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突发事件的分类分析

关于突发事件的分类,目前国际上还没有统一标准。世界各国的分类都是基于各自的国情,做法不尽相同,并且是不断变化调整的。各类突发事件之间又会相互影响、相互交叉。当然,这种划分标准只是相对的,有些突发事件很难说明是自然灾害还是人为事故,而且不同类型的突发事件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例如,洪涝灾害、重大事故都会衍生防疫问题,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都会诱发社会安全问题。突发事件的分类可以有不同的维度,如从主体、性质、诱因、范围的角度进行分类。即便是从同一个角度,也有不同的划分办法,如从突发事件的诱因,可以分为两类:自然灾害和社会事件。按《国家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综合各种关于突发事件和突发事件的分类标准和办法,根据突发事件的发生过程、性质和机理,突发事件大致可分为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突发事件。

一、自然灾害分析

除了宇宙演化、天体运动过程中引发的对整个地球及其人类安全的威胁以外,主要包括地球大气层运动变化引发的对地球局部区域人类安全的威胁。即自然界的异常变化作用于人类社会,并对人类社会造成破坏或负面影响,使人类生存环境恶化的一切危及人类生产、生活和生命财产,给人们带来损害和痛苦的自然现象均称为自然灾害。

自然灾害形成的过程有长有短,有缓有急。有些自然灾害,当致灾因子的变化超过一定强度时,就会在几天、几小时甚至几分、几秒钟内表现为灾害行为,像地震、洪水、飓风、风暴潮、冰雹等,这类灾害称为突发性自然灾害。旱灾、农作物和森林的病、虫、草害等,虽然一般要在几个月的时间内成灾,但灾害的形成和结束仍然比较快速、明显,所以也把他们列入突发性自然灾害。另外还有一些自然灾害是在致灾因素长期发展的情况下,逐渐显现成灾的,如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环境恶化等,这类灾害通常要几年或更长时间的发展,则称为缓解性自然灾害。若以自然灾害发生的原因划分(不包括人为原因),自然灾害的主要类型有:天文、气象、地质、海洋以及生物等灾害。

一是天文灾害:其包括由宇宙曲线、太阳活动、陨石冲击、引潮力及月相变化产生的破坏作用。如磁层、电离层和热层瞬时或短时间内发生异常变化,强的日冕物质抛射、大耀斑、高速太阳风、磁暴、牙暴、电离层突然骚扰等,可引起卫星运行、通信、导航以及电站输送网络的崩溃,危及人类的生命和健康,造成社会经济损失。

二是气象灾害:由大气圈变异活动引起的对人类生命财产和国民经济及国防建设等造成的直接或间接损害。中国气象灾害种类繁多,不仅包括台风、暴雨、冰雹、大风、雷暴、暴风雪等天气灾害,还包括干旱、洪涝、持续高温、雪灾等气候灾害,沙漠化、山体滑坡、泥石流、雪崩、病虫害、海啸等气象次生灾害或衍生灾害也时有发生。此外,与气象条件密切相关的环境污染、海洋赤潮、重大穿行染病、有毒有害气体泄漏扩散、地震、火灾等也成为影响人们生活和安全的重要问题。

三是地质灾害:由岩石圈活动所引起的灾害。具体地说,在地壳某个薄弱的地方突然发生剧烈变形、位移及地表物质运动,给生活在这一地区的人们带来突如其来的灾难,称为地质灾害。地质灾害种类很多,主要有地震、火山爆发、海啸、滑坡、泥石流、地裂以及水土流失、沙漠化、盐碱化、海水入侵、地下水变异、煤层自燃、瓦斯爆炸、有害地、黄土湿陷、泥沙淤积等,它可以在瞬间吞没数十万人的生命,将整个城市毁灭。

四是海洋灾害:海洋自然环境发生异常或激烈变化,导致在海上或沿岸地区发生的灾害。海洋灾害主要有灾害性海浪、海冰、赤潮、海啸和风暴潮;与海洋与大气相关的灾害性现象还有“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台风等。它们主要威胁海上及海岸带,有些还危及沿岸大陆纵深地区的城乡经济及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五是生物灾害:在生物圈内,由于各种生物活动(包括动物、植物和微生物活动)对人类生命和生存环境引发的重大伤亡和破坏称为生物灾害,包括动物灾害、植物灾害和微生物灾害。

中国是一个多灾之国,自然灾害种类多、频率高、季节性强,主要有大气圈和水圈灾害、地质灾害、生物灾害和森林草原火灾几大类。

以上自然灾害突发事件让人们不难看出:自然灾害是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限制因素,减轻自然灾害对人类所造成的危害是世界各国共同追求的目标。自然灾害有如下特点:

一是自然性。即自然灾害是一种自然现象,它自然产生、自然发展、自然消亡,按照自身固有的规律变化发展。

二是社会性。由于自然界的运动变化是绝对的,事实上,地球的形成和人类的诞生都是物质运动变化的结果。在地球的漫长演化过程中,地壳运动和大气运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地震、火山爆发、滑坡、泥石流、陆沉、干旱、台风、暴雨、洪水和冰雹频繁发生,但是这些不是自然灾害。这是因为自然灾害只有相对于人类和人类社会才有意义,如果没有人类社会或者是发生在无人地区,如茫茫戈壁中的干旱,浩瀚大洋中的地震,无人孤岛的陆沉,南极洲的严寒风暴等,也就不称其为自然灾害;只有这些自然变异对人灰和人类社会产生了危害性的后果,才称之为自然灾害。这样就给自然灾害赋予了社会性。

三是超常性。人类所处的环境无时无刻不在变化,即自然变异总是永恒地进行,但对于特定地区来说,并不是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灾害。自然变异能否导致灾害的发生,这取决于自然变异的变化幅度的大小。只有当自然变异的变化幅度(强度)大至足以破坏人类与自然界的平衡,产生不均衡状态并引起不良后果时才能致灾。这就是自然变异的超常性。

二、事故灾难分析

事故灾难是指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或物的不安全状态以及自然因素引起,突然发生的造成人员伤害、死亡、职业病或设备设施等财产损失和其他损失的意外事件。事故灾难的发生会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活动顺利进行之外,往往还可能造成人员伤害、财物损坏或环境污染等其他形式的严重后果,同时还会造成某些系统运行严重故障或瘫痪的突发性事件。

主要包括交通安全事故(公路、铁路、交通、水上交通、空中交通等);消防安全事故(各类民间火灾、森林火灾、恶性爆炸事故等);生产安全事故(煤矿、建筑、压力容器、大型娱乐设施、核设施等);特种设备等安全事故(各类化学品、易燃易爆物品放射性物品等);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电磁辐射污染、有毒有害气体污染、有毒有害液体排放等);生态破坏事故(生态失衡、水土流失、草原荒漠化等)和机关、企事业单位发生的各类重大安全事故,造成重大影响和损失的供水、供电、供油和供气等城市过程线事故以及通信、信息网络(非法入侵、窃密、施放病毒、网上攻击等)等。

事故灾难结构是由事故灾难原点、触发能量、偶合条件构成;它的出现是由于某种隐患、危险或潜能在触发能量、偶合条件作用下转化而成;其原点具有潜伏性、隐蔽性;触发能量、偶合条件与其原点的相互作用具有偶然性;事故灾难发生具有突发性、因果性;其过程及终点具有自然规律性;它是自然规律对人们违背科学的一种惩罚,其现象是人们不希望的一种自然规律过程及结果;它的技术性、隐蔽性、规律性已成为研究安全问题的主要内容;它的技术性表现在任何技术领域都存在安全技术问题;任何事故灾难的出现都有自己的技术原因,任何危险、隐患的存在都有自己的技术状态。

总之,当代事故灾难具有明显灾害性、社会性和突发性,这是由于技术密集性、物质高能性以及高参数运行引起的。当代事故灾难特性对现代生产装置、系统以及工程技术的严密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以上突发事故灾难事件让人们不难看出具有如下特点:

1.因果性。事故灾难的因果性指事故灾难是由相互联系的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引起事故灾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伤亡事故灾难调查分析过程中,应弄清事故灾难发生的因果,找出事故灾难发生的原因,这对预防类似的事故灾难重复发生将起到积极作用。

2.随机性。事故灾难的随机性是指事故灾难发生的时间、地点、事故灾难后果的严重程度是偶然的。这就给事故灾难的预防带来一定的困难。但是,事故灾难这种随机性在一定范围内也遵循统计规律。从事故灾难的统计资料中,我们可以找到事故灾难发生的规律性。因此,伤亡事故灾难统计分析对制定正确的预防措施有重大意义。

3.潜伏性。表面上,事故灾难是一种突发事件,但是事故灾难发生之前有一段潜伏期。事故灾难发生之前,系统(人、机、环境)所处的这种状态是不稳定的,也就是说系统存在着事故灾难隐患,具有危险性。如果这时有一触发因素出现,就会导致事故灾难的发生。人们应认识事故灾难的潜伏性,克服麻痹思想。

生产活动中,某些企业较长时间内未发生伤亡事故灾难,就会麻痹大意,就会忽视事故灾难的潜伏性。这是造成重大伤亡事故灾难的思想隐患。

4.可预防性。现代事故灾难预防所遵循的一原则即是事故灾难是可以预防的。也就是说,任何事故灾难,只要采取正确的预防措施,事故灾难是可以防止的。认识到这一特性,对坚定信心,防止伤亡事故灾难发生有促进作用。因此,我们必须通过事故灾难调查,找到已发生事故灾难的原因,采取预防事故灾难的措施,从根本上降低中国的伤亡事故灾难发生频率。

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析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这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其中,特别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主要包括:(1)肺鼠疫、肺炭疽在大、中城市发生并有扩散趋势,或肺鼠疫、肺炭疽疫情波及 2 个以上的省份,并有进一步扩散趋势。(2)发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例,并有扩散趋势。(3)涉及多个省份的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并有扩散趋势。(4)发生新传染病或我国尚未发现的传染病发生或传入,并有扩散趋势,或发现我国已消灭的传染病重新流行。(5)发生烈性病菌株、毒株、致病因子等丢失事件。(6)周边以及与我国通航的国家和地区发生特大传染病疫情,并出现输入性病例,严重危及我国公共卫生安全的事件。(7)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其他特别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如上可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有如下特征:

1.直接性。即对公众健康以及或可能造成严重损害。2003 年春天中国发生的SARS和 2005 ~ 2006 年的冬春之季发生在世界各地的高致病性禽流感事件就是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典型代表。一旦发生就直接危害人群生命安全。

2.隐蔽性。即在特定情况下发生隐蔽。如传染病、食物中毒、水污染事故、职业危害、放射线事故等,可在正常公共场所活动中,经过人与人接触,以食品、饮料为载体,使人不知不觉地受到侵害,而且往往用常规的手段无法检测到。

3.突发性。即突如其来的,不易预测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没有固定的发生时间、发生方式和发生人群,往往突然发生,较难预测,来势凶猛,有很大的偶然性和瞬时性。

4.严重性。即后果严重。一般事件在短时内的伤害人数较少,不大可能对正常生活和生产秩序造成严重影响。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往往同时累及多人甚至整个工作或生活的群体,出现大量病例。如化学物质一次性泄漏,致病微生物或化学品污染食物、水源,在很短时间内累计者众多,不仅会打乱一定区域内人群正常生活、生产的秩序,还易引起舆论哗然,社会惊恐不安。

5.艰巨性。即处理处置艰巨。病人的现场抢救、控制和转运,以及原因调查和善后处理的政策性极强,其处理处置比一般的个案疾病或事故更为艰巨与复杂。

根据以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有关实证分析,人们在此管理上,应该把握好以下原则:

一是时空原则:①时间判断。首先要进行科学性判定根据临床病例的表现来确定是什么性质的中毒,毒力和暴露时间的关系。一般而言,中毒物质毒力越强,潜伏期越短。化学物质中毒一般以分钟计算,生物性中毒一般以小时计算,传染病一般以天数计算。②时空判断。根据临床病例的空间、时间、人间的分布来判断。日常门诊、急诊中以发热、腹泻为症状就诊的病人较多,就要注意这些病例之间有无内在联系。通过空间(是否在一个地区、单位)、时间(是否在一个潜伏期内)、人间(是否在一个单位、班级)进行综合分析。

二是敏捷原则:在得出初步判断后,就要快速反应,做到“快、准、齐、实”。

“快”就是信息完整,准确和快捷上报。“准”就是接到报告特别是到现场后,对发生、发展和事态现状进行综合分析,采取强有力的针对措施。“齐”就是调查处理做到统一领导、统一方案、统一发布信息。“实”就是调查处理方案确定之后,分工负责,狠抓落实、督办到位。

三是镇定原则:要做到:①全面。当发生或接到报告后,首先要了解一般情况,包括单位名称、地址、电话、接报时间、可能接触毒物的人数、发病人数、主要症状、可疑病因,尤其是临床表现和发病时间非常重要,以便初步判断是生物性的还是化学性的中毒,才能针对性地调集检验人员。②细致。医学观察和处置的方方面面都要做到认真仔细,不能有丝毫马虎。③冷静。在调查处理群体性发病事件的过程中,对患者的调查态度要和蔼可亲,要从关心其病情症状出发,单独询问,对了解的情况做一素描,不要过于紧张。事实未查明之前不要过多回答病人及家属提出的问题。④果断。一旦查出可疑原因,要迅速决策,果断采取措施。首先要充分认识急性中毒具有突然发病、来势凶猛、病情危重的一般规律,还必须在临床实践中辨别个别毒物的特殊临床表现,作出迅速而正确的诊断,为抢救病人赢得时间,防止事态扩大。

四、突发事件分析

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的,故意或者过失实施危害或足以危害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健康、重大财产安全,重大公共财产安全和法定其他公共利益的安全的,产生重大社会范围内的广泛影响的社会安全事件。

主要包括:①战争。如常规战、核战、生物化学战等。②重大刑事案件。如盗窃、抢劫、破坏、凶杀、纵火、爆炸、投毒、诈骗等。③涉外突发事件。如倾销反倾销斗争、单方面扣压、销毁货物、逃避债务、边境纠纷、冲突引起的局部紧张和冲突等。④恐怖袭击事件。如劫持人质、施放生物病毒、有毒化学物质等。⑤经济安全事件。如抢劫银行、伪造货币、伪造证券、股市崩盘、货币贬值、银行倒闭、房地产一蹶不振、失业率上升、恶性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网上诈骗等。⑥政治安全事件。如恐怖袭击,民族分裂破坏,包括“疆独”、“藏独”、“台独”;反政府,反社会的政治骚乱或暴乱等。⑦公共场合突发性骚乱,如球场暴力、春运火车站人员滞留、节假日旅游景区人员拥挤踩踏事故等。⑧群体性突发事件,如因农民负担过重、非法集资、乱占耕地而发生的冲突和集体上访;城市因体制改革、房屋拆迁引发群体事件;民族矛盾、民族风俗习惯引发的冲突;围堵政府机关、静坐请愿、阻塞交通、集会游行等;突发事件,除一部分是敌对矛盾外,大部分是人民内部矛盾。一旦发生可能会造成重大人员伤亡、重大财产损失和对部分地区的经济社会稳定、政治安定构成重大威胁,并有重大社会影响。

根据以上突发事件的分析我们认为,对公共安全管理,要从如下主要方面做好工作。

1.对突发事件前的有效预防。重在加大政策调整力度,促进社会化保障体系和法律制度的建立完善,减轻群众负担和保障权益,做好就业、劳动及福利保障、救济扶困等;并建立社会预警机制,提高快速反应能力;同时,畅通公共参与渠道,拓宽公众参与途径,完善科学民主决策机制;不断提高各级干部危机意识,科学决策和及时控制、有效处理社会矛盾的能力。

2.对突发事件的及时应对。突发事件一旦爆发,就应积极处置,并把握以人为本、及早化解、依法处理、慎用警力、当地领导负责等五大原则。在处置过程中,具体采取七种基本方法:①迅速控制事态,争取由大变小,由热变冷,由强变弱,防止其蔓延扩大;②提出整体方案和对策,了解事态起因,参与人群情况,有针对性地作出应对策略;③统一行动,要精心组织部署,明确责任分工,各方联合行动,才能全面解决问题;④政府及有关领导直接对话,进行解释,消除误解和对立情绪;⑤主导舆论导向,利用主体媒体做好正面宣传报道,减少和消除不实谣言和传闻的负面影响;⑥组织纪律约束,利用归属组织做教育工作,进行纪律约束,最大限度减少参与事件的人数规模和越轨言行;⑦法律措施。利用执法机关依法处置,保护公民合法权益,打击违法犯罪行为。

3.对突发事件后的恢复重建。事后要对突发事件进行评估,总结经验教训,改进管理和工作方法,采取有效措施做好突发事件的恢复重建,在机制、管理、设施等方面进行改进和修复,并继续利用各种渠道对突发事件参与人员进行教育疏导和善后工作,从根本上防止事件再次发生。

总之,诚如恩格斯所言,一个聪明的民族,从灾难和错误中学到的东西会比平时多得多。公共安全管理,就是通过一系列有效管理行为来预防和处理突发事件,以使公共组织及其成员摆脱危机状态的行为过程,有效减少和处理突发事件。 gvsU+q0paCzTYnsT38MfmLHTc/gI/n+9aJ2xNksveEzCDb+ZR/dd6IDrY08RIho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