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赴哈佛大学培训的收获与思考

作者在哈佛大学培训结业典礼上

根据省委组织部和省委教育工委的统一安排,我随省“高等教育管理与创新培训项目”一行 21 名同志,于 2010 年 12 月 2 日至 12 月 23 日赴美国哈佛大学进行短期培训学习。21 天的学习时间紧凑有序,先后听了 14 位教授的专题讲座,内容涉及美国高等教育的历史、体制及经验总结,课题新颖,内容充实。除在哈佛的课程学习外,还先后考察、访问了不同类型的 10 所大学,所见所闻,所学所悟,收获颇多,感想颇丰。亲历世界一流大学,再次感受美国高等教育理念和模式,总有些许值得记录和回味的随想浮于脑海,挥之不去……

一、高等教育发展要注重规划

在这次哈佛培训中,所到之处,所听之言,最多的就是“使命”、“战略”、“策略”等词汇,观其实质,其实类似于我们讲的高等教育的规划问题。由此可见,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划是基础。

美国人所讲的“使命”,实际上类似我们讲的发展目标,即“办什么样的大学?”、“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根本问题。哈佛大学强调自己的使命是“培养美国未来的领导者和世界公民。”中美社会制度不同,目标必然会有差异,但对确立目标重要性的认识,却又是殊途同归。美国人所讲的“战略”、“策略”,则类似于我们规划学校的定位、指导思想和办学理念。

美国大学林立,类别划分更多更细,但却定位准确。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明确目标,突出办学特色。这种定位和特色并不因规模大小而改变,却随办学历史而历久弥坚。由此可见,在美国高等教育遵循的是社会需求、人才培养至上理念指导。高等教育的发展不是简单的规模扩张,而必须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在办出特色上下功夫。高等教育在走内涵发展之路的同时,必须统筹规划,要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学校首先要合理定位,克服同质化倾向,形成独具特色的办学理念和风格。政府在管理中,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学校要同样重视,鼓励支持各类学校办出水平、办出特色、办出风格、争创一流。

二、高等学校要勇于创新

美国大学在自身发展过程中,非常强调创新。哈佛的校训“与柏拉图为友,与亚里士多德为友,更要与真理为友”就体现出对真理与创新的追求。哈佛三百多年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创新的发展史。哈佛能够历久常新,与时俱进,坚持创新是其秘诀所在。哈佛所秉承和推崇的创新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一)创新教学理念

初建时期的哈佛学院,其规模只相当于旧中国乡间的一所村塾,如今已发展成为规模宏大、设备先进、成就卓越、影响深远的全美学府之首。事实证明了新陈代谢、除旧创新是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哈佛从仿效英、德到独创新制,由只开设固定课程到采取自由选修制、集中和分配制、通识教育制,以致形成以通识教育为基础、以集中与分配为指导的自由选修制等等,无一不是创新教学理念的结果,时至今日仍未止步。由此可见,“创新”是一所高校欣欣向荣的生命力所在。

(二)坚持质量并重

哈佛在自身发展中始终坚持质与量并重的理念,始终保持教育的高质量。除了指导思想明确以外,一是充实和完善设备,学校的教学设施、实验室、图书馆、博物馆等等都是一流的;二是重视人的素质,教师要严选,学生要精挑。正是由于教师阵容强,学生起点高,再加上物资设备等其他条件,才保证了哈佛有相当高的教育质量。在美国以致全世界的高等学校中名列前茅。

(三)注重教研结合

世界上著名的高等学校,大都是教学研究型学校,哈佛是其中的佼佼者。事实表明,教师水平再高,也需不断的知识更新,通过科研提高教师素质,是哈佛的经验。哈佛的教师都有科研任务,高年级学生也在学习的同时,从事一定的科研工作。哈佛图书馆、博物馆,既是为教学、科研服务的机构,本身也从事教学和科研。哈佛大学做到了教学、科研结合,两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四)强化内外协作

哈佛大学内部各单位息息相通,学生可以交叉注册、跨系跨学科进行学习,哈佛又同麻省理工学院等名牌大学和有社会影响力的企业、科研机构通力合作。内外协作,使得哈佛大学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人力、物力、资源,扬长避短,发挥最佳的效益。

正是由于哈佛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始终坚持创新,才使学校始终保持了强大的生机与活力,在美国以致全世界的高等学校中名列前茅。

三、教育要与产业结合,大学要为社会服务

美国的高等教育非常注重社会服务,强调学校与企业和社会的融合。在谈到服务社会问题时,马萨诸塞州立大学校长JackWilson教授谈到他的研究成果时指出:“大学是区域经济增长的动力。在过去 50 年间,环球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在大学。但这并不是绝对的,只有开放、创新的大学才能实现”。他列举出美国不同地区为区域经济发展作出贡献的大学校名,并总结出其成功的因素如下:

政府因素: 大学因素:

企业文化  强大领导力

资本增长  清晰的使命

人力资源  培育企业文化

技术文化  经济因素的收集

生活质量  创新与研究成果转化

种子基金  凝聚力

孵化基地  组织安排

由此他指出“科学与技术的创新,提出了创新型文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一个好的创新生态环境必定不是单一的而是综合的,是社会的、文化的和人才的综合。最根本的是政府和大学都要有企业家的创新精神。高等教育对区域经济的发展不是被动的,而应该是催化剂作用。”他特别强调“学校不在大小,小鱼有更好的机会。为了成功,我们需要创新模式”。这一观点,对我很有启发,由此想到我们陕西“教育大省,经济滞后”的现象,高校应积极适应新形势发展,主动投身区域经济发展之中,并在中做出贡献,以此成就学校。高等学校应该在“创新与成果转化”上下功夫,在“培育企业文化”上用气力;而对于政府来讲,在“种子基金”和“孵化基地”方面的欠缺,恐怕正是我们的短腿。

西安音乐学院是我省规模最小的高校,既不直接产出生产力,也没有物质层面的经济成效,但作为西部地区唯一的独立设置的音乐艺术院校,特色鲜明。应该更好地融入区域社会文化发展中。通过高素质艺术类人才的培养,为我省和区域社会文化发展提供智力和人才支持;通过艺术创作和艺术表演,反映火热的生活和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普及高雅艺术,引领社会文化,为人民群众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文化产品;通过艺术实践与社会服务,为我省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文化建设贡献一己之力。从高校自身创新角度看,走“特色发展、高地建设、国际视野”的内涵式发展之路,打西部牌,唱陕西戏,应是最佳选择。我们期待着政府和社会更多的使命和任务。

四、高等教育改革要突破体制瓶颈

此次培训让我感觉到,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联邦政府和州政府的教育部门并未起核心作用,而区域性的评估委员会、认证委员会以及卡内基基金会却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这些委员会既不是政府组织,也不是盈利机构,其使命为“扩大教育的机会和资源”。委员会不参与学校的管理,而是提供信息、资源、咨询、培训,使公共办学资源得以有效共享。通过评估和认证是高校保证质量的必经过程,评估认证标准是委员会自定的,也是非强迫性但又具权威性的。通过这种评估认证体系,确保高等学校的教育质量,实现高等学校的自我完善、自我约束、自我发展。

中美两国社会制度不同,我们当然不能照抄照搬这一体制,但从管理的角度看,有值得借鉴之处。我们现行体制下政府对高校统得过多,管得过死,实际是不利学校发展的。以哈佛大学为例:在该校 14000 余名教职员工中,教授2000 余名,仅有约三分之一的人是获得“终身教授”资格的,其余多为“签约教授”、“任课教授”,即“合同制”。还有更多的职工则是“合同制”或“半日制”,有点类似于我们的“人事代理”与“临时工”。这种体制不仅仅是节约了办学成本,而且在教职工中始终保持着竞争机制,从而使学校保持生机和活力。再以音乐学院为例,4000 余名学生,教职工编制仅有 380 名。为保证正常运转,不得不大量聘用临时人员,为保证教学一线,不得不将学生政工干部队伍实行“人事代理”。而两种体制又无法转换,导致队伍青黄不接,管理缺少活力。

我感到,在不改变现行体制的情况下,政府对高等学校的管理,因该探索实行宏观调控管理,政府管方向、管规划、管编制、管调控,微观管理权应下放给学校,实行真正意义上的高校独立自主办学。管理过多过细,只会导致效能低下,权利寻租和责任失衡。所以,应该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转变政府教育管理职能。政府对高等教育的管理行使统筹规划、政策引导、行业准入、资金投入、评估认证、信息服务等方面的职责,改变直接管理学校的单一模式,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干预,更多地运用法规、政策、标准、公共财政等手段引导和管理高校。依法保障学校独立自主办学,保证校长依法行使法人权利。使高校真正做到依法自主开展教学科研活动,自主调整学科专业设置,自主管理使用人才,自主进行内部管理。

五、学校内部管理改革要在机制上下工夫

考察美国的高等学校,无论是公立还是私立,在其内部运行管理中,实行的是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因此非常强调董事会、校长和教职工三者之间的良好合作。对于公立大学而言,其董事会由州长任命,而私立大学的董事会一般由出资人任命。董事会人数依学校规模大小而异,一般 11 人,在私立大学中有多达 30 人的。成员包括社区代表、企业代表、教授代表和学生代表。董事会决定校长人选并任命校长,但不参与学校内部事务的管理,也不享受学校任何待遇。校长决定副校长及院系负责人选并任命,直接管理学校事务。校长向董事会负责并报告工作,接受董事会的监督。教职工对学校事务的参与和表达,则主要通过名目繁多的委员会来行使,其中由具有“终身教授”资格的教授委员会对学校事务有更大的发言权,此所谓美国式“教授治校”。这种管理模式使得董事会、校长与教职工之间形成一种“利益共同体”,既相互协调、适应和支持,又相互监督、制约和影响,从而形成一种高效率、有活力的管理运行机制。

我国高校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除了领导班子由上级党委考察任命外,学校内部运行大致有以下四种权利:党委的干部管理权;校长的行政指挥权;教授们通过学术、学位委员会体现的学术决定权;教职工通过教代会、工会体现的民主参与权。这四种权利之间相互的协调、支持与配合的程度,决定着学校的运行机制和学校的发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提出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推进学校民主管理,这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为此,应该积极推动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公办高校要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充分发挥高校党组织在学校工作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健全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健全议事规则,实行科学决策;在此基础上,建立健全学术委员会、教代会、工会、学代会参与学校民主管理和监督的制度。其次,探索建立高等学校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培育和形成中国特色的高等学校内部管理运行机制。

高水平的大学不在高楼大厦,不在于表面浮华张扬,而在于有崇高的办学使命和勇于担当的社会责任感;有追求真理、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有学术自由和管理民主的理念;还在于高素质的师资队伍、高水平的教学科研能力和合理完善的行政管理机制。而这正是我们对照哈佛等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所在,也是所应努力之处。

2010 年 12 月 25 日 SfCrOjow6O84dFzbLDDx8tFc+ALMLdHDjLLXgamTgdyv/eO6mGdb2QcXOh/nO+N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