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精要导读 轻松体验

授课者:熊燕

《荔枝蜜》是初中语文第三册中的一篇讲读课文,内容深刻,文质兼美,艺术精湛。文章赞美蜜蜂,歌颂无私奉献的劳动人民,进而抒说愿以蜜蜂精神自勉的决心。多年来该课一直是读写教学中的范例。究竟怎样引导学生学习《荔枝蜜》,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呢?我们尝试的心得是:采用体验阅读、精要寻读等等方法来点拨学习,学生往往学得轻松愉快,主动扎实。

【课例】

(导入新课后)

师:通过预习,同学们应该大致了解了课文内容。请问,作者对蜜蜂的感情是怎样一步步变化的呢?(出示投影片①:课后练习一)

生:作者开始是不大喜欢,接下来是想去看看它,后来是由衷赞美,最后是愿做蜜蜂。

(师板书:不大喜欢→想去看看→由衷赞美→愿做蜜蜂)

师:作者对蜜蜂的感情为什么会发生这样大的转变呢?(同学们陷入沉思)这节课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来研读课文。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1自然段,边读边划出表示作者对蜜蜂的情感的词语,想一想,作者为什么不喜欢蜜蜂?(读后学生汇报)

生:作者因为小时候有被蛰的经历,所以总不大喜欢。

师:对,正因为这样,作者心里总不大舒服。那么后来又是什么让他动了情,想去看看一向不大喜欢的蜜蜂呢?

(教室安静极了,同学们都陷入沉思)

师:还不十分明白,是吗?这样吧,现在就请同学们跟随我,到一片美丽的荔枝林中去寻找答案。(同学们露出惊喜之色)

师:(放上舒缓的古筝曲)请大家闭上眼睛,听我朗读,边听边想象,眼前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最让你动情的是什么?

(配乐朗读2~4自然段,同学们面露沉思之色)

生①:我仿佛觉得自己是一个仙女,在一片美丽的荔枝林中散步。

生②:我眼前仿佛出现了一片黑黝黝的荔枝林,枝叶密得不透缝,远远望去,就像一座小山似的。

生③:我仿佛看到了淡黄的荔枝花,真想伸手去摘一朵,又怕破坏了美丽的情致。

生④:我看到了一群嘤嘤嗡嗡的蜜蜂在林中穿梭忙碌,而美丽的荔枝花交相辉映。

生⑤:我真希望走近那树上的沉甸甸的果实,好伸手摘一颗尝尝荔枝的味道。

(生各抒己见,师不断点评,气氛顿时活跃起来)

师:同学们刚才说得好极了,那么最让你动情的是哪儿呢?

生:我最想的是也和作者一道品尝品尝那甜美的荔枝蜜。同学们请听我读这一句,“一开瓶塞儿,就是那么一股甜香,调上半杯一喝,甜香里带着股清气,很有点鲜荔枝的味儿。(动情朗读)”你们难道没闻到那股甜香,不想尝一尝吗?

(师生都露出欣赏、向往之色,欣赏刚才这位同学的动情,向往那甜美的荔枝蜜。)

师:此情此景,作者一边品尝甜香的蜜,一边在想什么呢?

生:我认为他一定在想,蜜的酿造者→蜜蜂!

师:妙极了!正是这种想法,促使作者想去看看一向不大喜欢的蜜蜂。同学们,找到答案了吗?

生:(齐答)找到了!

师:好!接下来我们一起去参观一下蜂场,看看有什么启示。请同学们快速朗读6~7自然段,边读边想,作者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生①:作者看到了蜜蜂沸沸扬扬忙碌的情景。

生②:作者看到了蜂箱,认识了蜂王。

生③:作者听到老梁介绍了一些有关蜜蜂的知识。

师:很好!请三位同学分角色朗读“我”和老梁的对话,其它同学边听边想,老梁向我介绍了蜜蜂的那些知识?

(生分角色朗读)

生①:我知道了一窝蜂一年才能割几十斤蜜,而且它们只吃一点点,剩下的都留给了养蜂人。

师:对,接着来!

生②:我知道了蜜蜂很善良,它们从来不争,有时会遭到“恶贼”黄蜂的袭击。

生③:我知道了蜜蜂的寿命不长,一只蜂王只活三年,而工蜂最多活六个月。

师:同学们说得很全面。在老梁的介绍中,运用了三组对比,迅速概括一下。

(生汇报,师出示投影②,善与恶,劳与酬,贡献与寿命)

师:学到这儿,同学们有什么感触吗?

(学生们有的讨论,有的沉思,又掀起一个高潮)

生①:以前我认为蜜蜂很讨厌,总爱蛰人,通过今天的学习,我才认识到我对它的认识太浅显了,它是那么勤劳无私,寿命却那样短暂,它是可敬的却又是可怜的。

生②:我以前认为蜜蜂身上的刺很爱伤害人,但在今天的学习后,我开始觉得它的刺也很了不起,因为刺可以防止人们及其它动物对它的攻击。

生③:我多么希望自己是一位科学家,能够发明一种可延长蜜蜂生命线的东西。(全场哗然,而露称赞之色)

师:对,人们对蜜蜂的误解太多了,听了老梁的介绍,作者的心也为之一颤,为自己的无知,为蜜蜂的可爱。谁能读一读作者赞美蜜蜂的语段。

(生读)

师:“蜜蜂是渺小的,蜜蜂却又是多么高尚啊!”“渺小”与“高尚”是不是有点儿矛盾呢?

生:不!不矛盾。因为渺小是就它的体形而言,“高尚”则是就它的品质来说的,这样便是统一的。

师:对!那么我们在读这一段的时候,应运用怎样的语气呢?

生:赞美、钦佩之情!

(师指导朗读,采用指名读、评价、范读、试读、齐读等多种方式达到朗读的效果)

师:作者为蜜蜂辛勤劳作、无私奉献的可贵品质而感动,把目光投向了远方,想到了什么?

生:它看到了劳动人民,想到了人民也是在酿造蜜。

师:为什么会这样想?

生:因为劳动人民和蜜蜂一样具有辛勤劳作、无私奉献、不求回报的品质。

师:对,此处是联想,(板书:借助联想)联想就是由一种事物想到另一种事物,这两种事物必然有共同之处。像此处的联想,前文中也出现过两次,请同学们迅速找出来。

生①:第4段中,喝到甜美的蜜想到生活的甜美。

生②:第6段中,看到蜜蜂沸沸扬扬的情景,想到建设新生活。

师:同学们找得很准!那么,作者在第18段中运用联想,目的何在呢?

(自主讨论)

生:是为了通过赞美蜜蜂来赞美辛勤劳作的劳动人民。

师:好极了,对,这就是本文的中心所在。(板书:借物抒情,赞颂劳动人民)

师:在最后一段中,作者的情感得到了升华,“我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小蜜蜂”,这句话有什么含义呢?

生:他是希望自己也能像蜜蜂一样,辛勤劳作,无私奉献,加入到劳动人民队伍中去。

师:对!让我们带着赞美之情将18、19段朗读一遍。

(全体师生动情朗读)

师:学到这儿,同学们还有什么问题吗?

(留给同学们一个思考的空间,大约1分钟后,有两位同学举手)

生①:本文旨在赞美蜜蜂和劳动人民,为什么不直接赞美,而开头要提到自己不大喜欢蜜蜂呢?是没有必要还是另有用意呢?

生②:作者在赞美蜜蜂,为什么不以“蜜蜂赞”为题,而以“荔枝蜜”为题呢?

(教室里一片唏嘘,教师迅速将这两个问题抛给同学,气氛再度掀起高潮)

师:有谁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

生③我来说说第一个问题。我认为,作者的这种写法和鲁迅先生笔头间的先抑后扬有异曲同工之妙。作者开头说不大喜欢蜜蜂是“抑”的一笔,而最后,愿做蜜蜂是“扬”,“抑”是为了更好地“扬”,这样能使文章变得波澜起伏。

(师生们情不自禁地为他鼓起了掌)

生④:我认为,以“荔枝蜜”为题,更有新意,因为“蜜”是赞美蜜蜂的诱发点,若用“蜜蜂赞”作题,未免有点俗气、平庸。

(再度鼓掌)

师:同学们,我为你们精彩的思辨感到高兴,为你们主观能动的学习感到自豪!同学们已经领悟了文章的内涵,领悟了文章的写作技巧,我希望你们能将这些知识和能力都自觉运用到今后的习作中去!相信不久之后,你们中间,又会涌出一批杨朔、鲁迅!

(课在鼓掌声中结束)

【评价】

这堂语文课就像一首诗!所谓“诗”,是指课堂上师生互动产生的绽放、闪光,乃至激荡。教者以深厚的生活和精妙的阅读为基础,创造出这般诗意,作为这堂语文课精致的美学追求。

1.强化了情境创设,学生因而想读。教者充分调动和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之主动参与、自觉投入,积极地探索文本的蕴藏。吕叔湘先生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们把课教活了。”这堂课在一定程度上就体现了这个“活”字。老师为学生创设了一种入迷入痴的情境,一种令其学而不厌、留连忘返的气氛,一种使之随着课文内容的波澜而产生的如歌如吟的感情流动。教师绘声绘色的范读,并要求学生边听边在脑海中把情节幻化成电影画面,使得学生“入境动情”,产生了强烈的共鸣。教者尽可能的给足了学生展示才华的机会,比如多种形式的读、多种形式的表扬与激励、发表自己的见解等等,学生始终在一种愉悦的充满成就感的气氛中学习。

2.抓住了诗意元素,学生因而爱读。散文也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因此学习本文就必须深入挖掘蕴含其中的审美价值。课文丰富的思想文化内涵,包蕴着无比深刻的审美因素,深入浅出地进行开掘,便会带给学生一种审美愉悦,激起学生的审美兴趣。教学过程中,老师有意引领着学生用心去体会一些优美的字句篇章,在品读中增加了各人的知识储备,在品读中积累了各人的审美经验。教者还借助和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和联想,通过想象补充、丰富了作品的内涵。整个一堂课,给了学生情感美的滋养,也给了学生艺术美的熏陶,完全是开放的、互动的、诗意的。

3.提供了一些方法,学生因而会读。方法或源于教学资料,或为教师自己平时的教学所积累;方法服务了学生的感悟和品味。各个教学环节的设计都最大限度的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培养着他们合作、探究、自主的精神,让他们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轻松走进了一种知情结合、文质兼美的艺术境界,在接受知识、提高能力的同时,提高了教学效率,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综观这堂课,师生是一个信息互动的系统,老师和学生的禀赋、性格、阅历、学识、兴趣、习惯等诸多项目的变量,决定着这个系统始终是动态的变化的,学生的主体参与程度是出色的。

4.落实了教学目标,学生因而知读。这堂课把教学活动变成了一个有序列的训练过程,教学设计中突出了加大容量、凸现重点的特点,特别有助于学生“双基”的落实、能力的培养和智力的开发,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和素质的升华。就这堂课的回答问题而言,的确让学生充分享有了话语权,既创设一个自由论坛,也宽容接纳非标准答案。文本的解读是由学生来领悟、来完成、来受益的,并非让学生重复已有的思维,记住思维的结果,而是让他们经历一个新的思维过程,享受思维的乐趣、审美的乐趣和创造的乐趣!教师只是用生命的激情和活力,导引着学生飞扬青春、真实地表达自我。

5.更新了教学观念,学生因而胜读。这堂课以体验生命放飞心灵为目的,把课堂视为师生心灵的栖息地,一扫程式化和窒闷感,提高了文化品位,张扬了人文精神,灌注了生命的体验。通过一篇凝聚着作家灵感、激情和思想的文字,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情感、情趣和情操,影响学生对世界的感受、思考及表达方式,并最终积淀为价值观和人生观,内化为学生的思想感情。这一内化的过程就是个人体验的过程,以个性的生命体悟来诠释课文,评析意蕴,再以真我的语言来演绎自己心中的意象,这样,师生心灵得以交流、撞击、放飞,终归徜徉于一片清凉福地。

(载《语文学习报·初中教师版》2004.8.30) rf/+1vD4tGJjkx0AyWv/f+QsqXQShNgr6OdtJIXtN1OlC3lPOe5K4eR4h2KAIwn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