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主题阅读
(高年级)

一、交通规则

晨诵篇
交通规则歌

交通安全很重要,

交通规则要牢记,

从小养成好习惯,

不在路上玩和闹。

行走应走人行道,

没有行道往右靠。

天桥地道横行道,

横穿马路离不了。

一停二看三通过,

莫与车辆去抢道。

骑车更要守规则,

不能心急闯红灯。

转弯车速必减慢,

抢行猛拐酿车祸。

乘车安全要注意,

遵守秩序排队齐。

手头不能伸窗外,

扶紧把手莫忘记。

正确的走路姿势

青少年保健专家认为,正确的坐姿、站姿和走姿不但会使青少年有优雅的仪表,而且有助于骨骼的健康。正确的走姿是:双脚尽量走在一条直线上,走时脚跟先着地、脚掌后着地,并且胯部随之产生一种韵律般的轻微扭动,双手微微向身后甩,挺胸抬头,不驼背含胸、乱晃肩膀,目光自然前视,不左顾右盼,东张西望,如行云流水,风度翩翩。

步行

古人比较重视步行,无论是走路的速度,还是步形、体态都有较为明确的划定和区别。步行须符合礼是古代礼法的一个重要内容。在古人看来,走路的速度、方式须在不同的场合有所区别。《尔雅》说:“堂上谓之行,堂下谓之步,门外谓之趋,中庭谓之走,大路谓之奔。”东汉人解释,两脚进曰“行”,徐行曰“步”,疾行曰“趋”,疾趋曰“走”,“奔”即后人所说的奔跑,如果不遵此行走,无疑既不合礼,又不合理。在官场之中,则有“趋礼”之说。对趋礼的要求也非常严格。如若行走迟缓则要遭到斥责,甚至有降职免官的危险。县令拜谒知府若行步迟缓,知府的守门人便可斥责县令。正如弟子规中说“进必趋,退必迟”。

午读篇
不要弄脏别人的衣服

市里来了一位美国的教育学专家,学校辗转联络邀其过来做场讲演,我和同事开车去接。那天偏偏下起了大雨,这位叫怀特的专家倒也和蔼可亲,上了车不断用半生不熟的中文和我们开玩笑。

从市区到县里的一段路正在大修,恰好是中午下班的高峰时间,人流如织,泥水、雨水、自行车、小汽车交织在一起,路面上积水一块块的,车轮飞过,多半躲闪不及的人会被溅得泥头土脸。尽管路面还不算太坑坑洼洼,在上这段路前,我们还是小心地提醒怀特先生要坐好。他起先也没在意,依然谈笑风生,在我们不断按喇叭的声响里他警觉地看看窗外,才发现走的是这条路,他立刻一边摆手一边扯大嗓门儿叫“NO、NO、NO”。同事赶忙刹车,英语老师颇有微词地说:“怀特先生,请坚持一会,马上就到了,路面整修呢。”他直摇头,说:“我不是这个意思。”搞半天,我们终于明白,他是担心我们飞转的车轮把泥水溅到行人身上,而且提了两个要求:一是这段路上不得按喇叭催促行人和其他车辆;二是遇到小水潭要先让行人通过。同事问:Why?他只一个理由:因为我们坐的比他们舒服。

后来他在讲座上谈到“尊重学生”的问题,举了这个例子,他说,“尊重”就是你别弄脏人家的衣服,而不是弄脏了之后再去道歉和清洗。

再次听到“不要弄脏别人衣服”,是从德国回来的好友邀请我去下乡采风的那次。晴好的天气,凉风习习,我正换运动衣、旅游鞋呢,可他突然来电话说不能去了。我问他原因,他说不能开车。我笑笑说,我也有驾照可以开啊。他说,不是车的问题也不是人的问题,是风的问题。我很疑惑,告诉他没有龙卷风台风什么的啊。他急急地解释说,是他忽然看到天气预报说风力五级左右,而去乡下的那条路很长一段是砂石路,车一经过尘土飞扬,遇到稍微大点的风,估计行人会更遭殃的,不能弄脏别人的衣服啊……

我终于理解了 8200 万人口就有 5000 万辆汽车的“汽车王国”德国,居然路面秩序井然:因为他们不“善于”见缝插针,因为他们敬畏黄白线,因为他们关心着车外同一马路上陌生人的衣服和心情。一切就是我们说得太多做得太少的简单的两个字——“尊重”而已。

让规则看守世界

德国被看做是世界上最守规则的民族之一。一位留学德国多年的中国留学生说,他在德国所到之处,从未看到过一辆闯红灯的车,即使在深更半夜,空寂无声的街头,德国人依旧沿着横行线,看着红绿灯过马路,德国老人喜欢向别人炫耀的是,在他几十年的驾车历史中,违章记录栏内始终是一片空白。

经济学家茅于轼先生在美国做访问学者时,曾对美国邮局前的排队现象作过观察。他发现排在队伍前面的顾客,一般距离正在接受服务的顾客至少一米远:一方面避免彼此靠得太近不舒服,一方面也是尊重别人的隐私空间,避免嫌疑。

对比之下,中国的银行服务窗口前,都画有鲜明的警戒线,而有些漠视“请在线外等候”字样的人,仍然选择无序紧张的拥挤,这种行为,同样也让外国人百思不得其解。

德国人的名言是循规蹈矩,一丝不苟才是轻松的活法,而凡事无章可循,才使人疲惫不堪。自由必须有所约束,不然,A的某种自由可能要用B的某种自由为代价。德国人把有规则看守的世界看作“天堂”,在这个天堂里,规则首先是科学合理的,其次要有对规则的集体信任。或许有些人会将此视为“刻板固执”,嗤之以鼻。但实际上,德国人是聪明的,他们对待任何事物都认真负责,他们把自己的国家建设得洁净美丽,他们在不争不吵不拥挤的环境里,不凭体力、投机取巧或者其他伎俩,就可赢得平静安稳的幸福生活。规则不仅保证着人们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上的公平公正,带给他们高效率,甚至保证着他们心灵的自由:知道有所为,有所不为,灵魂才能在高处放声高歌。

二、礼仪规则

晨诵篇
小学生仪表礼仪三字歌

新时代,讲文明,好少年,树新风。

懂礼仪,在言行,好习惯,贵养成。

坐立走,要规范,古有训,记心间。

站如松,坐如钟,行如风,姿态正。

要做到,有技巧,眼平视,面含笑。

身立正,精神好,挺起胸,要记牢。

重仪表,讲身份,穿和戴,有学问。

首整洁,次美观,要自然,要大方。

按校规,穿校服,不攀比,宜朴素。

仪容美,贵洁净,勤洗手,衣冠整。

背容直,头容正,胸容宽,肩容平。

爱清洁,保健康,讲卫生,促成长。

小学生校园礼仪三字歌

入校门,衣冠整;情绪昂,步履正。

见师长,问您好;遵校纪,护校风。

铃声响,进课堂;互致礼,起勿响。

坐姿正,勿摇晃;专心听,细心想。

要发言,先举手;起立答,声洪亮。

写作业,贵独立;老师见,心欢喜。

课间时,要活动;文明玩,会放松。

遇老师,要让路;与师谈,要谦恭。

花儿美,草青青;爱校园,护环境。

班集体,是个家;同学们,爱护它。

同学间,互关心;善理解,乐助人。

要诚实,懂谦让;团结紧,有力量。

敬人者,人恒敬;集体荣,我才荣。

食堂里,有规矩;勿喧哗,食不语。

爱公物,惜粮米;讲卫生,防病疾。

节水电,当仔细;好习惯,在自己。

有集会,守时间;明纪律,姿态端。

升降旗,止步行;爱祖国,记心中。

少先队,是先锋;红领巾,飘在胸。

手高举,把礼敬;校礼仪,伴我行。

小学生家庭礼仪三字歌

父母恩,比海深;对父母,要称您。

晨和晚,要问安;若进门,举止稳。

学自理,助父母;是生日,要记住。

亲有疾,侍身旁;吃和用,知礼让。

兄和弟,手足情;兄爱弟,弟敬兄。

家餐饮,手要勤;先长辈,表孝心。

待客人,要热情;去做客,仪态恭。

打电话,意专注;先问好,再称呼。

声清晰,语简短;话说完,道再见。

邻里间,常见面;互尊重,心相连。

敬老人,如家亲;爱幼小,如自身。

乐交往,生感情;虽近邻,胜远亲。

小学生公共场所礼仪三字歌

行路上,整衣装;守规则,要礼让。

遇师长,要行礼;遇友朋,要致意。

路上行,讲卫生;骑车时,守规定。

不横骑,不逆行;勿带人,勿强行。

乘公交,守秩序;依次上,不拥挤。

让老弱,助残疾;懂谅解,不斗气。

医院里,有规矩;要安静,讲顺序。

去看病,能配合;探病人,择时机。

做观众,讲文明;不喧哗,利视听。

对演员,要尊重;善理解,不起哄。

图书馆,要肃静;声要低,走要轻。

借图书,要爱护;阅览毕,归原处。

去旅游,长见识;乘车船,守秩序。

乱刻画,失德行;玩不忘,护环境。

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

做四有,明志向,新一代,有成长。

做人之道歌

做人要有博大胸襟,遇事不要争强好胜,吃点小亏没有关系,出口伤人野蛮行径。

斤斤计较寡义薄情,偷奸耍滑有损自尊,学会宽容善待一切,得饶人处且要饶人。

对待弱者同情怜悯,见到长辈礼貌尊敬,面对他人友好坦诚,投身社会奉献热情。

做人需要修身养性,亦步亦趋心态端正,受点委屈毫不在意,切莫出卖人格良心。

懂得忍让乐于助人,贪小便宜引火烧身,交通规则严格遵守,良好习惯自然养成。

乘车不把座位来争,方便尽量留给别人,公共场所要讲公德,言谈举止体现文明。

做人必须磊落光明,表里如一受人尊敬,丑陋现象主动制止,封建迷信不能当真。

见义勇为爱憎分明,冷眼旁观麻木无情,赈灾解困大施爱心,礼义廉耻旗帜鲜明。

夫妻和睦相敬如宾,邻里相处如同亲人,生活俭朴育儿有方,家庭幸福万事顺心。

午读篇
张良拜师

张良是西汉高祖刘邦的军师,他的祖先是韩国人。在秦灭韩后,张良立志为韩国报仇。有一次,因刺杀秦始皇未遂,受到追捕而避居到下邳。

张良在下邳闲暇无事。有一天他到下邳桥上散步,碰到一个老人,穿着粗布短衣,走到张良旁边,故意把他的鞋子掉到桥下,然后回过头来冲着张良说:“孩子!下桥去给我把鞋子拾上来!”张良听了一愣,很想打他一下,但一看他是个老人,就强忍着怒气,到桥下把鞋拾了上来。那老人竟又命令说:“把鞋子给我穿上!”张良一想,既然已经给他拾来了鞋子,不如就给他穿上吧,于是就跪在地上给他穿鞋。那老人把脚伸着,让张良给他穿好后,就笑嘻嘻地走了。张良一直用惊奇的目光注视着他的去向。那老人走了里把路,又折回身来,对张良说:“你这个孩子是能培养成才的。五天以后的早上,天一亮,就到这里来同我会面!”张良跪下来说:“是。”第五天天刚亮,张良到了下邳桥上。不料那老人已经等在那里了,见了张良就生气地说:“和老人约会,怎么迟到了?以后的第五天早上再来相会!”说完就离去了。到第五天早上,鸡一叫,张良就赶去,可是那老人又等在那里了,见了张良又生气地说:“怎么又掉在我后面了?过了五天再早点来!”说完又走了。到第五天,张良没到半夜就赶到桥上,等了好久,那老人才来了。他高兴地说:“这样才好。”然后他拿出一本书来,指着说道:“认真研读这本书,就能做帝王的老师了!过 10 年,天下形势有变,你就会发迹了。以后 13 年,你就会在济北郡谷城山下看到我,那儿有块黄石就是我了。”老人说完就走了。

早上天亮时,张良拿出那本书来一看,原来是《太公兵法》(辅佐周武王伐纣的姜太公的兵书)!张良十分珍爱它,经常熟读,反复地学习、研究。

10 年过去了,陈胜等人起兵反秦,张良也聚集了一百多人响应。沛公刘邦率领了几千人马,在下邳的西面攻占了一些地方,张良就归附于他,成为他的部属。从此张良根据《太公兵法》经常向沛公献计献策,沛公认为很好,常常采用他的计谋,后来成了刘邦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军师。刘邦称帝后,封他为留侯。

张良始终不忘那个给他《太公兵法》的老人。13 年后,他随从刘邦经过济北时,果然在谷城山下看见有块黄石,并把它取回,称之为“黄石公”,作为珍宝供奉起来,按时祭祀。张良死后,家属把这块黄石和他葬在一起。

三、卫生规则

晨诵篇
讲卫生 拍手歌

你拍一,我拍一,讲究卫生要牢记。

你拍二,我拍二,勤洗头来勤洗澡。

你拍三,我拍三,坐姿端正像座山。

你拍四,我拍四,早晚刷牙要仔细。

你拍五,我拍五,勤剪指甲勤洗手。

你拍六,我拍六,多吃蔬菜少吃肉。

你拍七,我拍七,过期食品不要吃。

你拍八,我拍八,路边零食不要买。

你拍九,我拍九,天天运动要长久。

你拍十,我拍十,讲究卫生是大事。

防近视 三字歌

防近视 三字歌 小朋友 要知道 近视眼 看不远 做事情 不方便

防近视 不算难 做起来 要认真 读书时 坐端正 写字时 三个一

眼保操 自觉做 要认真 眼才亮 光线暗 不看书 阳光下 不看书

坐车子 睡床上 要记住 不看书 三字歌 记心中 防近视 会成功

亮眼睛 人人夸 学习工作顶呱呱!

讲卫生歌

小学生,要记清,从小就要讲卫生,清早起,出房门,对着镜子照全身,

内外衣服理得体,头梳整齐脸洗净。刷牙天天要坚持,口气清新无牙病。

出门之前再留步,千万莫忘戴领巾。平日里,要四勤:勤洗头、勤洗澡、

勤剪指甲衣洗净,每月理发显精神。走进教室先开窗,通风换气身体棒。

再看地面和桌凳,捡净纸屑摆齐整。讲台门窗天花板,收拾干净爽人眼。

室内干净精神爽,学习活动才顺当。清洁区,要狠抓,每天三扫三检查。

切记垃圾不乱扔,美好环境靠大家。

午读篇
一定要洗七遍

一个在日本的中国留学生,课余为日本餐馆洗盘子以赚取学费。日本的餐饮业有一个不成文的行规,即餐馆的盘子必须用水洗上七遍。洗盘子的工作是按件计酬的,这位留学生计上心头,洗盘子时少洗一两遍。果然,劳动效率便大大提高,工钱自然也迅速增加。一起洗盘子的日本学生向他请教技巧。他毫不避讳,说:“你看,洗了七遍的盘子和洗了五遍的有什么区别吗?少洗两次嘛。”日本学生诺诺,却与他渐渐疏远了。

餐馆老板偶尔抽查一下盘子清洗的情况。一次抽查中,老板用专用的试纸测出盘子清洗程度不够并责问这位留学生时,他振振有词:“洗五遍和洗七遍不是一样保持了盘子的清洁吗?”老板只是淡淡地说:“你是一个不诚实的人,请你离开。”

为了生计,他又到另一家餐馆应聘洗盘子。这位老板打量了他半天,才说:“你就是那位只洗五遍盘子的中国留学生吧。对不起,我们不需要!”第二家、第三家……他屡屡碰壁。不仅如此,他的房东不久也要求他退房,原因是他的“名声”对其他住户(多为留学生)的工作产生了不良影响。他就读的学校也专门找他谈话,希望他能转到其他学校去,因为他影响了学校的生源……万般无奈,他只好收拾行李搬到了另一座城市,一切重新开始。他痛心疾首地告诫准备到日本留学的中国学生:“在日本洗盘子,一定要洗七遍呀!”

四、学习规则

晨诵篇
儿歌一

小学生,爱学习,养成习惯终受益;早晨起,不懒睡,背着书包上学去;

见同学,问声好,讲究礼貌要做到;见老师,行个礼,尊师重教讲礼仪;

课堂上,专心听,基础打牢成绩好;勤于思,善动脑,积极发言才聪明;

不唯书,不唯上,超越文本当自强;做笔记,细整理,积少成多能进步;

写作业,用心记,练就本领比高低;课堂外,多自习,博览群书采信息;

天文晓,地理知,人见人爱有志气;好习惯,我第一,健康向上有活力。

儿歌二

成绩好,有诀窍,认真听课很重要;书展开,笔拿出,课前准备要做好;

眼看清,耳听好,上课专心不说笑;勤动手,多动脑,精力集中质量高;

师教导,要记好,同学之间多探讨;勇挑战,善思考,学生守则要记牢;

敢提问,会创造,方法科学效率高。

儿歌三

风儿轻轻把书翻,我做作业书桌前。课上认真听仔细,融会贯通最重要。

课后作业用心做,加深理解有创新。动口动手还动脑,展开想象重思考。

方法对头思路巧,事半功倍效果好。基础扎实不含糊,独立作业莫应付。

完成作业须检查,良好习惯有神功。每天及时交作业,老师讲评要细听。

提高成绩在作业,能力培养重实践。

儿歌四

勤学习,爱思考,好奇心,不可少。看世界,多奇妙,善读书,贵生疑。

为什么,追根由,是什么,要弄清。问同学,问老师,问父母,问兄长,

问词典,问自然,学学问,问是宝。有问题,是聪慧,敢提问,见勇气。

学知识,讲连续,每天复习不忘记。会归纳,勤整理,巩固旧知硬道理。

勤思考,多动笔,错题收录助记忆。同学们,要牢记,复习巩固不可弃。

勤学好问好习惯

好学生,习惯好。早读时,声音亮。老师问,善思考。

趁下课,快巩固。不懂处,留记号。问老师,仔细听。

关键处,要记牢。写作业,不马虎。卷面美,思路巧。

预习时,留疑难。上课时,解决掉。

每天坚持这样做,谁说成绩能不好?

会学习

做笔记,细整理,知识方法装心里。写作业,做习题,认真准确比高低。

课堂外,会自习,博览群书多累积。旧知识,多复习,温故知新更清晰。

检测题,看仔细,正确审题再下笔。

做题歌

一二三四五六七,我们认真来做题。做题前,先读题,你可千万别心急。

计算时,别大意,符号、步骤看仔细。做完题,要警惕,认真检查找问题。

只有迅速又仔细,才会创造好成绩。

午读篇
程门立雪

“程门立雪”这个故事出自《宋史·杨时传》:“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程门立雪”说的是宋代学者杨时和游酢向程颢、程颐拜师求教的事。杨时、游酢二人,原先以程颢为师,程颢去世后,他们都已 40 岁,而且已考上了进士,然而他们还要去找程颐继续求学。故事就发生在他们初次到嵩阳书院,登门拜见程颐的那天。

相传,一日杨时、游酢来到嵩阳书院拜见程颐,正遇上程老先生闭目养神,坐着假睡。这时候,外面开始下雪。这两人求师心切,便恭恭敬敬侍立一旁,不言不动,如此等了大半天,程颐才慢慢睁开眼睛,见杨时、游酢站在面前,吃了一惊,说道:“啊,啊!他们两位还在这儿没走?”这时候,门外的雪已经积了一尺多厚了,而杨时和游酢并没有一丝疲倦和不耐烦的神情。

这个故事,就叫“程门立雪”,在宋代读书人中流传很广。后来人们常用“程门立雪”的成语表示求学者尊敬师长和求学心诚意坚。

孟母断杼

古时候,有个学问家叫孟轲。他刚上学的时候,很用心,写字一笔一画,很工整。不久,他觉得学习太辛苦,不如在外面玩耍快活。于是,他逃学了,常到山坡上树林中去玩,好开心啊!

一天,他回到家里,正在织布的妈妈问他:“怎么这么早就放学了?”他只好承认逃学了。妈妈生气地说:“我辛辛苦苦织布供你读书,你却逃学,太没出息了!”小孟轲连忙给妈妈跪下。

妈妈拿起剪刀,一下子把没织完的布剪断了,说:“你不好好读书,就像这剪断的布,还有什么用处!”

小孟轲哭着说:“我错了!今后再也不贪玩了。我一定好好读书!”从此,小孟轲勤奋学习,从不偷懒。后来他成了著名的大思想家。

凿壁偷光

西汉时候,有个农民的孩子,叫匡衡。他小时候很想读书,可是因为家里穷,没钱上学。后来,他跟一个亲戚学认字,才有了看书的能力。

匡衡买不起书,只好借书来读。那个时候,书是非常贵重的,有书的人不肯轻易借给别人。匡衡就在农忙的时节,给有钱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钱,只求人家借书给他看。

过了几年,匡衡长大了,成了家里的主要劳动力。他一天到晚在地里干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时候,才有工夫看一点书,所以一卷书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够读完。匡衡很着急,心里想:白天种庄稼,没有时间看书,我可以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时间来看书。可是匡衡家里很穷,买不起点灯的油,怎么办呢?

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读过的书。背着背着,突然看到东边的墙壁上透过来一线亮光。他霍地站起来,走到墙壁边一看,啊!原来从壁缝里透过来的是邻居的灯光。于是,匡衡想了一个办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墙缝挖大了一些。这样,透过来的光亮也大了,他就凑着透进来的灯光,读起书来。

匡衡就是这样刻苦地学习,后来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

进入忘我境界

牛顿每天除抽出少量的时间锻炼身体外,大部分时间是在书房里度过的。一次,在书房中,他一边思考着问题,一边在煮鸡蛋。苦苦地思索,简直使他痴呆。突然,锅里的水沸腾了,赶忙掀锅一看,“啊!”他惊叫起来,锅里煮的却是一块怀表。原来他考虑问题时竟心不在焉地随手把怀表当做鸡蛋放在锅里了。

还有一次,牛顿邀请一位朋友到他家吃午饭。他研究科学入了迷,把这件事忘掉了。他的佣人照例只准备了牛顿个人吃的午饭。临近中午,客人应邀而来。客人看见牛顿正在埋头计算问题,桌上、床上摆着稿纸、书籍。看到这种情形,客人没有打搅牛顿,见桌上摆着饭菜,以为是给他准备的,便坐下吃了起来。吃完后就悄悄地走了。当牛顿把题计算完了,走到餐桌旁准备吃午饭时,看见盘子里吃过的鸡骨头,恍然大悟地说:“我以为我没有吃饭呢,原来我吃了。”

毛主席怎样读书

特殊爱好

几十年来,毛主席一直很忙,可他总是挤出时间,哪怕是分分秒秒,也要用来看书学习。他的中南海故居,简直是书天书地,卧室的书架上,办公桌、饭桌、茶几上,到处都是书,床上除一个人躺卧的位置外,也全都被书占领了。

为了读书,毛主席把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都用上了。在游泳下水之前活动身体的几分钟里,有时还要看上几句名人的诗词。游泳上来后,顾不上休息,就又捧起了书本。连上厕所的几分钟时间,他也从不白白地浪费掉。一部宋代淳熙本《昭明文选》和其他一些书刊,就是利用这时间,今天看一点,明天看一点,断断续续看完的。毛主席外出开会或视察工作,常常带一箱子书。途中列车震荡颠簸,他全然不顾,总是一手拿着放大镜,一手按着书页,阅读不辍。到了外地,同在北京一样,床上、办公桌上、茶几上、饭桌上都摆放着书,一有空闲就看起来。

毛主席晚年虽重病在身,仍不忘阅读。他重读了新中国成立前出版的从延安带到北京的一套精装《鲁迅全集》及其他许多书刊。有一次,毛主席发烧到 39℃多,医生不准他看书。他难过地说:“我一辈子爱读书,现在你们不让我看书,叫我躺在这里,整天就是吃饭、睡觉,你们知道我是多么的难受啊!”工作人员不得已,只好把拿走的书又放在他身边,他这才高兴地笑了。

不动笔墨不看书

几十年来,毛主席每阅读一本书,一篇文章,都在重要的地方划上圈、杠、点等各种符号,在书眉和空白的地方写上许多批语。有时还把书、文中精当的地方摘录下来或随时写下读书笔记或心得体会。毛主席所藏的书中,许多是朱墨纷呈,批语、圈点、勾画满书,直线、曲线、双直线、三直线、双圈、三圈、三角、叉等符号比比皆是。

无所不读

毛主席的读书兴趣很广泛,哲学、政治、经济、历史、文学、军事等社会科学以至一些自然科学书籍无所不读。

在他阅读过的书籍中,历史方面的书籍是比较多的。中外各种历史书籍,特别是中国历代史书,毛主席都非常爱读。从《二十四史》、《资治通鉴》、历朝纪事本末,直到各种野史、稗史、历史演义等他都广泛涉猎。他历来提倡“古为今用”,非常重视历史经验。他在他的著作、讲话中,常常引用中外史书上的历史典故来生动地阐明深刻的道理,他也常常借助历史的经验和教训来指导和对待今天的革命事业。

毛主席对中国文学方面的书籍也读得很多。他是一个真正博览群书的人。

看完书才吃饭

张贻玖在《毛泽东读史》一书中,描述毛泽东的书房的情景时写道:“这些书中,有少数是在 1947 年延安战略撤退时舍不得丢下,由战士们分散携带转移,最后带来北京的。它几经战火,染满征尘,具有珍贵的革命文物价值。”

也是在北京,有一次毛主席读鲁迅的著作非常认真,工作人员走到身边轻声催他吃饭,他说:“还有一点,看完就吃。”一直把 20 来页书看完才吃饭。

他一边吃饭,一边笑着对工作人员说:“我就是爱读鲁迅的书,鲁迅的心和我们是息息相通的。我在延安,夜晚读鲁迅的书,常常忘记了睡觉。” bfbZktv6FOWNJUkPhaU7IGlxu1uRibDhKMENhMLT8xsDMyZRbQWH49U8pQ7hM98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