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应该是能让老师和学生享受美好与快乐的青草地。在这里, 老师如悠闲的牧羊人,学生是那天真可爱的小羊羔;在这里,可以 看天边的朵朵白云随风飘逸,小鸟自由地飞翔着追逐着歌唱着,溪 水清沏潺潺流淌,烦了累了渴了小饮一口就会神清气爽;在这里, 可以与这些小羊羔一起尽情吮吸这片天地里的养分,看着他们快乐 幸福地长大,不知不觉,有一天会发现,成长着的还有我们自己 ……学习语文有需要刻苦勤奋之时,但是,学习中有快乐,快乐学 习会更有成效,这一点是不应忽视的。从某种角度说,倡导愉快、 幸福、享受性地学习,更能让学生健康地成长。
1.在中国的教育词典里有一个很特色的词语,那就是“黑七月”、“黑六月”,这个“黑”字,不是哪个国家领导或专家学者创造的,而是广大的一线教师、学生和家长自己亲身体验出来的。
案例 1:高考全体验:一个高三学生的真实感受
这是刊登在 2006 年 6 月 6 日四川新闻网上的一篇学生文章,这里稍作删节地引用这篇文章,让我们看一看,“黑七月”、“黑六月”到底“黑”在何处。文章对“复习阶段”是这样描述的:
复习阶段是高三的主体部分,基本特点可以总结为三多三少:作业多、交钱多、吃饭多,睡觉少、运动少、说话少。
作业多是众所周知的,从侧面来了解大家会有个更形象的认识:有一本习题学生没有答案,老师就把教师用书的答案印发给大家,100 多张纸啊,当时全班总人数为 30,就是说每人得发 3 张多。试卷满天飞舞,就像一群蝴蝶一般,站在教室中间我突然想哭——高三的感觉如此强烈地围绕在我身边。其实我睡得不算少,夜里 12 点半睡觉,早上 6 点半起床,中午还有 20 分钟午休,已经不错了。听说上届的一个上北大的学姐,整整一年每天只睡 4—5 个小时,考上后头发都快掉光了,我自叹不如啊……
到高三下期,考试的模式已固定为:周二考数学,周三考英语,周五考语文。但如此频繁的考试并未改变学生怕考试这一真理。其实怕的不是考试本身,而是结果。高考前有一、二、三次诊断考试,同学都很怕,因为大家总愿意将其分数想象成为高考成绩,追根究底还是大家对高考的恐惧。我想以一个过来人的身份说,高考只是一个过程,它并不是“书中自有黄金屋”的写照,因为未来是不可预料的,理论上的一锤定音在现实生活中是无意义的。我举双手赞成今年淡化高考的做法,因为我亲身感受过来自社会、亲友的关注转变成的压力,我不希望自己的学弟学妹承受如此重的负荷。
案例 2:请救救我们的孩子
最近一些年来,山东省在实施素质教育方面下了很大的决心,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这源于他们对现在学生学习状况的真实的了解。一位普通高中生给山东省教育厅领导的来信:“我们每天早上不到五点就起床,白天作业多得做不完,只能在晚上 10 点下了晚自习以后在被窝里照着手电做作业,基本上每天都忙到 11 点,每晚只能睡不到 6 小时觉。希望关注一下我们,我们不想再打这场畸形的‘战役’了!”
当然,家长也有同样的呼声。山东省教育厅厅长齐涛在全省中小学素质教育工作会议上给到会的教育局长、校长念了一封家长的来信:“我是一名五年级学生家长,因为考试科目过多,孩子每天至少要上十四五节课,在校时间长达 12 至 13 个小时。晚上还有大量课后作业,4 门功课做完可想而知要到几点!看到孩子忍受这么大的压力,家长们虽然心疼,却无计可施,因为每所小学都是如此,不加班加点就会落后。”她呼吁:“让我们的孩子多一点休息时间,多一点睡眠时间,请救救我们的孩子,还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
以上的案例反映的是广大学生及家长对高考的真实的体验,尤其在那“请救救我们的孩子,还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的疾呼中,我们不难看出,“黑七月”、“黑六月”,之所以“黑”,是因为他让我们的孩子们在学习的路上走得很苦,在高考应试的独木桥上挤得很累。
这是一种社会的苦和累,一种民族的重负。
由此,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张志勇认为,“孩子们苦得没道理没价值。”目前学生这种“苦学”状态,所谓没有道理,是因为已经超出了青少年身心所能承受的范围;所谓没有价值,是因为这种“苦学”很难造就出大批有创造性的人才,相反,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独立生活能力不足,却已成为我国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这既不符合国家期待,也不符合教育宗旨。而且,在这种超负荷运转下,老师们也普遍存在职业倦怠现象,严重窒息了他们的创造活力。
难道我们就不应该努力消除这种苦和累?难道我们就不想卸下这种重负?
在这里,我没有批判高考的意思。因为,在目前的中国,高考还是我们不太容易绕过去的一道弯。我们还得高呼着素质教育的口号,高举着高考的大旗来做中国的教育。但是,不要以为我们现在还不能丢下的东西就是明天还有用的东西;也不要以为我们已经习惯了的思想和理念,就是千古不变的真理。我们是不是必须看到这一点,倘若我们要让自己的民族不断地跟上时代的步伐,我们必须反思应试和高考的弊病,并努力让高考的改革和素质教育的实施同步起来;为了民族的长远大计,我们得让孩子从“苦学”的状况中解脱出来。
2.“刻苦勤奋”,可以说是我们民族一种很传统、自觉、主流的学习观念。中国教育这部词典里好像就只有“苦学”二字。可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观念的更新,“刻苦勤奋”这个传统的学习观念是不是也要反思反思了呢?
“刻苦勤奋”的学习观念,说它是传统的,是因为我们民族几千年来,就很强调学习的“刻苦勤奋”;说它是自觉的,是因为我们几乎所有的人一谈到读书,就一定会认为只有“刻苦勤奋”,才能学有所成;说它是主流的,就是几乎是所有的人信奉的学习观念,除了“刻苦勤奋”这个概念,似乎再也没有别什么了。
以下两个故事是非常典型的:
一个说的是战国时期,有一个出名的政治家名叫苏秦,在年轻时,由于学问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视。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这对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他常常读书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觉。他就想出了一个方法,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这就是苏秦“刺股”的故事。
另一个故事说的是东汉著名的政治家孙敬,年轻时勤奋好学,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读书时间长,劳累了,还不休息。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他怕影响自己的读书学习,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古时候,男子的头发很长。他就找一根绳子,一头系在头发上,一头牢牢的绑在房梁上。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会把头皮扯痛了,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这就是孙敬“悬梁”的故事。
以上就是我们民族引为经典的“头悬梁,锥刺股”的故事,它所强调的学习观念对我们民族的影响可以说是相当深远的。
有一首儿歌其中有这样一句“小呀小二郎,背着书包上学堂”,那欢快的曲调,仿佛就让人进入了“学堂”里那种充满童稚天真美好的境界。可是,眼下我们的中小学生恐怕是难得像小二郎愉快地蹦跳起来的,因为他们背负繁重的课业和升学的重压。
我们的孩子,从背起书包那时开始,家长就一齐对他们喊道:学习要刻苦!哪一次孩子考试成绩不理想,家长的第一反应就是:你肯定是学习不如别人刻苦勤奋。而我们的老师呢?学生一进学校的第一堂课,恐怕离不开要进行学习“刻苦勤奋”的教育,而且,这种教育会被“头悬梁,锥刺股”之类的故事弄得更加形象,还会被“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之类的名言警句升华得更有哲理。于是,在孩子们的心目中,学习,就成了一件“苦难”的事情。
再到后来,孩子历经了中考、高考两次磨难,实实在在地体验了读书之苦了。那种苦,真正是罄竹难书,不能言表。过去的“七月”,现在的“六月”前的这一个“黑”字,就是这样被描绘上去的。也就是这个“黑”字,不知苦坏了多少人:学生体质下降,有的还精神分裂;家长学校陪读,顶着烈日在考场外陪考,甚至晕到考场之外;这样的事一二三,再二三地发生……
所谓的“黑七月”、“黑六月”,恐怕也算得上是我们中华教育词典里的特色词语了。
据说在以色列,孩子小时候,大人会在书上涂上糖汁,孩子用手翻弄书本时,手上便会粘上糖汁,当孩子再沾上唾液翻动书本时,便会尝到甜头。这种作法,无非是想向孩子传递这样一个信息:“读书,可以享受到甜蜜”。我们知道,犹太民族的智慧是世界闻名的。他们把“享受”这一词语十分微妙自然地写进了教育这一部大词典里。一个“甜”字,不知吸引了多少孩子,又不知幸福了多少个家庭。
其实,我们的民族也是有“乐学”的传统的。我们的古人也是很会享受学习的快乐的,只不过我们只片面地认识到古人求学方面所受的苦,以至于在宣传教育上刻意扩大了“刻苦”的效果,却忽视了享受学习所带来的快乐。
很早的时候,孔子就说过:“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其中的“悦”不是在强调学习的快乐吗?他还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对于任何学问和事业,懂得它的人不如喜欢它的人,喜欢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而孔子在齐国听了美妙无比的韶乐之后,身心愉悦,决心学习“韶乐”,每天学到很晚,有时不知不觉天就亮了,侍从把饭端到他面前,孔子眨巴眨巴眼睛说:“我不是吃过饭了吗?”有时候吃着饭便手舞足蹈起来。他就是这样快乐地学习了几个月,把韶乐演奏得十分熟练了,但却因忘我的学习而三个月没有吃肉,从而留下了孔子“学乐”,“三月不知肉味”的千古佳话。要知道,孔子学习音乐可不是为了考哪一所音乐学院,而纯是因为音乐学习中的乐趣把他给吸引住了,是享受学习给他带来了精神愉悦。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其读书的关键却是“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所谓“会意”,不仅仅是领会文章中的含义,更是进入到一种享受学习的境界。陶渊明辞官归里,过着“躬耕自资”的生活。许多个时候,他是在耕种下工之后才读书的,要知道,那个时候可没有北大清华一类的学校可考。他读书读到了忘食的地步,难道不是在享受读书吗????还有明初诗文三大家之首的宋濂,他的《送东阳马生序》一文写到了他读书的艰苦,人们也容易被他的求学之艰苦而感动,我们的语文教师教学生学习这篇课文时,总是注重引导学生学习他那种勤奋学习的精神,其实,我们恐怕却未能认识到他的真意,文中有一句话值得我们注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意思是说:因为我心中有值得快乐的事情,不感到吃穿的享受不如别人。句中的“乐”,就是指读书的快乐。可见,他是明明白白地告诉我们,物质上的艰苦是不足道的,享受读书的欢乐才是关键的。???可见,读书,有苦读之时;更有享受学习乐趣之时,这样更能学有所成。可是,我们的老师和家长就是不曾向孩子们说这样一些故事。
那么,我们为什么非得一味地把学习说成是那么艰苦的事呢?
我们为什么不可以学着犹太人一样,从启蒙教育开始就让孩子们体验学习的快乐甜蜜呢?
我们关注学生时,是不是可以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习是否学得轻松愉快,是否从中获得了幸福的感觉?
我们是不是可以在评价学生时,让“你学习得愉快幸福”之类的语言成为主流性的评价语言呢?
我觉得,这是很值得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近代著名学者林语堂先生认为:生活的目的就是生活的真享受。既然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是为了使一个人能更加优质地生活,那么,为什么不把我们的教育和享受有机结合起来呢?现在,我们是不是应该在“愉快”、“幸福”“享受”性方面多一些宣传、多一些教育?我想,这一定比夸大“刻苦勤奋”学习的观念更有意义。
3.学习有苦读的时候,更多的则是有享受乐趣之时;而且,在享受中学习,更能学有所成。所以,我们要把享受和教育结合起来,把“享受”一词写进我们的教育词典里,写进我们的课堂教学过程中。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已经开始在做改写中华教育词典的事业,开始用愉快、幸福、享受的学习观念来改写那种传统的“苦学”观念。
首先,成功教育的实施是这种改写的大手笔。成功教育是在我国教育领域产生巨大影响的教研成果。成功教育是教师引导和促进学生自主成功的教育模式或教育实践活动,其根本宗旨是,教师引导学生崇尚成功,尝试成功,鼓励学生借助“积极适应——主动发展——大胆创新”的主体实践活动,养成成功心理素质,不断开掘自身潜能。
无疑,在成功中收获的也有快乐。
其次,愉快教育的推广是这一改写浓墨重彩的一笔。它的基本思想就是通过创设愉快的学习环境,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培养学生爱学习的情感和会学的能力,从而形成一种自觉的学习习惯。
无疑,愉快地学习肯定是一种享受。
再次就是赏试教育是这一改写极有意义的一笔。赏识教育就是指教师、家长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发现孩子的优点、闪光点,并予以及时鼓励和赞扬,从而激发孩子的主动性、主体性的教育行为,使孩子把教育的要求内化为个体的自觉行为,从而促进孩子健康主动的发展。简而言之,赏识教育就是发现优点、欣赏优点。
也无疑,获得赏试时同时收获的是情感世界里的愉快。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和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中国的教育正面临一场大的变革。它所倡导的教育观念,单就“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转变,就是实施“乐学”这一理念的基本前提,因为,只有民主的学生自主参与的学习才能是快乐和幸福的。
更让我觉得值得一提的是,在我们语文教育领域,许多优秀的特级教师也在这方面作了十分有意义的探讨。下面,我想较具体地来介绍一下两位代表性很强的特级教师的研究成果。
李镇西先生的“民主语文”。四川省享有“中国苏赫姆林斯基式教师”之称的特级教师李镇西老师提出了“民主语文”的观点,他说:“语文民主教育就是充满民主精神的语文教育,就是尊重学生各种精神权利的语文教育,就是给学生以心灵自由的语文教育,就是师生平等和谐共同发展的语文教育。”他认为:语文民主教育是充满自由精神的教育;语文民主教育是充满平等精神的教育;语文民主教育是充满宽容精神的教育;语文民主教育是充满妥协精神的教育;语文民主教育是充满创造精神的教育。他强调道:“对语文教育而言,‘民主’并不仅仅是教育手段,也是教育内容,更是教育目的——自主、探究、合作式的学习方式和课堂氛围必然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健康发展乃至创造力的激活,而语文教育本身(包括教材)所蕴含的丰富民主养料将有助于学生健康人格的铸造;但从长远来说,‘民主’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所赋予语文教育的面向未来的使命——通过民主的语文教育,培养学生的平等、自由、宽容等民主素养,使学生成为个性鲜明并具有独立人格和创造精神的现代公民。”
李老师的民主语文,在操作教学的过程中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提问,自主讨论。浙江省特级教师的盛新凤提出了“诗意语文”的教学观,主张语文教学要有诗的灵魂和血脉、诗的光华和旋律、诗的情怀和风采、诗的神韵和境界,从而使语文教学提升到审美教育的层次。像盛新凤老师这样把语文教学审美化了,可以想像,那种幸福和快乐是多么美好。
语文教学领域里的改革浪潮历来是一浪高过一浪,但从大的角度看,最终都百川入海,其中那些最优秀的成果其实都归结到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旗帜下;从小的角度看,它们都在有意无意地改写着“苦学”观念,努力地把“愉快”、“幸福”、“享受”一类的字眼与语文教育教学融合起来。
我想,李镇西、盛新凤老师等人的这种改写更具示范意义。
就让我们以他们为榜样,积极地参与到这种改写的行列中来吧。
4.语文是美的,无论是教语文还是学语文,是应该给人享受的事情,可是,目前的语文教学为什么学生烦,老师也烦?
应该说,语文教学的争论和改革一直就很热闹,也的确取得了一些成效。现在,素质教育喊了许多年了,新课程改革也进行了好几年了,但是,就一线特别是农村学校的语文教学状况而言,语文教学还是有值得反思的地方。
那么,语文教学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现状呢?
——为了明天的考试,书本知识至上的观念仍左右我们的语文教学。
虽然新课程强调知识与能力等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的落实,但高考的指挥棒却仍在决定着语文教学的命运。所以,死啃书本知识,淡化其他教学目标的落实,仍是一种十分严重的现象。其实,语文天地大得很,语文的外延几乎就是生活的外延,语文无时不有,无时不在。读读背背,是学语文,读杂志看报纸,给人写信,看电视新闻,听人说话或自己讲话,甚至旅游观光,看山看海,都是在进行语文实践活动。语文教育由于它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因而其教育效应是综合性的。可是,目前,只是死死地盯在语文教材和知识教育上,而忽视了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一面,喊着素质教育创新教学方法的口号,另一面,肢解、单向灌输仍是语文教学的至上法宝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从苏联引进的“红领巾”五步教学法到现在还有不少的教师在沿袭着:介绍时代背景-生字生词注音解释-划分段落层次并归纳段落大意-归纳主题思想或中心思想-分析写作特点或艺术特色,千篇一律地肢解着每一篇课文。僵化的教学模式让课堂没有生气,自然也就让学生感到厌烦。教学手段方面,年复一年地一本教本、一本教参、一本教案、一支粉笔、一个讲台、一块黑板,没有新的招式,即使是 21 世纪人类进入信息网络时代,仍还有很多教师没有掌握多媒体教学手段甚至不愿用现代技术教学。唯有“满堂灌”的教学法很有市场,因为,这种方法只要作一些简单的移植,即把教参或教学辅助书上的东西移植到教案上或课本上,就可以到教室里一只粉笔一张嘴地上课。老师讲得津津有味,学生听得昏昏欲睡;老师讲得眉飞色舞,学生听得暗暗叫苦。老师不是把学生带到充满生机的阳光地带,而是将学生引入云涛雾海;老师不是着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而是把学生当作一张“光盘”,刻录给学生不是活的东西而是死的知识。
——把应考应试作为终极目标,语文教学也钻进了死胡同。
为了应考,机械的知识训练取代了对课文的整体感悟。教师成了“题海战术”的指挥者,学生成了“地毯式轰炸”的受害者。谁还会有时间去品味那些精美诗歌散文中的人文灵气,获得情感和审美的熏陶?因为,前方是什么?是决定命运的那一博:升学考试!
为了应考,片面地重视读写?,代替了学生的综合素养的培养。叶圣陶先生说:“听、说、读、写四项缺一不可,学生都得学好。”叶老一直强调:“诵习课本,练习作文,因为读写之事,而疏忽于听说,不注意训练,则读写之成效亦将减损。”他还打了个十分风趣的比方,听,就是用耳朵读;说,就是用嘴巴写;读就是用眼睛听;写,就是用笔头说。可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就应该使四种能力培养都得到相当的重视,使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得到提高。可是,当下,我们重视的却是应考性质的阅读训练和写作训练,而听说的训练则被无情地冷在了一旁。这样,怎么谈得上语文综合能力的培养呢?
为了应考,重视课内学习,轻课外活动。学习语文只有经年累月地积累,才会有质的变化。这种积累,有阅读的积累,也有生活中的积累。用大语文观来理解,语文课很有必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甚至课堂内也应多开设一些活动课,以便激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强烈欲望,从而让学生把语文学习变为内在需要,轻松愉快地的获取知识,获得情感的陶冶,审美的熏陶,促进学生个性品质的发展,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可是,现在,许多语文教师,不但不重视开展语文课外活动,就连教材上设计的语文综合实践课也不会去好好地完成。只注重课内学习,轻视课外活动,恐怕是我们语文教学一个致命的弱点。
或许要历数出来的还不只这些。而我要在这里想说的是:以上所述的语文教学的现状,导致了一个让我们自己觉得很悲哀的情境:学生,怕读书、怕写作、厌烦语文,即便他们还是在不厌其烦地学着语文,那也是很累很累的“苦学”;教师,语文教学也成为了他们一种枯燥无味的事,即便他们还是成年累月地在语文园地里耕作,那也是无可奈何的辛苦的机械运作。
下面是一个叫阿蚊的网友写的一篇题为《语文是什么》的文章,它的前半部分讴歌了语文的美: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是语文。“咽不下金莼玉粒噎满喉,照不见菱花镜里形容瘦”,是语文。“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是语文。“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是语文。“身既死兮魂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是语文。“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是语文。“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是语文。“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是语文。“这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是语文。“我是你河岸上破旧的老水车,……”,是语文。原来,语文是一种诗性的光辉,一种厚重的关怀,一种浪漫的情怀,更是一种崇高的灵魂,是一种灵性,一种尊重,一种人格,更是一种精神。这,才是语文。
而后一部分,他十分诗意地描述了应试教育下的语文教学的形象是什么样子的:
在练习册中,没有这种灵魂;在高考试卷中,也没有这种精神。语文沦落成为科学主义的一种“工具性的学科”,沦落成为各种试卷中的“筛选信息”、“修改病句”,沦落成为“下列四个选项中注音有误的是哪一项?”这里没有子美,没有太白;不会有子美,不会有太白。他们永远都只是曾经了。也许,曾经的子美依旧感慨,只是他的感慨快要成为哀哭;也许,曾经的太白依旧醉诗,只是他的诗篇砸落在秋风之中,他却呆呆地望着我们这个世界。我为子美哭。我为太白哭。我们读,我们绞尽脑汁地读,太想把文后的答案全部填写正确。我们写,我们搜肠刮肚地写,太想让阅卷的老师心情舒畅一些。我们教,我们唯命是从地教,太想让大脑的步调紧紧跟住高考。我们学,我们深挖硬钻地学,太想让谨慎的笔触在陷阱之间顺利穿行,谁都知道,那张试卷有多险恶,于是,我们跳一种脚尖的舞蹈。我为我哭。我为我的学生哭。亲爱的朋友,相信读了这篇短文,你的心海一定波涛翻滚……那么,尽情地倾吐吧:你心中的语文应该是什么?
很美的语文弄到这份上,何谈愉快?何谈幸福?何谈享受?
看样子,改写“苦学”的观念,倡导愉快、幸福、享受性的学习语文,是我们语文教师自己责无旁贷的事业。
“享受语文”教学理念的提出,则是对这一事业的尝试性贡献。
5.“享受语文”,并不是一个高端的理论,而是一个以一线广大语文教师的体验为基础的“草根式”理念。
5-1.什么是“享受语文”?我不想挖空心思把它弄得十分地深奥,平易通俗,为广大一线语文教师乐于接受是我的初衷。
《辞源》中“享”的解释为“享受、享用”;《新华字典》对“享”的解释是“享受、受用”;《现代汉语词典》对“享受”一词的解释是:“物质或精神上得到满足。”可见,一般意义上的享受,是指人们在物质和精神方面获得了自己所需要的东西,并由此体验到了幸福、满足的心理感受。如由原来住茅草房到住上了砖瓦房,由过去的缺吃少穿到现在的丰衣足食,就是物质上的享受;而读了一本长篇小说,被其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所感动,观看一部电视剧而获得某些方面做人的启迪等,这是精神上的享受。
但是,我们不烦再进一步研究一下“享受”这一词语所包含的意义,所谓“享受”,其“享”是指对某种美好东西的拥有,它体现“有”,而“受”则是指对美好东西的受用,侧重强调“用”。比如说,你拥有了一幢漂亮的房子,这就是“享”就是“有”,而你好好地用这幢漂亮的房子为自己的生活服务,这就是“受”就是“用”。所以,你不要以为“拥有”了就是享受。同样以这幢漂亮的房子为例,如你还没有搬进去,享受了吗?再如,你不好好地装修,把它弄得鸡舍都不如,是享受吗?又如,你得到了一部好书,但你没有去读,享受了吗?你即使读了,只是走马观花,你并没有被其中的妙处所感动,是享受吗?而且,谁人都可以站在同一个起点“拥有”,但“用”则会有不同的层次和境界。对一幢房子的“用”单从装修的格调而言就有高低雅俗之分,对一本书的“用”不同的人理解的程度就有深浅之别。不然,就不会有“会享受”和“不会享受”的区别。所以,简而言之,享受不但是“有”和“用”的统一体,而且是一个具有审美特质的境界,因而,享受是快乐和幸福的。
研究“享受语文”的概念,首先要明确三个方面基本要素:
一是“享受语文”指对知识的获取、拥有和运用,指情感的体验和审美的熏陶,等等,并能从中获得快乐和幸福的体验。
二是“享受语文”也指对自己不曾经历的痛苦类生活或憎恶类情感的拥有和体验。如,语文教材中有许多作品并不一定都是歌颂正义,抒发喜悦美好之情的,它还无情地鞑靼黑暗、揭露丑恶、抒写痛苦和磨难的经历与情感,我们在阅读时,往往会产生极大的震撼,因作品的感情而悲而怒而憎。这样看来,我们并没有得到愉快和喜悦,那还是享受么?请注意,文章作者鞑靼黑暗,揭露丑恶,其目的是倡导光明和美好,体验痛苦和磨难的情感,更能让人感受幸福是什么。而且,体验自己不曾经历过的,作为精神财富的拥有,其实也是一种享受。
三是“享受语文”还指以享受的心态和情绪去教语文学语文。也就是说,无论是教师教语文,还是学生学语文,要有这样一种主动自觉的享受心态和情绪。做任何事情都是这样,如果你一开始就把它当作一件难事苦事烦事去做的话,那这种意识无形中就会支配着你做这件事的全过程,你就带着一种心理压力去做这件事情,如果一旦遇上了真正的困难,你就会烦躁不安,甚至会畏缩不前,你就会很难得做好这件事。所以,不管做什么事,心态是非常重要的。教语文,学语文也是这样,只有树立起享受的心态和情绪,才能使其成效显著。
综合上述要素,我们可以下一个简单的定义:所谓“享受语文”,就是指用一种享受的心态和情绪去教语文、学语文,引导学生去获取和拥有人生成长需要的养分,而且,它应该是一个美好的体验过程,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是快乐和幸福的。
5-2.享受语文,是语文教与学的一种境界,离我们并不遥远。
“享受语文”教学理念实施,是需要多方面的要素来构建的。大的方面讲,需要素质教育和新课程的理念真正深入人心,成为全社会的教育行为;小的角度说,与语文教师自己本身的素养有着很大的关系。所以,说它是一种境界,首先是因为在目前传统的教育观念还根深蒂固的情况下,在应试教育仍纯以分数来衡量教学的情况下,在语文教学方法没有得到真正的创新和改革的情况下,在语文教师的素质普遍还有待提高的情况下,语文教学真正成为一种享受,还真是一种理想化的境界。
但是,“享受语文”离我并不遥远。
一是如前所述的成功教育、愉快教育、赏识教育等教研成果的推广,已经引领着我们朝“享受语文”的方向迈开了步子;许多优秀的特级教师已经作出了示范,并成功地拿出了自己的优秀成果昭示着“享受语文”的现实可能性。
“享受语文”,高擎着这一面大旗,我们完全可以大胆地往前走!
同时,“享受语文”,就在我们身边,就在我们自己的课堂上:
当你看到学生在你的引导下,书声啷啷,入情入境地阅读,积极投入自主学习,相互交流和讨论,那,就是“享受语文”!
当你的学生积极思维,突然爆出一点或几点你意想不到的创新思维的火花时,那,就是“享受语文”!
当你在和学生的交流过程中也产生思想震撼时,当你觉得心情十分轻松上完课走出教室时,当你有一天觉得你的学生很喜欢你的语文课时,告诉你,那,就是“享受语文”!
如果我们善于体验和总结,长期积累,让之形成习惯和教学风格,那么,那我们就可以达到这样一种理想的境界。
所以,我们可以说,“享受语文”的境界,离我们并不遥远,其实,我们或多或少已经在不自觉实施着这样的教育。
所以,我还要说,“享受语文”教学理念的提出,并不是一个高端的理论,而是一个以广大一线语文教师的教学体验为基础的“草根式”理念,它并不是高不可攀的。
5-3.上海教育科学研究院的杨四耕博士和我在一次电话里说到,他和上海平凉路小学“享受语文”课题组的老师谈到湖南的我也提出了“享受语文”时,有老师觉得有些奇怪。杨老师说,这正说明了一个问题:“享受语文”的提出从某种角度体现了语文本身的规律性东西。在我看来,“享受语文”的提出,其理论和实践的价值还是显而易见的。
第一、它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在语文教学中的进一步探讨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命题,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共产主义教育思想的一个核心问题。这一学说早已被社会主义教育学所重视,成为社会主义教育目的论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它的主要内涵概括为三个相互联系的不同层次:即人的身体和精神的全面发展,这是就人本身的结构而言的;人的活动能力的多方面发展,这是就人的功能而言的;人的身体和精神的全面、充分而自由的发展,这是就人的潜能的发展和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改造而言的。正如马克思在给出席国际工人协会的总委员会代表写的《临时中央委员会就若干问题给代表的指示》中所指出的,“我们把教育理解为以下三件事:第一,智育。第二,体育。……。第三,技术教育”。而这里的“智育”,其实质含义是精神教育,它包括智育、德育、美育等。所以,马克思把人的全面发展概括为人的身体和精神的全面发展,是人的一切能力,人的体力和智力以及才能得到全面的、充分的、自由的发展。
“享受语文”教学理念坚持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并试图从以下一些方面来实践这一学说:
一是不但重视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学习和拥有,更重视语文能力的培养,从语文学科的角度实现学生一切能力的发展和全面的发展。
二是充分利用语文美的内质,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审美熏陶,让学生的精神情感得到健康发展。
三是在语文阅读和课外活动中充分张扬个性,为学生自由地有个性地可持续地发展奠定基础。
第二、它是对现代脑科学理论在语文教学中的大胆尝试。现代脑科学的理论认为,右脑是一块神秘的新大陆,只要认真开发,就能挖掘出丰富的宝藏。研究表明,一个人的左右半脑是有明显分工的。人脑的左半球主要是语言、逻辑、数学的运算加工系统,主管逻辑思维;而右半球则主要是音乐、美术、空间知识的辩证系统,主管形象思维。其中右半球与人的创造力密切相关。通过右脑的开发,使两部分大脑全面、和谐地发展,是培养创造力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让学习充满快乐幸福的一种方式。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戈登.肖教授将 78 名 3~4 岁智力相同的幼儿分成 3 组,一组学习莫扎特和贝多芬的音乐曲,一组学习计算机,一组不接受训练。结果 9 个月后,他用拼图游戏对这 3 组孩子进行智力测试发现,学习音乐的孩子的得分平均提高 35%,而另两组孩子则几乎没有提高。用脑科学的理论来分析,在教育过程中,如果只有抽象的、概念式的教育,而缺乏形象生动的情感教育,就会影响学生脑右半球的激活与兴奋,因而,就会压制和损伤学生的创造思维的发挥。著名心理学家劳伦斯强调:“只有当大脑右半球即‘音乐脑’也充分得到利用时,这个人才最有创造力。”同时,学习欣赏图画,也能获得这样的教育效应。因此,经常听音乐、学音乐,欣赏图画、学习画画就能开发右脑。但这里不是要把语文课上成音乐图画课,而是把音乐美术恰到好处地引入语文学习过程中,其训练必须具有语文课的特点,即思维方式、表达方式、思维结果的表达都得是语文性质的,从而,让学生快乐和幸福进行语文创新思维精神和创造能力的训练。
“享受语文”的理念,试图从以下两个方面引导学生开发右脑:
一方面主张把音乐、美术科学合理地引入语文课堂或语文课外活动之中,唤起学生积极的审美情趣。
另一方面主张开展“玩”语文智力游戏课外活动,唤起学生积极的自主意识、创新意识。
这样做,就是要引导学生从享受的角度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愉快地、自主地投入学习,并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第三、它是对情绪心理学的理论在语文教学中的积极应用。情绪心理学认为,在我们做的事情当中,有许多都受到感情的影响。由于我们的感情可为我们带来伟大的成就,也可能使我们失败。大致说来,消极的情绪有 7 种:恐惧、仇恨、愤怒、贪婪、嫉妒、报复、迷信;积极情绪也有 7 种:爱、性、希望、信心、同情、乐观、忠诚。以上 14 种情绪,正是人生成功或失败的关键,他们的组合,既能意义非凡,又能够混乱无章。每一种情绪都和心态有关,情绪实际上就是个人心态的反映,而心态是我们自己是可以组织、引导和完全掌控的对象。
用情绪心理学来分析我们的语文教学,我们可认识到,在良好的情绪状态中,人的认知过程所表现出来的突出特点就是思维的敏捷性,而如果心境郁闷消极,则思维呆滞迟缓。“享受语文”所强调的“享受”的心态和情绪,应该属于 7 种积极情绪的“乐观”之范畴。并试图从以下几个方面的努力来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学习心态和情绪:
一是努力以民主和谐的精神营造一种让学生树立良好心态的课堂教学氛围。
二是要用这样一种积极的良好的心态和情绪去消除师生对语文的“恐惧”心理和厌烦的情绪,从而,愉快、幸福、享受地去教语文,学语文。
三是主张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引领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心态。如,我们可在课堂讨论问题之前,让学生做些轻松愉快的游戏,或者唱一支歌。游戏、讨论、合作学习、体育和艺术是激发学生积极情感的活动。
第四、它是对现代教育学理论在语文教学中的创造性践行。对“享受语文”理念的提出有相当影响的现代教育学理论主要是合作教育理论和建构主义教学理论。
合作教育理论是(苏)阿莫纳什维利于 20 世纪 80 年代提出来的。它强调建立合作的师生关系:要使学生从学习的内部获得学习的推动力,使每一个学生感到成功和进步,使学生得到与教师交往的快乐、认识的快乐、发展的快乐和成长的快乐。它的教学论原则有以下几个方面:相信学生的原则,即使每一名学生相信,他将获得成功。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怀及尊重。师生合作的原则,即师生处于平等的地位,激发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由选择感”原则,即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可能达到的能力出发,运用巧妙的教学艺术,使必需的学习任务变为学生内在的自觉要求。
“享受语文”依据合作教育学理论,提倡课堂语文教学和语文课外活动都要让学生和教师处在一个平等的位置上,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在那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基础上快乐地学习,享受性地学习。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是(美)冯·格拉斯菲尔德(Von Glasersfeld) 20 世纪 80 年代提出来的。其理论要点有:一是建构主义学习观,它着重强调: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知识的过程;学习者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事物的理解;学习应该是一个交流和合作的互动过程。二是建构主义的教学方法,它倡导支架式教学、情境性教学、随机进入教学。其中,情境性教学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它的操作要求是:内容要选择真实的问题情境,不能对其做过于简单化的处理;教学过程与现实的问题解决过程相类似,所需要的工具往往隐含于情境之中;不需要独立于教学过程的测验,具体问题解决过程本身就反映了学习的效果。教学环节:创设情境、确定问题、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效果评价。
“享受语文”的理念设计的教学模式“问题导学-自主阅读思考-自主讨论交流-师生评价小结”这样一个教学流程,实际上就体现了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基本原理:学习者主动学习、学习是一个交流合作的互动过程。
6.让“享受语文”成为改写中国语文教育词典最有意义的尝试
某一个春天的黎明时分,透过那薄薄的晨雾,东山顶上那一抹红晕,像少女害羞那样地美丽,于是乎,我想,那就是语文,就是伴随了我一路成长的语文!
某一个冬天的清晨,我从睡梦中懒懒地醒来,撩开窗帘,咦!好一场大雪,它让整个的山野妆上了一身洁白的衣裳,是那样的清纯,那地明亮,于是乎,我想,那就是语文,就是伴随了我一辈子的语文!
许多个时候,在我看来,语文是树梢尖上那片叶子的歌和舞;语文是莲叶下鱼儿戏水莲花飘香的神韵;语文是对面村庄里的犬吠凌晨时的公鸡啼鸣……
我也想,做一个语文教师多好呀!她让我一辈子就这样和语文共成长,她让我愉快地、幸福地、享受地为语文而工作。
年轻时,我曾因语文十分陶醉地做过许多美好的梦,其中那个作家梦揣在怀里整整的大半辈子,是语文,最终让我以长篇小说《大海作证》等著作的创作与出版而圆了梦。
年过了半百,我因语文而青春年轻。我研究语文,我写语文,我领着一帮年轻的同仁改革语文教学方法。现在,我因“享受语文”而精彩。
是的,明明是可以享受的语文,可以让人在获取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可以获得审美熏陶、情感体验的语文,为什么让学生学得累学得苦,让我的教师教得枯燥无味呢?
这或许是原本不该发生的事,然而,却发生过和发生着。
时代在前进!
随着时代的前进,事物原本就有但却长期不能彰显的美好,有可能随着时代的发展势必地要彰显出来。
语文的“享受性”,是语文本身原本就有的美好。随着教育改革大潮的到来,这种美好是到了要彰显的时候了。
我为“享受语文”鼓与呼。
“享受语文”,试图反思传统的“苦学”的学习观念,让“享受语文”成为我们的主动自觉的学习理念。
“享受语文”,试图以一种快乐、幸福、享受的教学理念引领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语文学习,让我们的师生从那种枯燥厌烦的状态中解脱出来。
“享受语文”,试图从课内到课外构建出一种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全面发展的教学模式,来打造语文教与学的新境界。
“享受语文”,试图为我们的教师和学生,营造一个自由民主、空气清新、和谐快乐的语文家园。
总之,语文应该是能让老师和学生享受美好与快乐的青草地。在这里,老师如悠闲的牧羊人,学生是那天真可爱的小羊羔;在这里,可以看天边的朵朵白云随风飘逸,小鸟自由地飞翔着追逐着歌唱着,溪水清沏潺潺流淌,烦了累了渴了小饮一口就会神清气爽;在这里,可以与这些小羊羔一起尽情吮吸这片天地里的养分,看着他们快乐幸福地长大,不知不觉,有一天会发现,成长着的还有我们自己……
当然,这是一份改写中国教育词典中那个“苦学”词语的事业,是一份需要广大一线语文教师共同参与的事业。我想,这份事业的意义将一定非常的深远。
我相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