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卢欣石

1947 年 6 月生,1970年毕业于甘肃农业大学。1997 年获农学博士学位,1991 至 1994 年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Davis农艺草原系研修。1996 年在澳大利亚参加亚洲太平洋国家生物技术高级培训班。2000 年调至北京林业大学任教。

曾任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所所长,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所长,农业部草地生态资源重点开放实验室主任,《中国草地》主编,中国草原学会第五、六届副理事长。1995 获农业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现任中国牧草遗传资源委员会副理事长,中国防治荒漠化高级专家顾问组专家,科技防沙治沙专家小组成员,国家减轻自然灾害委员会专家组成员,农业部草原监理中心专家委员会成员,国家科技进步奖评审专家,中国全球环境基金土地退化项目综合生态系统管理顾问组专家,呼伦贝尔草原生态系统国家野外观测站学术带头人。北京林业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草业协会会长。

卢教授创建和发展了北京林业大学草业科学专业。他为本科生先后开设了“草地学(双语)”、“草地资源学”、“草地植物栽培学”和“草地生态学”课程。在国内研究生教学中,首先开设了“草地植物生态遗传学”,将生态遗传学理论和牧草资源学研究实践相结合,提供了生态遗传学研究教学的良好范例。他指导培养了博士生 17 名、硕士生 22 名,合作培养博士后 4 名,中组部“西部之光”访问学者 2 名,教育部“质量工程”访问学者 1 名;培养了一批蒙、壮、回、仡佬、达乌尔、柯尔克孜等少数民族研究生和访问学者,为民族团结教育做出了奉献。

在科学研究方面,他主要从事草地植物遗传生态学研究。从 20 世纪90 年代开始,他集中从事“牧草之王”苜蓿的遗传进化、遗传多样性与遗传育种研究,多次参与国际牧草种质资源考察,重点在蒙古、俄罗斯、哈萨克斯坦、伊朗、中国新疆等苜蓿起源中心地带考察和搜集紫花苜蓿、黄花苜蓿和亲缘属、近缘属种质资源材料;主持了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基金项目、人事部留学回国人员科技活动资助项目和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从事有关苜蓿秋眠性遗传学研究;主持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国家“863”项目,在国内最早应用生态遗传学理论与技术,研究中国苜蓿种质资源的遗传进化和变异,首次定量化地提出了中国苜蓿遗传资源的3 大生态类型组及其判别模型,发现并提出了新疆是中国苜蓿遗传资源变异中心的观点,在国内创先研究了苜蓿种质资源的秋眠性机理,测定和划分了中国苜蓿的秋眠等级,探讨了苜蓿起源与农学性状的关系,为我国苜蓿引种、特有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和生态区划以及遗传育种提供了理论基础。主持培育了“北林 201”等苜蓿优良新品种。20 世纪 90 年代末期,卢欣石教授立足呼伦贝尔草原,深入研究优良牧草在草地生态和沙化草地改良中的理论与应用问题,侧重牧草种质资源与生态环境改良的结合,全面研究了草原沙化机制与植被恢复的配套技术。2000 年在国家防沙治沙工程中,以科技部防沙治沙专家身份参与制定国家防沙治沙技术方案,负责草原带防沙治沙技术方案的设计和制定,并参加给中央领导的防沙治沙科技讲座活动,受到胡锦涛、朱鎔基、李岚清等中央领导接见。卢教授还参与了多项国际合作项目,包括澳大利亚ACIAR苜蓿改良项目、联合国粮食计划署粮食救援计划、联合国开发署沙化监测与草地恢复项目、美国商务处草原灌溉项目、日本(JICA)生态调查项目、亚洲开发银行草原与减贫项目、全球环境基金土地退化评估与网络机制等项目。

卢欣石教授发表论文74 篇,主持、参加著作编著8 部。他参加和主持的中国热带亚热带草地植物资源考察成果获农业部科技进步 3 等奖,“畜牧标准化综合研究”获甘肃省科委 1 等奖,“青藏高原牦牛藏羊持续高效综合发展技术研究”获甘肃省科技进步 2 等奖。获教育部科技进步文学奖。获农业部中华农业科技奖 2 等奖。2008 年获“2008 世界草原草地大会杰出贡献奖”。中国种质资源搜集保存,评价及种种创新利用,2010 年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奶牛优质饲草生产技术研交与示范”2011 年获农业部中华农业科技奖二等奖。 Y7HYCsW7svRKhJt7SAjMQdoIkZVU36sfSuHxQd8YjgTc98DQOMa4CJS8wKDRc7Y9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