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中国和平发展战略的提出

(一)中国和平发展战略的提出过程

“和平发展道路”,最初被称为“和平崛起道路”。2003 年 11 月,中央党校原常务副校长、中国改革开放论坛理事长郑必坚同志在博鳌亚洲论坛上做了题为《中国和平崛起新道路和亚洲的未来》的讲演。在讲演中他提出,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的二十多年来,已经开创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又适合时代特征的道路。这就是“在同经济全球化相联系而不是相脱离的进程中独立自主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样一条和平崛起新道路。”自此,“中国和平崛起新道路”这一概念首次向世界公开。

2003 年 12 月 10 日,温家宝总理在哈佛大学发表了题为《把目光投向中国》的演讲,全面阐述了“中国和平崛起”的思想,明确地把中国选择的发展道路称作“和平崛起的发展道路”。

2004 年 4 月,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上发表《中国的发展亚洲的机遇》的主旨演讲中提出,“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亚洲,亚洲的繁荣也需要中国。中国将坚持和平发展的道路,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同亚洲各国共创亚洲振兴的新局面,努力为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胡锦涛主席首次提出了中国和平发展的战略思想。

接着,胡锦涛主席在 2005 年 9 月 15 日出席联合国成立 60 周年首脑会议期间,发表了《努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讲话。在讲话中他提出,“中国将坚定不移地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定不移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世界各国发展友好合作关系。” 胡锦涛主席的重要讲话阐发了中国的发展与世界的繁荣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向国际社会宣示了中国的和平发展战略。

2005 年 12 月,中国国务院发表了《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白皮书,全面阐述了和平发展理论,并将其提升到中国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2007年中共十七大政治报告中提出:“中国将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 这是首次在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政治报告中提出“和平发展道路”。

随着和平发展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中国国家领导人的正式讲话之中,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于 2005 年 12 月 22 日发表了《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白皮书。这是我国第一次从对内到对外政策整体上提出的政策白皮书,也是我国第一次以政府文告的形式,系统地阐述中国和平发展道路,包括我国坚持这条道路已经取得的成就和今后继续走这条道路的战略方针和政策措施,意义重大。 《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白皮书的发表表明,和平发展已经成为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国家发展战略的基本原则。

继 2005 年《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白皮书发表 6 年之后,2011 年 9月 6 日,中国政府又发表《中国的和平发展》白皮书,再次郑重阐述了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必然性,全面阐释了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开辟、总体目标、对外方针政策、历史选择以及意义等内容,详细回答了“中国选择了一条什么样的发展道路,中国的发展对世界意味着什么?”这一世界集中关注的问题,特别强调,和平发展“已经上升为中国的国家意志”。《中国的和平发展》白皮书的发表,反映了中国中央领导集体战略思维的重要突破,在中国发展道路上具有指南针作用。

(二)中国提出和平发展战略的依据

1. 理论渊源

任何国家的重大战略都有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并根植于当今现实的沃土,和平发展战略也不例外。可以认为,和平发展战略的理论基础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平”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在世时,还没有出现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所以,在制定革命战略策略的时候,马克思恩格斯并没有具体设想在夺取政权以后,社会主义国家与外部世界之间的关系问题。但是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制度比资本主义制度优越,社会主义可以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和社会生产力的思想,为社会主义中国能够实现和平发展提供了思想根据;其反对任何阶级剥削、民族压迫、侵略战争和追求全人类平等、正义、和平、共同发展的思想,构成了中国和平发展战略的精神底蕴。

列宁提出的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可以“和平共处”的思想是中国和平发展战略的主要理论来源之一。在社会主义初创时期,列宁就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国家可以“和平共处”,他强调,“俄罗斯社会主义联邦苏维埃共和国希望同各国人民和平相处,把自己的全部力量用来进行国内建设,以便在苏维埃制度的基础上搞好生产、运输和社会管理工作。” 列宁的“和平共处”思想包括几个方面:一是只要世界上还存在不同的国家制度,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存在不平衡性,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就存在着和平共处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社会主义国家必须采取正确的战略和策略,把这种可能性变为现实性。二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全力搞好国内的经济建设,显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把握和平共处的主动性。三是要积极发展对外经济关系,以此促进政治关系的改善,以达到较长时间和平共处的目标。列宁的“和平共处”思想不仅为当时的苏俄政权的巩固和经济建设赢得了有利的国际环境,而且开辟了国际关系的新篇章,为处理和发展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正常关系开辟了道路。这一思想对于中国的和平外交实践具有重要的启发和指导意义。

和平发展战略思想与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代领导集体的国家发展战略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永远不称霸、不做超级大国等一系列的政策主张,是和平发展战略的重要理论依据。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中国的和平发展规划了道路,指明了方向。邓小平关于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的思想,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主张,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等外交思想都是和平发展战略最直接的理论来源。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关于促进世界多极化、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发展模式多样化,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等一系列主张,也是和平发展战略的理论来源。

和平发展战略根植于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中国传统文化包含的内容甚广,其要义之一是“和为贵”。中国人民热爱和平,新中国成立后所进行的几场战争,都是推行扩张政策的帝国主义和霸权主义强加的,为了维护生存权和发展权,中国人民不得不奋起抗争。中国传统文化又主张“和而不同”,即“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彼此冲突;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 用这种观点观察、处理问题,就是主张在多样化的世界中实现各个国家和民族的和平发展。中国传统文化还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人民决不会通过对外扩张、掠夺乃至发动侵略战争来实现自己的崛起。

2. 现实基础

中国实施和平发展战略是由中国的国情决定的。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决定了中国只能走和平发展道路。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建设和发展为目标追求。同传统的社会主义相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显著特点之一是:求和平、谋发展、不搞对抗。而传统的社会主义如苏联不是把大力发展生产力、谋求经济发展放在首要地位,而是把政治斗争、搞冷战、争夺霸权放在第一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把大力发展经济作为第一要务。中国的发展需要世界的资金、技术、资源和市场,中国只有维护世界和平,同各国友好合作,携手发展,才能加快自身的发展。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上是一种以发展为核心的社会主义,它从根本上排斥战争,要求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对外开放、协和万邦。以往的社会主义理念是以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来区分敌友。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理念,是谋求同世界上所有国家发展平等互利的友好关系,实现共同发展。在发展过程中,中国寻求各国对中国发展的支持;同时中国又以自己的发展支持各国发展,使双方共同受益,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作双赢的理念。这一理念排斥对抗,反对战争,要求中国长期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再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张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世界共同繁荣。自从邓小平 1982 年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后,中国一直坚持以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繁荣的原则处理国际事务。30 年来,中国没有与任何国家对抗,没有在世界上搞军事扩张。相反,中国促成柬埔寨和阿富汗实现和平。为消除朝鲜半岛的紧张局势,维护地区和平,中国做出了世界公认的努力。在同邻国的领土争端问题上,中国以平等协商的态度,采取和平的对话方式解决争端。在同欧盟、美国贸易摩擦问题上,中国一直主张通过谈判化解摩擦,不赞成互相进行经济制裁。这种维护世界和平、主张共同繁荣的理念,要求中国坚持和平发展。

二是我国还是一个处于转型关键时期的发展中国家,也决定了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必要性。改革开放 30 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我国人口多、底子薄、发展不平衡,仍面临一系列大规模难题。例如,我国已经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它远不完善,体制改革、创新任务艰巨;经济结构加速调整,但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能源、资源、环境、技术的瓶颈制约严重,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压力加大;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但还是低水平、不全面、不平衡的小康,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尚有相当数量,包括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在内的一系列民生问题亟待解决;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的同时,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样性明显增强,对民主政治提出了更高要求;社会总体安定团结,但腐败问题、犯罪活动和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依然严重存在。总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和矛盾凸显期,要使经济持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还需要做出长期不懈的努力,需要永远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

中国和平发展战略也是顺应时代发展的产物。进入 21 世纪以来,国际形势一直处在深刻变化之中:一方面,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两大主题,和平、发展、合作是不可阻挡的世界潮流。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和国际关系民主化在曲折中进一步发展;另一方面,世界各种力量的组合与利益的格局正在发生新的深刻变化。全球性挑战已成为世界主要威胁,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恐怖主义、金融危机、自然灾害、气候变化等涉及人类共同安全的全球性问题日益增多。中国的发展既要顺应世界和平发展的趋势,同时又必须与不同制度、不同类型、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携手应对全球挑战。中国的和平发展战略正是基于以上考虑提出来的。 kUj+BK1mQC6dQsSChvi5moc6NZmvibgBIw+8biv7s+5+MIHH6EiKyITlWQn++h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