的潇洒大方。

师:是吗?呵呵,你能上台来为我们表演一下鹅的神态吗? (生12上台表演,学生微笑)

师:还有觉得自己比他表演更精彩的吗?

(生13上台,表演生动,学生大笑,并报以热烈的掌声)

生14:我喜欢课文的第11段,写出了鹅的机灵。

师:哎呀,老师和你们有同感,老师也特别喜欢这一段,咱们一起来赏析这一段,好不好?

生: (齐声) 好!

师:下面请同学们先听这段的配乐朗读。

(大屏幕显示动画插图,并配上录音朗读)

师:听了,觉得这段美吗?

生: (齐声) 美!

师:美在哪里?

生15:美在这段用了一系列动词写出了鹅是怎么偷蛋的。如:“拨拉”、“钩”、“伸”等动词。

生16:我觉得这段美就美在用了拟人化的手法,如“马大哈旁边碰上机灵鬼”,“看见蛋就眼红”,尤其是“眼红”这个词,写出了鹅特别喜欢蛋,而且写得特别形象生动。

生17:我觉得这段中最有意思的是这句:“它先伸过头去跟马大哈闹着玩儿,碰碰头,碰碰露在外边的蛋,看对方不介意,就‘动手’了。”看来,它碰碰头呀什么的,都不是为了亲近对方,而是麻痹对方,真可谓“醉翁之意不在酒”。

师:说得太好了!还有谁要补充的吗?

生18:我觉得这段还讲究了词的层次性,如“先”、“然后”、“再”,把鹅偷蛋的过程写得清清楚楚。

【评点】这个环节中,紧扣了学习的重点:品味科学小品准确生动的语言。设计与操作均注重具体考察学生在词语运用、句意把握、内容探究、作品感受等等多个方面的表现。教师的形成性评价坚持积极疏导,使学生的语言感悟、积累和运用随机落实。

师:刚才同学们说得非常精彩,老师自叹莫如啊!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科学小品文的语言特点是:准确、形象、生动。那谁能采用这种语言为我们描述一种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可以根据大屏幕提供的动物先观察,然后再说,也可以根据自己平常的观察来说,说自己喜欢的小动物,说个片段即可。

(大屏幕播放动物片段,学生观察)

生19:我来说说我喜爱的小花狗吧:小花狗一听到有东西吃了,就飞快地跑过来,在我的面前蹦来窜去,跑个不停,好像在说:“饿死我啦!饿死我啦!快点儿给我吃的吧!”我还没有把狗粮放下,小花狗就伸过头来,张开大嘴大口大口地吃了起来,不一会儿功夫,它就把盆里的狗粮吃得一干二净了。然后,心满意足的走开了。

师:好!说得形象、生动。还有没有想要接着说的?

生13:我说的是我家的小猫:小猫非常调皮,一会儿爬树,一会儿玩绒球,一会儿像江湖高手一样飞檐走壁。小猫也很温顺,当我晒太阳时,它偎依在我身边,肚子里发出咕噜咕噜的声音,粉红色的小舌头添得你手直发痒。有趣极了!

师:平常观察得真够仔细的!同学们可要向他学习,做生活的有心人啊。

【评点】适度地引导学生联系个人的生活体验阅读文本、习得知识、积累语言、获得独自的见解,无须千篇一律,也不要求少数服从多数,注重的就是基本技能的训练,以开发学生的创造潜力,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师:刚才同学们说的片段都很精彩,老师深感佩服,想必同学们当中将来应该有人能够成为文章的大手笔。老师也知道,每学一篇课文,同学们心中总难免有些疑问,下面就请大家再次快速浏览课文,然后四人一小组讨论各自的困惑,本小组能解决的就迅速解决,不能解决的则送交全班讨论。(学生讨论得十分投入)

师:下面开始交流,哪个小组先来?

生22:我们小组还有一个问题没有解决。就是:本文作者根据自己的亲身观察,得出的结论是“鹅不笨”,为什么开头要用“鹅似乎不笨”,“似乎”一词又该如何理解呢?

师:哪个小组能帮忙解答?

生23:我觉得原因在于,那只是作者的看法,是作者的观察,也许其他人没有这种看法,所以就用了“似乎”一词。

生24:我认为那是作者的婉转说法,因为他要改变松江人约定俗成的看法,所以用了“似乎”一词。

师:这位同学说得比较好,看问题比较深刻!

生25:老师,我还有一个问题:作者为什么在结尾处交代鹅的一些灵巧表现只是一种本能行为,这样会不会削弱关于鹅的灵巧性的描述?

生26:老师,我来帮忙回答这个问题:我认为会有所削弱,因为既然是一种本能,就不能说明它很灵巧。就像我们一生下来就会吸吮母乳一样,那你就不能说这种人类的本能行为很灵巧。对吧?

生27:我不同意这种观点,因为这是一篇科学小品文,作者这样说,正是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鹅虽然表现出灵巧的一面,但它毕竟是一种动物生存的本能反应,不是一种有意识的思维活动,所以这是必要的交代。

师:刚才这位同学说是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特点,你们认为到底是体现了科学小品什么样的特点?

生28:我认为是科学性的特点,更恰当一些。

【评点】对科学小品的解读务求深入探究与确切发现,教师在此合理引导了多角度的理解,在解决实际问题上,兼顾了学生阅读的方法与过程、情感与态度,体现出语文学习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实实在在训练了学生判断、分析、综合等理性思维。

师:这位同学真是画龙点睛啊!看来同学们不但学习上勤于思考,还有着务实的精神,正如我们的作者一样,不人云亦云,有着自己独到的看法。老师为了奖励大家这种学习的精神,特意给大家准备了一只小白鹅,大家想不想要?

生: (齐声) 想!

师:好!现在派个代表上来取!谁愿意上来?

生29:我来!

生30:老师,我来!

师:好!那个手举得最高的同学,你来!现在这只鹅在我的电脑里,你根据画面上的提示,如果操作正确,你就能得到一只漂亮的小白鹅,否则它就不会出来。

(生操作完毕,出现了一只曲项高歌的白鹅)

师:老师把这只鹅送给大家,希望大家好好放牧,然后通过自己的观察,写出一篇更有新意的散记来!大家有没有信心?

生:有! (全体大声)

师:谢谢!老师期待着你们的作品问世!下课!

【评点】健康的审美情趣,正确的价值观,积极的人生态度,是非常丰富的人文素养,贯彻于语文教学的始终,不失为语文教学人文性的体现。教者于是便因势利导,采取了如此合适的教学策略,有效促进了学生素养的整体提高。

生:老师再见!

师:同学们再见!

(课毕)

【总评】语文教育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语言教材是其中一个环节。有了能体现国家教育方针和课程标准的新观念的语文教材,虽说迈开了走近成功的步子,但起决定作用的还在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师的善于驾驭运用之间。全方位地审视这节课,多向互动的诸多尝试都颇有见地和收益。

首先,教师是遵循“以生为本”的指导思想来使用新教材的。教师已然明确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不在于让学生记住多少多少可考点,而是激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致,培养学生得心应手地学习语文的纯熟技巧,所以,这堂课并非按照传统的教授说明文的方法教授本文的内容,不只是单纯地学习文章所介绍的科学知识,也不是一味做太多的习题,而是多做学习语文的事情,引导学生弄清作者的写作意图,体悟作者对于生活的细致观察,藉以生发学生求知的热望、探秘的好奇心、想象力及大胆探究、勇敢质疑的科学精神,促使养成观察生活并从观察中发现问题,探究质疑的良好习惯。

可嘉的是,这节阅读课教学的过程,无疑是师生共同学习共同提高的过程和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教师改变了过去高高在上发表权威性结论和答案的角色,蹲下身子来与学生平等交流、讨论、对话(达30多人次),处处让学生进一步学会搜集资料,并以此佐证自己的发现,或开拓思考,放飞创造性思维的风筝;其间必需的主导亦是融洽的,特别具有亲和力。教师充分注意到应用生动活泼的形式给学生贯通课标的理念,让“自主、合作、探究”六字精神深入到学生内心,使之成为学生主观能动的言行指南,从而大力提倡和形成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语文的新方法。

更有另一难能可贵之处,即大胆放手,注意提高学生的活动面、活动量、活动质,做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的同时,不把机械的定量或定性作为评价学习语文能力的特殊而又苍白的依据,倒是相当注意对每一个学生学习过程的跟踪考察与评价,采取了多种多样的方式,努力提升着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 Ie30i/Ekh5UGDBrZFtoYmUXnaZIDPSpe6EPuNOPnxlp9NqUiWv3Nv1cJdgHSXUy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