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产业区创新体系中人力资源服务功能探析

李刚

产业区是企业集群的一种经济地理形态,在中国加入WTO的背景下,国内产业区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培育企业创新的原动力,而人才与知识在企业创新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在上海市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以及临港产业区的筹建及管理工作中的经验与体会,阐述人力资源服务在产业区创新体系中的应用,并借此探索产业区人力资源服务的功能定位与服务模式。

一、产业区创新体系中人力资源服务功能研究

(一)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产业区的创新发展

21 世纪世界经济是在一对矛盾的支配下运行的,一方是以生产、贸易、投资全球性流动为特征的全球化,另一方则是与特定的地理边境和民族利益息息相关的本地化。如何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把握机遇,发展地方经济,成为一个现实而严峻的课题。

产业区是企业集群的一种形式,是一组在地理上相互靠近与联系的公司和关联机构。实践表明,区域内行为主体之间的信息和知识循环在地理区位靠近的条件下得到改善,创新的机会也得到增加。但是,仅仅有企业的地理靠近,不必然导致创新的发生。那么,产业区创新发展的机理何在,下面可通过传统产业区与新产业区的比较研究寻求答案。

(二)产业区的创新发展与知识流动

1.企业生产模式的发展

从 20 世纪初福特制到 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的“精益生产”,生产方式正在进行着革命性的变化。两者的具体比较如表 1 所列。

表 1 企业生产模式的比较分析

续表

2.产业区创新发展与知识流动

从福特制到后福特制的企业生产模式发展以及地方生产系统的发展,其内在根本动因在于这种转变产生了知识流动,从而促进了企业创新。

福特制生产模式中,对劳动力的管理是通过工资控制而减少成本。工人完成单一任务,由专业面很窄的熟练工设计产品,非熟练或半熟练的工人生产产品,每个人都按预定的时间和程序简单地重复工作,工人很少接受在职培训;在与供应商的关系上,存在较远距离的关系。在后福特制生产模式中,对劳动力的管理是通过长期的“干中学”而减少成本,工人完成多种任务,工作专业化程度高,由各方面都很熟练得多才能的工人以团队为单位进行生产,工人经常接受在职培训;在与供应商的关系上,存在相对密切的功能上的联系。企业生产模式以及地方生产系统的发展变化,突出了知识流动在创新过程中的作用,企业内专业分工加强,人际沟通密切,地方生产系统中的转包联系大为加强,企业和上下游机构的“集体学习”不断碰撞出创新的火花。

(三)产业区的创新发展与人力资源服务功能取向

1.人力资源知识交互功能

无论是企业在国内的研发机构,还是跨国公司在国外设立的研发机构,都具有明显的集聚趋势。这样,大量的科学家、工程师、技术工人在地域上接近,实现面对面的交流与合作。同时,区域内或附近的大学经常被认为是获得区外先进科技人才的重要途径。很多世界级企业都把选择当地是否有一个强大的大学系统作为设立其研究与开发部门或机构的前提条件。

产业区开发应该营造自由、宽松、和积极的交流环境,利用丰富的表达方式,通过平台的网络形式传播知识。这样能够产生对人才,尤其是高端人才集聚的“引力”。

2.人力资源开发功能

我国产业需要的是一大批适应知识经济要求的集知识性、技能性于一体的复合型技术人才。而现在的在岗的高级技术工人素质已远不能适应市场发展的要求。我国制造业产品合格率仅有 70%,机械产品只有 5%达到当代国际水平,自主知识产权和自行开发的高新技术成果的商品转化率只有 20%,产业化率只有5%—7%。现代产业区对人才,尤其是对“灰领”人才的需要非常急迫,对于企业创新发展形成了一个巨大的障碍。

根据现代职业技术学校培养的数量来看,已无法满足产业发展的需要。技校数量从 1996 年的 4467 所降至 2000 年的 3792 所,毕业生逐年下降。作为产业区除了在高层技术、管理人才的开发方面需要有所投入,对于现代技术操作的“灰领”人才也需要大力培养。发挥职业教育培训的公共平台作用,与企业自行培养紧密结合,是产业区必须着力培育的功能。

3.人力资源业务服务功能

产业区需要提供人力资源业务服务的功能,才能满足现代企业尤其是国际跨国公司的需要,其原因在于他们更倾向于选择管理外包的形式。使公司专注于其主要的经营业务。同时,从后福特制生产模式可以发现,人力资源外包是一种战略性业务活动。通过外包活动,可以让专业公司与企业共同工作而形成一种有力的竞争手段。

根据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趋势,从临时人员配备、工资发放、人员培训、福利管理、人员招聘等职能均出现了外包的形态。根据国内产业区的抽样调查,3 /4 的外商投资企业外包了至少一项人力资源职能活动。产业区应该提供面向企业的人力业务服务功能,作为人力资源服务的必需功能。

4.人力资源经营管理功能

产业区管理机构作为政府派出的管理机构,还承担着宏观人力资源经营管理的职能,包括:监测与预测、战略规划、社会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维护和规范人力资源市场秩序、社会人力资源的保障与保护、政策法规的策划制订及监督实施、人才劳务、人才输出等功能。

二、产业区创新体系中人力资源服务功能的应用

(一)产业区人力资源服务功能的实证研究

1.知识交互功能与管理功能的应用

(1)中关村人力资源服务

中关村人力资源服务功能重点从管理功能入手,特色在于知识交互功能具体的塑造。其管理功能的具体举措包括:

* 建立专业化的宏观人力资源管理机构;

* 构建现代、科学的人事行政管理和宏观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 建立人力资源管理和人才中介服务机构行业管理协会;

* 建立和完善执业资格制度;

* 整理和理顺有关人力资源的政策和法规。

中关村根据产业定位,推出了“中关村英才计划”,吸引留学人员到园区创业或以各种形式为园区服务;大力培养各种高级人才;推进高新技术企业的产权激励试点工作,扩大园区企业社会保险的覆盖率,建立“住房合作社”,开办双语学校,使创业者、投资者和企业员工安居乐业;积极吸引社会力量和境内外优质教育资源来园区合作办学或提供教育服务,建设“中关村- CADENCE软件技术培训中心”和园区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建设;加强高校及科研院所与企业的人力资源互动,搭建全方位的人力资源信息系统;大力发展中介机构,优化配套环境,完善人力资源的配置机制。

实际上,在产业的创新体系中,中关村的人力资源服务功能中较成功的地方在于推动并引导形成的知识互动平台。在中关村硬件建设的同时,一种中关村独有的“Club文化”正悄然兴起。Club文化是造就产业区氛围的重要载体,为产业之间传递隐含经验型知识提供了一个很现实的平台,体现出中关村人力资源特有的服务功能。

(2)上海市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人力资源服务功能

作为高新技术产业区,漕河泾开发区注重政策开发与人力资源管理功能的开发,通过汇集政府、企业、大学与科研院所的各类专业人员,使相关组织、要素之间相互支撑,紧密联系,园区各要素系统地、综合地发生作用,为各类组织的发展搭建活动舞台,更为解决就业,发展本地经济发挥重要作用。

漕河泾开发区通过政策推动,形成研究能力较强的大学/研究院所群,吸引各类专业人员 4 万多名,对应联系的高校在校生 33.16 万人,中等学校在校生 78.92 万人。开发区与国家实验室、研发中心建立联盟关系。鼓励跨国公司、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国内大企业集团设立研发机构,鼓励引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具有R&D功能的高技术项目,积聚和培养高科技复合型研发人才。笔者认为,漕河泾开发区利用政策整合的作用,更多地体现人力资源的宏观管理功能。

2.人力资源业务服务功能的应用

经济发展活跃的昆山经济开发区,较好地体现了人力资源业务服务的功能,其管委会下设人力资源服务公司与劳务输出公司,初步实现了企业所需的外包人力资源服务的功能。包括:

* 人才招聘。提供专业的人力资源中介服务。

* 职业介绍。成立职业介绍中心,为用人单位和求职者提供双向选择。

* 人事代理。为区内企业提供各项人事工作服务。

* 劳务输出。包括劳务输出服务与实习生服务,劳务输出服务分为短期与长期用工服务。

笔者认为,能够系统地为产业区内的企业提供各项人力资源业务服务,有助于形成活跃的人力资源市场,昆山经济开发区很好地实践了人力资源专业服务的功能,为进一步探索提供了良好的实证。

三、产业区创新体系中人力资源服务功能的系统设计

(一)产业区人力资源服务功能综合平台设计

根据产业区的总体发展战略,人力资源服务功能的开发被列为重点项目。

1.产业区人力资源功能链系统设计

从人力资源功能的系统性出发,需要完成“集聚—开发—配置—经营管理”的过程,对应于本文前面所概括的人力资源服务功能,创新体系中的人才集聚需要具备知识交互的功能,笔者将其定义为功能链的起点;人力资源开发功能则是从人力资源增量的角度提出的功能;人力资源的配置则通过本文所论述的人力资源专业服务功能体现出来;人力资源的经营管理功能是从人力资源的发展性角度提出的宏观区域性发展的功能。

2.产业区人力资源服务功能平台设计

产业区设立“人力资源服务中心”平台,赋予功能与相应的内涵,包括:

知识交互功能设计

图表 3 人力资源管理功能链系统设计图示

作为知识交互的平台,人力资源服务中心可以提供信息交互的场所与活动,设计采取的形式包括:

* 各类专业谈话会、专业研究会、科学技术交流会、产品洽谈会、专业学会;

* 各类协会、企业家俱乐部;

* 专业推进会、协议会等。

1)人力资源开发功能设计

图表 4 产业区培训模式设计图示

在产业区的教育体系中,着力实现“产学研一体化”,设计引进:

* 产业培训机构;

* 大学专业或专业研究所;

* 大学二级学院或大学分校。

在以上机构引入过程中,紧密贴近已入驻的上海大众、沪东重机等企业的需求,以职业技术培训为主体。教育培训融入生产过程,为企业的“订单式”人才培养及选才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科研机构成果的快速转化也将更为快捷。不采用教育机构数量累积的发展方式,而是创建集聚资源的平台,有选择地吸收国内外职业培训中心、二级学院与科研机构入驻,融入生产活动,实现集群式发展,探索试验生产、教学、研究,致力于科技、教育、经济良性互动。

2)人力资源专业服务功能设计

根据跨国公司人力资源外包服务的需要,以及国内人力资源管理政策性强等特点,兼顾产业集群创新发展以及成本领先等战略需要,通过产业区“人力资源服务中心”的服务,对人力资源专业服务功能设计如下体系:

* 人力资源外包服务包括:企业招聘、雇员租赁、企业人员重置、专项培训、继任计划与组织发展、人员薪酬福利管理、工资发放、员工援助计划、国际外派人员管理等;

* 人力资源专项服务包括:国际猎头、管理咨询、心理测评、岗位培训、大学生就业服务、人才中介、专业政策咨询、职业指导、劳务输入输出等;

* 人力资源代理服务包括:人才派遣、人事代理、人事档案管理、社会保障代理、出国政审代理等。

3)人力资源管理与经营功能设计

对于产业区的人力资源宏观管理与经营,在借鉴中关村等产业区的经验基础上,设计如下功能内容:

* 人力资源管理包括:人力资源战略规划、人力资源政策研发、人力资源市场秩序的维护、人力资源服务标准开发制订、人力资源运行监测等;

* 人力资源经营包括:外劳力引进服务、人才市场运作、人力资源输出等。

综合以上四个方面功能,对产业区人力资源平台式服务系统描述如图 5所示:

图表 5 产业区人力资源服务功能平台系统设计

(二)产业区人力资源服务功能模式探讨

1.产业区人力资源服务功能平台角色定位与职能

1)全方位的综合人力资源服务供应商

* 建立和维护良好的客户关系;

* 掌握客户的人力资源需求;

* 提供全方位的人力资源服务。

2)人力资源单项服务供应商的管理者

* 建立和维护人力资源服务供应链;

* 将人力资源综合需求分解为单项需求,并向各供应商下发订单;

* 追踪和审核订单的完成情况,对供应商的服务水平定期评估。

3)人力资源综合管理平台维护

* 客户数据的更新和维护;

* 职位标准数据的更新、维护和管理;

* 人才库的更新、维护和管理。

2.产业区人力资源服务功能模式

图表 6 产业区人力资源服务功能模式

参考文献:

1.克鲁格曼:《流行的国际主义》,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0 年版。

2.诺顿:《经济圈—中国大陆、香港、台湾的经济与科技》,新华出版社1999 年版。

3.熊彼德:《经济发展理论》,商务印书馆 1990 年版。

4.仇保兴:《小企业集群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9 年版。

5.王缉慈:《现代工业地理学》,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4 年版。

6.王缉慈:《区域创新环境及其网络理论》,载《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1996 年 10 月 24 日。

7.张维安、潘美玲:《弹性生产与协力网络——协力厂观点的个案研究》,载《东亚经济组织及网络变迁研讨会》,1997 年。

8.王立平:《中关村人力资源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3 年版。

9.丛林:《技术进步与区域经济发展》,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

10.李建军:《产学创新的平台》,江西高校出版社 2002 年版。

本文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区域经济系博士研究生 Yb9PcBeo+eUTebelYlU470qAenagZStFdaY+vNOvj8Aw0RXxtDSHrbpQXLTncr25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