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章
条件与培养
——演奏学习的基础条件

一、学习演奏需要具备一些必要的条件

学习演奏是一件非常严谨、系统的事,需要具备很多客观、主观的条件,了解这些基础条件,就仿佛工程师在建房子之前要先了解房子的地基、要用什么样的材料等一样重要。很多学琴中出现的问题,都是由于这些基础条件的欠缺导致的,事先了解它们,可以避免后期很多问题的出现。

很多人有一个错觉,认为学习演奏只要有一台琴、一本教材、加上一个老师就可以了,其实还非如此!

二、学琴前大脑中应有鲜活的音乐储备

学习演奏前最好听过很多音乐,内心对音乐已经有足够的感性认识,这就需要有好的音乐环境。

生活中要能够常常听到音乐,听得越多越好。常常听音乐,并不是说要常常去听各种正式的音乐会,更不是正襟危坐地听严肃音乐。从小经常去听音乐会的人长大后没有几个会爱上音乐的,因为那超过了他们的接受能力。

重要的是要能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听到各种各样的音乐,要有机会听一切不感到厌恶的音乐。要有各种各样的机会感受音乐的美,要把音乐和现实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周围环境常有音乐,对音乐的的积累,对音乐的感受能力都是大有益处的。

好的音乐环境对人的音乐感性积累有很重要的作用,但良好的音乐环境是比较宽泛的,并不仅仅指那些职业音乐工作者的家庭环境,还包括那些虽然家庭物质、文化条件不是很好,但在生活环境中、在家庭周围有浓厚的音乐气氛,比如有丰富的戏剧、民歌的影响等等。

三、学琴需要对音乐有浓厚的兴趣

兴趣是学习演奏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条件之一。“音乐”可以理解为是“音”与“乐”的融合,对音乐没有足够的爱好,足够的兴趣,在演奏道路上很难走得长远。其他方面的条件无论多么好,如果没有兴趣这一条,一切就都等于零。

家长常常讲述对音乐的各种感受,经常讲对音乐文化的理解,讲音乐家的故事、生活趣闻、音乐成就等,会对孩子的音乐兴趣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

兴趣问题,还要区别对音乐的兴趣和对演奏的兴趣。对音乐有兴趣,不一定就对演奏有兴趣,正如对食物有兴趣,并不就等于对制作食物有兴趣。

四、学习演奏需要有好的家庭环境

学琴需要好的家庭条件。“好的条件”并不仅仅指物质和经济条件!

好的家庭条件,首先指家庭具有浓厚的文化氛围,父母注重精神追求,注重孩子文化素质的培养,家人关系和睦,彼此尊重,家长懂得学习规律,教子有方等等,这样好的家庭条件,就有利于孩子音乐文化素质的提高。

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来自社会、父母、老师、孩子的共同努力,但家庭的作用最大。孩子的一切习惯,如认真、耐心、细心、毅力、勤奋意识等等都来自家长、亲人的影响和培养。

成功看似多方面共同努力的结果,但很大程度上是家长的功劳,比如,设计一个合适孩子的学习方向、学习过程,找好的老师等等,都和家长的见识和判断分不开。学习中对孩子的激励扶持,遇到困难的处理方式等等,也大都是家长的工作。家长在孩子学琴上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

好的家庭条件当然也包括必要的经济条件,因为请好的老师,买好的乐器等都要经济条件作为支撑,现代社会尤其如此!

五、演奏学习还有其他很多不可忽视的因素

学习音乐演奏需要有良好的遗传基因。出身于音乐世家,父母从事或曾经从事过音乐,并且始终强烈地热爱音乐;或是父母在一生中,尤其是孕育孩子前后的几年时间里,曾认真努力地学习过音乐演奏,并且始终想在音乐演奏上获得成功;这样的家庭对孩子学习音乐有着神奇的影响。这种最近一代的遗传信息可以强烈地、直接地对子女的音乐兴趣产生影响。

学琴需要有好的老师,更要有适合个人的老师,比如,要有一个性格可以互补的老师,比如那些性格疲塌懒散的人,就不太适合性格宽厚和蔼的老师,那样个人的毛病就难以有效克服;那些自尊心强、自主意识强、认真、但性子慢的人,就不适合性格急躁的老师;大大咧咧的学生不适合反复抠细节的老师;缺乏天赋的学生不适合没有耐心的老师等等。

演奏学习不是有时间就行了,它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与学双方对于教学规律、方法和必要信息的了解和掌握。

有些优秀的演奏家不一定是优秀的教育家,因为他们是“天才”,是“天生的演奏材料”,他们在学琴过程中没有遇到多少问题,他们“天生”就演奏得好。他们或许可以教好那些像他们一样有才华、有天赋的学生,但对普通人,对没有天赋的人,往往教不好。他们在教学中,总感到学生“太笨”,他不理解普通人学琴怎么那么难,怎么会有那么多的问题。当然这并不是他们的错。

学琴还需要适合学琴的各种性格条件。学琴需要有细心、恒心、耐心。有了好的家庭,足够的音乐积累,但缺乏细心,恒心,耐心等性格品质也不行。

学琴需要比较“听话”的人。要自我意识不是太强、又不是太弱,刚好合适的人。要没有强烈的反约束倾向的人。

大多数人的天性是不愿受拘束的,是渴望自由的。裴多菲在诗里说,若为自由故,连生命爱情都可以抛掉,可见人性是多么抗拒约束,但演奏学习从一开始就是一件让人时时处处循规蹈矩的事,从外在的演奏姿势,到内心的感觉要求,到音符、节奏、节拍、力度、指法、技巧,再到严格的重复、适当的进度等等,每一样都需要按规矩行事,否则就要出问题,就很难达到理想的高度。

不愿受约束的人,自我为中心的人一般不太适合学琴。让不愿循规蹈矩的人学琴,虽不是赶鸭子上架,但却如在沼泽地上盖房子,往往要化出比别人更多的时间,而盖起的“房子”还不一定好。

性格过于细腻的人也不太适合学习演奏,他们容易钻牛角尖,会把简单的问题,简单的感受搞得非常复杂。

学演奏需要有一双好的手,有好的肌体条件,有好的肢体动作感觉的人。

普通人一般不需要“状态绝好”的手,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手只要没有残疾就基本可以胜任一切日常事务,普通的手足以应付我们的日常生活。但演奏不同,它对手的要求非常高,只有在器乐演奏这类对手要求很高的活动上,手才有机会表现出它的“笨拙”。世界上恐怕没有什么比器乐演奏对手的要求更高了。

很多普通人不知道真正的“手的松弛舒服状态”是什么样的,正如很多人不知道“精致生活”的含义和意义,对于他们来说,过得去就很好,不难过就是幸福了。这样的人可能学习演奏很久都不知道什么是手的最佳状态,不知道为什么要不断追求和改进手的感受。

手仅仅是“不太僵硬”还不行,那样还不能获得最佳的演奏效果,演奏教学培养的很多“残次品”往往与各个方面未“达标”有关。不是演奏教学要求太苛刻,而是演奏学习有着严密的关联性,任何一方面不行都会影响到全局。

可以用一个比喻来说明手的重要性:音乐天地是一个风景无限的世界,要在这个世界中旅游,必须有性能精良的好车,手就是这辆“车”。有人说演奏技巧是好车,有了技巧,就可以在音乐的世界里任意驰骋,这个观点值得商榷。演奏技巧其实不是“车”,而只是高超的驾驶技术,掌握了驾驶技巧仅仅只是掌握了把车开好的方法,手才是那辆“车”。手如果有问题,就如同车有毛病,无论有多好的驾驶技巧也发挥不出来。车如果不对的话,要加速加不起来,要减速减不下来,明明想要绕开障碍,却总是擦撞磕碰,明明踩了刹车,转了方向盘,车却总是不随人愿……

演奏学习还需要相当的智商,需要注意力集中,需要注意广度非常好,那样可以较长时间集中注意在要学习的事上,可以同时注意多个目标等等。

演奏学习还要那些大脑思维条理清晰的人。要记性非常好的人。

学习演奏还需要感性比较强、心灵手巧、感情丰富,情商高的人。性情敏感的人更容易搞好艺术、搞好器乐演奏。

演奏学习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学习者观察、分析、思维、取舍、抽象和扬弃的能力,还有文化的,环境的,人格的作用以及那种难以言喻的、对美的灵性感悟。

演奏学习还需要适宜的时代、适宜的社会条件,有一个“时运”的问题,要“运气好”。这就仿佛一株植物,春天发芽时,要有足够的雨露,到了需要阳光的时候,正好天天是大晴天,阳光充沛,需要氮肥的时候有不多不少的雷雨闪电,结穗时,没有虫害雹灾等等。

对于一个人,在音乐兴趣形成的年龄常常能听到丰富多彩的音乐;开始学习的时候,遇到非常好的老师,有适合的音乐教材;提高技巧的时候,有适合自己的、正确的技巧训练法;在需要开阔眼界的时候,能看到足够多的、一流的演出;在心处迷雾的时候,正好遇到名师高人的指点,心中的灵犀一点即通……。

如果开始初学就被要求天天练枯燥的技巧;提高技巧的时候,采用了错误不适合的方法;还没有足够的技术准备,老师就开始要求天天死啃高难曲目准备参加什么比赛、考级;本来喜欢浪漫派音乐,却被弄去天天练巴赫的复调;本来是个画家的料,却被逼着天天苦练长笛。

这就像春天插秧的时候没下一滴雨,到抽穗时又缺乏充足的阳光照晒,好不容易挨到了可以收割那点微薄的收成时,又天天下雨,一切都烂在地里……。

学习中,机缘的问题有时是不由人的。

学琴需要能避开各种“弯路”,“弯路”不仅只是造成时间、精力的浪费,它更可能形成错误的习惯——比如错误的神经支配方式。演奏中有些错误的习惯是不容易摆脱的,甚至会终生相伴!

学琴要有好琴。琴好,手感非常舒适,乐器反应敏锐,音色悦耳迷人,怎么碰都好听,这对学习兴趣有重要影响。

学琴需要有印刷质量较好的乐谱、尤其是没有印刷错误的乐谱。

学琴要有明净整洁的屋子,整洁干净、光线柔和亮度适中的照明等等……。

一个奥运冠军的产生据说要凑齐一百五十六个因素,差一个都不行,这就犹如密码锁的数字,或中奖彩票的号码,哪怕其他所有的数字全都对了,但只有一个数字仅仅差了一个号,就打不开锁,就拿不到钱!

六、学习演奏需要的主客观条件很多,但简单说起来只需一样

学琴需要那么多的条件,大多数人不可能具备齐全,那是不是不能学了,该干嘛干嘛去?也不是这样的!

如果不是为了成职业的演奏家,不是为了把演奏当做终生的职业,如果学琴只是为了丰富个人的文化生活,只是想获得一种健康有益的娱乐爱好,那么,只要喜欢音乐,只要想使乐器发出好听的声音,只要有“想学”这唯一的条件就够了!这个条件最重要,有了它,其他的各种客观条件都可以被创造出来,都可以被弥补起来,这一条可以影响并改变其他所有条件的不足!只要有心,有愿望,就可以学了。

在这个世界上,凡事只怕有心人,只要“有心”,有追求美好音乐的愿望,就足够了。

基础的条件事无巨细,难以控制,很多人主张根本不要去管它,学就是了,成不成看天意。各种条件确实由不得个人,但了解和知道这些条件却是非常有必要的!不能因为管不了那么多,就不去了解它。充分了解这些基础条件可以预知演奏学习的很多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由此可以避免很多事倍功半、劳而无功的艰辛。只要我们了解各种条件对演奏学习的影响,知道基础条件对于演奏学习的意义,就有助于我们在以后学习过程中调整完善它们。

生来就具备各种主观、客观条件当然最好,那样可以顺利地到达相当的高度,但很少有人天生就具备所有条件。通过后天的工作可以弥补很多方面的不足。

——学习器乐演奏还需要具备一定的主观心理条件

一、学习演奏需要有美好的心理感受

上面说到的各种条件是侧重于现实、客观的条件,它们大多是浅层次的,外在的。

演奏学习还涉及一些内在的、心理方面的条件。心理条件主要包括深层的,与演奏行为密切相关的心理状态、心理习惯等。心理条件与其他主、客观条件一样,是影响器乐演奏的重要因素。

对演奏心理状态的认识和了解,对演奏心理状态的引导和调整,会对演奏和演奏学习产生积极作用。

乐器的演奏是一项特殊的心理和行为活动,在演奏状态极佳的时候,人是处于一种非常特殊的心身状态中。

良好的器乐演奏心理状态是一种极其美好的心理感受,它对通畅的肢体活动有决定性的影响,是良好的演奏身心状态的重要组成部分。

过去,所有器乐演奏教学的第一课几乎都是从肌体的基本状态开始的。过去我们每个人一生中第一次坐到琴前开始正式学习演奏时,老师都是从身体的“放松”开始的,也就是从讲述肌体的基本状态开始的。过去我们对演奏的肌体基本状态非常重视,认为身体的状态是学习演奏最基本、最重要的事,我们没有注意到一件更基础的事——那就是在准备操纵演奏乐器之前,在肌体状态正确启动之前,心理的状态其实是更为重要的。我们需要在建立演奏肌体状态之前,首先处于正确的心理状态之中。

在过去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演奏教学没有现在这样发达,学习条件也没有现在这么好,但器乐演奏水平却一点也不低,依然产生了很多闻名遐迩的演奏大师。

很多人没有教师的具体指导下也能学习演奏,并且还学得非常好,追根溯源,是他们在学琴时已经具备了非常完美的演奏心理条件。很多人是无意识地处于完美的演奏心理状态中,在完美的演奏心理支配下,登上了乐器演奏的高峰。

没有好的客观物质条件,没有好的肌体条件,不一定学不好演奏,而如果不具备正确良好的、演奏所需要的心理感受,学琴就难了。

良好的心理可以改变肌体条件,可以导致良好的肌体状态,良好的心理是演奏学习最基础的事。

很多人是带着普通的心理状态就开始了演奏学习,在普通的心理状态下,从基础乐理,乐器音位的认识,技巧,演奏方法,乐曲等等,一步步走上演奏学习的道路,结果往往不尽如人意。

那基础的心理状态是什么呢?

如果用一句简单的话来概括器乐演奏的基础心理状态,可以说,那就是“想要歌唱、想要舞蹈的、美好舒适的身心感觉”,这是一种非常美好的心理状态。

愉快、喜悦是精神上的“甜头”,处于“愉快、幸福”中的心灵,想要表答内心“愉快舒适”感觉的心理,就是器乐演奏的基础心理。

过去,演奏教学开始前要求的心理状态大都是“保持饱满的情绪”,“心情平静”等等。其实,演奏的心理不仅是“松弛、平静、认真”,不仅是“精神饱满”等等,以“平静”的心理学习演奏,“精神饱满”地学习演奏,尤其是学习严肃的古典音乐,是不够的,这些状态还不够理想。

有人认为演奏学习的基础心理状态应该是兴趣。兴趣对于演奏学习来说确实非常重要,但如果说它就是演奏基础的“心理状态”,这还是值得商榷。不愉快不会有兴趣,“兴趣”与“愉悦舒适”的心理感受还是有很大差别的。

器乐演奏的“基础心理”,“身心愉悦的感觉”,“艺术的心理”,“美好的感觉”等等这些描绘演奏心理的词汇似乎有些抽象,让人感觉似是而非,难以准确把握,以为那是一种非常特别的心理,让人怀疑在平凡的生活中、在普通的人的内心中是否存在。

其实,演奏所需要具备的心态,是任何一个普通人在平凡的生活中都有过的,只要是一个正常的人,在其一生中一定有过,只是他们没有留意到而已。

演奏所需要的心理状态在现实生活中几乎随处可见:

在少年儿童时代,意外地得到了一件祈望已久的玩具,或得到了很多的压岁钱,忍不住欢呼起来的时候;上中、小学时,期末考完了最后一科考试,愉快地背着书包回家,想到第二天暑假就开始的时候;在青春年少的美好岁月里,突然收到自己暗恋了很久的人向自己表达爱慕之情的第一封信的时候;一个农民,秋天以满意的价格卖出了一年辛勤劳动收获的粮食,揣着钱回家的时候;一个公务员,非常圆满地完成了一件极为重要的工作、或通过了晋升考试的时候;一个人接到正式通知,被心仪的大公司正式录取的时候。还有,当我们最关心的球队终于克服艰难最终赢得了比赛,我们欢呼跳跃起来的时候;当我们错过末班车,走在漫长的回家路上,却意外地遇到了好朋友的车的时候;当我们在突然变天的寒冷中,得到了厚羽绒服和毛线裤的时候,当我们赚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当我们看到了最美丽的风景,当我们舒适地泡在温暖的浴盆中热水里,当我们在家里,愉快地做着平常事情,轻轻哼起歌来的时候……总之,所有这些时刻产生的心情舒畅愉悦、充满美好情感的心理就是演奏所需要的基础心理。

演奏起源于歌舞,演奏、歌唱、舞蹈是音乐艺术的三个方面,所以我们也可以简单地说,想要歌唱、想要舞蹈的心理状态,就是演奏需要具备的心理状态。

世界上贫瘠艰苦的地方很多,可是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歌唱、有舞蹈、有音乐,这是因为有人就有情感,也就有表达情感的愿望,就有了表达情感的时刻,有表达情感的方式,也就有歌唱、舞蹈、演奏等等艺术行为。有了情感和表达的愿望,即使没有老师系统、严谨地教授,人们都能唱得好,跳得好,演奏得好。有了音乐艺术的心理基础,就一定会生长出音乐艺术的奇芭。

我们知道了演奏的心理,就会发现它无处不在,因为它就出自我们的内心。

想要歌唱和舞蹈的舒畅、愉悦感受是演奏的心理基础状态,那么一切相反的心理感受,就不是理想的演奏心理状态,就是对演奏有害的心理状态。

恐惧、紧张、浑身僵硬、面色苍白、不停地咽吐沫,身体发僵、心惊肉跳,怕出错、怕丢脸的心理,就不是好的演奏心理。

“成名成家”之类的神圣感、使命感、责任感,患得患失的巨大压力感也不是好的演奏心理状态。使命感,责任感,尽管对艺术学习,对人生都有重要的作用,但并不是理想的音乐演奏心理。

培养高雅的气质、培养素质、培养细心,锻炼毅力、培养锻炼吃苦耐劳精神,追遂未来的利益回报等等功利心理,也不是良好的演奏心理状态。一般来说,在这样的动机下学习演奏常常很难得到想要的“功利”,很难获得什么素质、什么细心、耐心、毅力、气质等等。功利心理,与真正的演奏心理、艺术心理无关。大多数人在这些心理下开始走上漫长的学琴道路是不幸的。虽然艺术确实能带来巨大的名利,但不能靠追求名利来实现。通过学琴来求取名利,往往得不偿失。

平常心、平静的感觉依然也不是最好的演奏心理状态。有的人“平静地”、近乎“无情地”学习演奏,也难以达到理想的高度。对大多数人来说,没有“愉悦感”地学习演奏是不行的。

只有处于身心舒适、愉悦、通达,想要表达心中美好音乐的心理状态中,才能学好演奏,才能完美地表达好音乐。

器乐演奏从歌舞中独立出来,表现形式与歌舞不同了,但在本质上,在心理感觉上,歌唱、舞蹈、演奏是同宗同源,它们的内核都是愉悦、舒适、充满感情、身心畅达。

知道了歌唱和舞蹈的心理状态是演奏的基本心理条件,那能不能在生活中培养强它,强化它,巩固它呢?回答是肯定的。

二、演奏学习的基础心理状态可以在现实生活中培养

演奏起源于歌舞,演奏是歌舞的艺术,从歌唱的心理感受中可以非常有效地找到和强化良好的演奏基础心理。

从唱自己最喜欢的歌开始寻找平时潜藏在内心,但没有被我们注意到的良好心理感受,能非常简单有效地建立起我们需要的演奏心理状态。

人的音乐兴趣、音乐品位不同,这导致了人和人对不同歌曲有不同的感受,所以通过歌唱寻找演奏心理状态时不必规定某一首具体歌曲,只要按自己的喜好来选择歌曲就可以。

最好是独自一个人,无忧无虑,想着曾经历过的身心愉悦的时刻,然后开始想想自己最喜欢的歌,最“有感觉”的歌,能引起自己内心共鸣的歌,或是自己最“擅长”、“发挥最好”的歌。

那些一张嘴就唱出口的歌就是,某些乐曲的片段也可以,只要自己喜欢就行。

想着歌曲的旋律音调,再想想歌曲的感觉,然后轻轻地哼出来,开始几句可能没有多少感觉,没关系,想着歌曲乐感,有情绪地轻轻哼,慢慢到轻轻唱,状态要很轻松、很自然。可以半闭着眼,配合着轻微的表情,比如轻轻地摇头晃脑,轻轻合着拍子摇动身体。只要是自己真心喜欢的、熟悉的歌,往往一哼出来,就会实实在在地感觉到惬意、愉悦、感动。这种唱自己喜欢的歌时形成的舒适愉悦的身心状态,就是演奏需要的心理状态了。

不必郑重地、从头到尾完整地唱,不必非要准准确确、一个音不错地、每一句歌词都不错地唱。歌词对不对没关系,完整不完整没关系,哪怕只是一首歌的一段,只要有真实的舒适愉悦的感觉就可以了。

可以在任何地方找良好的音乐演奏心理感觉。一个人走在路上,一个人在家里做家务,在浴室、澡堂,都可以哼唱。浴室似乎是个好地方,我们可能都听到过有人在澡堂一边洗澡一边放声高歌,那是因为洗澡让他们的身体和心理都很舒畅,这没有什么不好。

哼唱自己有感觉的歌时能和自己曾经的舒心愉快的时刻,舒心愉快的人、事、情景联系起来就更好。

哼唱时,能触动自己内心的情感很重要,别的都不重要。我们是为了寻找和培养优良的演奏基础心理,不是为了准备一首即将参加重要演出或考试的歌曲。

不仅是让自己高兴、愉悦、优美、松弛、幸福感等等的歌曲,其他的歌也可以,比如忧伤的、感慨的、倾诉的歌曲等等,只要能使自己感动,能让自己“有感觉”“有情绪”,能调动起感情的歌就可以。演奏需要的就是充沛的情感。

演奏、演唱最基础的事情不是肢体放松,不是基本技术技巧、不是手的合理方式、不是认真、恒心、耐心,不是技术技巧基本功,也不是这种各样的艺术修养,而是完美充沛的情感,音乐演奏的真正基础是愉悦、充满感情的心态,是身心美好愉悦的感受,是想要表现内心美好音乐感受的心情、愿望。音乐艺术、表演艺术、以及很多其他艺术,都是从基础的身心状态上萌发起来的。

要把建立正确的演奏心理状态当做一件重要的事来做,它不是可有可无的。当我们找到心理的状态后,不断地感受这种心理状态,保持它,记住它,它会在我们心中越来越明显,慢慢能被我们自由地把握住。把这种感觉记住了,就可以有意识地唤醒它,随时随地调动它,可以什么时候想有这种心理就会拥有它。掌握了这种状态,就在以后的学习中把它和实际演奏学习结合起来,会对演奏学习有极大的好处!

即使不是为了学习演唱、演奏,这种身心畅达状态对一个人都是有意义的。我们应该使身心常常处于美好的状态中,人生的幸福感应该与此有关!

前面我们说到过学习器乐演奏需要具备各种客观因素,那些外在的物质条件我们或许难以改变,但心理状态这个条件却是我们可以调整控制的,认识到之后我们就可以有效地调整内心状态,使它对我们演奏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

认识到演奏的基础是心理是“愉悦、舒达”,是充沛的情感,认可这个基础心态是学习演奏的基础,那么为了维护这个基础心理,演奏学习中很多事情就要与过去不同了:

比如:教学目的就要调整了,那些出于功利目的的学琴态度,可能需要调整了;教学内容可能要修改了,选择学习的乐曲,就不能再为了考级,或为了单纯地显示技术技巧水平,而是要看所学的乐曲是否让学生感到愉悦,是否感兴趣;技术技巧的练习,就不是为了技巧本身了,而是看技巧掌握后演奏出的音乐表现是否有了很大起色;对于实在不喜欢的乐曲可能要扔开了,因为它会破坏学生学习演奏的良好身心状态;教学的进度也可能需要调整了,不能再急功近利了,那些不顾实际,想短时间内学到很高程度的想法就要放弃了。

还有更多不起眼的事也要有所改变了。

比如:买琴就不能随随便便买一台了,要在经济条件允许的范围里,认真地挑选相对好些的琴。要听琴声是不是好听,琴的手感是不是良好,不好听,拉着别扭的琴,就不能凑合了。已经买到的坏琴、劣琴就可能要考虑换一换了,因为听着不好听、演奏时不舒适的琴,很难让人感到“愉悦和快乐”,就对演奏学习不利了。

也要注意防止学习中的厌恶、餍足了,过度学习法就不能经常使用了,它是影响学习热情的主要原因,保持适当的欠缺感更好。

还要适当地限制其他的娱乐活动了,要造成适当的“娱乐欠缺感”,因为生活中如果有太多比演奏学习更愉悦快乐的事情,那还有多少人愿意在演奏学习中寻求乐趣?由此,对于孩子,虽然不说不许他们玩乐,起码就不迎合他们其他方面的玩乐兴趣了,当他们起劲地谈的其他事情的乐趣时,就要淡然处之了。

……

在学习器乐演奏之前,把各种客观条件完善起来,把美好的心理感觉培养起来,具备了外在、内在的基础条件,就为演奏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营造了良好的氛围,那样学琴就会顺风顺水,演奏学习也就会真正成为一项有益身心的活动。

我们也要在平时的生活中寻找和巩固美好的“演奏心理状态”,时时寻找内心的舒适畅达的美好情绪和感觉,这对于学琴很重要,对人生又何尝不是呢? PxPD+zlCDfMO7J2ZY54j7D7UZnDVVRyhMllciqBVCduUMU+/8yX04bo3thpLZS0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