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当代科技认识论特征

内容提示: 从认识论角度看,当代科技认识具有哲学的反思性、思维的辩证性、理论的抽象性、主体的创造性、对象的综合性、认识的复杂性、负载的价值性、科技认识的一体化等特征。

认识论既要探究形成认识的意识体性,更要关注对认识已铸就的“知识大厦”的反思。科学认识逐渐从日常认识活动中分化出来,成为一种典型的、系统的、高级的认识活动。认识自然的活动发展为科学认识活动,便出现了自然科学。由于自然科学的发展,科学认识也在不断深化。与近代实验自然科学不同,当代科学技术表现出一系列特异之处。从认识论角度分析,当代科技认识具有以下的特征:

1.反思性。从哲学角度看,近代自然科学在产生时期笼罩在哲学母体的氛围下,对科学的认识论反思出现了唯理论和经验论两种传统;19 世纪科学和哲学严重对立,黑格尔和马克思、恩格斯对旧的科学思维方式进行了批判;19 世纪末期西方哲学分化为人文思潮和科学思潮,后者在 20 世纪对科学的反思经历了逻辑实证主义、分析哲学中(对科学语言进行逻辑分析的)逻辑主义、证伪主义、历史主义、科学实在论、后现代科学等演变。从科学角度看,20 世纪出现了“哲人科学家” [59] ,著名理论自然科学家在其著作的前言、正文或后记中不同程度地涉及科学的哲学问题,有些科学家甚至出版了带有强烈色彩的哲学著作,从科学、社会、思维等广阔领域参与探讨哲学问题,如海森堡的《物理学与哲学》、玻尔的《原子物理学和人类知识》、玻恩的《关于因果和机遇的自然哲学》、莫诺的《偶然性和必然性》、维纳的《人有人的用处》等。

2.辩证性。认识论和方法论上的辩证思维是现代自然科学家的最突出表现。当今时代,由于科学不断地进展,自然界的辩证性质正在极为充分地展现在人们面前,科学家对自然界的本质,对人和自然的关系,对精神和物质、自我和大脑、主体和客体、理性和经验,以及部分和整体、微观和宏观、决定性和统计性、偶然性和必然性,乃至竞争和协作、混沌和有序、对称和破缺、平衡和非平衡、稳定和非稳定、可逆和不可逆、确定性和不确定性、渐变和突变等辩证关系,有了日益明确的认识。这种思维方式具有“相反相成”的明显特点,是比机械论思维方式更高一层的理性思维。它说明,科学家的思维方式确实已经发生了历史性的改变:超越古典经验论和唯理论的僵硬对立,力图把理性和经验、因果和机遇、逻辑推论和直觉认识结合起来,自觉地追求综合性思维,自觉地趋向于对科学认识方法的辩证理解。 [11] 玻尔的互补性思维也已不再是经验层次的直观认识,而是理性层次的辩证认识。总之,现代自然科学家的思维方式已经进展到自觉的辩证思维方式阶段。

3.抽象性。近代经典自然科学称为实验科学,主要是搜集和整理材料,突出感觉经验和自然界的关系;现代自然科学成为名副其实的理论自然科学,着重研究的是理论和实在的关系。在人的感官知觉和客体之间,存在着由实验仪器和逻辑推理组成的越来越复杂的中间环节,抽象层次越来越高。深信理论用概念的体系可以掌握实在(“理智的实在”),这是科学家的信念,也远远超越了近代自然科学家那种朴素实在论的非自觉意识。 [11] 与日常生活范围以外的现象打交道,只有借助于抽象概念才能描述,理论自然科学家经常是将某种数学结构看做是主观现象背后的客观实在。专家们之间用以交流思想的符号语言,已完全失去感性直观的形式,远不是表象所能把握的,超越了传统经验论的形象化概念,突破了狭隘经验论的局限。经典科学把经验放在科学认识的首端,强调科学的经验起源这一面;现代科学重视公理演绎法,强调理论的经验验证这一面,注重经验的后验作用。

4.创造性。作为科学认识对象的实在的客体,即认识论意义上而不是本体论意义上的“实在”,同认识主体是不可分割的整体。这也就是现代科学家所谓“参与者的宇宙”的实在观。不仅量子现象中,主体深深地参与到客体的实在规定(特性)里边,而且我们生活于其中的整个自然界,作为认识的对象,都依赖于观察者的主动参与。理论产生于思维的跳跃,爱因斯坦强调,科学概念是一种发明和心灵的自由创造,而不是发现。经典科学时代的普遍看法是,人的理智原是一张白纸,理论从经验中归纳而来,概念和理论不过是外物作用于理智留下的某种印迹,精神活动完全是被动的。现代科学的发展说明,理论的形成要靠大胆的想象,靠精神活动的创造。科学理论的创造并非像培根所推崇的蜜蜂酿蜜,而正是他所贬斥的蜘蛛编网一样。理论创造是逻辑思维的中断。不仅注重思维的连续性,还尤其看重思维的非连续性。爱因斯坦说:“我相信直觉和灵感。……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只有通过那种以对经验的共鸣的理解为依据的直觉,才能得到这些定律” [1] 。创造性思维以一种无定形思维,或无约束、无限制的开放思维思考问题。它没有固定模式,常常有非理性的因素起作用。科学史表明,大多数的重大发明来自直觉、想象、顿悟和灵感,甚至人的直接体验在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中也有重要作用。

5.综合性。由于现代科学的发展,系统整体优化思维方式的形成,人们对于世界的认识自然要由一般的“物质观”转向更为深化的“系统物质观”,即由“实物中心”转向“系统中心”。当代科学家的兴趣正在从实体的科学即物质和能量的科学转向信息的科学,即有机系统“自组织”的科学。从实体到关系、从存在到演化的转变,标志着理论自然科学正急剧从传统基础学科经过边缘学科向横断学科飞跃。科学对象从实体的同质性转向功能的同构性,这是思维向度的改变,也涉及到多学科的发展。系统性思维(也包括信息方法、反馈方法、功能模拟方法等)、非线性思维大行其道。

6.复杂性。人类在近代机械自然观的基础之上形成了简单性的思维方式,然而 20 世纪科学的发展使得世界的总体图景发生了改变。世界本身具有的非线性、自组织、偶然性和历史性使得简单性思维方式显示出致命的局限,人类思维方式也随之发生了向复杂性思维的转变,这是和世界的多样性、随机性、突变性、无序性等概念相对应的一种思维方式。简单性思维(决定论思维)历久而根深蒂固,它强调分割和组分间的线性相互作用,具有组合性、确定性和线性等特征。复杂性思维不再局限于理想化和简单化情形,它强调涌现和组分间的非线性相互作用,强调关联性、演化、不稳定性。运用复杂性思维必须遵循系统性、历史性、非线性等基本原则。复杂性思维是立足于复杂性科学研究的哲学概括,它打破了传统哲学思维的一些界线,把人们的思维引向于“多”而不乱的领域。在这个由“多”的耦合而导致的边缘混沌的领域中,人们将发现事物(系统)新的特点、属性和规律,并产生一种对“序”的形成、发展、动力等问题的全新的思维。我们应该选择的是多维性思维的道路。

7.价值性。思想家们对科技引起的真与善的冲突早有警觉。 [60] 价值论正日益纳入科学认识论的视野。其实,技术作为人化世界的重要产物,已经深深打上了人的价值烙印。现代科技从开发意图、立项到活动进行以至最后结果,无不内含人类的价值目的。技术产品本身就负荷着对人和自然来说正负两方面的效应,并由此对科学的基础研究产生重要的诱导作用。科学技术的发展是无限的,然而任何技术都不是也不可能作为一种“纯技术”孤立地存在。自然科学的技术,要在一定的生产需要、生产关系和社会环境中产生、发展和完善。任何技术,都有一个谁占有、谁使用和用来做什么的问题。 [61] 自然科学与技术在一定的历史积累、社会生产力基础和社会关系中产生,一方面有自己的发展规律并且会造成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社会关系的变化,一方面受制于一定的社会力量,其作用的积极或消极以及这种作用达到怎样的程度,取决于谁来占有和用于何种目的。为此,有学者认为自然科学实际上处在“物性科技”阶段,它需要发展到“人性科技”层次。 [62] 故在科学技术活动中,要重视科学与社会的关系,重视伦理道德规范,弘扬科学技术的正面效益,遏制其负面影响,更好地造福于人类。

8.一体化。第四次技术革命中,科学与技术之间关系出现了新情况:科学技术化,科学加快了向技术的转化,科学研究愈来愈离不开技术的支持;技术科学化,20 世纪 50 ~ 70 年代以来兴起的高技术群无一不是建筑在现代科学理论发展的基础之上。这些高新技术的知识含量或科学含量非常高;在某些领域出现了科学技术一体化现象。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一些领域中科学与技术的界限愈来愈模糊,因此,第四次技术革命被许多人称为当代科技革命。以前人们认为哲学往往是对已有的理论性知识进行更深入的探究与反思,因而科学认识论是重要的研究内容并且具有很强的传统:而作为具有更强实用性与经验性的技术则长期被排斥在哲学的视野之外。但无论在现代社会中,还是在科学理论中,技术的地位和作用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和强化。从不同角度对技术进行反思,于是产生了技术哲学。技术认识论是技术哲学的最重要研究领域之一。借用当代科学技术一体化现象的特征描述方法,我们也可以说,当代科技认识论也在逐渐把科学认识和技术认识联合起来进行考察,从而达到认识论更深层次的一体化。 [63] R2LteJ6LAhPpMrT7C+qVA+h7sFkBcN+8NBzU2b2MLk8osYssURhpZJZrreaCPS6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