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消息的内部结构

消息的内部结构是指构成一篇消息的各部件以及各部件之间的关系,它一般包括“标题”、“消息头”、“导语”、“主体”、“结尾”、等部件。“新闻背景”只表现出结构内容的意义,但由于它在消息中有不少特殊的功能,通常地把它放在结构要素中加以讨论。

一、消息的标题

(一)标题的作用

消息的标题也就是消息的题目。它以简短的文句概括新闻内容,是新闻价值的集中体现,也是影响受众满意度的重要因素。新闻的标题诞生于报纸,但报纸的新闻最早是没有标题的。随着近代报纸的出现,新闻才有了揭示具体内容的标题。1870 年 3 月 24 日《上海新报》上的“刘提督阵亡”,应该是我国目前见到的最早的、比较完备的标题。五四时期,标题的形式已比较完备,多行标题也不为鲜见。西方的一些报纸较早就使用了标题。例如,林肯遇刺消息的标题就多达 17 行,非常壮观。广播电视问世以后,新闻标题被推广到电子新闻领域,产生了新闻提要,获得了新的发展。

新闻标题之所以从无到有,从不完备到完备,从一种媒体到多种媒体,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关键在于新闻标题能够起到明显的“两导”作用。

1.导受作用。导受即引导受众阅读和视听,是导读、导听和导视的总称。无论报纸、广播、电视的新闻报道,标题总是最突出、最引人注目的部分。一般情况下,有无标题、标题精妙与否,直接影响受众的阅读。而今,新闻媒体迅速发展,新闻数量与日俱增。受众无法兼收每一条新闻,以接触标题为主的“标题受众”不断增多。新闻竞争越来越首先表现为标题的竞争。“先浏览一遍标题,再选有兴趣的看”是读者阅报的基本习惯。同样一篇新闻,标题是否精当,导受的结果是不一样的。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受众的文化层次不断提高,标题就更需要讲究导受艺术。

2.导向作用。标题的导向作用主要体现在:标题可以或显或隐地表明对新闻事实的态度和看法,进而影响社会舆论,引导受众的是非观和价值观。标题的导向作用,最为明显的表现是可以借题发挥。例如,1939 年,当德国法西斯侵占捷克之后,我国有的报纸作了这样的标题:“妥协政府的结果(引题)捷克亡(主题)”。这个标题透过现象审视本质,鲜明地揭示了妥协政府的极大危害性,发人深省,起了积极的舆论导向作用。

标题的导向作用,更多的是通过词语的褒贬和语气的强弱来显示的。例如:“广昌路上好睡觉,咸宁路上跌断腰”,这则标题通过对比,好与坏、褒与贬,受众已一清二楚。

实际上,标题揭示新闻事实,即使不着一字褒贬,也会显示出某种倾向性。例如:“将军送子上南沙”,这则标题只是客观地叙述事实,但受众可以感受到它的倾向性。

(二)标题的形式

新闻标题形式有单一型和复合型两种。单一型只有正题而无辅题;复合型有正题又有辅题。辅题包括引题和副题。

1.单一型标题

只有一个主标题,这是短讯采用最多的标题形式。例如:

<正题>长线旅游开始回落 短途旅游依然兴旺

(《人民日报》2012 年 1 月 28 日)

<正题>长春免费文化大餐庆新春

(《人民日报》2012 年 1 月 28 日)

2.复合型标题

一是由正题、引题、副题组成。例如:

<引题>四架飞机、一辆汽车攻击时贸中心、五角大楼、国会山、戴维营

<正题>恐怖分子袭击美国

<副题>江泽民当夜致电布什向美国政府和人民表示深切慰问向死难家属表示哀悼

江泽民对我在美工作人员、留学人员、旅美华侨和在美港澳台同胞的安全深表关心

(《北京青年报》2001 年 9 月 12 日)

二是由正题、引题组成。例如:

<引题>百年期盼终实现神州大地尽欢腾

<正题>首都各界隆重庆祝香港回归祖国

(《光明日报》1997 年 7 月 2 日)

三是由正题、副题组成。例如:

<正题>六百勇士斗死神雷场放飞和平鸽

<副题>云南边防扫雷部队提前 3 个月完成扫雷使命

262 平方公里和平土地移交边疆人民

(《解放军报》1994 年 9 月 25 日)

(三)标题的写作要求

正题、引题、副题在标题中相互联系,同时又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承担着不同的责任,因此,对它们有不同的要求。

1.正题。又称主题、母题、主标题、大标题,是标题的主体、骨干,用来概括说明新闻中最主要的事实和思想,居于显要位置,字号大于引题和副题。

从表现方法看,正题可以是实题,即叙述新闻事实;也可以是虚题,即评价新闻事实,揭示其含义或隐含的理念。但在单独使用的情况下,消息的主题应当是实题或有叙有议的虚实结合题。例如:

①(引题)开发一个项目 带出一批能人 富了一个村庄

(正题)甘肃农村青年角逐“丰收杯”

(《人民日报》1989 年 11 月 12 日)

② (正题)美人身后多逸事诸暨萧山抢“西施”

(《人民日报》1989 年 2 月 12 日)

第一个标题中,前者为辅题,是对事实的评价;后者为主题,是对事实的叙述。这个标题有了前面的评价,受众能更清楚地认识事实的意义。但如果去掉后者,只取前者作为主题,受众就会不知新闻所云,标题就无异于文章的题目。因此,没有辅题的消息的主题一般不宜作虚题。第二个标题虚实结合,受众能够从中获得新闻事实,因而可以单独使用。——单一结构的标题(正题)触及新闻事实。有辅题,则可采用虚实互补。

从句子结构看,主题可以是单句,即只有一个动词,也可以是复句,即包含多个动词。在通常情况下,主题应该是一个独立的句子,让受众在一瞥之间获得一个比较完整的信息。

从外在形式看,主题可以是一行,也可以是多行。但以一行为主,一般不宜超过两行,以求醒目。多行通常用于表达多项同等重要的内容或一个难以简化的长句。如果是一句话分成两行,要注意语气的顺畅和概念的完整。

2.引题。主题的引导题,位于主题之前,因排列有纵向和横向的不同,又分别被称为肩题和眉题。引题通常用于说明、引申和烘托主题,一般可作虚题。

新闻的来源、背景和原因,一般由引题来交代。例如:

①(引题)专家预测

(正题)美国可能再次遭遇灾难性飓风袭击

(《湖南日报》2005 年 10 月 9 日)

②(引题)渴!8 个月滴雨未见

(正题)意大利海瘦山枯

(《湖南日报》1989 年 2 月 15 日)

③(引题)外面的考生千方百计济进来 里边的学子早早琢磨逃出去

(正题)大学校园出现围城现象

(《中国青年报》2005 年 4 月 4 日)

新闻的意义、本质,一般由引题来揭示。例如:

①(引题)神舟再度飞天 中华续写辉煌

(正题)我国两名航天员齐上太空

(《中国青年报》2005 年 10 月 13 日)

②(引题)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青山在人间

(正题)共产党员高凤歧身患绝症仍率领全家绿化荒山

(《光明日报》1985 年 8 月 9 日)

新闻的环境、气氛,一般由引题来点染:例如:

①(引题)人文自然相辉映 红花绿叶互映衬

(正题)“绿色张家界”举起红色旅游大旗

(《湖南日报》2005 年 3 月 27 日)

②(引题)白荷冰清玉洁 红荷嫣然如霞

(正题)微山湖十万亩野生荷花溢清香

(《新民晚报》1989 年 8 月 2 日)

3.副题。主题的辅助题,主要用来补充、解释和证明主题。通常位于主题之后,又称子题、副标题。副题的职责是补充、说明主题,因而一般宜作实题,不作虚题。

如果主题不胜负担,难以概括新闻中重要的信息,就应借助副题予以补充。例如:

(正题)张艺谋圆英雄梦 姜文出演秦始皇

(副题)四大腕儿聚首神侃不是神侃

(《北京青年报》2001 年 2 月 23 日)

如果主题含而不露,不叙述具体事实,受众不易明了,就可以借助副题予以解释。例如:

(正题)毕节用“五子登科”治理生态环境

(副题)山顶戴帽子 山腰系带子 坡地铺毯子 大田种谷子 山下抓票子

(《人民日报》1988 年 7 月 13 日)

如果主题就虚论虚,不提供具体事实,受众易觉空泛,就应借助副题予以证明。例如:

(正题)泰安榨干政绩水分

(副题)不再考核农民人均纯收入

(《中国青年报》1997 年 7 月 15 日)

重要信息较多的新闻,副题可以作成补行的多层题,通常称之为“副题组”。例如:

(正题)发展上海证券市场的策略选择

(副题)时间向度:高瞻远瞩 分步实施稳重求进

空间向度:服务全国 依托香港 走向世界

(《解放日报》1990 年 2 月 28 日)

二、消息的导语

消息导语,是指消息中以简练而生动的文字介绍新闻事实中最主要的内容,并能引起读者阅读兴趣的开头部分。消息导语,是消息这一新闻体裁特有的成分,在消息中肩负着十分重要的任务,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导语的作用

1.展示最具新闻价值的信息,起告知作用,起导读、导视、导听作用。导语的这一作用与消息标题的作用是相同的。导语不管用什么方式写成,通常都必须做到这一点。事实具有新闻价值,是受众对此予以关注的依据。事实的新闻价值高,它就会广受关注。相反,它绝不会受到广泛关注。因此,新闻记者在进行新闻报道的过程中,要选择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加以报道,通常要在导语部分就展示事实的新闻价值。如果所报道的事实颇有新闻价值,而导语部分又并未展示其新闻价值,就很难吸引受众继续往下阅读。

2.提供受众最感兴趣的信息,激起阅读、收视、收听的欲望,起吸引受众的作用。

有时,一篇消息所报道的新闻事实涉及诸多方面。而受众感兴趣的只有其中的一个方面或一个部分。导语应当将受众最感兴趣的那一个方面或部分,放在醒目的位置特别加以突出。也就是说,写作导语的时候,要牢牢把握受众的兴趣点,其他的相关内容完全可以放到消息的主体部分加以叙述。在信息爆炸的今天,导语做到这一点显得特别重要。

3.确定写作的重点内容,起定调、定音的作用,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导语为一篇之首,导语确定了写作重点,抓住了要害,材料的取舍便有了依据、准绳。导语写好了,主体也就容易展开了。因此,对于记者的写作来说,推敲导语,是写好消息的第一步。

(二)导语的类型及写作要求

导语的种类很多,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对导语作不同的分类。目前比较有影响的,有以下三种分类的方法。

其一,按新闻要素分类。这是欧美的一种分类方法。一个完整的新闻事实由五个“W”加一个“H”构成,作者从中找出最能表现新闻事实本质特点的一个要素,用这一个要素组织一条导语。如此产生的导语,就有不同的侧重点,进而形成不同类型的导语。以此来区分导语类型,就是“六要素分类法”。据此,导语有六种类型:何人导语、何事导语、何时导语、何地导语、为何导语、如何导语。

其二、按时间远近点分类,这种分类法是美国新闻界 20 世纪 70 年代提出来的。新闻报道,与新闻事件的发生,往往具有时间差,报道最快的,可能是当即、当天。报道慢的,可能是数日、数周。为了加强新闻报道的时间性,遇到最近发生的事实,就把时间要素突出地写进导语。遇到时隔多日的事实,它仍具有报道的价值,就在导语中回避时间要素,以其他形式开头,因而就有了直接性导语和延续性导语(又称间接性导语)的区别。

其三、按照表达方式分类,这是中国的导语分类法。根据表达方式的不同,将导语分为叙述型导语、描写型导语、议论型导语。下面重点介绍这三种类型。

1.叙述型导语

与新闻报道客观地叙述事实这个基本特征相适应,大多数消息导语采用的是叙述型导语。叙述型导语包括直叙式、概括式、对比式等不同形式:

(1)直叙式导语。要求开门见山,把最有新闻价值的新闻事实告诉读者。例如:

本报讯 一女子为情所困,欲开煤气自杀,结果煤气外泄,致使整栋楼居民被迫紧急疏散,这是昨天中午发生在杨浦区控江三村某号内的惊险一幕。

(《新民晚报》2004 年 2 月 14 日)

直叙式导语适合于快速地报道新闻,适合于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但是要写好它并不容易。这类导语如写不好易陷于平淡无奇,缺乏吸引力。要避免这个弊病,首先必须鉴别一下,你所要报道的内容中,哪一个新闻事实最有新闻价值,对读者将最有吸引力,那就在导语中突出这个事实。一般而言,这样的导语必须有较大的新闻信息量,而且所涉及的人或事必须有较为显著的特点。

(2)概括式导语。又叫综合性导语。它的特点是对整篇报道的内容进行浓缩和概括,大气包举,笼罩全篇,为读者提供整篇消息的梗概。这类导语适用于那些内容复杂、过程曲折的消息。例如:

新华社济南 2 月 12 日电 经最高人民法院核准,安徽省原副省长王怀忠 12 日在济南被执行死刑。这是继胡长清、成克杰之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第三个被处以极刑的省部级以上腐败高官。

(3)对比式导语。就是把现在的情景和过去的情景相比较,或者把此时此地的情景与另一处情景相对比,使之相映成趣。它的特点是着眼于当前,讲过去是为了衬托现在,使消息中所蕴含的新闻价值充分地显露出来。例如:

新华社拉萨 1 月 2 日电 新中国成立前没有一公里公路,在狭窄险道上全靠牦牛、毛驴驮运或人背的西藏,今天已有一万五千八百公里的公路通车。

在内地,一万公里长的公路不算稀奇,但加上西藏过去“没有一公里公路”这个对比性背景材料,就使这条新闻的意义显示出来了。

2.描写型导语

这类导语是一种通过绘声绘色的描写而达到一目了然效果的样式,具有现场感,生动、活泼、具体、形象,能引起注意。

描写型导语的写法比较自由多样,可以从记者目击的现场气氛情景写起,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所以这种导语又叫见闻式导语。写好这种导语的关键是要深入现场,要有真情实感,捕捉新闻事实的某个方面的特征和侧面,或描写新闻人物的神态、特征或外貌。如:

新华社华东 1948 年 10 月 10 日电 9 月 28 日上午 8 时,在胶济路北侧寿光县境内弥河上的张剑桥桥头,我寿光公安局查哨口扣留了一个穿着黑色旧棉袍、用毛巾蒙着脸,躺在一辆大车上呻吟的“商人”。这就是从济南逃出来的国民党山东省主席王耀武。

这条导语勾勒了显赫一时的国民党中将司令、省主席化装逃跑外貌神态,让人看到国民党军队兵败如山倒的狼狈情景。

描写还可以用较少的词、词组、分句,构成定语或定语词组,再现事物的某一特征。如:

本报巴黎专电 在巴黎,人们常能见到一些衣冠不整、精神沮丧的人,或卧倒在地铁座椅上,或手握酒瓶蹒跚而行。这就是游离于社会的流浪汉。

(《人民日报》1983 年 3 月 30 日)

导语的描写,主要是白描勾勒,寥寥数笔,勾画出事物人物的轮廓。如:

合众国际社(1972 年)2 月 21 日电 帕特和理查德·尼克松今天在周恩来的正式宴会上,胃口好极了,吃得津津有味,像老手一样使筷子。

有些导语在白描的基础上,选取事实的最佳部位或细节、声响、动作、情绪,增添局部性的“工笔细描”。即对其中最有感染力或最能说明问题的某一点,着墨较多。这种写法的导语有如电影中的特写镜头,故称特写式导语。如:

本报讯 “啪、啪……”一连五枪,只见一辆解放牌卡车的一只轮胎被打穿了五个洞,但汽车仍在稳稳地继续行驶。

(《四川日报》1949 年 4 月 16 日)

这种导语使新闻信息有很强的可视性和镜头感,可以调动读者的注意力。当然,这种导语在设计中并不是万能的,随处可用的。记者描写时,要准确判断这类题材是否适合用特写手法。被报道的事物,总应该在色彩、音响、动作、画面上有较明晰生动可写的一面,否则描写无所依据。同时,描写要简短、适当、具体、通俗,要避免滥用细节、过分渲染、陈词滥调等毛病。下面是《纽约时报》1979 年 2 月 7 日的一条导语:

莫汉·拉尔是一个 6 岁的男孩,大肚子,害羞地笑着,他说他吃不饱,可能从来没吃饱过,他喝沟里的脏水,不着身子,从未看见过医院、浴室,也从未看见过一块肥皂和一个医生。

使专家们绝望的是,这就是真正的印度——在成千上万的印度村庄里,数以百万计的孩子都像莫汉·拉尔这个样。

这是西方记者常用的一种复合导语,两个自然段组成。先用描写的手法勾画出流浪儿的外貌,然后一转揭示印度严重的社会问题,这种描述,能在感官上和感情上打动读者。

3.议论式导语

新闻报道以客观叙事为主,一般不允许记者在报道中大发议论,但也不排除在叙事过程中画龙点睛式的说理、议论。议论式导语往往采用夹叙夹议的方式,通过极有节制、极有分寸的评论,引出新闻事实,揭示新闻本质,以唤起读者的注意。它有评论式、引语式、设问式三种形式。

(1)评论式。评论式导语往往在导语中直接评点或评价新闻事实。它或是先下评论后叙事,或是先叙事后评论,或是夹叙夹议。试看下面的例子。

美国名将和澳大利亚新秀望着站在领奖台最高层的林莉。这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中国人在世界游泳锦标赛上仰人鼻息的时代结束了。

(1991 年 1 月 8 日《中国青年报》)

评论式导语,其评论要紧扣新闻事实,不能脱离新闻事实乱发议论。它的评论要少而精,最好是一句,一语中的。

(2)引语式。引语式就是引用要人、权威或群众的话来开篇。采用引语式通常有两种情况:一是所引的话,本身就是重要新闻;一是借他人之口,来评价、引带新闻事实。试看:

路透社北京 11 月 2 日电 邓小平副主席今天说:中国没有叫台湾投降,而是希望它接受在平等的基础上就中国和平统一的问题进行谈判。

根据引语的方式,引语式导语又有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之分。直接引语即直接引用原话,间接引语是把别人的原话略加整理引出。直接引语应加引号,以示真实准确。间接引语则不能加引号,但必须符合原意,不能断章取义,不能不负责任地随意歪曲谈话人的意思。

使用引语式导语应谨慎。美国学者威廉·梅茨在《怎样写新闻》一书中曾指出:一位提供消息的人,决不会有意识地使自己的话构成一则新闻导语;而且也很少有某个人的话,一字不差地加以引用就是一条最好的导语。我们在使用引语式导语时应做到:所引的话,应精彩、主动,富有新意,能牢牢地抓住读者;所引的话要精炼,不能连篇累牍;所引的话要真实,符合原意;所引的话,应和报道主题紧密相关。

(3)设问式。设问式导语是以设置疑问开头的导语。它以疑问提挈全篇,吸引读者的注意。试看:

尽管高科技已使阿波罗号飞船登上月球表面,但人类对自身赖以生存的地球却仍然有着太多的困惑:地球生来就这么大吗?陆地之间怎么会出现宽阔深邃的汪洋大海?造福于人类的油气矿藏又何以分布得如此贫富不均?

(1992 年 3 月 5 日《新华社新闻稿·中国学者提出地球演化新学说》)

8 点上班的钟声响过之后,中央国家机关有多少人迟到?

(1987 年 6 月 15 日《新华社新闻稿》)

设问式导语的制作,关键是问题的设计。首先,所设的问题,应紧扣新闻主题;其次,这些问题,应该是读者欲知而未知的问题;其三,设置的问题应难易适当,即不要过于浅显,又不要过于深奥;其四,不要无疑而问。

三、消息的主体

消息的主体是导语后的具体展开部分。我国新闻界对于“主体”部分有几种不同的称呼:有人把它称为“正文”;有人称之为“新闻的展开部分”;有人称之为“新闻躯干”。欧美新闻界把这部分内容称为“Boby”。而Boby这一词,在英文中有多种意思,既有身体、躯体、躯干之意,也有主体、主要部分之意。主体是消息的主要组成部分,有了它,消息才显得充实和完美。

(一)主体的作用

主体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展开作用。即对标题和导语所涉及的新闻事实的具体展示。在消息标题和导语的写作中,为了突出新闻事实中最具吸引力的内容,为了简洁,现代导语(第二代、第三代)往往省略一些新闻要素,对事实的叙述也取概括的方式。正如美国新闻学者所说,“导语是新闻报道的主旨、序曲和开场白。” 它只能将读者吸引过来,而不能让读者尽兴——了解事件全貌;对传播者一方来说,仅凭导语也难以揭示新闻主题,实现报道意图。因此,还必须在导语之后,通过主体对新闻事实做出进一步的交代,亦即展开导语所提示的内容。

2.补充作用。即对标题和导语所涉及的新闻事实加以必要的补充和延伸。它们可以是新闻要素,可以是新闻背景,也可以是次要的新闻事实。对新闻事实的补充和延伸可以扩充新闻的信息量,使新闻的内容得以完整、丰富,主题得以升华。

当然,展开作用和补充作用不是截然分开的,很多消息的主体部分,对标题和导语的内容,既有所展开,又有所补充。例如:

平潭大开发 共筑两岸人民美好家园

一批促进两岸往来的基础设施项目昨日开工建设

本报讯(记者 兰锋 王凤山)平潭距离台湾新竹 68 海里。昨日,在这个祖国大陆离台湾本岛最近的地方,有两个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开工。通过这两个点,大陆与台湾岛的时空距离将大大缩短,两岸人民共筑美好家园的愿景又近了一步。

一个是福州至平潭铁路。这是规划中的北京至台北铁路在大陆的最末端,未来将从这里通过两岸海底隧道直达台湾。

另一个是海峡高速客滚码头。码头投入营运后,将争取开辟对台高速客滚航线。届时从平潭到基隆 3. 5 个小时,到新竹仅 1. 5 个小时。

作为海西战略的重要突破口,平潭开放开发牵动着方方面面。福建省把推进平潭开放开发作为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重要抓手,提出要积极探索“共同规划、共同开发、共同管理、共同经营、共同受益”的两岸合作新模式,努力打造两岸人民共同家园。

美好家园需要两岸携手共筑。一年多来,平潭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进,开放开发环境不断优化。今年 5 月,福建经贸代表团赴台发布了推动平潭开放开发十项政策,岛内外各界积极响应。台湾一批重要工商企业、行业团体、高等院校纷纷组团前来考察。台湾远雄集团和世贸集团的“海峡如意城”、台湾协力集团的微电子产业园等项目先后落地开建。平潭还与台湾新竹市政府、新竹观光旅游协会、物流协会等达成了合作意向。台湾四大工程顾问公司共同组成平潭开发投资筹备小组,将在打造平潭智慧岛、信息岛、低碳经济岛等方面进行合作。此外,新加坡金鹰集团等海内外企业也纷至沓来。

昨日,由台湾协力集团等投资 57 亿元的协力科技产业园同时开工;台湾世新大学、台湾东森集团与福建师范大学等合作的福建海峡学院正式签约。

在开工现场,来自台湾投资方的福建海峡高速客滚航运公司总经理叶华陶表示:“未来平潭—台湾航线的开通,对福建乃至两岸航运来说是一次革命,它将推动两岸交流合作向更高层次迈进。”

“平潭是一片创业热土,等基础设施完善后,这里将成为两岸交流的重要纽带。”协力科技产业园光导体项目总经理陈孟邦说,近来不少台湾朋友打电话向他了解平潭发展情况,并表示了考察投资的浓厚意愿。

就在 22 日落幕的第六次“陈江会”上,又一批两岸合作协议签署,跨越台湾海峡的交流合作更加热络。平潭这块大陆距离台湾最近的热土,将更加引人注目。人们期待,平潭真正成为两岸人民共同构筑的美好家园

(《福建日报》2010 年 12 月 26 日)

这是一篇获得第二十一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作品。这篇消息的标题和导语交代了主要的新闻事实,主体部分对标题和导语的内容,既有所展开,又有所补充。主体部分的第一、二、三段主要是展开导语所提示的内容,包括“两个点”及其意义,第四、五段主要是对新闻事实的补充和延伸。

(二)主体的结构

消息的主体既然是对标题和导语的补充和展开,那么它的结构与消息的整体结构就应该是密切相关的。因此,我们在讨论消息的主体结构时,要与消息的整体结构结合起来。

在倒金字塔式结构的消息中,主体的梗概、关键和精华,几乎都在导语中出现了。在这一类消息中,主体实际上是对导语中已披露的新闻要素作进一步的解释、补充。对于金字塔式结构的消息来说,主体可以说是全篇的主干,它是由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经过、原因等要素及新闻背景构成的,是事实过程的有计划的展现。至于混合式结构的消息,导语中交代了最主要的新闻事实,主体则是按时间顺序对事件进行展开。这是从内容上分析的。从结构上看,它又有几种常见的结构方式。

1.按重要程度顺序安排层次

按重要程度顺序安排层次,就是按照新闻事件内容的重要程序或受众关心程度先主后次地安排事实材料。这是通常所说的倒金字塔式结构法,它是消息写作中常见的写法,尤其多用于事件性新闻即动态消息。一篇消息,导语是最重要最新鲜的事实概括,而在主体部分同样依照重要程度递减的顺序来安排层次。例如上文列举的《盖茨及同窗报恩母校》就是这种形式。

2.按事件发展顺序安排层次

按事件发展顺序安排层次,就是根据事情发展的时间先后来组织材料、排列层次。这也是消息主体中常用的结构法之一。这种结构,可以顺叙,即由远及近,它能清楚地反映出新闻事件始末,脉络清楚,适合我国受众的习惯和口味。它适合金字塔式结构以及由它衍生的“积累兴趣”结构、“延缓兴趣”结构等形式。在内容上,适合那些故事性较强的事件,也适合内容较为复杂但却线条单一的消息写作。本章第一节所举的《冻死的孩子重新复活》都是按这种顺序安排层次的。

3.按逻辑顺序安排层次

按逻辑顺序安排层次,就是根据事物的内在联系或问题的逻辑关系来组织材料、安排段落和层次,不受时间顺序的约束。这种结构方法,有利于反映事物内在发展规律,揭示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与意义,因而会有较强的说服力。它较适用于非事件性新闻,如综合消息和述评性消息的写作。

按逻辑顺序安排结构有不同的形式:它们各部分之间或是因果关系,或是递进关系,或是主从关系,或是并列关系,或是对比关系,或是点面关系,这要视材料性质和消息类型而定。

在实际写作中,消息主体结构的安排常常是事件发展顺序和逻辑顺序紧密结合,交叉使用,几乎很难把两者区分开来。这样做便于安排材料,即使事实叙述得有条理,又能把事物各个方面的逻辑联系讲清楚,更好地为主题服务。例如:

55 小时目睹 36 次日出日落

神六刷新我国载人航天多项纪录

新华社北京(2005 年)10 月 14 日电 截至 14 日 16 时,神舟六号飞船已进入太空 55 小时,两名航天员在太空目睹了 36 次日出日落,飞行约 151 万公里。

从北京时间 12 日 9 时发射升空以来,两名航天员各自经历了两次太空睡眠,身体健康状况良好,按照预定计划顺利完成了一系列空间科学实验。飞船第 5 圈实施了变轨,由椭圆轨道变为圆轨道。14 日 5 时 56分,在北京航天飞控中心的组织指挥下对飞船进行了首次轨道维持。神舟六号飞船升空后以每秒约 7. 8 公里的高速飞行,两名航天员目前已在太空飞行约 151 万公里,是迄今为止我国在太空飞行距离最远的人。

神六刷新多项纪录

第一次进行多人多天太空飞行试验

神舟一号到四号是无人驾驶太空飞行试验,神舟五号是一人一天的太空飞行试验,神舟六号是两人多天的太空飞行试验,为未来航天员在空间站生活和工作奠定了基础。

第一次进入轨道舱

航天员首次往返轨道舱,进行了失重状态下的关闭返回舱门及检漏试验。“生命之门”连接返回舱与轨道舱,一旦两个舱室气压不同,舱门就无法开启,要么会被弹开,一旦撞到航天员身上可能造成伤害;同时,它的密封性至关重要,飞船返回前两舱分离,这个舱门必须严丝合缝地关闭,一旦舱门漏气,返回舱就会在几秒钟内变成真空,因此航天员进入轨道舱科学意义重大。

第一次进行真正有人参与的空间科学试验

杨利伟在神舟五号上没有进行真正意义上的空间科学试验。这次费俊龙、聂海胜参与的空间科学试验包括:实施对地观测、海洋污染监测、大气状况监测、植被状况监测以及生物科学和材料科学的研究。

第一次在太空生活中的创新

航天员完成压力服穿脱试验、吃上热食和复水食品、在“太空马桶”解手、喝上采自地下 1700 米的矿泉水、自测血压、在睡袋里睡眠、拍摄到首次在轨干扰力试验。

这篇消息的主体,首先按时间顺序概述两名宇航员在太空的情况,之后介绍“神六”刷新多项纪录的新闻事实。在介绍“神六”刷新多项纪录的新闻事实时,分四个方面进行介绍,这四个方面是并列关系。

(三)主体的写作要求

1.紧扣导语,而不重复导语

写好主体,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如何处理好主体与导语之间的关系。在具体的写作中,应避免以下两种情况的出现:

一种情况是:与导语重复的内容太多,甚至于好多字词都重复出现。解决这个问题,关键在于对主体和对导语的功能加以区分。导语的功能是以精练的语言展示新闻事实最精彩的内容,主体的功能是具体展示新闻事实的内容。准确理解和把握二者的不同功能,就不会在文本中出现过多的重复。以上是避免重复的方法之一。方法之二,同样的意思,可以考虑用不同的词汇加以表述。这样可免去行文的单调之感。

另一种情况是:主体与导语的内容相脱节、相游离。在主体的写作过程中,可以对导语中已经作过展示的内容不再过多提及,而着重于对未曾涉及的内容加以补充。但是,所补充的事实和内容,应当是与导语有一定关联性的,否则就会成为“闲笔”。

2.内容充实,事实典型

消息必须用事实说话,不能空发议论。主体的写作,也必须内容具体,不能把空泛的议论、抒情塞进消息。同时,又要防止罗列事实,平铺直叙,事例要典型。

四、消息头和结尾

(一)消息头

消息头的形式主要有“讯”和“电”两大类。

“讯”,主要指通过邮寄或书面递交形式向报社传递的新闻报道。报社通过自身的新闻渠道所获得的本埠消息,一般标明“本报讯”。无论是记者还是通讯员为一家报社写稿,在其消息的开头,一般应冠以“本报讯”三字。如果稿件是从外埠寄来的,则应标明发布新闻的时间和地点,如“本报长沙 9月 10 日专讯”。

“电”,主要指通过电报、电传或电话等形式向报社传递的新闻报道,又称“电头”。“电头”是由发布新闻单位的名称、发布新闻的地点以及发布新闻的时间所组成,三者缺一不可。如“新华社纽约 9 月 11 日电”。

消息头是消息的标志,正规的新闻报道不可忽视消息头的运用。消息头在使用中主要有以下的作用:

①消息头是区别于其他文体的标志之一;

②消息头与新闻发布单位的声誉紧密联系在一起,它促使新闻发布单位谨慎地对待每一条消息,力求客观、翔实、新颖、生动;

③消息头能标明新闻来源,以利读者判断;

④消息头是“版权所有”的标志,消息前一旦标明“本报讯”,就表示这条消息是本报独家采集的新闻,其他新闻媒介不得任意转载、抄袭。对于通讯社的电讯稿,报社不能任意增补更改。如有删节,则应在消息头上标明:“据× ×社× ×地× ×月× ×日电”。

(二)消息尾

1.消息结尾的作用

有人认为:消息不存在结尾的问题,这种观点主要源于倒金字塔式结构的写法,因为在倒金字塔结构中,材料越到后面越不重要,编辑可以视情况进行删减。

我们认为消息是有结尾的。结尾,是消息的最后一段或最后一句,表示一则消息的完结。对于倒金字塔式结构,不能认为最后一段或最后一句不是结尾。结尾表述的内容是承上而来的,至于后面的段落、句子是否可以删掉,编辑是不能随意处理的。在不影响文章整体结构的前提下,是可以删掉的。删到哪一段,哪一句,那段、那句的前面就是结尾。对于其他结构的消息,则有明显的结尾。而且这个结尾还会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消息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概括作用。即对新闻事实加以概括。

(2)升华作用。即对新闻报道画龙点睛,升华主题。

(3)启发作用。即对报道的事实加以引申,以此启发受众思考。

(4)补充作用。即对前文所报道的新闻事实予以补充。

2.消息结尾的几种方式

(1)水到渠成,自然结尾。

按传统的倒金字塔式结构写作的消息,如果在导语和主体中,把有关的事实、材料介绍清楚了,就可以自然结尾,而不必专门构思一个结尾部分,这是自然结尾的一种方式。再一种情况是按时间顺序写作的消息,一般是把先发生的情况写在前面,后发生的情况写在后面,最后的结果也就是消息的结尾。这种结尾形式,虽然分量很重,是全篇的高潮,但从文理上来看,它也是顺理成章、水到渠成,也可看成自然结尾式。

(2)首尾关照,巧妙呼应。

美国新闻学者认为,写作技巧最好的结尾是再回到报道开始介绍的人和事,即在消息的最后,补充新的材料,或展开导语中来不及展开的新闻要素,形成专门的结尾部分。呼应式结尾可以增加消息的信息量,使之首尾连贯,浑然一体,显得紧凑、利落。

(3)画龙点睛,卒章显志。

消息的结尾,用少而精的语言,或记叙、或议论、或抒情,画龙点睛,揭示出文章的主题。例如:

“我们都是中国人”

本报讯(记者艾辉 黄荣铨) 最近,广东省邮电管理局副局长梁锋在美国夏威夷访问时经历一事,使他触摸到了台湾同胞的坚定的中国心。

今年 7 月份,梁锋在夏威夷参团参观一文化设施,团里有不少台湾同胞,导游是个美国人。按这位导游的规矩,要把这个 20 多人的团分组,标准是“台湾人”、“懂英语的中国人”和“不懂英语的中国人”。当导游要求“是台湾人的举手”时,没有一人举手回应。他感到很奇怪,又连说了三遍,却反而激起了台湾同胞的气愤。

有的台湾同胞说:“我们是出生在台湾的中国人”,有的台湾同胞说:“我们是海峡对岸的中国人”,有的台湾同胞更斩钉截铁地说:“我们都是中国人”。

梁锋说,见到这样的情景,深深感到两岸人民的确血浓于水,统一观念根深蒂固,李登辉宣称的“两岸是国家与国家的关系”在台湾也是不得人心的。

(《羊城晚报》1999 年 8 月 15 日)

这则消息的结尾运用的就是带抒情性的议论,揭示出李登辉分裂祖国不得人心的主题。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五、消息的背景

消息背景是指与新闻事实有联系的历史条件、社会环境、政治因素、地理特征和科学知识等材料。一般说来,新闻事实都要有背景材料来烘托,这是由生活的辩证关系和新闻的取材特点所规定的。新闻事实与外界事物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它的发生都会有来龙去脉、前因后果,这就决定了大部分新闻既有新闻事实,又有背景事实。所以,背景也是一种事实,是能对新闻事实起说明、补充、衬托作用的事实,又被称作“新闻背后的新闻”。

(一)消息背景的作用

背景材料在消息写作中起到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突出、深化新闻主题的作用

新闻的主题主要靠新闻事实来体现,但背景材料的巧妙运用可以给新闻事实提供一个参照物,起到烘云托月、深化主题的作用。例如:中国新闻社1986 年 8 月 21 日的《广西一农民除掉被日本人刻在脸上的“亡国奴”三字》,文中的背景材料这样写道:

今年 67 岁的杨清福是广西靖西县人,抗战期间,他曾在国民党军队服役,在柳州会战中,被日本侵略军俘获。日军用针头和化学药水在他左右脸颊及额头上,从右至左刺上拇指大小的“亡国奴”三个字。据老人回忆,当时同遭此厄运的有十几人。杨清福死里逃生后,曾三次用土药想把这耻辱的记号除掉,但均未成功。

而在抗战胜利后的第 40 个年头里,广西医学院附属医院联合南宁市康复医院给杨清福老人顺利地做了除字手术。从背景交代中,知道了农民杨清福额头上刺字的经历,也知道了他们几十年里心中的耻辱以及洗刷耻辱的强烈愿望。这则背景对整个新闻的主题的提升有很好的作用,甚至比新闻主体还更有意义。

2.补充、解释新闻事实的作用

消息的新闻事实是现实生活中刚刚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实,但其事实的产生,都有其环境条件、具体原因,因此有必要将这种条件和原因作一些必要的交代。它或者弥补新闻事实的不足,完善新闻内容;或者解释新闻事实,解答受众的疑问。例如:新华社记者 1990 年 7 月 8 日在《参考消息》上发表《土耳其总统“爷爷”盛情邀请中国“外孙女”王晴赴土就学》一文。文中用较大篇幅补充一段事实,即中国女孩如何成为土耳其总统的外孙女的:

提起埃夫伦总统的“中国外孙女”还有一段故事哩。

1982 年 12 月,埃夫伦总统访华时曾到上海少年宫参观,当时王晴作为小向导一直陪伴着,她的活泼可爱、聪明伶俐的神态,特别讨人喜欢。总统事后回忆说:“她陪我参观少年宫,她的小手拉着我的手——就像我自己的外孙女一样”。

……

埃夫伦总统回国后,指名邀请王晴来土耳其参加国际儿童联合会。于是她同 9 名“小使者”组成的中国儿童代表团在 1983 年 4 月来到土耳其。

自那以后的 6 年多来,埃夫伦和她的“中国外孙女”一直没有见过面,但总统一家经常同王晴通信。

随着总统和她的“中国外孙女”感情的加深,埃夫伦想让王晴来土耳其上大学。他把这一想法告诉中国大使刘华和 1990 年 3 月在土耳其访问的中国副总理田纪云。尔后中国大使馆转达了埃夫伦总统的邀请,建议有关部门将王晴安排在她的埃夫伦总统爷爷身边上大学。

这一大段交代,将王晴与埃夫伦的结识交往过程从头到尾历历数来,真是一个完整动人的故事。

3.巧妙暗示、表达己见的作用

新闻强调用事实说话,但记者可以借助背景材料,用客观手法表达自己的立场、倾向。胡乔木在《人人要学会写新闻》中说:新闻是“无形的意见”,“愈是好的新闻,就愈善于在内容上贯彻自己的意见,也愈善于在形式上隐瞒自己的意见。”例如:

谢胡自杀

新华社北京(1981 年)12 月 19 日电 据阿通社报道,阿尔巴尼亚部长会议主席穆罕默德·谢胡 12 月 18 日凌晨自杀死亡。

这一消息是阿尔巴尼亚党政领导在 18 日晚发布的一项公报中公布的。这项公报说,谢胡是在“神经失常”时自杀的。

在这以前,阿通社在 12 月 17 日曾经发表谢胡 16 日在地拉那接见罗马尼亚政府贸易代表团的消息。

谢胡自 1948 年起任阿尔巴尼亚劳动党中央政治局委员,1954 年起任阿尔巴尼亚部长会议主席,终年 68 岁。

上述消息所报道的事实是:谢胡自杀身亡。对此,新华社未予置评,然而实际上已经作了否定。妙就妙在不显山不露水地提供了两个背景材料:一是谢胡临死前两天还接见过罗马尼亚政府贸易代表团(言下之意是死前精神相当正常);二是他长期以来担任阿尔巴尼亚党政高级领导职务(可见多年来未发现神经失常史)。两则背景材料都包含着一定的潜台词。在这里,用富于内涵的事实作为背景来说话,效果要比由新华社直接进行否定性的评论好得多。

4.拓宽视野、增加趣味的作用

在拓宽受众视野、增加阅读情趣方面,背景材料比消息的某些要素更有灵活性和自由度,因为它不是新闻事实,可视情况来取舍。例如,《人民日报》1990 年 10 月 30 日刊登了一篇写法独特、意趣横生的新闻,名为《“狗不理”新探》。它说的是记者探究天津“狗不理”包子生意兴隆的奥秘何在。

对“狗不理”,人们只知其名,而不知其源,这就需要注释。文中写道:

“狗不理”的历史可谓久矣。它的创始人高贵友开办此店是在 140 年前。由于手艺独到,袁世凯曾将他做的包子进贡给慈禧太后并获得个“龙颜大悦”。当初店铺的字号“德聚”也逐渐被掌柜的小名“狗不理”所代替了。

用了这段背景材料,文章的味与包子的味相映成趣了。

(二)消息背景的类型

消息的背景材料是多种多样的,类型的划分标准也不统一。比较常见的是从内容和功用两个方面来划分。从内容上看,大致可分为历史背景材料、社会背景材料、地理背景材料、人物背景材料、事物背景材料(有的加上知识背景材料、数字背景材料、政治背景材料等);从功用上看,大致可分为说明性背景材料、解释性背景材料、对比性背景材料(有的加上补充性背景材料、变换性背景材料等)。

1.按内容分类

(1)历史背景材料

从内容上看,历史背景材料指与新闻事实相关的历史事实、历史观点,用以解释说明新闻事实,或对比衬托新闻事实。从时间上看,新闻报道的核心是新闻事实的最新变化点,而与这一点密切相连的在这一点之前的发展过程,就属于历史背景。它是为了让受众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

(2)社会背景材料

这是与新闻事实有关的社会环境的材料。许多事物的新闻价值往往在与同类事物的比较中显现出来,或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才能体现出它的真正价值。社会背景就是挖掘和交代新闻事实与其他事实的联系,渲染一定的社会环境。

(3)地理背景材料

传媒是不受时空限制的,最早的第一篇消息不仅当代人、而且后人将继续阅读,而人的经历具有时空限制性,所以新闻作品中涉及的关于地理方面的情况,诸如国内外的城市、地区的自然环境状况、风土人情等可能会给受众带来阅读上的困难,这就有必要在消息中增加地理背景材料。尤其是现在兴起的风光、旅游新闻中更有必要。

(4)人物背景材料

人物背景指的是人物的基本情况,包括主要经历和社会关系。消息报道的新闻事件要涉及人和人的活动,当新闻中出现读者不熟悉的新人物,或是过去熟悉,由于时间久了印象不深的人物,就需要进行介绍。

(5)事物背景材料

在报道社会生活中出现的新事物、取得的新成就的这类消息中,记者有必要介绍一些与新事物、新成就相关的知识,帮助受众了解这些新事物、新成就的意义与价值。

2.按功能分类

(1)说明性背景材料

它一般包括以下内容:对新闻事实的原因、条件、环境、政治背景、及历史演变进行说明;对新闻人物的出身、经历、身份、特点进行说明。

(2)解释性背景材料

它一般包括以下内容:对新闻事实从历史、地理、科技等方面进行解释;对与新闻事实相关联的重要的、难解的概念术语加以解释。

(3)对比性背景材料

这一类背景,主要用来构成与新闻事实的对比关系,从某一方面来衬托新闻事实。它包括对事物进行的前后对比、新旧对比、左右对比、正反对比,通过对比,突出新闻事件的意义。

(三)背景材料的灵活运用

背景材料的运用没有固定的格式,位置依需要而定,它可以安排在消息的任何部位。

1.标题中穿插背景

标题是消息的浓缩与精华,文字上要求简而又简、精而又精,但这并不影响背景材料的使用。例如:

五四新文学时代最后一位大师走了(引题)

巴金平静辞世(正题)

(《中国青年报》2005 年 10 月 18 日)

引题中的“五四新文学时代”的“一位大师”就是历史背景材料,它旨在突出巴金的社会地位,增强新闻的价值,引起受众的关注。又如下面的标题也同样收到这样的效果:

中国猿人第一个头盖骨发现者(引题)

裴文中追悼会在京举行(正题)

2.导语中穿插背景

导语也提倡文字简练,在这一部分一般是不加或少加背景材料,但有的消息在导语中插入了背景材料,效果却相当不错。例如下面两则消息的导语:

美联社马萨诸塞州大巴灵顿(1999 年)4 月 4 日电 以阿尔贝特·爱因斯坦站在一块黑板前和墨索里尼拧鼻子等照片闻名于世的摄影记者卢西恩·艾格纳昨天在一家私人疗养院去世,终年 97 岁。

(《著名摄影记者艾格纳逝世》)

路透社伦敦(1999 年)2 月 24 日电 发出泰坦尼克号遇难信号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消息的莫尔斯电码,昨天成为科学技术无情发展的牺牲品。

(《再见,莫尔斯电码》)

爱因斯坦与墨索里尼,泰坦尼克号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用这样一些著名的人与事充当背景,并且让它们在导语中出现,对于调动读者的阅读兴趣,是十分有效的。

3.导语之后接背景段

这是一种最常见的写法。为什么导语之后立即插入背景?究其原因,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导语中出现的关键性的人和事、关键性的词语急需解释,否则,会影响对新闻事实的理解,影响主体的进一步展开;二是鉴于思维逻辑和文章过渡的需要。例如:

合众国际社耶路撒冷(1993)3 月 8 日电 巴勒斯坦代表团女发言人哈南·阿什拉维今天告诫说,不要让纽约世界贸易中心爆炸事件在全世界引发一场反穆斯林的“绿色恐慌”。她说,抱有成见可能会阻碍中东和平努力。

绿色是伊斯兰教的传统颜色,早期的穆斯林征服运动就是打着绿色旗进行的。

阿什拉维说,尽管在爆炸事件中被逮捕的嫌疑犯穆罕默德·萨拉马是在(约旦河)西岸出生的,但是这次爆炸事件“同巴勒斯坦人没有直接联系”。

(《伊斯兰组织否认同世贸中心爆炸有关》)

“绿色恐慌”一词是阿什拉维发言中使用的关键性词语,新闻有必要在导语之后立即说明这一词语的来历,否则,会影响读者对整篇文章的理解,从而减弱他们的阅读兴趣。正因如此,记者在导语之后立即加入了相应的背景段。

4.主体中穿插导语

第一种情况是插入独立的背景段。第二种情况是背景材料分散穿插在主体之中。

5.放在结尾部分

有些新闻的背景材料是非要不可的,但又不易穿插在上述所说的几种位置,例如某些突发性事件,受众最关心的是新闻事实的具体状况,而相关的背景材料最好放在结尾。

(四)背景材料使用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坚持服务性原则。背景材料要为主题服务,要为受众着想,不要随意运用。要有利于突出新闻事实,要有利于主题的表达,要有利于受众的理解。

2.坚持必要性原则。背景材料是辅助性材料,是否使用要视具体情况而定。如果不使用,受众对新闻事实及其意义难以理解,这时使用是完全必要的;否则,就没有使用的必要。

3.坚持简明性原则。一般情况下,背景材料不宜过多过长,以免喧宾夺主,湮没了新闻事实。背景材料的语言也要简明扼要、恰如其分。

4.坚持灵活性原则。运用背景材料不要形成固定的位置和段落,要巧妙穿插、灵活运用,以免行文生硬、形式呆板。

5.坚持通俗性原则。背景材料的使用,目的是帮助受众排除障碍、理解新闻事实,因此,必须化难为易。 HA92Hq2gEQoJ3PDPenvG+oZJzpxlDB6AIVWy5dvT9xpI2MIHlIn/5ThI3L1WenP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