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起源与本质
——演奏漫议

演奏起源于人类的歌舞。乐器是身体的延伸,演奏是歌舞的抽象。器乐演奏是人类表达自身思想情感的特殊形式。

一、演奏起源于歌舞

在远古的人类生活中,有很多契机都会导致演奏行为的出生。器乐演奏的产生像人类其他行为一样不会只有一种原因,它不是孤立和单一的。演奏的起源有多种说法,其中“模仿说”、“生产实践说”、“本能需要说”等等是比较普遍的观点,但有一个原因对人类演奏行为的产生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却少有人提及,那就是:演奏起源于人类的歌舞活动!

器乐演奏起源于人们的歌唱和舞蹈。古人说:“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只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这话只说到舞蹈的起源,接下去的事古人就没有再讲,古人没说如果手舞足蹈依然不足,又会怎么样,但今天我们只需稍微留心,就能通过现实的生活情况知道后面一定会发生的事:当人的情感勃兴到手舞足蹈的时候,到了手舞足蹈还不足时,往往会敲打、摇晃、拉扯身边的各种物体发出声响,以宣泄内心的情绪。

只有在强烈抒发情感的歌舞之中,人才会持续不断地触碰物体,发出持续不断的声响,这就是最早的演奏!偶尔地短暂地碰响物体,发出不成系统的声音,那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演奏;偶尔踩响海龟壳上绷着的筋发出声音并不能算是演奏行为的开始;只有出于情感表现的需要,不断碰响客观物体,演奏才真正开始了。

时至今日,我们能随处看到没有歌舞相伴的乐器演奏,但几乎从来看不到没有演奏相伴的歌舞,没有伴奏的歌舞是有缺欠的。

在远古的壁画上,歌舞的场面就少不了“乐器”和“演奏”,那些简单画面上的人们手上拿着的东西常常就是最早的“乐器”,他们在歌舞的同时不断弄响物体就是最早的“演奏”。今天,即使在最原始的部落里,歌舞都有“乐器”伴奏。部落的舞者们唱着,喊着,披着草,头上顶住羽毛,身上捆着带响的物件,手上拿着一两样东西,唱着跳着,不断弄出与舞蹈相适合的声音。有歌,有舞,有“乐器”伴奏,一切就齐了。千万年就这么下来了。

歌舞是不足以完全表达人们的情感的,只有边歌边舞边触碰物体发出声音,在又唱又喊,又舞又跳的同时敲打、拉扯、摇撼、触及物体发出声响,才能使情感得到充分的宣泄。唱歌、舞蹈、演奏三者从一开始就是一个整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影响、互相辅助。

二、演奏渐渐从歌舞中独立出来

人们快乐时敲打、拉扯、摇撼物体发出系统持续声响,这会成为记忆留在人的记忆里,在平日不唱歌不跳舞的时候,歌舞时的敲打、拉扯物体行为会被再现,因为它能唤起歌舞的美好记忆,也能表达歌舞的意思和情感。渐渐地演奏只与歌唱相伴,或只以舞蹈相伴,再往后,演奏就完全成为了独立的艺术形式。歌舞依旧离不开演奏,但演奏却能与歌舞完全分离开。

器乐演奏从开始的伴随歌舞,被歌舞所支配,慢慢会反过来召唤、支配歌舞。当器乐演奏开始时,常常唤起人们歌舞的情绪和行为。器乐演奏表现出了它独特的魅力。

演奏独立出来之后,渐渐在生活中丰富和发展起来,演奏渐渐从早期热烈的声音、激烈的动作,慢慢发展到表现优美的声音,制造宁静优雅的气氛,表达舒缓的情绪等,它表现的内容越来越广泛。同时,演奏的“乐器”也从随手敲打拉扯的平常物品,演变成了越来越精细的物体,发展出了吹、拉、弹拨、丝、弦、管、笛等悦耳的乐器。

演奏脱离了歌舞,但它歌唱舞蹈的本质却改变不了。它营造气氛、模拟歌唱等特性没有变,它用肢体操纵器物的本质没有变;演奏动于情,应于物这一根本也不可能变;奏响物体发出声音,使声音吻合内心或现实气氛,表现心中各种热烈、宁静、紧张、闲适、优美等感受,引发心灵共鸣的本质也没有变。

乐器演奏与歌舞关系如此密切,当我们今天重新看待器乐演奏起源时,似乎应该将过去古人没有说完的话做一个补充:“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手舞足蹈之不足,则情移于物,故敲打之、拉扯之、摇撼之,此器乐演奏之所以发生者也,人类延绵万古之歌舞乐形式齐备亦!”。

一切为了抒发情感的需要而持续地触碰物体,就是演奏。人将歌与舞的精神传递于客观物体,即是演奏的开始!歌舞对演奏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歌手对演奏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三、器乐演奏是歌舞的抽象,是歌舞的升华

器乐演奏起源于歌舞,是与歌舞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它发展后虽然形式上脱离了歌舞,但本质上依然夹带着歌舞的属性,体现着歌舞的精神。

演奏,因为同样是传达人的情感,它虽然从歌唱舞蹈脱离出来单独存在,但好的演奏与歌唱一样,本质是传情达意。

演奏是表达抽象的思想和情感,是描摹事物的精神,是刻画和营造气氛。

人与生俱来就拥有以声音、动作表达情感的本能和需要。人的情感也会本能地、直接地体现于声音和动作,同时,人也有互相通过声音和动作来感知同类情感的本能和需要。人是群体性生物,需要相互交流。通过相互交流,证实自我感受,引发共鸣。人的声音、动作发展成为歌与舞,又再进化演变成为乐。人的声音和动作的本质是生命的映照,情感的折射。

人类的音乐来自欢乐时的炫耀、宣告,来自伤痛的发泄、抚慰,来自郁闷、无聊时的排解、调剂等等,这是与生俱来的本能。

所有原始的部落可以没有法律、没有文字、甚至没有宗教崇拜,但无一例外都有歌舞,有音乐!这说明,歌与舞很可能在系统语言体系出现之前就已经存在。歌唱和语言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难以明显地划分开,歌唱就是语言的演变。

在系统、完善的语言出现前,歌与舞的形式很可能已经相当发达了。

我们之所以推断声音和情感的结合产生了语言和歌唱,它们在人类诞生时就已经出现,是因为人只要活着就有情感,有表达情感的需求。需求得到满足即发声为喜乐,不满足则悲号啼哭,无论什么感情都会发出声音,那是最早、最原始的声音,也是最早的歌吟。

婴儿出生发出第一声啼哭,是最早、最原始的语言,也是最早的歌唱,因为那声音表达了需求,表达了情感,是表情达意。

演奏是用器乐表情达意,是表达需求和情感的最高形式,。

因为演奏的舞蹈属性,所以演奏和舞蹈一样,始终要求肢体及其动作的协调、松弛、有韵味,要求动作行为要与音乐结合,要有动作和行为的讲究,肢体动作要求节奏感,要求变化感,还要求动作行为有韵律,还要求动作行为的准确记忆等等,这一切都来自舞蹈的渊源,是舞蹈的抽象体现。

从演奏中可以感受到舞蹈的律动,生命的律动。演奏是动作和情感的表现,也是气氛的体现。

歌唱、舞蹈、音乐经过不断的丰富和发展,慢慢开始涉及人类精神中更加丰富的内涵,比如爱、宗教、神圣、壮丽、诗意等等的内涵和意境。乐器演奏则始终不落地跟随着这些变化,演奏的内容和形式越来越丰富多彩。

演奏从气氛的营造、情感的抒发,发展到传递人的非意识思维形式的思想与感受,开始全面深入地映照人的内心,成为了内心的抽象的体现。

音乐演奏随着音乐内容的发展进化,也有了传递理性与非理性思维的过程和结果的功能,它渐渐体现出了情感和思想的影子。

音乐是语言的延伸,语言的尽头是音乐。音乐演奏也体现出语言的特点,西方古典音乐的形式,是西方多音节的语言特点的体现。

音乐演奏体现出来的是语言所表述的情感,不是语言表述的内容;是传情达意,不是纪实写事;它侧重于语言的情绪、语气,而抽取掉了语言传达的实质内容。音乐演奏传递的情感是经过深厚积淀的、真善美的情感。演奏成为了人类文化艺术的特殊形式。

但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概括演奏的本质,我们还是应该说:演奏是歌舞的传承、是歌舞的艺术!

了解演奏的歌舞渊源和歌舞本质,可以帮助我们更清楚地认识演奏学习中的各种困难,解决很多演奏学习中难以察觉的问题,可以使我们更好地掌握器乐演奏的精髓,更完美地学习好乐器演奏。

四、器乐是人体的延伸和扩展

人的声带所具有的功能是非常有限的,太高的音唱不上去,太低的又沉不下来;太响的声音,人声难以企及;唱的时间太长,嗓子就会嘶哑……,乐器的出现,则弥补了所有这些不足。乐器可以比人声更长时间地鸣响,可以发出更高、更低、更响的声音。它可以按情感的需要,和肢体动作结合起来,在肢体的操作下更完美地“歌唱”,更好地表达自我的思想和情感。乐器使人突破了自身的生理局限。

乐器是第一代的、最早的扩音设备,它突破了人类肢体歌喉的限制,是肢体歌喉的延伸,它使人的情感表达范围得到了极大扩展。

如今的各种现代音响设备是第二代的音响器材,是对乐器的扩展。乐器和音响设备都是为了扩大人们的情感表达的时空届域,丰富和扩展自我表现的形式,使人们能够更充分地表达自我,也使人们的内心世界和物质世界更为丰富。

人类扩展自我的欲望是无限的,电话、麦克、无线电,这一切还在不断地把人的表达延伸得更远,人类表达自我的意愿是无限的。

五、演奏的目的一是为自我,二是为社会

人是群体的生物,个体需要影响社会,也需要接受社会的影响。

最早的歌舞来自个体情感的直接反应,后来发展到召唤群体,寻求共鸣、吸引社会注意,就有了强烈的社会功能。

人需要自我表达,也需要倾听别人的表达,人需要自我的表现,也需要看别人的表现,人需要歌唱舞蹈,也需要享受别人的歌唱舞蹈。

演奏既是个人自我的事,也是社会的事。

六、演奏的社会功能在当今时代已经发生了改变

演奏在过去几乎是传递音乐的唯一手段,过去没有各种音乐设备,所有的演奏都需要真人现场亲身演奏,现在不同了。

在过去,音乐的呈现是不容易的,需要演奏者先天的禀赋结合后天的勤奋努力,再加上乐器、场地、时间、听众等各方面条件齐备,音乐才能被呈现给音乐受众。

对于过去的社会和时代来说,音乐无论从自身的内容,到演奏的形式,演奏的乐器,以及演奏它的场合等方方面面都曾经非常和谐。传统的演奏者、传统的乐器,传统的演奏形式、传统的演奏场所——无论中国的宫廷,庙堂、酒肆、家庭,还是西方的教堂、宫廷、沙龙等都是天造地设,相互协调。一个(或几个)演奏者对一个客厅、一群听众,一个乡村乐队对一个村庄的节日音乐活动等等都非常自然完美。器乐演奏受到社会的普遍欢迎,演奏者在过去的时代可以说是如鱼得水。

随着音乐艺术从内容到形式的高度繁荣发展,随着社会对音乐需求的日益扩大,更多的优秀演奏者为社会所需要,器乐演奏教学作为一个专门、特殊的行业就自然诞生出来,发展到最高形式就是各国的音乐艺术院校。演奏教学的出发点就是为社会培养大量优秀杰出的演奏者。

器乐演奏者的培养是不容易的,演奏者是作曲家意图的执行者,虽然演奏者对音乐作品有“再创造”的重要功用,但从根本上说,演奏者是“执行者”,是高级的、特殊的“工具”,他们是被作为非常特殊的“工具”进行训练“锻造”的。演奏者要通晓音乐艺术的普遍规律;要能准确完美地理解、感知作曲家的思想情感,完美、准确、创造性地理解和传递音乐作品的精神内涵;要能尽可能多地掌握不同作曲家、不同风格、不同类型的音乐作品。要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演奏作为一门非常复杂特殊的操作技能,还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进行细致甚至枯燥的技术训练。成功的演奏者几乎都是自幼就接受严格系统的技术技能训练。在器乐演奏的训练中,人从心理到行为都被严格地进行调整和塑造。由于非常费时间、精力,演奏往往是一个人终生的事业。衡量一个演奏家的能力,一个是看他能够在多大程度上把握多种不同风格、不同难度的音乐作品,再一个就是看他能否一个人胜任多人的演奏任务。比如钢琴演奏家,要能同时承担多种乐器、多个声部,甚至整个交响乐队的工作。这些训练理念和与之相应的方法在高等音乐艺术院校的演奏教育中登峰造极。高等艺术院校以当时的社会需求为目标,立足于成规模地培养高水平的实际演奏人才,进行严格、系统,全方位的培养训练。这个为培养特殊技能、培养演奏人才的理念而进行的教学至今深刻地影响着高等艺术院校的器乐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

由于不是什么人随随便便就能学好乐器演奏,这使掌握高超演奏技能的优秀演奏者们成为“非凡”的人物,他们享受到天之骄子般的待遇,演奏者很长时间里成为整个社会崇敬的人,这使无数的人因此希望投身到这个行业。优秀教师的家里真可谓门庭若市。

进入现代社会后,音乐的内容、形式更加丰富、社会对音乐的需求也空前地繁荣起来,但一切却在不觉中发生改变。首先音乐沙龙变成了越来越大的音乐厅,以能容纳更多的听众。演奏者带着他们的乐器离开沙龙,进入空间巨大的音乐厅,面对拥挤的观众,突然发现,曾经在沙龙中如鱼得水的乐器显得“暗哑”、“单薄”了,由此,扩音设备如麦克、音箱很快被发明出来。从时空各个方面突破器乐的局限,成为一个必然的趋势。紧接着,社会的音乐需求使更多的音乐设备出现了,广播、收音机、磁带、CD、MP3 等各种录制和播放设备迅速被发明和普及,各类音乐器材在很大程度上相当完美、甚至可以说是更好地替代了大多数普通的演奏者。音乐的传播更加经济,更加便利,人们的音乐需求更容易得到实现。如今,听众们不必匆忙地吃晚餐,急忙去赶准时到达音乐厅的马车。人们不必再忧虑座位的不理想,或烦恼后排座位上不知礼仪的听众的耳语打扰。不必再受西装革履的礼仪束缚,不必在音乐厅里蹑手蹑脚地走路,轻手轻脚地挪身换腿,连咳嗽一声身边都有人竖起手指轻轻发出请求安静的嘘声。他们不再担心诸如孩子们被扔在家里没人照顾等各种与音乐爱好相冲突的麻烦,不必再花费时间、金钱,派车、请乐队来为自己的婚礼或其他娱乐活动来演奏。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几乎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方,都能很方便地听到最好的演奏。还不仅仅是时间、场合、经济条件等限制被打破,人们还可以将最喜欢的、最优秀的演奏家在最好状态下的演奏买回家去一遍一遍地听,再也不必一遍一遍去排队买音乐会的门票。过去,要想反复多次、不厌其烦地请一位大师弹奏根本就不可能,而现在却轻而易举——只需按下重复键!过去,要想在同一时间听几位大师演奏同一首乐曲也是不可能的,现在却完全没问题——换换碟片就行了,人们的音乐需求真是太容易实现了!

音乐器材对演奏家的影响开始显现,一方面他们免除了时间、场地、自我身体状态、家庭生活等各种情况的限制,免除了旅途的辛劳,不必担心场地的不适应,担心临场发挥难以控制,也不必担心几天不练琴,技术技巧的退化等,他们可以在较为方便、较为合适的时候,把自己最佳状态的演奏通过录制设备固定下来,用各种日新月异的传播工具传播给音乐受众,而再也不必每一遍都亲自演奏。此外,交通的发达也改变了演奏家的生活,优秀的演奏家今夜在欧洲某国的皇家剧院谢幕,明晚就可以出现在美洲的音乐厅、甚至远东亚洲的舞台上。少数优秀演奏家们的“势力范围”得到了空前的扩展,而就在一个多世纪前,优秀演奏家乘马车做一次欧洲巡演,有时需要历时一年!而另一方面,音乐设备却也严重地消减了演奏家们的社会价值,社会需要越来越精良的音乐设备,不再需要大量的演奏家了。这是“机器排斥人”的又一个典型案例!

音乐设备的出现大幅缩减了人力培养的时间和经济发投入,作曲家们不必再等待和寻找合适的演奏家来为自己的作品试奏。过去需要几十人的大乐队才能完成的音乐工作,如今几个乐手就能在录音间实现。作曲家们甚至不需要学习演奏,他们通过编辑录制设备自己就能独自“演奏”制作出极其复杂的交响作品,在最短的时间里就放到市场上去。

由于娱乐形式的丰富多样,音乐会再不是最主要的娱乐方式,现场演奏的社会价值弱化了。人们习惯于听音乐设备播放的乐音,一切没有经过“制作”的音乐,都让人感到“粗糙和生涩”。现场演奏无论是形式还是效果都越来越显得“原始落后”。器乐作品的内容也似乎赶不上时代的变化,越来越脱离时代和社会。除了少数大城市,演奏会仿佛是少部分避世者的小群体活动,仿佛退休的古玩爱好者。一段时间里,音乐厅仿佛上个世纪的花鸟古玩市场,退缩在城市的一角鲜为人知。如今,古玩市场及其中的真假古董尚因经济原因,由于当代和未来的投资价值复苏过来,真假古董珍宝备受热捧,一片繁荣。而音乐的现场演奏形式虽然依然存在,但再也没有过去的风光,演奏家们仿佛家道中落的贵族,除了残存着精神上的优越感外,已经丧失了真正的豪气,再也难觅当年的风采。

单调地坐着听他人现场演奏已经不再普遍地适合现在的社会和时代,在音乐厅坐听别人演奏这种形式快要成为一道古老的风景,音乐会再也难续昔日的辉煌了。

如今,难得一见的器乐现场演奏更像是视觉上的装点,像特殊场合里的摆设。比如,盛大节日喜庆热闹场面的装饰,歌舞厅里喧嚣气氛的陪衬,酒店大堂里高雅的标贴……。

现在的情况清楚地表明,社会只需要少数最优秀的演奏者,只给极少数的演奏“天才”保留着“饭碗”,而大多数曾经刻苦练习希望登顶艺术殿堂“君临天下”的演奏者们,只能在四周音乐设备播放出的一片喧嚣乐声中,落寞地提着自己的乐器返回家里去。世界已经不需要大多数演奏者做音乐的二传手、三传手。演奏家们的生存空间仿佛野生动物的领地,越来越小,而这种趋势已经不可逆转,将一直持续下去。

七、器乐演奏的学习依然有重要的社会价值

演奏者的社会价值虽然弱化,但社会的对音乐的需求并没有缩减,区别于声乐作品的大量器乐作品是人类精神文化的宝贵财富,有着极高的社会文化价值。如今,人们听到音乐的场合,听到音乐的时间比过去更多,社会生活中,商场,舞厅,餐厅,到处都充斥着音乐、器乐演奏的音乐也比过去更加丰富。

曾经有人认为,正像现在的人们更多是直接到餐馆享受现成的美食,而懒得自己亲自动手学习厨艺一样,人们再也不需要亲自学习演奏来享受音乐了,可事实上,随着一个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的物质文化需求会得到同步的提升,社会将越来越需要丰富健康的文化生活。器乐演奏的学习是一个非常好的形式,西方社会普遍将学习器乐作为丰富业余生活,提高自身素养的方式,一直都受到社会重视,为大众欢迎。通过学习器乐作品,学习器乐演奏技能、传播人类音乐文化使人获得有益的精神娱乐,提升全社会文明素质,是发达社会的普遍选择。如今,器乐演奏的演奏传播功能确实退化了,但器乐演奏的文化教育功能却还在,并且上升到了空前的高度。音乐文化对人类精神生活的重要意义没有消减,音乐演奏丰富文化活动、娱乐身心、文化提升和素质教化功能依然受到社会的重视。器乐演奏教学在音乐文化传承方面有着特殊不可替代的作用。

那些为了视觉上的装饰性,为了气氛而进行的器乐演奏,比如热闹节庆活动上的交响乐队、豪华酒店大堂里的重奏组合,舞厅里的喧嚣狂舞的演奏,虽然醒目、显赫、美观、雅致,但它们传递的主要是音乐的“外形”,它们在传递音乐文化精神内涵方面的作用其实是有限的。传统的演奏家仿佛是酒店大厨,按作曲家设计的“菜谱”,做成“音乐大餐”端出来给大众享受,这种“端出现成”的形式,依然难以进行音乐深入细致的诠释,更不能有针对性地、差异化地使人们了解音乐的精髓。现在的各种音乐器材,确实可以把音乐做得尽善尽美,也使音乐的享受更为便利,但这同样主要是在传递音乐外在的、形式的美,要深入地诠释音乐丰厚内涵,进行音乐文化的传承,需要专门的人来做。

演奏的音乐传播功能已经被彻底改变,它的传统实用功能降低了,但音乐演奏具有强大的文化力,它在提升个人文化素质的功能却依然存在。演奏在传承文化、提升精神文明水平,陶冶情操,开发智力,自我娱乐、提高品格修养等各个方面的作用如今突显出来,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演奏学习是使人获得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器乐演奏的学习能使人的智能和心理素质的得到扩展和提高;使左右大脑得到均衡的激活和发展,能使人的知觉与动作的配合协调不断完善;能使人的感知与人的肌体更加巧妙自然地协调一致,这种动作与感知的完美协调会影响到人的其他功能的协调,这是读书,知识、锻炼难以达到的;学习演奏能使人的时间空间观念得到拓展,能培养毅力、耐力、严谨、细心等一系列成功所必需的品质;能使人的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得到协调与发展,能使记忆力得到改善,能全面地开发提升人的大脑智力。

学习音乐演奏能培养和提高人的情感水平和感知能力,促进人的感性发展与提升。在现代社会,培养健康的性情,培养健全的情商,培养完美的感性是培养健全人格重要的一环。

理性是健全人格的重要一面,认知世界,改造世界,创造人类的未来等,都需要高度的理性,但感性却是健全人格的另一个重要方面。人所以为人,人对幸福、对人生意义、对美感的认知等等都离不开感性。

人的理性源自现实和大脑,而感性发自内心。理性是现实、感性是回响。对一个人,理性感性的发展缺一不可。优良的感性、良好的性情是美好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的感性属于模糊思维范畴。培养感性,利于人的悟性、创造性的开拓,利于大局大势的感知审定。很多事不能全靠理性分析,布局、大势、战略、对全局的感受常凭优异的感觉。大感觉错了,很易招致失败。这仿佛远虑和近忧的关系,仿佛战略和战术的关系。

有感性没有理性,人就如动物,靠本能生存,而只有理性没有感性,人就无异于机器,生活、生命就一片荒芜。人若缺乏丰富的感性,将失去很多生活的意义。

现代人提出情商的概念,情商需要全方位培养。培养情商,提高情商,培养感性,提高感性是现代社会的需要。现代的人,理智、理性越来越强,而感性、情感却趋于衰减。提高情商,加强感性,使理性感性全面发展,这对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都有重大的意义。

培养优良的感性,音乐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形式。

八、演奏学习不仅仅是对音乐的模仿

乍看起来,学习演奏只是对音乐的模仿,但事实上并不是这么简单。

学习演奏既是心智的提升,也是行为的改善;既是音乐文化的继承,也是行为动作的改良矫正。演奏学习是一个升华精神文化素养同时改变肢体行为的事。

演奏学习是对音乐作品内含和演奏动作行为的认识、理解和学习过程。一般听到音乐只是唤起愉悦的反应,而学习演奏是更深刻地感受和认识音乐中蕴藏的深妙的思想情感。

演奏是对思想情感和相应行为方式的参悟,是潜在灵性的激活,是自我心智和行为与音乐精神的融合!

学习演奏是学习如何对作曲家思想情感进行创造性的表现,是学习如何在作曲家的作品中表现演奏者自我。演奏音乐作品是在诠释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同时,附带展现演奏者自我的艺术造诣和个性光辉。演奏家是作曲家思想情感意图的宣讲者,是作曲家的知音,也是对作品自我感受理解的表达者。演奏者要与作曲家共同创造,并实现音乐的美,共同让抽象的美从符号成为现实。演奏家是一个特殊的“工具”,但这个“工具”有血肉,有感情,可以美化音乐作品,也可能歪曲、丑化、糟蹋作品。作曲家的思想美感要靠演奏这一中介传达表现,没有演奏,音乐思想就不为人所知。演奏者的作用很重要,但不可能超越作曲家,他只是作曲家的同僚,不是作品、更不是作曲家的主人。演奏家建造的音乐作品,始终是按照作曲家的设计图纸进行的。

演奏的学习即是音乐思想情感的学习,是情感的培养,是情感与动作的协调吻合,也是情感的表现以及表现方式的建立、协调、发展、巩固。演奏学习是身心与头脑统一的过程,是心理感悟与肢体行为融合协调过程。

单纯的音乐欣赏不涉及行为动作,而学习演奏却不同,它是内心音乐、内心感受转变成动作行为的过程。演奏是且歌且舞,是身心全方位的参与。演奏学习因此有了比单纯地听音乐多得多的快乐,当然,也有了多得多的烦恼!

演奏学习是对心理行为的塑造,其实也是对音乐和动作行为的认识、记忆、再现过程,从根本上说,是记忆的建立、再现。

演奏学习也是对肢体行为技能的认识和积累,是对人的动作技能在精细维度上启发和调整,音乐目的必须与肌体行为动作完美统一,才能成功实现。

如果搞不清这些关系,就不能最大限度地演奏诠释好音乐作品。

九、对演奏学习应该有更为客观和全面的认识

演奏学习有着不可替代的、巨大的功效,但也不该过分地夸大它的作用。我们不该忽略演奏学习对人的负面影响,应该清楚地认识到,音乐与演奏学习的意义只有在正确的前提下才能实现!

提高人的精神文化素质、发展人的心智和才能,学习演奏并不是唯一的途径。文学艺术、美术、体育运动、及其等其他有益的活动同样可以陶冶情操、提高聪明才智、全面发展人的潜能。

学习演奏并非有益无害、并非万能,方法和前提不对,学琴会导致很多问题。

演奏学习容易引起焦虑、无能、压抑、痛苦、挫败等等负面情绪。所谓学琴的无穷好处,是对学有所成的人,是对那些适合学琴的人。

演奏的失败,会明显地导致人的自我否定,影响人的自我评价,对日常的精神状态和健康状态产生明显的负面影响,出现抑郁、消化不良、神经衰弱等等,这是一八九四年出现的第一篇研究舞台上心理紧张的论文就已经阐述过的问题。

学习演奏能使人气质优雅,但如果学琴失败或不顺利,很可能会使人颓丧,烦躁。

学琴要求的细心、耐心、刻苦、动作的重复、及时的复习保持等等,对不适合的,不愿受拘束的人是严重的心理束缚,那样漫长的学琴过程会成为漫长的心理折磨过程。

学琴能增强人的社会交往能力,但如果学不好,反而会破坏人的社会心理。

学琴失败可能导致对音乐艺术终生的厌恶。这些年国内外的不少有识之士已经在深刻反思这些年音乐演奏教育观念的偏差。为功利而学琴,为成为演奏家而学琴,不仅导致学生和家长的心理问题,也导致社会演奏教学观念的异化。

目前的演奏教学培养出了异常优秀的人,但同时也耽误了很多的人,耗费了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造成了社会资源的很大浪费。

音乐的价值并非只有通过演奏学习才能实现。

只要听音乐,欣赏音乐,就能获得音乐的益处,并非一定要自己学演奏。正如只要吃食物就可以获得食物中的营养,不必非要吃自己烹调的食物才能获得营养一样。

当然,我们也要说,演奏是歌舞的艺术,被动地听音乐,是无法充分享受到音乐艺术的魅力的,正如看着别人唱歌跳舞和自己亲身参与音乐歌舞行为是不同的。

学习演奏不能忽视基础条件的培养。

不重视音乐的早期积累,以为一边学琴,一边就可以进行音乐积累的想法是不恰当的。学习乐器是表现心中的音乐,心中先有了音乐,再学习如何用乐器来表现音乐,这才会有好的效果。那种边“盖房子”边“打地基”的投机想法,会带来很多问题。

有少数天才,虽然看上去没有经过任何早期音乐积累,直接学习乐器就获得了成功,但对大多数人来说,如果没有充足的积累就正式学习演奏,往往很难获得好的效果。

对演奏技巧的认识不能片面。

技巧的学习不能脱离音乐,要重视音乐对技巧的引领作用。

人们都知道单纯地学习演奏技巧效果不好,没有清晰的音乐目标引领,获得的技巧往往是有缺陷的。

但是,因为学界历来反对“片面地”追求技术技巧,又使一些人忽视了对技术技巧的专项训练。他们以为音乐可以神奇自然地解决一切肢体行为上的问题。大量的学习者,仿佛龙门下的鱼,向着音乐目标反复地跳,却永远也跳不上去。

在某种意义上说,演奏其实没有技巧,技巧只是表面现象。技巧不是手具有的什么优于常人的特别能力,“技巧”的实质是正确合理运用手的方式!

演奏学习既是对音乐的学习,也是表达音乐的技能的学习,是肢体行为方式的学习,好的老师应该善于引导学生完美地运用自己的肢体,顺利地解决各种技术问题。

演奏学习中,音乐是第一位的,但如何实现音乐也是非常重要的。音乐目标的确定,是“做什么”的问题,而如何实现音乐目的,是“怎么做”的问题。只教“做什么”,不教“怎么做”,只强调“做什么”,而淡化“怎么做”,这不是演奏教学,至少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教学!

从某种意义上说,演奏其实是唤醒个体内心深处潜在的“音乐储备”、“音乐渴望”。与音乐相对应的情感在人的内心中常常储藏得很深,很多音乐感受甚至在心中蛰伏终生都不为自己所察觉。

音乐演奏的学习其实是在激活人心中固有的音乐天赋和音乐需求。每个人都有“音乐本能”、“音乐天赋”,教学只是激活、发扬、巩固人的这种美好本能。演奏教学不是造物主,也不是救世主,它不能塑造音乐才能,但它能直接有效地唤醒人沉睡的音乐感受。

音乐不该被分三六九等,将音乐分为正统、非正统,高级,低级是不妥当的。

认为古典音乐才算音乐是不对的。学琴需要一个过程,要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局部到整体。无论什么样的音乐作品,能激发音乐兴趣的就是好的;能陶冶性情,带给个人愉悦感的就是好的;能促进演奏学习,适合个人学习阶段的就是好的。演奏学习中无视学习者的音乐积累,无视他们的音乐感受,与片面地拔高技术技巧同样有害。没有足够的音乐积累就学习没有感觉的音乐作品,会对个体内心良性的音乐感性构建造成严重破坏。

一味地追求“正统的”音乐学习,常常损害音乐学习的热情,造成学习困难,效率低下,最终事与愿违。

演奏学习要遵从兴趣和愿望的引导。

演奏学习应起自对音乐的兴趣,而不应以为是音乐兴趣起自演奏学习。对于多数人,一开始就“严格、正式”地学习演奏,常常会得不偿失。

认为学习演奏可以培养对音乐的兴趣,这种看法是片面的。没有情感,没有兴趣,演奏学习就是无根之木。学习演奏需要对音乐的爱好作为基础条件,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习演奏不能被动,被迫,勉强的事做不好。如果不是出于兴趣,演奏学习就会成为精神与肢体两方面的折磨。

对音乐的兴趣不等于对演奏的兴趣,爱听音乐不等于爱演奏乐器。正如爱吃菜不等于爱做菜,更不一定等于爱研究菜肴的历史、营养价值、菜系的形成和区分等等。

演奏中的很多问题是没兴趣导致的,是不喜欢演奏引起的。没有兴趣,问题就会成堆地出现!

有人认为,音乐兴趣可以在严肃正式的学琴过程中慢慢培养起来,但从现实情况看来,并非如此。对于多数人,天生的音乐兴趣往往会在繁重枯燥的演奏学习过程中很快就被消磨殆尽。

从严格意义上说,凡是不能促进学习兴趣的音乐作品都会破坏学习兴趣;凡是不能引起兴趣的演奏学习就是在积累厌恶、积累失败;凡是对演奏学习没有好处的作品实际上就等于有坏处;没有促进良好的音乐感受,就是在破坏这种感受;练习如果没有促进技巧的提高,就是在破坏技巧的形成。学习演奏是不进则退。

要尽量遵重演奏学习者的个人喜好,喜好来自早期的音乐积累,让学习者表现自己喜爱的音乐,才能滋养他们的心灵,才有利于音乐表现的培养,学习演奏也要“以人为本”。

老师主要应该起辅助的作用,帮助学习者理解、感受、认识音乐和相关的技术技巧,认识演奏学习的客观规律,而不要过分地左右学生的选择。老师应该提供多种参考,提供适合学生认知和感受阶段的音乐作品。老师应引领学生认知各种音乐的美好,学生则从中选择喜爱的,有感觉的,有心灵共鸣的东西,那样的学习是可持续发展的,是颐养身心的。作为教师,当看到学生避开那些伟大、经典的作品时,不用着急,不必拔苗助长,要相信这是暂时的,美好的东西一定会被他们认识到,被他们珍惜。当他们到了能够理解的年龄,伟大的作品会获得他们真心的崇敬。美丽的邂逅,会使人生更加丰富。

有些经典作品,虽然曾经辉煌过,但如果已经不合时代,放弃它们也并不见得就是坏事。世界是不断前进的,万物有生有灭,不必舍不得,我们只需把那些被曾经的美好放进博物馆珍藏起来,它们会有它们的地位。让更多新的东西诞生出来,能使世界更加丰富多彩。

对因为文化隔膜而导致不理解的音乐作品,也不必强迫,在有了足够的文化交流后,它们会慢慢启开人的内心。

还需要说的是,并不是所有“过去的”音乐作品都是经典的作品。

演奏学习要更加重视科学的教学方法,要重视对心理思维方式的引导。

传统的演奏教学更多是个人经验和感受的传递,有一定的错觉、误解。这需要在心理行为等更深的层次上进行规范。

我们不能自发生长。过去认为修行在个人,因而忽视对很多深层次问题的总结传授,结果是浪费时间,效率低下。现在的时代,竞争强,效率非常重要,没有时间慢慢摸索。现在不仅要重视和加深传统学习方法的研究和传授,还要特别注意心理的调整和引导。现在学琴已不只是音乐和技术这两样东西了。

过去有人说,“除开指向音乐的道路,不是死路就是弯路!”但今天看来,有些“弯路”是绕不过去的。

我们不能自发懵懂地学习,用模糊思维学习演奏,效果并不好!

我们要在知道“做什么”的同时,清楚地知道该“怎么做”!对学生来说,后者更重要!在演奏学习中普遍存在着知道做什么却做不到,做不好的现象,这似乎都习以为常了!

研究音乐本身,研究演奏艺术的规律等都不错,它们对演奏学习确实有重要影响,但对演奏心理、行为问题的研究也是非常重要的,它们对演奏学习的影响也是巨大的。

要更加深入全面地研究器乐演奏教学规律,不要怕把事情复杂化,复杂到极限,就会回归简单,那时的简单就到达了更高的层次。深入地研究演奏学习中的各种问题,才能推动演奏教学各个方面的提高和发展,才能使演奏教育事业繁荣兴旺。

不过,演奏学习终归是个人的事,修行在个人,我们也要注意从学琴开始就要以我为主,不过分迷信别人的经验。

演奏是自我的事情,要养成自我分析、自我总结、自我发现,自我否定的习惯。我们过去忽视对演奏学习方法的传授,使很多人离开了老师就学不下去了,就停步了,这不行。演奏是自己的事,要因人而异,要注意个人的实践,通过实践学习提高。要使每个人都对演奏教学方法的改进和完善贡献自己的力量。

人存在着个体差异,不同的人学习所处的学习阶段也各不相同,学习的过程也不一定完全一样,任何方法经过再三实验后,发现不行就要换了。不行就说明至少目前不适合自己。即使是蜚声国际的大师,也并非他的每句话都适合所有人。要总结适合个人的经验,一切要以自我实践为准,一切以学习效果为准,别人的方法都是参考。要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反复循环。

很多在名师指导下的人,完全是在被动消极地学习演奏,自己的洞察力、分析鉴别力、创造力完全没有调动起来,他们虽然跟随名师,却同样学不好演奏。

很多问题是演奏学习中各种心理错觉造成的,它们导致的演奏行为障碍往往难以察觉,这都需要我们提前就全面地认识和了解有关演奏学习各个方面的情况。 JbEafIslkLdaPso6oQn+U2exkhwOYRRJGVbrOlHnJRWY1hnwqzaONRQUiFk6hb8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