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动态消息

动态消息是刚刚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实的及时报道。在消息的诸多体裁中,它是最常用、最基本的报道形式,是报道量最大、时效性最快的一种体裁,是最能反映新闻特征的新闻体裁。

一、动态消息的特点

动态消息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动态感

动态消息以变动着的事物为报道对象,体现了事物发生和发展变化过程的动态。什么是动态呢?它指刚刚发生的、正在发生的或即将发生的新闻事实,通过报道,让受众获知事实的最新发展动向。怎样才能抓住新闻事实的动态呢?一是关注事实的从无到有,从无到有即体现动态;二是关注事实的从有到变,从变化中体现动态。对于以往的事实,则一般作为新闻背景处理,也就是要以新带旧,由近及远,遇事先从眼前的最新变化写起,然后再回叙事件始末及由来。

(二)时效性

在激烈的新闻竞争中,各个新闻单位之间往往以动态消息的时效性一决高低,因此,动态消息必然以时效为第一生命。日本共同社曾经以比前苏联新闻媒体提前 39 分钟公布勃列日涅夫逝世的独家新闻为自豪;在 1984 年奥运会上,中国新华社以比东道国美联社快 20 分钟、比路透社快 15 分钟发布“中国选手获得本届奥运会第一块金牌”的独家新闻而赢得前所未有的赞誉。

时效性体现在时间和时机两个方面。从时间这方面看,它着力于迅速报道变动中的事物,让受众能最快地获得对于事物现状的了解。一般说来,受众常常是从动态消息中最先获取新信息的。从时机这方面看,是指抓住合适的机会发表信息。比如,庆祝“教师节”活动的稿件,在“教师节”前后刊登才是好时机。

二、动态消息的写作要求

(一)善于捕捉动态消息的报道题材

动态消息是一事一报,这就要求记者要有一双慧眼,能够发现具有传播价值的新闻事实,并立即采取行动。单发事件,如“珠江璀璨夜花船竞风流广州市民昨晚驻足两岸争睹芳容”(《南方日报》2005 年 11 月 25 日)、“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人民日报》2003 年 10 月 16 日),等等,比较容易把握;较为困难的是从庞杂的事物中发现报道题材,例如从各种会议、新闻发布会,以及其他社会事物中截取有价值的部分,都需要记者具有很强的新闻敏感与行动能力。

在这方面,值得称道的是新华社关于 1976 年“天安门事件”的报道:1978 年 11 月 15 日,在北京市委常委会议上,新华社北京分社记者从一位领导人的长篇讲话中听到为“天安门事件”平反的意见之后,立即用 236 个字的动态新闻突出报道了这一消息,即消息《中共北京市委宣布 1976 年天安门事件完全是革命行动》,这一消息,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新华社关于克林顿承诺“三不原则”的报道也是成功的一例:1998 年 6 月美国总统克林顿访华,6 月 30 日在上海图书馆与市民座谈。席间,他讲到了在台湾问题上美国的“三不政策”,这是美国总统第一次亲口谈到“三不政策”。新华社记者立即意识到这一谈话的重大意义,迅速将这段谈话抽取出来,以 375 个字的篇幅单独发稿,即消息《克林顿总统公开重申对台湾“三不”原则》。它们的成功之处,就在于抓动态,在于发现值得一事一报的新情况、新问题、新信息。

(二)善于表现动态消息的动态感和现场感

写出动态感,就要求多用动词。美联社在语法和用词的规定中,要求记者“牢记一个句子中至少应有一个实体动词,这个词应该是句子中最重要的词”,这是因为动词具体、明确,能准确而形象地描绘出事物的动态,相对而言,形容词、副词等,往往比较抽象、空泛。同时,还有很多表现手法也能增加文章的动感,诸如以静衬动、化静为动的手法。

写出现场感,就要求有某些生动的细节,用白描的手法加以刻画。动态消息因篇幅短小不能浓墨重彩地刻画,所以多用白描的手法,选择准确传神的动词,勾勒出现场的细节。再现新闻事实的现场,能让受众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增强受众对事件的兴趣。

(三)善于确保动态消息的时效

时效是动态新闻的生命。动态新闻保证时效的方法之一,是“化整为零”,以确保即时发稿。突发事件或其他时效性很强的事件,一般不待事情全部结束,或有了时间再报,而是跟踪事件进展,随时发出消息。例如,1997年 11 月 8 日,长江三峡工程实现大江截流,新华社记者以滚动发稿的方式,从上午 8 时至下午 18 时 30 分,共发出 28 条快讯,每半个小时发出一条,及时地报道了这一事件的全过程。

一些突发性灾害的报道,尤其不能等待结果,要传达阶段性的信息。例如地震,一般不待查清伤亡或财产损失情况,即可发出快讯。至于赶写的稿件是否能发有时要由媒体负责人定夺。但是,作为第一线记者,必须牢记时效对于新闻,尤其是对于动态新闻的重要性。

(四)善于运用“客观笔法”

动态消息强调用事实说话,它相当于西方新闻界所说的“纯新闻”,即“一种不加评论等(主观色彩)、原原本本报告事实的新闻。” 因此,写作动态消息,要尽可能采用客观记述的方式,压低主观色彩,以增强说服力。例如,1999 年 5 月 8 日,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悍然轰炸我驻南斯拉夫大使馆,造成人员伤亡、馆舍被毁。面对这一事件,置身现场的中国记者无疑是义愤填膺。然而,落笔写作时,记者又不能不抑制自己的悲愤,用客观的笔法,忠实地报道事实。

三、案例分析

【例文】

北约野蛮轰炸我驻南使馆

本报贝尔格莱德 5 月 8 日电 记者吕岩松报道:当地时间 7 日午夜(北京时间 8 日早 5 时 45 分),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至少使用三枚导弹悍然袭击我驻南斯拉夫大使馆。至目前为止,至少造成 3 人死亡,1 人失踪,20 多人受伤,馆舍严重毁坏。

当地时间 7 日晚,北约对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市区,进行了空袭以来最为猛烈的一次轰炸,晚 9 时始,贝尔格莱德市区全部停电。子夜时分,至少 3 枚导弹从不同方位直接命中我使馆大楼。导弹从三楼五层楼顶一直穿入地下室,使馆内浓烟滚滚,主楼附近的大使官邸的房顶也被掀落。

当时,我大使馆内约有 30 名使馆工作人员和我驻南记者。新华社女记者邵云环、光明日报记者许幸虎和夫人朱颖不幸遇难,据悉,这是外国驻南外交机构第一次被炸。

爆炸发生后,中国驻南联盟大使潘占林一直在现场指挥抢救。许多华侨对使馆给予了极大帮助。潘大使在被炸毁的使馆废墟前,愤怒地指出,“这是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攻击。”

南联盟外长约万诺维奇说:“使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领土,北约炸弹是对外交的轰炸。”当地时间 8 日下午,中国在贝尔格莱德的数百名华人举行抗议游行,数千南斯拉夫人参加了游行。

(《人民日报》1999 年 5 月 9 日)

这是一篇比较典型的动态消息。记者凭着自己的新闻敏感,迅速发现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及时从现场发回的报道。当然,这是一件轰动全国并与国家尊严紧密相关的事,仅此一篇消息是远远不够的,为了确保消息的时效,只能根据事件的进展,随时发出消息。

这篇消息的最成功之处,在于它的客观记述。这是《人民日报》记者发自现场的报道,记者亲眼目睹祖国的使馆被炸,目睹自己的同胞、同行不幸遇难,他的悲愤可想而知。但文章严格用事实说话,消息具体地报道了使馆被炸、人员伤亡的情况,引用南联盟外长约万诺维奇的话,指出了事件的性质。这种客观记述的办法,可以让全世界持不同政见的读者首先了解并接受铁的事实,它是伸张国际正义的第一步。

另外,文章也能传达出现场气氛,使新闻具有动态感。文中用了“穿入”“掀落”“浓烟滚滚”等词,准确而形象地再现当时的情形,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 sxJXk5X1r7sst04FLEDe3QR+Gn3AnoQdxuvsGagoys913+6HZKj8U1ErEPeblq3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