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智慧修炼

(一)智慧的含义及演变

智慧是个古老的词语,它是人类认识能力和精神文明的最高境界。“智慧”的概念在中西文化中都出现得比较早,西方文明对智慧的探讨在古代埃及和古希腊文化中就已经出现,据文献记载,公元前 2500 年左右的古代埃及人就已经开始探讨智慧,对当时的埃及人来讲,智慧的定义包含了对人生历程中的种种不公平与不公正的待遇和困境保持信心。从词源上看,无论是希腊文sophia,还是拉丁文sapientia,智慧都是指向人的经验、技能和品位。智慧在其他语言中的指向也都包括能力和品质这两个方面。能力主要指人们运用知识和经验应对社会、自然和人生变化的综合能力,而品质则是指人们面对生活的态度和境界。因此,从总体上看,智慧不仅体现在人们面对问题、解决问题时所表现出的能力,也体现在人们面对生活的变换与人生的起伏时所表现出的心态和境界,体现出一个人的生活策略与人生哲学。中国智慧和西方智慧分属于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和理论系统,中国古代论述智慧的文献很少,在中国,“智慧”或单一的“智”字,在先秦时就已经出现,但其含义在当时并没有直接的界定和解释。比如老子的“智慧出,有大伪”。(《道德经·十八章》)孔子的“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智)矣”。(《论语·雍也》)孟子的“虽有智慧,不如乘势”。(《孟子·公孙丑上》)旬子的“知有所合谓之智”(《旬子·正名》)等等,先秦诸子已大量使用“智慧”或“智”这个词,但对“智慧”的词义本身没有给予直接的解释。直到百年后汉初的贾谊,才第一次对“智慧”作出明确的界定“深知祸福谓之智,反智谓愚;亟见窕察谓之慧,反慧谓童(蒙昧)。”(《新书·道术》)就是说,智慧是指人们对未来祸福的深刻预见和敏捷把握的思维能力。

吕卫华先生在《中西文化中的智慧意涵:演变历程与价值意蕴》一文中指出,基于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及其文化底蕴的差异和熏陶,中国先贤的智慧思维沿着德治伦理的方向发展,西方智者的智慧思维循着科学认知的方向前进。西方文化传统对智慧定义的影响可以从词典中看出端倪。Webster’s Third New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记载,wisdom一词在现代通常指称:(1) accumulated information (积累的信息);(2) philosophical or scientific learning(与哲学或科学相关的学习);(3) knowledge (知识);(4) the intelligent application of learning (聪明地运用所学);(5) ability to discern inner qualities and essential relationship (洞悉内在特质或关系的能力);(6) the teaching of the ancient wise men (古代智者的教导)。而在The 0xford English Dictionary中,wisdom一词目前存在四种通用的定义,除了一条用来描述典籍的用法之外,其他三条分别为:(1) capacity of judging rightly in matters relating to life and conduct (在与生命相关的事物上做出正确判断的能力);(2) knowledge,especially of a high or abstruse kind (知识,尤指高深奥秘的知识);(3) wise discourse or teaching (智慧的论说及教导)。由此观之,就整体来说,西方文化传统对智慧的定义侧重于逻辑思维的判断和知识技能的习得。中国文化对智慧定义的影响也可以从词典中看出端倪。《辞海》解释,“智”的意思主要有聪明、智慧、智谋,通“知”,即知道。“慧”的意思主要有智慧、聪明、狡黠。“智慧”主要是指人对事物能认识、辨析、判断处理和发明创造的能力,犹言才智、智谋。在《新华词典》中,智慧是指从实践中得来的聪明才干,同智力。在梁实秋主编的《远东英汉大辞典》中,智慧的含义包括睿智;明智的行为、明智的言语;知识、学识。《新英汉词典》对智慧的解释是才智、明智;知识,学问,常识;(古人的)名言,教训;贤人,哲士。《牛津高级英汉双解词典》对智慧的解释是(在做决定或判断时表现出的)经验和知识;正确的判断,明智,常识等。可见,在现代中国人的话语体系里,所谓“智慧”主要是指人们运用知识、经验、能力、技巧等解决实际问题和困难的本领,同时它更是人们对于历史和现实中个人生存、发展状态的积极审视、观照和洞察以及对于当下和未来存在着的、事物发展的多种可能性进行明智、果断、勇敢地判断与选择的综合素养和生存方式。

(二)人类的智慧是不断发展的过程

智慧并不是人类一开始就有的。大约 1500 万年以前,随着动物的演化,森林当中出现了一种类人猿,我们称之为森林古猿。后来由于自然条件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为了适应环境的变化,森林古猿从树上的生活方式变成了地上的生活方式,慢慢发展为人类,随着类人猿到人的转化,产生了以抽象思维为标志的意识活动。智慧正是随着类人猿到人类的进化,随着远古先民为了更好地适应严酷的生存需要逐渐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从历史的角度看,智慧在人类进入文明社会时已经形成,古希腊神话中有美丽勇敢的智慧女神雅典娜,这表明那时的人们不仅已经有了智慧的概念,而且对智慧有了初步的见解。但是,智慧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正是因为人类具有其他动物所没有的智慧,人类脱离了动物属性之后,智慧的进化一刻也没有停止,人类用自己的智慧创造了整个世界,创造了丰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后来,随着人类的不断进化,特别是人类知识理性的不断提高,科学文化的不断进步,人类的智慧不断地在向广度和深度方向发展。

(三)智慧是知识的凝结

知识与智慧的关系是密切的,知识是智慧的基础,没有知识的积累,便没有智慧的创生。知识就像是土壤,智慧在上面生长。一个无知者很难成为一个真正有智慧的人。智慧来源于知识,英国著名哲学家波普尔曾有一个著名的论断:假如物质形态的技术系统毁灭了,而精神形态的知识系统(如图书馆)和人的学习能力还保留着,经过一段较长时间的艰苦历程,就仍然可以重建人类文明,继续在较高的水平上前进。波普尔的这个观点表明了人类文明是建立在精神形态的知识系统之上的。智慧以知识(科学文化)为必要的基础。

既然智慧源于知识,那么,我们就可以通过接受教育和后天的努力来丰富自己的知识,这也是智慧修炼的有效方法。人的天赋有差别,有的人可能天生在某一方面有悟性,有的人可能相对愚钝些,但是先天的因素并非绝对和一成不变的,后天的努力同样重要,如果后天不努力,原有的聪明才智也会退化和丧失。比如王安石笔下的《伤仲永》就是个例子。仲永五岁便可指物作诗,天生才华出众,因后天自己不学习而成为一个普通人。可见,人的知识才能不能单纯依靠天资,必须注重后天的教育和学习,后天的教育和努力是获得知识并将知识内化为智慧的关键环节。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四岁才会说话,七岁才会认字,在学校里老师认为他反应迟钝,不合群,满脑袋的不切实际的幻想。17 岁的时候,他考进了苏黎世工业专门学校。在这所学校里,他把自己全部的时间和精力都用于物理实验,研究理论物理学和哲学问题。他走自己的路,进行自己的思考,而从不盲从,为他日后从事理论物理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当他还活在人世间的时候,他就已经被认为是人类历史上最富有创造性才智的人。我们不否认,爱因斯坦是天才式的人物,但是如果没有后天的努力和勤奋我们也很难想象他会将自己的聪明才能发挥得如此淋漓尽致,他的成就会如此辉煌,他智慧的光芒会如此闪耀。

智慧是知识的凝结,但并不意味着一个人拥有了许多知识,就会自然而然地达成智慧,知识只是智慧发生发展的一个先决条件,由知识升华为智慧还需要很多因素,最为主要的是人的实践经验。我国当代哲学家冯契认为智慧是理想与实践的统一,既强调智慧使人的个性自由全面地发展,又强调智慧的境界是通过人的实践活动达到的。教师的教学智慧也是一种实践智慧,它是指教师在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表现出的解决实际教育教学问题的能力,是教师实践能力的体现。它来源于日常教学实践,来源于教师的教学经验,通过教师的体验、感悟和反思得到升华,最终内化为教师的实践智慧。

(四)智慧是思想的升华

智慧源于知识,但知识并不等于智慧。知识是人类与自然界不断斗争过程中积累的智慧和经验,是对自然界的一种认识和把握,这种认识是可错的,是不断发展、进步的,是被人类不断反思、探索和讨论的。因此,有知识的人并不等于是智慧的人。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认为博学并不能使人智慧。现实生活中,许多有知识的人并不具有多少智慧,我们熟知的“纸上谈兵”的故事就是典型的例子: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懂得将丰富的军事知识转化为现实的用兵智慧,最终落个身首异处的下场。因此,要想拥有智慧女神的青睐,除了有知识的积淀,还必须要学会思考,思想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一个最根本的标志。如果人类仅有知识而无思想,也仅仅算是一种高级的动物而已,而人类一旦开始思考,世界就变了模样。它使不毛之地变为绿洲,使野蛮变为文明,使愚昧变为智慧,使梦想变为现实。人不是生活在物质中,而是生活在自己的精神、思想中。正如帕斯卡在《人是能够思想的芦苇》中所说:“我应该追求自己的尊严,绝不是求之于空间,而是求之于自己思想的规定。我占有多少土地都不会有用;由于空间,宇宙便囊括了我并吞没了我,有如一个质点;由于思想,我却囊括了宇宙。”人类思想的过程就是智慧凝结的过程。智慧是创造的精华,他把人类从理想带到了现实。

每每提到智慧,我们会自然而然地想到“哲学”两个字,哲学就是“爱智慧”的意思。源远流长的人类文明史传下来的所有哲理名句,均包含了启迪思维方法的深邃逻辑。而提到哲学,提到智慧,我们又不得不提到伟大的苏格拉底。苏格拉底被称为是雅典最智慧的人,公元前 399 年,他被法庭以“怠慢神灵和败坏青年”的罪名判处死刑。柏拉图的《申辩篇》,详细论述了苏格拉底受审时的情形,也使我们理解到了什么是真正的哲学与智慧。在法庭上苏格拉底以略带滑稽的口吻说,他感到自己并不聪明,但是德尔菲神庙的女祭祀却宣称,没有人比他更有智慧。为了证实“神谕”,他走访了政治家、诗人、工匠。但是这些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什么也不知道,却自以为知道”,而苏格拉底却是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能够果断地承认自己的无知,即“自知其无知”。“自知其无知”,这是多么精彩的语言,这或许就是对智慧的典型概括。智慧包含着知识,但不等于知识,智慧到底是什么?我们会从莎士比亚的戏剧、苏格拉底的哲学、柏拉图的对话、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中找到智慧,我们会说他们的作品充满了智慧,但又风格各异,不可同一而论。其实真正的智慧就是这样,无法用语言去描述,只能用思维去感受、去欣赏,她是思想的升华,是人类思维的最高境界。 TNA5Hjg3xvDJOpMSWQXsEfj3J9gLBaNiUYtYuiv7QOfHOxdLyr5Z/5gz64GvyGb3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