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五、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原则

1.坚持科学性与通俗性统一的原则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是其大众化的前提,广大人民群众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时刻不能离开科学理论的指引;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之为科学理论的重要基础,因为科学理论不被群众掌握,就无法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就无法发挥其作用。马克思有一句名言: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深刻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这正是理论的科学性所在。马克思主义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来解释人类历史的发展变化,把生产力作为推动社会前进最活跃、最革命、最根本的力量,科学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为人类进步、社会发展指明了正确方向。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为中国历史和人民所选择,成为始终高擎的前进旗帜,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并且是开放的、发展的、与时俱进的科学。这已为 100 多年来全球波澜壮阔的社会实践所证明。理论的科学性是大众化的前提条件,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以科学性为引领。毛泽东在总结历史经验时曾经指出:“共产党不靠吓人吃饭,而是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真理吃饭,靠实事求是吃饭,靠科学吃饭。”邓小平也说:“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的,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它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从规律的意义上加深理解、进行宣传,始终注意保持理论的科学性。在当代条件下,人们的科学文化水平普遍提高,人民群众已不是目不识丁的旧社会的群众。我们的理论教育如果还是用浅显的东西来应付群众,那是不能得到群众的认同的。现在的群众对接受一定的道理也会有自己的思考和选择,如果我们对马克思主义讲不出深刻一点的道理来,是难以说服群众的。近些年来,在思想理论教育方面已经有一个很明显的趋势,就是教育主体的学者化。与传统的以干部身份出现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相比,人民群众更相信学者或有学者背景的人,让他们出现在各种传媒中解答一些热点难点问题,就会受到群众的欢迎,并具有很大的说服力。当前,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的启动,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或研究院的建立,大批的专家学者对马克思主义作出的学理性或政策性的深入研究,初步形成了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从总体上加大了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研究,提供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科学支撑。

理论往往是抽象深奥的,只有通俗易懂才易于为广大群众所理解和掌握,通俗化是大众化的实现途径。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理,是一个完整严密的理论体系。这种理论体系要掌握群众、教育人民,必须通过通俗化的转化过程。列宁直接用一个公式,简洁而直观地强调了通俗化的重要性:“最高限度的马克思主义=最高限度的通俗化。” 邓小平也说:“我们讲了一辈子马克思主义,其实马克思主义并不玄奥。马克思主义是很朴实的东西,很朴实的道理。”通俗化要求用大众通俗易懂的语言和喜闻乐见的形式,表达与大众相关的道理,表述理论内容的语言不但要准确,而且要简洁明了,轻松而不失严谨,诙谐而富有哲理,深入浅出又发人深省,避免全是教科书式的、死板生硬的说教。这有利于增强理论的吸引力,有利于广大人民群众喜爱理论、接受理论和掌握理论。

当前,推动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要在以通俗易懂的方式传播马克思主义时,讲清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讲清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讲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来龙去脉、基本内容和精神实质,讲清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核心的中共领导集体为创立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贡献,讲清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现实价值。同时还要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一些重大问题的深化认识:这一理论体系是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我们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所取得的理论创新成果,是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唯一正确的理论;这一理论体系围绕探索和回答三大基本问题展开,深化和丰富了对三大规律的认识,是内涵丰富、思想深刻、系统科学的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以新的思想、观点继承、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推进改革开放,准确把握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加强党的建设;这一理论体系的本质是科学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表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共产党人事业的普遍性、共同性的表现,“中国特色”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新成果的具体表现形式,是矛盾的特殊性的表现。

当然,通俗化的同时要避免庸俗化。通俗不等于庸俗。大众化离不开通俗易懂,但通俗易懂不是庸俗化,而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基本立场、观点、方法的科学精神的前提下,将其转化为群众的生活语言,既简明、扼要,又易记;将其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表现出来,使马克思主义科学精神,贴近群众生活和实践,从而逐渐内化为群众的观念、意识、素养。可见,真正的通俗化,绝不会导致庸俗化。因此,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的基础上推进,不能以大众化为名而降低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避免在大众化过程中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庸俗化。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是一个系统的科学理论体系,要将其逐步实现由“精英化”向“平民化”的转化,首要的就是将理论进行从抽象到具体的转变,通过对材料进行选择、加工,创造出为人民群众所熟悉的形式。也就是说,大众化离不开通俗化。但是必须明确,通俗化不等同于庸俗化。如果理论的内容和形式都脱离了人民群众,那么结局必然是上演一幕没有观众的空剧。当前,我们在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必须牢固树立实事求是的优良作风,不断反对教条、突破陈规,以避免大众化过程中把理论庸俗化,导致断章取义或教条式理解。

2.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马克思主义不是经院哲学式的概念演绎,它来源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是广大人民群众伟大实践的理论结晶;它又为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提供科学指导,是引领人民群众伟大实践的科学指南。马克思主义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特色。大众化在本质上是一个实践范畴,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最本质的诉求。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现的程度,取决于人民群众把它应用于实践的广度和深度,取决于理论联系实际的程度。所谓理论联系实际,就是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联系国际国内的情况,联系社会生产生活的实际,去观察、分析和处理问题。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就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与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马克思主义是被实践证明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科学真理,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它没有也不可能为各个国家的具体实践提供现成的答案。各个国家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该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使之民族化、时代化,才能发挥科学真理的巨大指导作用。中国共产党在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坚持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自觉把思想认识从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不断解放思想,不断创新实践和理论,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从而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焕发出勃勃生机,展示了强大的生命力。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就把马克思主义科学精神与广大群众的生产和生活具体实践相结合。为此,要把大众化普及、教育与广大群众关注的难点、焦点问题,与广大群众自身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要把马克思主义深刻的道理寓于广大群众日常工作、生活的经验、感悟之中,使之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避免空话、套话。

当前,世界范围内的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需要对马克思的主义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做出符合历史唯物主义和社会发展规律的解释;面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特别是一些新矛盾、新困难,需要进行实事求是的、有说服力的理论回答;面对社会不同层面特别是广大人民群众对现实问题的不解和困惑,需要进行有的放矢、通俗易懂的社会宣传;还要关注和改善民生,经常深入群众、深入基层,把理论与群众的实际问题和困难联系起来,让群众从内心感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就在他们身边、能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在争取群众信任中宣传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要防止和反对教条主义的态度。教条主义,就是本本主义,简单地、机械地套用“本本”和字句。这种态度,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个别词句和具体论断当做一成不变的教条,看起来好像很“坚持”,实际上却背离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质,只会窒息马克思主义甚至误党误国。一些曾经执政的共产党为我们提供了深刻教训。在相当长时期中,这些国家共产党内思想僵化,教条主义盛行,理论创新滞后,提出的某些“新观点”,往往偏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或者囿于成见和教条没有新突破,党的理论不能对实践提供新指导,对党员和群众越来越缺少吸引力,结果导致政权丧失,国家解体。这些教训告诉我们,不发展马克思主义、不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统一思想、指导实践是不行的。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还要防止和反对形式主义和实用主义态度。形式主义只做表面文章,搞花架子,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只停留在一知半解的水平;实用主义则容易断章取义,为我所用,往往给马克思主义附加一些不正确的东西,从而肢解马克思主义。形式主义和实用主义态度都背离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质,是错误的,有害的。

3.坚持一元化与多样化统一的原则

在人类历史上,古今中外,任何国家和社会,不管社会形态多么不同,社会思想多么复杂多样,但在意识形态领域,占主导地位的思想总是统治阶级的思想,或者说指导思想总是一元的。中国封建社会中长期以儒家思想为主导意识形态,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就是要确立儒家正统思想的独尊地位。欧洲中世纪,天主教、基督教思想处于统治地位,任何“异端邪说”都受到排斥甚至制裁。近代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标榜自由、平等和天赋人权等,但以个人主义为主要内容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始终是资本主义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在当今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虽然各种思想多种多样,但是任何主张改变私有制、改变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思想,都会受到攻击和限制,更不允许其占主导地位,不可能成为主流意识形态。

在社会主义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居于主导地位,反映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规律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要求。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和灵魂,引领着整个社会思想。历史和现实都表明,只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革命和建设事业才能胜利;反之,如果放弃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搞指导思想的多元化,不仅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大厦会倾覆,而且必将导致整个社会的思想混乱和政局动荡,国家不知何去何从,人民将失去前进的方向,给社会主义事业带来深重的灾难。苏共已从反面给我们上了深刻的一课。1991 年 7 月,当时的苏联共产党召开中央全会,做出了一个举世震惊的决定:取消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实行指导思想多元化。就在苏共这次中央全会一个多月后,这个执政 70 多年的大党瞬间土崩瓦解,并导致民族分裂、国家解体。

有人认为,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一元指导地位,会阻碍人们的创新精神,造成社会思想的单调和窒息。这种担心是完全多余的。坚持指导思想的一元化,反对多元化,并不是用一元化代替多样化,否定社会思想文化的多样化。其实,指导思想的一元化与思想文化的多样化不是互相排斥,而是相互补充的。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一元指导地位,不会妨碍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和发展。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是说哲学社会科学简单照搬马克思主义的现存结论,用马克思主义代替具体科学的研究;而是强调要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分析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我们之所以信奉和尊崇马克思主义,是因为它是被实践证明了的科学真理。正如毛泽东所说:“我们说马克思主义是对的,绝不是因为马克思这个人是什么‘先哲’,而是因为他的理论,在我们的实践中,在我们的斗争中,证明了是对的。”马克思主义既是我国近现代以来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和发展最伟大的成果,也是指导哲学社会科学进一步繁荣和发展最正确的向导。五四运动以来,我国现代哲学社会科学正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才获得一系列重大发展。即使在西方,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影响力也有相当的认同,一些著名学派也不讳言自己的学说接受过马克思主义的影响。迄今为止,没有什么别的理论,能比马克思主义更能为哲学社会科学提供更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只有马克思主义能与时俱进地不断打开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的广阔视野,不断为其注入新的生机活力,促进其发展。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一元指导地位,不会影响“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方针的贯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指各种学术流派、艺术流派都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坚持“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社会主义文化应当允许有不同的学说和派别。一方面,如果不允许“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就会声音单调、观念僵化、思想停滞。这样的文化是不可能有吸引力和生命力的,也绝不是社会主义所需要的。另一方面,如果各种流派和学说没有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指导,势必出现良莠不分、思想混乱的局面。这样必然害党害国害人,也绝不是社会主义所需要的。因此,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既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又要坚持“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可以更好地把握正确方向、开阔视野、深入研究,更好地为人民、为社会服务。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一元指导地位,不会阻碍对其他优秀文化成果的吸收和借鉴。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包容性很强的思想体系,同时也是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它十分善于吸取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正是在批评吸取德国古典哲学的合理内核、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空想社会主义的思想成果,马克思主义才得以创立;马克思主义正是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吸取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优秀成果,才形成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使它既能海纳百川、博采众长,又能扎根实践、坚持根本。因此,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仅不会阻碍对其他优秀思想文化成果的吸收和借鉴,反而会使我们以更加科学的态度辨真伪,以更加包容的胸怀,吸取精华、弃其糟粕,更好地吸取人类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促进我国文化的发展。

4.坚持层次性原则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体现尊重差异的层次性。这是因为:第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所面对的“大众”,是指广大人民群众,包括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不同社会阶层、社会群体。因其在社会地位、文化程度、知识结构、职业特点、生活状况、年龄、兴趣等方面的差别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差异,及其分布城市、农村、机关、学校、厂矿企业等不同的领域,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态度必然是千差万别、极其复杂的。而且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和深层次矛盾逐步暴露,随着社会利益群体的多样化和人们生活方式、价值趋向的多样化,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和矛盾必然极其繁多而复杂。正是这种复杂性决定着在人民群众中学习、宣传马克思主义时,必须加强领导,精心安排,按系统、分层次、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第二,坚持马克思主义价值导向的一元性,允许人们以合乎自身生活特点的方式去实现社会普遍的价值要求,即价值目标上的一元化和价值实现方式上的多样化相统一。马克思主义价值导向是一个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总体价值目标为内容的,同时又体现为不同方面、不同层次的价值要求的系统,如物质生活的共同富裕、道德生活的集体主义、政治生活的民主集中制等,它们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总的价值在不同生活领域的具体表现。对于这些价值要求,应当尊重人们实现方式的多样性和实现程度的多层次性。

人们对观念性或精神性内容的需求不仅有层次上的差别,更有规律性的共同点。只要我们掌握了这些特征和规律,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的宣传和普及的目的才能真正达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目标就是实现大众的思想整合,这就要在一元的价值导向与多样的价值取向上保持平衡,建立在思想观念多样性基础上的马克思主义一元指导地位。把“层次性”作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原则,不仅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还强调了以人为本的立场。

坚持层次性原则,就要在马克思主义教育、宣传中,对“大众”进行群体、层次等划分,区别不同的对象,提供适合不同对象群体的、多种类的普及化、大众化形式和内容。为此,要对接受对象进行层次上的细化,特别要注意文化程度方面的不同需求,因为大众化普及教育在很大程度上与文化程度有着更直接的关系。如要有适应党政干部、青年学生、普通大众等不同层次的普及内容和方式;在广大人民群众中的宣讲与在知识分子中的宣讲在方法论要有所不同;在城市人群中的宣讲要和在广大农村群众中的宣讲有所不同;教育内容和方式,既可以以大众哲学这类学科性的面目出现,也可以以广大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性的面目出现;既可以有知名专家写成的通俗读物,也可以有对马克思主义深感兴趣、有丰富的实际和领导经验的人写成的随感、心得等读物。要重视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多角度、多层面展现在广大人民群众面前。

5.坚持长期性原则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项长期、复杂艰巨的工程。工程的对象是“大众”,即全社会的绝大多数人口,我国有十几亿人口。他们不仅分布范围广,包括城市、农村、机关、学校、厂矿企业等;而且结构复杂,有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不同社会阶层、社会群体。工程内容是博大精深又不断丰富发展的科学理论,在规模如此庞大的人民群众中学习、传播、普及、运用,并使之逐步规范化、自觉化,必然是一个漫长的、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任何急于求成、短期化行为都是不可取的,必须作好持久战的思想准备。工程还具有艰巨性。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告诉我们。工人运动内部是不能自发地产生马克思主义的,必须进行灌输、教育、启发、引导。同样,中国人民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活动中,其本身也不会自发地产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程,在人民群众中传播、普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首要的最为关键的是加强灌输和教育,而这个灌输、教育的过程往往是充满先进与落后、正确与错误的激烈思想斗争的过程,往往是破旧立新、化解矛盾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付之以大量的艰苦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 M1Sl6Om5KESopQi+ULyYZ46jebngw+RSCgQtzJjlk9yB3TlugVaG0RjRFnm8EcU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