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导言

人类较复杂的文明中存在着两个层次的文化传统,即所谓“大传统”和“小传统”。社会上层、精英或主流文化传统为“大传统”,而存在于乡民中的文化传统为“小传统”。“大传统”主要依赖典籍记忆,尤其是文学经典所构造的记忆与想象而存在、延续;“小传统”主要以民俗、民间文化活动等“非物质”性的、活的文化形态流传和延续。

2003 年 10 月 17 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三十二届大会上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其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了这样的界定:

“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人类的创造力。

这个概念指的就是特定文化群落和社区所共同享有的、具有历史承传和族群认同意义的活的文化形态。其中,传统的民间文艺活动具有突出的意义。在经典的文艺理论中,文艺的发展被描述为从质朴的、稚拙的民间原生态文艺到高雅的、完美的、经典化的作品产生这样一个进化的过程,似乎从民间走向精英、从原生态走向经典化是文学艺术发展的必然趋势。 其实无论是原生态还是经典化,不过是艺术形态的不同表现形式,它们彼此之间的演变与进化并不是绝对的。传统民俗民间文艺活动的存在,对于维持和重建文化认同关系方面具有特殊意义。

从祁太秧歌的产生和传播来看,它根本上是一种口传文化,时代烙印分明,它的自身存在和意义正是在于那种面对面的在场交流形式和语境,人们之间的这种交流是双向的,也使得传统的权威得以维持。印刷文化、电子文化的出现,既是文化自身形态的改变,也使得文化的传播不再受到时空的限制,“地球村”应运而生。 全球化导致了传统文化的困境进而引发认同的危机,另一方面它又为本土文化认同的重建提供了契机,对于文化认同的当代建构具有积极作用。詹姆逊指出:

如果你坚持这种新的通讯形式的文化内容,我认为,你就会慢慢地进入后现代对差异和区别的高扬:突然间,世界上的全部文化被置于相互容忍的交往之中,共处于一种巨大的多元主义之中,这个世界很难不去欢迎多元主义。除此之外,除了对文化差异的最初高扬之外,而且往往与这种高扬紧密相关的,是对不同群体、种族、性别、弱势民族等一系列新近进入公共话语领域的高扬……又即刻在新的世界空间里表现为文化的一种新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本书的写作,以祁太秧歌为考察对象,以山西省祁县作为主要考察地,除了客观上的原因,更因为笔者从小生于斯、长于斯,对故乡的认识和感情总是持久而且深刻的,在田野采风、调查以及相关资料的收集整理、采用上难免会挂一漏万,为此已经诚惶诚恐,更何况从多维视角解读祁太秧歌,随着写作的不断深入,也颇有力不从心之感,故对于文中的纰漏和错谬之处,还望同道不吝赐教予以斧正。本书力求于多视角的切入,侧重于对地方社会与中国传统的解读-关乎那些人、那些事、那些沧桑岁月……

自 2007 年开始采风至今,数年间很得益于原祁县文联副主席高翔同志,还有九十高龄的老艺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祁太秧歌传人苗根深(小名松树树,人们以艺名称之,祁县人)老先生,以及祁县县志、党史办等同志的大力帮助和支持,在此一并郑重致谢! BlWpm67M4V1H06HO5TbKa22bMgzNn3+bEQEhRx5H7Eggz5JGYUTMWsTQnGj2NAm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