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2 语文教学要呼唤“享受性”这一本色的回归

语文是美的,而美的东西是可以给人以享受的。无须太多太深 的理论描述,就可以知道,“享受语文”是因语文本身所固有的美的 本色而提出来的。

1.呼唤语文“享受性”本色的回归,并不是哪个专家坐在研究室里喊出来的。而是源自语文人和我们的学生的亲身体验。

例文 1:语文是美的

如果我们教了很多年的语文,却从来没有让自己的学生感受到这一点,那么,我们的教学就不能算是成功的。

语文是美的,因为语文是如此的博大深沉,又是如此的温情似水。

语文是美的,因为语文是有情有意,有知识更有理性和思想。

语文是美的,因为当我们面对语文的时候,就是面对人类最伟大的文明,面对一个民族最伟大的创造——语言。正是因为有了如此完美和复杂的语言,我们才区别于动物。语言,使思想成为可能,语言是人类一切伟大文明的基石。在语言的内核中,积淀着人类最古老的精神力量和智慧成果。语言是无边的海洋,它深沉而崇高。它可以比金钢石更坚硬,历千年而不腐;也可以比锦缎更柔软,呈异彩而不妖。它可以像长江黄河,奔流不息;也可以像山间清泉,潺潺流淌。它的凝固力无与伦比,可以使最活跃的思想和灵感固化为文字的雕像;它的激发力同样无与伦比,可以在文明的化石中激发出活的思想。

语文是美的,因为走进语文,我们就走进了一个最真实的情感世界。人类的喜怒哀乐,都可以在语文之中体验到。不仅是体验,而且是一种在美感中的体验。美,这本来就是语言表达的潜在原则。即使是批判丑恶的事物,我们也能感受到作者美好感情的存在。学习语文,就是在进行情感教育。语文教会我们爱,也教会我们恨。它教会我们爱一切美好的事物,恨一切丑恶的事物。

语文是美的,因为走进语文,我们就走进了一个最丰富的意义世界。世界之为世界,就因为它是一个有意义的境域。人在这个境域中绽放自己,开掘自己,澄明自己。人在这个世界中如其所是地生存着。如海德格尔所说,人存在论地存在着,开展出诸多意义。语文就是人开展出来的。正是通过语文,学生们应该更真实地走进世界,更广阔地了解世界,更深刻地认识世界。语文所揭示的世界应该是温暧的、透明的、光辉的,这里应该有思想的光辉,有理性的力量。

语文是美的,因为语文通向最广阔的文化领域,通向最广阔的生活领域。从古到今,我们的文化在不断地变化、上升,语文也在变化、上升,人类的文明像空气一样弥漫在我们生活的一切领域,人之为人,就在于他每天都在呼吸这文明的空气。语文就是这“空气”中的重要成分,人要作为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就需要语文。我们的生活之流永远在奔腾不息地流动着,语文也在流动着。语文是生活之流的最活跃的元素,它滋养着生活之流,也为生活之流所滋养。

语文是美的,那是因为即使在最狭隘的意义上,即在语文课堂上,我们也能感受到语文的情景之美。当情感与理性融合为一,当老师的讲解唤起每一个同学的高尚情思,当我们自己完全沉浸在这种忘我的澄明之中,我们就会被语文之美所净化。我们的生命因此而升腾,超越,回归,我们获得一种赤子之心。这就是语文的化境。

语文是美的,那是因为作为一种学问,它永远面对着人的生活境遇,面对着人的生存。即使是抽象的知识,也是来自生活,那是生活的抽象。它不是坚硬的冰山,而是宽广的暖流。思想的冰山需要在阳光下融解,才能变成语文。”

语文是广阔的,语文是博大的,语文是深沉的,语文是变化无穷的,语文是美丽透明的,语文是温暖湿润的……

语文可以是光,可以是火,可以是水,可以是土,可以是出鞘的利剑,可以是心底的长歌,可以是无边的芳草……

语文可以吞吐八荒,也可以静影澄碧;可以凝固,也可以燃烧;可以化合,也可以分解……

语文就是语文,但又不仅仅是语文……

让孩子们感受到语文的美吧!感受语文的美,就是感受生活的诗意,就是感受人生的价值,就是陶醉于文明的花朵……

感受语文的美,不仅仅是为了语文。为了一个更美好的未来,这应该成为我们的美好愿望。

——这一篇《语文是美的》文章是语文人中优秀的代表、语文报总编蔡智敏先生所作,他诗意地哲理地全面地深刻地对语文本身所具有的那种美的魅力进行了由衷赞美。读了这篇文章,我们不但会感受到这篇文章给人的启迪和享受,而且,语文的“享受性”不也是十分形象清晰地展示我们的面前吗?

例文 2:语文之美(福建甫田一考生)

我轻轻地问语文:“你是什么?”

语文告诉我:“‘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美景是语文;‘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奉献精神是语文;‘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执著是语文……”

我谨慎地问语文:“美是什么?”

语文告诉我:“秋日蔚蓝的天空是一种美;清晨出海捕鱼,傍晚收获满舱鱼虾是一种美;放弃安逸舒适而笑傲霜雪的梅花是一种美。美无时不有,无处不在。”

我恳切地问语文:“精神是什么?”

语文告诉我:“‘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是一种精神;‘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一种精神;‘夸父追日’是一种精神;‘愚公移山’也是一种精神。”

我不解地问语文:“和你交流,会学到什么?”

语文笑着告诉我:“学习语文,你可以借李白之笔去欣赏那‘飞流直下三千尺’的瀑布;学习语文,你可以用杜甫‘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去表达对贫苦人民的同情;学习语文,你可以感受到曹操‘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雄心壮志;学习语文,你能感受到蓝天白云的飘逸;学习语文,你可以体验到生活的美好。”

结束与语文的对话后,我沉思:原来世界这么美妙,原来生活这么美好,值得我们用心去感受。于是,我想走进大自然捡起两片花瓣,去体验那“落红不是无情物”的精神,我想冲进牛毛般的细雨中感受那浪漫的情调。哦,语文犹如七色花,丰富多彩,与语文交流,可以洗涤你心灵的尘埃;与语文交流,可以陶冶你的情操;与语文交流,可以使你的生活更加美好。

让我们携手走进语文世界,去体会语文的神奇,去体会那无穷无尽的美。

——这篇学生习作紧扣“美”字来写,立意深刻,思路清晰,写法新颖,语言典雅,文采斐然,处处散发着语言“美”的魅力!本文也成了“语文之美”的一个典范。“语文”是个很抽象的概念,看不见,摸不着,不会说,不会笑,不会想……。而作者将它人格化,赋予它“人”的言行、思想、情感……让它活脱脱地立于纸上,以及“语文”说话时的“细节”,如“笑着告诉我”……在交谈中让你感到极其亲切,仿佛是在与父母、老师、同学在交谈、聊天,与你促膝谈心,交流思想,一切是那么亲切自然,使“语文”之美更加逼真。

好美呀,语文!这种美,不是语文人和我们的学生强加给她的,而是她本身就有的特质。

2.我们所说的语文的享受性是它的本色,其基本的支撑点还是语文本身所具有的审美价值所奠就的――――

2-1.有一种美,叫汉字。汉字的形态结构美让语文教学在骨子里就奠就了享受底蕴。

外国科学家认为,中国有“三宝”,就是“长城、兵马俑和汉字”。长城是伟大建设力量的象征,兵马俑是伟大组织能力的象征,汉字是伟大传统文化的象征。中国的方块字有一种特殊的美丽。它奇特而规则的组合,无论从结构的匀称,还是形象的简约,无论是读音的旋律感,还是字义的独特联想,都再现了人类语言中最富于魅力的古典情怀,给人的美感是任何文字都无法媲美的。

汉字在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中,由萌芽初创到成熟完美,通过对用笔、结体、造型的不断美化,构成了汉字的形态结构美。汉字的基本笔画横、竖、撇、捺、折虽然非常简单,但却构成了千变万化、具有独特魅力的语言文字。

一是它的形态美。那它美在什么地方?这里我们不烦从汉字的书法艺术的角度来认识。自汉朝以来,书法作为一种独特的、自觉的艺术而登上了历史舞台。所谓书法,可以说就是美化汉字的写字艺术,或者说是表现汉字书写美的艺术。这是中国文字特有的风景。书海泛舟,颜柳体也好,欧苏体也罢,每一个汉字不仅仅表形、表声、表意,更有一个人的风骨胸襟蕴藉其中。一个媚俗的人写不出有筋有骨的汉字。每一个人写的字都流动着他的灵魂,他的性情,他的渴望,他的志向。所以,书法之美,或飘逸,或沉郁,或雄健,或精细,山河风物皆蕴其中。曲水流觞,文字在兰亭诗俊们才气的横溢中舞蹈;妙笔生花,文字在梦想的天地里脱颖;舞剑挥毫,文字在怀素狂放的情怀中流浪。

观其形态,楷书之美:端端正正、规规矩矩写在一个方格里,形态一致,令人舒心悦目;行书之美:虽无固定的模式,但那种灵动的意韵,有一种从容不迫的气度;草书之美:它超脱实用性而以纯线条力度、情感张力和时空转换的审美追求,让线条游动蕴含了无限生机和精神意向,使汉字的表达成为纯审美的曲线性观赏艺术,给你以无穷的精神享受。

二是它的结构美。简简单单的横竖撇捺折的笔画,构成了千变万化的汉字,所有的笔画不是简单的堆砌,更不是凌乱的排序,一切都是有机的组合,每一笔每一画都有其存在的意义和道理,少了任何一画都不成字。

单个的一个汉字,看起来简单,但其蕴含的深刻内涵和无穷意境却是令人玩味的。比如说这个“人”字的:一撇一捺,谁都认识,谁都会写,但你仔细品味一番,发现它所包含的意思却十分深刻。“人”字像两条腿,撑着一截正直的脊梁,撑着一颗向上的头颅,昂然挺立于天地间;“人”字是相互依赖而存在的,你看那一撇一捺紧紧地支撑在一起,密不可分,象征着人是需要相互帮助的;“人”字向下的两条线,似乎是延伸着的,昭示着人们迈动双脚踏实地向前走。你看,一个“人”字包含着这么多做人的信息,真是奇妙极了。

2-2.世界上的语言有多种,唯有汉语太奇妙。汉语字词的运用所产生的美妙的语言境界美让语文教学平添享受韵味。

单个的汉字是那样地奇妙,而把汉字组合到一起时,所产生的魅力更是动人心魄。

我们的每一个汉字都是一个可爱的小精灵。台湾女作家张晓风曾对“春”字作了这样的精彩描述:“一只小羊在啮草时猛然感到的多汁,一个孩子在放风筝时猛然感到的飞腾,一双患风痛的腿在猛然间感到的舒适,千千万万双素手在溪畔在塘畔在江畔浣纱时所猛然感到的水的血脉……当他们惊讶地奔走互告时,他们决定将嘴噘成吹口哨的形状,用一种愉快的耳语的声量来为这季节命名——‘春’。”是啊,除了我们中国人,还有谁能如此神奇地用一个字就把一个充满生机的季节最本质最形象地表达出来?!

再看马致远的《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里只说前 3 句,18 个字,共写了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 9 种事物,一字一词,一字一景,真可谓凝练而不简陋,9 种事物名称之前分别以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等表现各自特征的词语作修饰语,使本来互不相干的事物,在苍凉的深秋暮色笼罩下,构成一片萧飒悲凉的秋景,烘托出游子漂泊无着,有家难归的内心的悲戚。你看看,作者就是用了这么一些看似简单的汉字组词弄句,就把我们带入了一个我们不曾经历过的遥远的年代遥远的生活境遇之中。在中华文化的宝库中,那些脍灸人口的唐诗、宋词、元曲,诗人们就是用那么一堆普普通通的汉字,变幻无穷地演绎出无数动人的诗篇、乐章、画卷,把我们带入那大漠孤烟、沧海明月、目送归鸿的意境,使人久久地陶醉其中,享受无穷。

2-3.许多人都喜欢享受音乐给人带来的无穷快乐,可未必会仔细品味汉语语音的美妙之处。语言声音表达的音乐美让语文教学呈现享受风采。

据有关汉语音韵学阐述,汉语是富于音乐性的语言。“语言文字是凝滞的音乐。”汉语元音多,发音响,而且单音词多,这是其他辅音、多元音的语种所不能比的。因此,中国的文章也讲究声调铿然动听、节奏舒缓有序、读来抑扬顿挫,这正如一首动听的乐曲。许多著名的作家,在写作时就十分重视自己的作品的语言节奏的优美和语言声调的和谐。我国当代散文家曹靖华要求文章要“下字如珠落玉盘,流转自如,令人听来悦耳,读来顺口。”可见他对语言音乐性的重视。许多优美的散文和诗歌,巧妙运用语音修辞手段,念着上口,听着悦耳,体现了汉语的音乐美。

(1)音节长短有别,音量高低错落,使语文的语言形态具有音乐的音符美。

在乐理中,音符的音长是指这个音符的演唱声音的长短;音符的音高是指表现音的高度以及唱作什么。而我们说的文本的朗诵也要把握它的音符特征。语言的基本元素是汉字,每一个汉字就是一个音节,一个音节有声调和声韵母组成。声调的调值是体现这个音节的声音长短、波动情况;声韵母决定了音节响亮与否,以及音节读作什么。也就是说,朗诵文本时,有的音节声音长,有的声音短,有的声音响亮,有则不太响亮,这样高低长短有别,错错落落有致,就形成了语文语言形态的音符美。

茹志鹃的《百合花》里有这样的一段景物描写:“早上下过一阵小雨,现在虽放了晴,路上还是滑得很,两边地里的秋庄稼,却给雨水冲洗的青翠水绿,珠烁晶莹。空气里也带有一股清鲜湿润的香味。”通过朗读我们可以感受出,这些有不同声调的汉字构成的语音系列高高低低、错落有致,象是一首曲调优美的《秋日私语》。所以,我们称以上这段文字语音有一种音符般的美。

(2)讲究用韵,平仄相间,让语文的语言声音组合具有音乐的节奏美

老舍说过:“我写文章,不仅仅考虑每一个字的意思,还要考虑每个字的声音。”听觉上的美感相当重要。汉语除了具有声调之外,还具有丰富的韵脚。只要声音和谐的组织在一起,自然会成韵。平仄相间,再加上用韵的讲究,自然使文章语言更具有节奏美。这在古诗词中体现的最突出。如杨万里的《小池》:“泉眼无声惜溪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此诗平仄、韵脚规整,整首诗 28 个字如音乐中 7 个音符交错,高低变化,朗诵时拖起腔调,使整首诗抑扬顿挫,节奏优美。汉语的音乐节奏美不只表现在古文中。朱光潜先生说:“古文好比京戏,现代文好比话剧。”现代文体如同谈话一样顺口,它有骈散交错,长短相间,起伏顿挫种种道理在里面。可以在长短轻重缓急上面显出情感和思想方面的变化。

先看词组。构成词组的汉字音调有起伏变化,也便有了音乐的节拍特征,同时也就具有了一定的音乐节奏,诸如强弱、强弱弱、强弱次强弱等节奏格式。再看句子、语段。长短错落的句子、长短不一的语段,构成了形式上的参差,也便具备了音乐的节奏美。还有篇章。张驰有方、舒缓有致的篇章,更是在思想上让人体验到了音乐般的节奏美。

我们来看戴望舒《雨巷》的朗读节奏:

撑着|油纸|伞-| ,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 。

这里,既有如节拍般词组,又有长短参差的句子、章节以及舒缓有致的诗篇共同了形成了诗歌的节奏美,读着读着,我们仿佛走进了一首节奏舒缓、意境优美的爱情乐曲中了。

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全诗共七节,每节四行,每行两顿或者三顿,不拘一格又法度严谨,韵式上严守二、四押韵。“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优美的节奏像涟漪荡漾开来,既是真诚的学子寻梦的心声,又契合诗人的感情的起伏,给人一种独特精致的审美快感,领略到音乐美的韵味。

(3)多样的语言音符美和语言节奏美创设出由多个意义段落组成的美的情感境界,让语文的文本段落组合具有音乐的旋律美。

我们欣赏一首乐曲,首先感知的是它的旋律。如《春节序曲》的欢快跳跃、《蓝色多瑙河》的愉快激动;《二泉映月》、《沉思曲》的哀伤、忧郁等。所以,旋律就是由各不相同的音符、节奏组成的乐曲,为表达一个主题创设出的情感意境。语言与音乐同是音乐的艺术,虽然它不是由音符组成,而是由不同音节的文字组成,也可以创设出种种如音乐旋律一般的美的情感境界。语文教材中的课文也不乏这类优秀的作品。

例如《春》这篇课文,是体现语言音乐美的典范之一。开头以反复句“盼望着”启始,而后长短错落,平仄自然变化,音调抑扬有致,节奏舒缓自如。一串排比句和“了”字的运用,不仅增强了语言的韵味和节奏感,而且也将作者盼来春天的喜悦之情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文中运用了大量叠字,全文 630 多字,叠字词共约 20个,40 余字。课文还大量运用轻声、儿化以及齐齿呼、合口呼、撮口呼的字,轻柔优美,有如缕缕春风。文中句式以短句为主,全文80 多句,最短的 2 个字,7 个字以下的句子有 60 句左右。就这样把作者笔下的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描绘得如同一首交响乐的 4 个乐章一般,将春天的美从各个角度展示给大家。嫩嫩的绿草地上,无忧无虑的儿童在欢快的嬉戏;果树似美女般展示自己柔美的腰身和脸蛋;在春风中,鸟儿歌唱,短笛声声;细雨中的温馨和浪漫……这一幅幅画面就像一个个乐章,让读者从中感受到了不同的节奏和旋律,并体会到了音乐一样的自然之美。

2-4.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容易让人重视的就是文学作品的审美教育。然而,对议论、说明类的文本如何从审美的角度去实施教学,似乎是一个被人忽视的问题。其实,在语文教材中,我们可以根据不同文本的特点去挖掘它的审美内涵,从而让语文凸显享受功能。

(1)把握议论作品的审美特征。

首先是它的理性美。列宁曾说过:物质的抽象、自然规律的抽象,价值抽象及其他等,一句话,那一切科学的抽象,都更深刻、更正确、更完全地反映着自然。议论文以议论说理为基本内容,观点也好,主张也好,都是属于理性认识的范畴。理性认识,是根据实践经验而进行的科学抽象,能更深刻、更正确、更完全地反映客观事物美的本质、美的规律。所以,读一篇好的议论文,其中的理性思维之美会让人得到理性的启迪。

其次是它的形象美。鲁迅曾经说过:理论文章也要有形象性。形象是表达审美意识和审美理想的手段。议论文虽然并不塑造形象,但是却运用形象来说话说理。《论语》、《庄子》都极有文采,首先是因为富有形象之美,其形象的感染力有时超过逻辑说服力。《论语》中“三人行,必有我师”、《劝学》“中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谈骨气》中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都是在对形象的简练描绘中阐述一个深刻的道理的。

最后是它的情感美。议论文的作者运用各种方法来论证自己观点的正确,同时表达自己的热爱和憎恶的态度,情感色彩鲜明。毛泽东的《为人民服务》一文表达的是一种对烈士张思德的怀念和对他那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精神的赞颂之情;鲁迅的《中国人失去了自信力吗》表达了一种强烈的民族自信心;金克木的《大小猫洞》一文体现了一种人本思想和语文教育工作者的责任感。

(2)突出说明作品的审美特点。

一是抓住说明文的特点,欣赏其科学美

说明文以介绍具体事物事理知识为主要目的,它所说明的内容必须如实地反映客观事物。这就决定了说明文的主要特征是:知识性、科学性和客观性。由此,读好、写好说明文的关键在于正确地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注意内容的科学性。如《苏州园林》抓住了“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的特点,从“四个讲究”、“三处注意”共七方面具体说明了苏州园林的图画美:《中国石拱桥》抓住了“历史悠久”、“形式优美”、“结构坚固”的特点,举赵州桥、卢沟桥为例,详细介绍了中国石拱桥的状况;《看云识天气》抓住了云变化无穷的特点,从云的相互转化中介绍了天气变化的规律;《死海不死》抓住“死海含盐量高”的本质特征,向读者介绍了死海形成的相关知识。阅读这些文章,只要把握住所说明的事物或事理的特征,就把握住了文章的科学美。

二是分析说明文的意境,欣赏其艺术美

所谓意境,就是艺术境界。正如王国维所说:“境非独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之一境。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说明文中作者所创设的意境,饱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生活实感和美学理想,可以强烈地感染读者,使人如临其境。如读《苏州园林》这篇说明文,使人宛如读了口角噙香的诗文,眼前宛如浮现了一幅山峦叠翠、花草映美、荷花玉立、游鱼戏水的秀美图画。然而,园林的图画美,是功成天然的吗?不,它的无限美,是“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结果”,是劳动人民高度智慧和无限创造力的结晶!而这,也就是《苏州园林》令人神往的艺术美了。

三是熟悉说明文的构思,欣赏其结构美

说明文的结构特点主要是解说事物的条理性。《向沙漠进军》一文,就是很有条理性的典范。全文围绕向沙漠进军这个中心,由浅入深、层层推进,说明沙漠是如何严重危害人类,先说明为什么要向沙漠进军;再着重说明怎样向沙漠进军,从抵御、进攻讲到利用;最后说明向沙漠进军的前途。这样的结构安排,符合事物本身的条理,也符合人们的认识规律,能给读者带来美感。

四是体味说明文的语言,欣赏其语言美

说明文的语言,主要表现在准确、简练、生动、朴实几个方面。准确,就是精选恰当的词语表现事物的状貌,如《中国石拱桥》中说“石拱桥在世界桥梁史上出现得比较早”,“比较”二字,就限制得很准确。简练,就是提炼最精粹的词语表达丰富的内容,如《苏州园林》中说“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这个“标本”,并非指那些经过处理的动植物或矿物的实物样品,而是含意丰富地指出苏州园林承继了古代园林艺术传统,浓缩了中国园林艺术精华,具有典范性。生动,就是形象而精美。如把赵州桥说成是“初月出云,长虹饮涧”等。朴实,就是自然通俗,把事物或事理毫不修饰地介绍出来,如《食物从何处来》中的说明文字特点就是朴实。

第三、强化文学作品的审美效应。

文学即美学。文学艺术是人们对美的追求的产物,是人类审美意识的集中表现。文学的基本价值就是审美。语文教材中,精选了相当份量的诗歌散文等样式的文学作品。因此,我们重视通过文学作品的审美教育,就能让我们享受语文学习的乐趣。

一方面,通过对人物形象的理解与分析,可以认识人性美。如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就体现了一种高尚的人生价值观、道德观;朱自清的《背影》写的只是一位平常的父亲对儿子的关爱,但其中透露出的是浓浓的父子情深的人情美;《归去来兮辞》包含着陶渊明强烈追求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的人文主义意识的思维特征,这是一种圣洁、飘逸、浪漫、悠游的隐士遗风。

另一方面,通过对环境描写的分析,可以欣赏自然美。一切景语皆情语,一个善于发现美的人,能够从大自然中领悟到美的意境,陶冶情操,丰富生活,提高生活的质量。许多优秀的文学家因其高雅的情操、优美的文笔给我们带来了许多脍灸人口的佳作,那些浸渍着大师们或纤尘不染,或晶莹剔透,或悠闲自若的心灵感悟的文字,荡涤着读者的心灵,丰富人们的情感,给人们展现了一个个丰富多彩的意境。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清新淡雅的月色荷香,读完如见一幅浓淡相宜的水墨山水画,如闻一支幽远雅韵的小夜曲,久久满屋生香。反复诵读这样的文章,细心品味,领略到其中的妙处,在审美中净化心灵。还有他的《春》这篇散文,作者从春风、春雨、春花、春草以及春天里人们的活动,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现了大自然的春,为学生展现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景图,给学生以春的整体美。写春风,从触觉、嗅觉、视觉、听觉等方面,把春风写得有声有色,情趣盎然;写春雨时“密密地斜织着,象牛毛、象细丝、象花针”。把春雨的细密轻盈描绘得形象逼真;用拟人手法,写了“你赶着我,我赶着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的春花;“软绵绵的”春草,在上面打几个滚,也是一种享受;人们“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事儿去。激发了学生对春的喜爱之情,从而产生了对春的热爱,更是对大自然的热爱。这,难道不是一种享受。

三是通过作品了解世俗人情,可以感悟人情美。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文化历史的泱泱大国,从《诗经》中劳动人民的歌声到《女神》中摧毁一切旧势力的怒吼,从百家争鸣的喧嚣到现代网络文学的风靡,文学作品从来就没有离开过生活。所以,阅读文学作品,就可以体验我们自己不曾经历过的或喜或悲或爱或憎的百味人生,炎凉世态。你想知道封建科举制对知识分子的影响是什么样子的吗?吴敬梓的《范进中举》中的范进的形象就会给你一个很形象具体的交待;你想了解老北京胡同的特点和北京人的民俗风情吗?就请读一读汪曾祺的散文《胡同文化》;你想知道有一个瞎眼的婆姨是怎样爱自己捡养的女儿吗?语文版七年一期中的《小巷深处》一文就从一个好多人不可能体验到的角度讴歌了母爱的无私与伟大。

3.“享受性”是语文的本色,那么,它与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这一基本特点及“三维”教学目标的关系怎样解释?其实,简单得很,“享受语文”的理念,是对语文的基本特点及语文“三维”教学目标的一个有创意的诠释和践行。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工具性是语文的根本属性,人文性是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为语文所特有,而人文性则为众多人文学科所共有。根据语文的基本特点,新课程提出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

语言文字的教学始终是语文课的核心任务,也是实现人文素质教育的前提。根据这一原则,“享受语文”的理念,首先强调就是对语文知识的获取、拥有和运用。也就是说,这里提出的“享受”,不纯是一个人文的概念。它认为,“享受”这个词的含义,一方面,其“享”,是指对语文课中的语言知识如字词句篇等方面的知识性的东西的学习获取,把它拥有成自己的知识。另一方面,对“享受”一词的理解,它还别有创意地指出:所谓“受”侧重强调“受用”和“运用”,对拥有了的东西如果不会“受用”和“运用”也谈不上享受。即对所获取拥有的知识要善于运用于语文实践,把它变得自己的语文能力。为此,它努力从可操作的角度对如何“享受语文”,从语文学习的“过程与方法”等方面进行理性探讨和实践设计。可见,“享受语文”的理念从自己的视角理解和实践语文工具性这一基本特点,并从“享”和“受”的关系角度阐释自己,把自己和新课程语文“三维”目标中提出的“知识与能力”等维度的基本思想融合统一。

语文,作为母语,它所承载的是民族的气脉、精神,它决不纯是一种工具,它负载和承传着具有悠久文明史的民族文化。古老的中国,礼仪之邦,一直有其人文精神。自古以来,有“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爱国精神,有“以爱己之心爱人,则尽仁”的仁爱之道,有“礼之用,和为贵”的宽容之心,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的善心德行,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气节操行……这些都成为中华民族灵魂深处的精神支柱。如今古老的人文精神又注入了新时代的血液,关爱他人,乐于奉献,积极进取等等,这正是我们语文课程植根生长的一片沃土。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明确指出:要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这些课程理念正是植根于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人文精神的丰厚沃土。所以,语文课程强调人文教育,语文“三维”目标也提出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目标。

“享受语文”的理念则认为,语文的教育功能是综合性的,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它应该还是审美熏陶、情感体验的教育。这就是对语文人文性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维度的理解。

总之,所谓享受,其“享”,就是强调获取拥有,强调情感的体验;其“受”,强调的是受用、运用,即要能把获取的拥有的体验到的东西运用于生活实践之中。“享”与“受”的统一的观点,强调语文教学过程中知识的学习和语文能力的培养,也强调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构建民主和谐的课堂学习格局,让学生愉快轻松地进行知识的学习,情感的体验等,因而,这种“享”与“用”,获取和受用的关系,就是语文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具体体现,是对新课程三维目标等新教育理念的创造性践行。 lpCokpqzAP3WJsNJ41XZdN4kKJa01MPvR0zBHIPYm6x48/pKqCJPJoDJtKB/XGm1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