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大意义

马克思主义是世界无产阶级锐利的思想武器,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理论基础。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事关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的重大使命,具有重大意义。

1.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要求

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要求。马克思主义从来就不是书斋里的学问,而是人民群众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马克思恩格斯创立自己的学说,不是为“理论”而“理论”,为“思辨”而“思辨”,不同于以往关注的认识世界、了解世界的一般认知理论,而是在认识世界基础上更加注重改造世界,是为发动群众、教育群众、武装群众,以完成历史赋予的伟大使命。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品质集中表达于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所言:“哲学家们只是以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显而易见,马克思主义的使命不仅是要能够科学地解释世界,还要能够合理和有效地改造世界,使现存世界革命化。正是这种实践性决定了马克思主义从来就不是“世界之外”的遐想,而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为此,马克思主义必须自觉地投身于实践,并在实践中实现、检验、丰富和发展自身,这是马克思主义始终成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始终保持强大生命力的根本原因。

马克思主义特有的实践品质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取向。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广大人民群众的实践与智慧,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最重要的力量。马克思主义只有被广大人民群众所理解、所掌握,才能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在实践中发挥应有的作用。正如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所指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就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恩格斯曾多次批评那些侨居在美国的德国的“马克思主义者”根本不了解美国的国情,不研究美国的工人运动和具体需要,不了解实践和时代提出问题的重点、内容和形式在欧洲国家的体现不同于在美国的体现,“一点不懂得把他们的理论变成推动美国群众的杠杆”。列宁也认为:马克思主义“把伟大的认识工具给了人类,特别是给了工人阶级”。毛泽东也指出:“任何思想,如果没有客观存在的需要,如果不为人民群众所掌握,即使是最好的东西,即使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也是不起作用的。”“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作为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改造世界的锐利思想武器的马克思主义,需要自己的物质力量即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同样,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也需要马克思主义。

如果理论不能为广大群众所接受、所掌握,再好的理论也只能是空中楼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理只有为群众所掌握,才能显示无穷的力量。马克思主义只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为中国人民理解和掌握,才能发挥对中国实践的巨大指导作用,从而在中国大地展现真理的光芒。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立足于新的实践和发展,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新境界的产物,是指导当代中国发展、指导当代中国人民实践的锐利思想武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需要广大人民群众这种“物质力量”,同样,广大人民群众也需要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这种“精神武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亿万人民群众的事业,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我们党提出的各项任务,都要依靠人民群众的艰苦努力来完成的。人民群众对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的认识和了解程度,不仅关系当前各项任务的顺利完成,而且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长远发展。只有在科学理论指导下,我们的事业才能健康发展;也只有当这种科学理论被广大人民群众真正地理解和掌握,并转化为投身改革建设的内在动力时,我们的宏伟目标才能够顺利实现。

总之,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告诉我们,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成为放之四海皆准的真理,就在于它善于通过“从群众中来”,将所吸取的群众思想和实践智慧,凝炼和升华为指导人类认识主观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规律的方法论,再更具亲和力、感染力地“到群众中去”武装头脑,指导实践。而真理不会不胫而走,特别是对于马克思主义这一非常深刻、高度抽象的革命学说,必须要经历一个大众化的宣传普及工作,才能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可见,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践,符合其本质要义,有利于让高深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走下神秘殿堂,返璞归真,可以使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社会转型期,亲切地走进和融入大众的寻常生活、贴近和指导大众的日常实践,从而潜移默化为大众实践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武器、思维向导、价值核心,不断统一大众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思想和决心、凝聚大众投身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智慧和力量。

2.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使全国人民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迫切需要

我们为什么要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道理其实并不复杂。就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是被 100 多年来世界历史的发展,特别是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反复证明了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它一经产生,就具有磁石般的吸引力,“远在德国和欧洲境界以外,在世界的一切文明语言中都找到了拥护者”。在人类思想史上,至今还没有哪一种理论能够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人类的思想、文化、社会发展做出如此巨大的影响。不管社会主义运动遭受怎样严重的挫折,不管敌对势力如何反对它,都无法改变这一事实。即使在西方,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影响力也有相当的认同,许多有识之士仍坚持认为马克思主义是解决资本主义社会弊端的一剂良药。系统论、控制论等一些著名学派的创始人也不讳言自己的学说接受过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一位法国学者说,没有马克思,没有对马克思的记忆,没有马克思的遗产,也就没有将来;不去阅读而且反复阅读和讨论马克思,将永远都是一个错误。近年来全球掀起一波又一波的“马克思热”;在世界“千年思想家”、“最伟大的哲学家”等评选活动中,马克思以高票位居榜首;2008 年,当国际金融危机肆虐全世界之时,马克思的鸿篇巨制《资本论》在欧洲销量成倍增长……这一切都表明,马克思主义得到世界上越来越多人的认同。

从 19 世纪中叶开始,中国进步的知识分子曾多次多方面地向西方学习。20 世纪初期,中国已经处于一个生死存亡的危急时刻。为拯救民族危亡,先进的中国人尝试过、寻觅过西方的各种思想武器,如改良主义、自由主义、社会达尔文主义、无政府主义、实用主义、基尔特社会主义、民主社会主义等等。这些思潮曾在我国不同的历史阶段出现过甚至流行过,但都成为匆匆的历史过客,因为它们都不能解决中国的问题。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理,为中国先进分子提供了救国救民的思想武器,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80 多年来,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紧密结合,指导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取得胜利,充分显示了马克思主义的巨大指导作用。从井冈山的“星星之火”,到天安门城楼的开国大典;从毛泽东思想引领下中国革命的胜利,到邓小平理论指导下中国迎来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春天,再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引领中国人民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无不展示着马克思主义的力量。毛泽东在总结历史经验时曾经指出:“共产党不靠吓人吃饭,而是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真理吃饭,靠实事求是吃饭,靠科学吃饭。”邓小平同志也说:“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的,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它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

回眸 20 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光芒给黑暗的中国带来光明,给贫穷落后的中国带来富强的希望,涌动改革春潮的中国注入强大活力。面向 21 世纪,我们必将在马克思主义指引下走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始终不渝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是历史的昭示,人民的选择,实践的呼唤,是我们永远不可动摇的坚定信念。

中国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历史和人民的正确选择。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新时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趋多样化。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的国际大背景下,中国社会正处在转型期,我国改革发展已进入攻坚阶段,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生活方式深刻变化。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上述多样化必然反映到人们的头脑中来,人们的思想活动具有了更多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人们的社会意识、社会价值观和人生观也呈现出日益多样化的趋势。其中正确的与错误的、先进的与落后的、主流的与非主流的思想观念相互交织,呈现出日益复杂的局面。一些人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信仰发生了急剧变化,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也在一定范围蔓延,在精神追求上出现了空虚和迷茫。从诗人梁小斌在 1979 年发出的《中国,我的钥匙丢了》的惊叹,到 20 世纪 90 年代理论界对“人文精神陷落”的理性觉醒,都证明了中国大众在信仰信念方面的匮乏与忧虑。随着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进入低潮,特别是多元文化以及西方文化的影响,一些人对什么是社会主义产生了误解,对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感到迷茫,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和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产生了动摇,甚至走向偏离;非马克思主义甚至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也在以新的形式和面目表现出来,并寻找机会与我们争夺思想文化阵地。即使是在党员、领导干部中,不信马列信鬼神的也不乏其人。有调查显示,20 世纪 80 年代出生人群的超自然信仰较高,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对星座、算命、宗教等封建迷信思想感兴趣。这一方面源于青少年对宗教和神灵世界的好奇,但更主要的是来自精神追求的空虚和迷茫。据《瞭望》记者于 2007 年在我国中西部的一份调查显示,在我国中西部部分农村地区,各种地下宗教、邪教力量和民间迷信活动正在快速扩张和“复兴”,一些地方农村兴起寺庙“修建热”和农民“信教热”,正在出现一种“信仰流失”。针对江苏、河北、河南、湖北、辽宁、西南山区、东南沿海农村等地的调查表明,农村地下宗教活动泛滥,封建迷信活动猖獗是当前一个带有倾向性的社会现象。

如此种种现象说明,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在现时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这对于我们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力量,坚持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会产生不可忽视的消极影响。当前,只有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广大人民群众中大力宣传、普及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宣传、普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才能做到以先进的、科学的理论武装和教育人民。只有这样,人民群众才能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大势,正确认识社会思想意识中的主流和支流,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中看清本质、明确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沿着正确方向胜利前进。

3.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继续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迫切需要

马克思主义是被实践证明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是中国革命建设的科学指南。迄今为止,还没有哪一种理论能比马克思主义,对人类的思想、文化、社会发展做出更科学的解释,对人类提供更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马克思主义既是一种科学的世界观,又是一种科学的方法论,它在指导人民群众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在积极改造着人们的主观世界。具体体现在:它指导人们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和认识世界,用科学的理论代替错误的思想观念,实现主观世界的完善和人的全面发展等。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仅是为了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更重要的是进一步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

理论在一个国家的发展程度,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现实需要的程度。当前,在世界范围内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各个方面都有许多复杂的事物需要认识,许多重大问题需要回答,许多未曾认识的领域需要开拓;新世纪新阶段,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的时期,我国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向前迈进面临许多新的挑战与机遇。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引导我们深刻认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把握世界形势变化的本质,不被历史长河中的旋涡和逆流所迷惑,不断增强辨别、抵制各种错误思潮侵袭的能力,提高解决建设和改革中各种实际问题的本领,真正把握和用好机遇、有效应对风险和挑战,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恩格斯曾说过,如果工人没有理论感,那么科学社会主义就绝不可能深入他们的血肉。人民群众的利益需要同人民群众的理论需要有着内在的联系。为了满足一定的利益需要,就要有一定的理论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利益需要与诉求,就要学习掌握科学的理论。马克思主义作为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深刻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提高人民群众理论素养的需要,更是实现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需要。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利于培育人民大众的理论兴趣、理论思维、理论素养、理论信仰,使人民大众形成学习自觉、信仰自觉、应用自觉,让马克思主义真正深入到人民大众的血肉之中,使广大人民群众能自觉地运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观察、分析和解决思想问题与实际问题,用正确且科学的理论代替错误的思想观念,实现主观世界的完善和人的全面发展等,自觉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伟大实践中。可见,推进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有利于促进全体党员和广大人民群众真学、真信、真懂、真用马克思主义,进而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科学文化水平与分析、解决问题实际能力,提升中华民族整体素质,为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需要奠定思想基础。

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还必须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统一思想、凝聚力量。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这一理论体系,具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在当代中国,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就必须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就必须大力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使人们进一步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时代背景、科学内涵、重要意义和实践要求的认识,使之获得广泛社会认同、形成普遍社会共识。这就要求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作为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这就要求提高运用科学理论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能力,使党的理论和实践始终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这就要求不断学习,善于学习,努力掌握和运用一切科学的新思想、新知识、新经验,使各级党组织成为学习型党组织、各级领导班子成为学习型领导班子;这还要求运用科学理论武装人民群众,提高他们的科学思维水平,提升国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以适应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科技信息化的要求,适应我国改革发展新阶段的特征,把马克思主义强大的精神力量转化为物质力量,促进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发展。而这一切,都离不开马克思主义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指导。

4.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健康发展

市场经济是发达的商品经济,体现了现代化大生产发展的趋势,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步建立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推动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实现国家更加富强、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根基。但是市场经济作为一种经济模式,并不是万能的,既有利也有弊。其弊端难免会产生一定的社会负面效应,主要表现在:首先,市场经济的竞争性,容易引发一些人的违法乱纪行为。竞争是市场经济的最大特点,有竞争,就会优胜劣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所有商品生产经营者都是相对独立的经济法人和竞争主体,具有各自的经济利益。一些人为了获取最大限度的盈利,就有可能在市场竞争中不择手段,把平等竞争变为关系竞争,请客送礼、金钱开路,搞歪门邪道、弄虚作假、损人利己。其次,市场经济的开放性,增多了产生消极腐败现象的可能性。在发展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商品生产者对自身利益目标的追求,从客观上和主观上都要求生产要素、生产商品不受任何限制而能合理配置和自由流通。这种本质的、内在的必然要求,决定了市场经济是开放经济,它不仅要有国内市场,还要参与和扩大国际市场。在这种开放的过程中,一方面可带来经济的繁荣,另一方面也有可能使一些党员干部有更多机会受到社会上某些不健康的思想和西方资产阶级腐朽思想、价值观念、道德观念的影响,遭受腐蚀。再次,市场经济的盈利性,增加了产生拜金主义的诱因。市场经济的求利性,要求生产者以最少的劳动耗费获取最大的利润,追求效益最大化,追求利润最大化,也就是在市场经济当中,钱赚得越多越好。这就会滋生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倾向,产生“一切向钱看”思想,甚至把赚钱谋利、发财致富作为人生的唯一目的来追求。最后,市场经济的自发性,客观上为无政府主义、小团体主义的滋长提供土壤。市场经济具有较强的自发性、分散性。这一方面有助于人们形成自主意识,对于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是有意义的;另一方面也容易使一些人放任自流、为所欲为,不懂合作。这种情况反映到党内来,就有可能导致少数党员干部淡化全局观念、组织观念,产生小团体主义和无政府主义。在生产经营中,往往只顾局部利益和眼前利益,而不顾全局利益和长远利益;在执行政策上,往往借口情况特殊,而搞所谓“通权达变”,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有令不行、有禁不止。

要消除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给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消极影响,必须积极发挥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作用,以唤起全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能够用马克思主义的人本、全面发展的理念和思想,对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进行科学引导,拨正市场经济体制下价值趋向的偏离,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健康发展。

5.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在要求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必然形成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这是社会系统得以运转、社会秩序得以维持的基本精神依托。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们党在思想文化建设上的重大理论创新,是在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凝聚和统一社会各阶层、各利益群体思想的有力武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精神之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大厦的基石,也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第一条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这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核心和灵魂。无论是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还是增强党的宗旨意识、责任意识;无论是加强党的意识形态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还是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自觉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都要以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当前,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各种思想文化交融交锋呈现出许多新特点,我们就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作为强大的思想武器。

6.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我们党发扬优良作风的需要

党的作风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和国家的兴衰成败和生死存亡。优良的作风是凝聚党心民心的巨大力量,是事业兴旺发达和维护清正廉洁的重要保障。重视加强作风建设既是我们党的一个优良传统,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无论是在硝烟弥漫的战争岁月、热火朝天的建设年代,还是在激情奔涌的改革开放新时期,始终高度重视作风建设。在长期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形成并坚持发扬了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等优良作风。这是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体现,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也是党千锤百炼更坚强、长期执政更稳固的重要原因。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形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制定了一系列符合我国国情和人民利益的大政方针,党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广大党员积极投身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在发扬党的优良传统的基础上,立足国情、面向世界,锐意改革、致力发展,发扬民主、依法办事,在作风建设方面注入新的活力。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同广大党员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发挥忘我奋斗和无私奉献的先锋模范作用是密不可分的。但是,党的作风方面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是:在一些地方、部门和领导干部中,教条主义、本本主义滋长,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盛行,弄虚作假、虚报浮夸严重,独断专行、软弱涣散问题突出,以权谋私、贪图享乐现象蔓延。这些问题的存在,有其复杂而深刻的社会根源和思想根源。党长期执政,党内一些人产生了脱离群众、故步自封等倾向;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许多方面的制度还不完善;资产阶级腐朽思想和封建残余思想侵蚀着党的队伍;有的地方和部门治党不严,思想政治建设和组织建设抓得不紧,管理和监督不力;一些党员干部放松世界观改造,理想信念动摇,革命意志衰退,经受不住权力、金钱、美色的考验,等等。党的作风方面问题,归根到底是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的问题,其消极影响和后果不可低估。历史和现实一再告诉我们,执政党不注重作风建设,听任不正之风侵蚀党的肌体,就会损害党群关系和干群关系,甚至失去民心,丧失政权。

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核心问题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正如党的第十七次大报告所强调:“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重点加强作风建设”;“要坚持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持群众路线,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多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要求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到群众中去,把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理紧密结合广大群众工作、生活的实际,把大众化普及、教育与广大群众关注的难点、焦点问题,与广大群众自身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可见,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利于发扬党的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进而促进党风建设。 xBbqiA7Uap75RGFgMnFiS3ILz8fgVkQgpjV/L4kokYsSRceJF94cqU/tqI4OnEq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