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饰音是用来装饰旋律、增加旋律表现力的,它们用记号或小音符来表示。记谱时,它们不占用该小节的总时值。在演唱(奏)时,一般占用被装饰的音的时值,有时也可占用一个音的时值。
常用的有以下几种:
(一)倚音——是指由一个或数个依附于主要音符的音。这些音和主要音的关系,可以是级进或跳进,可以在主要音之前或之后:如:
(二)波音(涟音)——是在两个主要音之间,加入其上方或下方相邻的短的辅助音而成。有上波音下波音之分。如:
(三)回音——是由四个或五个音组成的旋律型装饰音。有下列两种:
(四)颤音——是主要音和它上方邻音快速而均匀地交替而形成。用记号tr或
表示,如:
颤音的颤动速度。根据需要和可能来决定。
(五)滑音——分上滑音、下滑音两种。演唱(奏)时要根据歌词的读音与乐曲的风格,顺着它的音(语)势自然地向上或下滑。
有些重复的乐谱在实际书写中往往可以用些略写记号来代替
(一)∥或/一般在一小节内使用,乐曲中某一段旋律音型重复时用斜线表示。斜线的数目与被重复音型的减时线数目相同。一般只在手写谱中使用。
(二)
或
表示该小节的音与前一小节完全相同。这种省略记谱法在正式出版物中很少使用。
(一)长休止记号在简谱中用)0 (或
表示。
休止小节数目较多时,用数字表示小节的数目。任何拍子都可以使用这种简记法:
如:
表示要休止 20 小节。
在线谱中用
记在五线谱第三线上,上面的数字表示休止的小节数。这种记号多在管弦乐分谱中使用。
(二)移高、移低八度记号 乐谱上有8va┈ ┐或 8┈ ┐时,这记号内的音符,需移高八度来演奏。记在乐谱下方8va┈ ┘或8┈ ┘,表示原谱要移低八度演奏。
(三)顿音记号▼
顿音记号表示要唱得短促、跳跃。
(四)跳音记号
在简谱中用“▽”表示:在线谱用“·”表示
它比顿音唱(奏)的时间略长一些,如:
(五)连线
有两种用法:1.在歌曲中,用在一字两音或一字多音上,表示这个字要唱得圆滑、连贯,没有间断;在器乐曲中则表示要一弓拉完或一口气吹完,所以这种连线又叫圆滑线。
2.写在两个或几个音高相同的音符上时叫连接线,表示它们要唱(奏)成一个音,它的时值等于那几个音符的时值之和:
(六)重音记号>或∧或sf
记在音符的上面,表示这个音要唱(奏)得坚强有力。
如:
(七)保持音记号“-”
它记在音符上面表示在唱(奏)时要保持足够的时值和一定的音量。
(八)换气记号“∨”
它们放在两个音之间,表示要吸一口气再唱下去,但不要影响原来的拍子。
(九)延长记号
1 .
表示可根据感情和风格的需要,自由延长音符或休止符的时值。如
可唱(奏)成 6 -;
2 .
放在小节线上表示可以任意休止(如
);放在双纵线上表示反复的终止,这时
叫做终止号。如
。
(十)虚小节线┋
虚小节线多用于戏曲音乐中的“散板”“导板”和“摇板”等非规整节拍的板式中有较明显节拍支持音的地方。
在现代创作作品中的自由节拍段落里,作者为表明节拍支持音的地方也使用虚小节线。
(十一)琶音记号
。它表示后面的音符按顺序由低往高依次快速地奏出。
为了使唱(奏)都较准确地把握乐曲风格及情绪,要在乐谱开始处标记表情术语,中间如遇变化,还需标记新的表情术语。表情术语国际上用意大利文,我国目前基本使用直接以中文标记的方法。
表示独唱、独奏、合唱、合奏以及声部分组的专用词都用表演(唱、奏)专用语。
两个音级在音高上的相互关系即两音之间的音高距离叫音程。构成音程的两个音节,下面的音叫根音,上面的音叫冠音。
先后发出的音构成旋律音程。书写时应按先后次序写,唱时也要从先发出的音往后发出的音上去唱。
同时发出的两个音构成和声音程。书写时竖着写,从根音往冠音上唱。紧挨着的两个音级构成的和声音程,书写时可以把根音写在前面,冠音紧随其后。
度数实际上是音高关系的一种单位称呼。构成音程的两个音之间包含有几个基本音级就叫它有几度。如C ~ G共包含五个基本音级,所以把它称为五度音程。
简 谱
音数是指构成音程的两个音级之间所包含的半音与全音的数目。如E~ F为半音,它的音数就为 1 半; C ~ F之间包含有两个全音和一个半音,它的音数则为 2 全 1 半。
为了区分度数相同而音数不同的音程,还要用文字来加以说明,如大、小、增、减、倍增、倍减和纯等。
自然音程是指大、小、纯音程和增四、减五度音程。它们的度数与音数关系如下表:
变化音程是由自然音程变化而得来的。通过把构成自然音程的音加以升高或降低,改变原有的音数关系,这样的音程就叫变化音程。在度数关系不变的情况下,音程的名称与音数有如下的关系:
把音程的根音与冠音位置颠倒过来就构成了音程的转位。它是通过把音程的根音升高八度或冠音降低八度而完成的。如:
音程的转位有如下规律:
音程的协和性是根据人的听觉感观来认识的。听起来悦耳、融和的音程就叫协和音程,反之听起来感觉比较刺耳、不相融和的音程就叫不协和音程。
协和音程有三类,纯一度和纯八度称为极完全协和音程,纯四度和纯五度称为完全协和音程,大小三、六度音程称为不完全协和音程。
不协和音程可分为两个层次:
大二、小七度音程为不协和音程。
小二度、大七度以及一切增减音程、倍增或倍减音程为极不协和音程。音程转位后它的协和性不发生变化。
由三个或者三个以上的音通常按照三度关系叠置起来的音,就叫做和弦。
常用的和弦有三和弦和七和弦,但也有一些更为复杂的和弦。和弦在音乐中的色彩较为特殊,有着比较积极的作用,三和弦和七和弦一般来讲是比较常用的和弦形式。这里我们主要向大家介绍这两种和弦。
三和弦
由三个音按照三度关系叠置起来,就构成了三和弦。构成三和弦的三个音由低到高依次叫做根音、三音和五音,唱时应由低往高的顺序读,书写时应竖着写。
5→五音
3→三音
1→根音
由于根音上方三度关系的不同,三和弦主要有四种类型:
(一)大三和弦(简写为大三):
小三度叠置而形成的。如:
(二)小三和弦(简写为小三):
三度叠置而形成的。如:
(三)减三和弦(简写为减三)
(四)增三和弦(简写为增三)
由四个音按照三度关系叠置起来的和弦为七和弦。构成七和弦的四个音分别叫根音、三音、五音和七音。常见的七和弦有四种。
(一)大小七和弦
(二)小小七和弦(又称小七和弦)
(三)减小七和弦(又称半减七和弦)
(四)减减七和弦(又称减七和弦)
和弦的转位与音程转位的方法一样,都是通过把低音升高八度或把高音降低而得到的。三和弦有两种转位形式,根据它们的音程关系把这两种转位形式分别称为六和弦(一转位)和四六和弦(二转位)。如:
七和弦的转位有三种形式,分别被称为五六和弦、三四和弦和二和弦。如:
和弦的协和性是根据构成和弦音程的协和性确定的。大、小三和弦的结构内部所有音程都是协和音程,因而大、小三和弦是协和的和弦。其他和弦的结构内部都包含有不协和音程,因而它们都是不协和的和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