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论总体生产力和个体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双重矛盾运动

邵慧萍

多年来,人们根据马克思、恩格斯的有关论述,把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归结为生产的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以及由此产生的个别企业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并以此为基础,来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其他矛盾和一系列社会现象,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一些新变化和新特点,说明社会主义社会代替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必然性和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这种论述在逻辑上是贯通的,而且也说明和解释了许多问题。但是,这仅阐发了马克思思想的一个侧面,而忽略了马克思思想的另一个侧面。要全面地、完整地理解和把握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理论,必须对马克思关于总体生产力与个体生产力及其与生产关系的双重矛盾运动的思想进行系统的梳理。

一、总体生产力与个体生产力

马克思在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时,是把生产力区分为总体生产力、一般生产力、人类生产力与个体生产力、特殊生产力、个人生产力的。他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把现实的个人及其物质资料的生产当做历史的首要前提或基本条件,因而一开始就把“生产力”理解为既是总体的,又是个体的东西。“个体生产力”就是指现实的个人拥有的把握自然,控制、改造自然,实现自我目的和需要的能力。这些现实的个人的生产力的总和,构成了总体的生产力,构成了某一时期整个人类生产物质资料的能力,构成了某一时期整个人类控制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个体生产力与总体生产力是互为前提、互为条件的:一方面,每个个人只有加入总的社会生产过程,才能实现和发挥自己的生产力;另一方面,整个社会的生产力的构成也有赖于每个个人的生产能力的实现和发挥。个体生产力和总体生产力又是互相转化的:一方面,每个个人都要接受作为人类历史产物的总体生产力,接受先代人遗留下来的生产工具、科学知识、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这是总体生产力向个体生产力的转化;另一方面,每个个人在自己的生产过程中又都积累了新的知识、经验和技能,并传播和流传下去,从而促进了整个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这是个体生产力向总体生产力的转化。

个体生产力和总体生产力在根本上是统一的。但是,由于存在着分工和私有制,两者又经常表现出对立状态。首先,分工使个人分属于不同的生产领域和生产环节,在没有全社会对分工进行自觉的控制和安排的情况下,这些个人的活动和产品之间就会发生一种这些个人本身既不了解也不能支配的自发活动。马克思指出:“受分工制约的不同个人的共同活动产生了一种社会力量,即扩大了的生产力。由于共同活动本身不是自愿地而是自发地形成的,因此这种社会力量在这些人看来就不是他们自身的联合力量,而是某种异己的、在他们之外的权力。” 其次,私有制使个人之间发生了利益上的对立和冲突,每个人都只顾追求自己的利益,而总的结果却是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马克思指出,由于“各个人——他们的力量就是生产力——是分散的和彼此对立的”,因此,生产力的总和就“好像具有一种物的形式,并且对个人本身说来它已经不是个人的力量,而是私有制的力量,因此,生产力只有在个人成为私有者的情况下才是个人的力量”。 然而,为了发展人类的一般能力,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又不得不牺牲大多数个人的发展(尤其表现为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分工)。但是,这种情况并不是永恒的,个人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类生产力的发展最终会变得一致起来。

生产力既然可以相对区分为总体生产力和个体生产力,那么,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也必然同时表现为两个方面:总体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和个体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关于前一方面的情况,学术界已有共同的结论,这里不再多说。关于后一方面的情况,虽然马克思有许多论述,但未引起人们应有的重视,有必要讨论一下。马克思说:“生产力与交往形式的关系就是交往形式与个人的行动或活动的关系。” 同样,生产力与交往形式的矛盾,也就是个人活动与交往形式的矛盾。“已成为桎梏的旧的交往形式被适应于比较发达的生产力,因而也适应于更进步的个人自主活动类型的新的交往形式所代替;新的交往形式又会变成桎梏并为别的交往形式所代替”。由于这些交往形式“在历史发展的每一阶段上都是与同一时期的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的,所以它们的历史同时也是发展着的、为各个新的一代所承受下来的生产力的历史,从而也是个人本身力量发展的历史。” 马克思从生产力和交往形式的矛盾运动出发,对人类历史发展过程进行了两种划分。一方面,马克思从总体生产力与交往形式的矛盾运动出发,区分了五种所有制:部落所有制、古代公社所有制和国家所有制、封建的或等级的所有制、资本主义所有制、共产主义所有制。另一方面,马克思又从个体生产力、个性与交往形式的矛盾运动出发,区分了三个历史阶段:个性与交往形式统一的原始阶段,在这一阶段,一方面,交往形式同个人自主活动相适应,另一方面,交往形式也同他们的局限状态和片面存在相适应;交往形式与个人相异化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个人是偶然的、分散的个人,他们只有从属于一定的阶级才能享有一定的个人自由;个性与交往形式统一的高级阶段,只有在这个阶段上,劳动才转化为真正自主的活动,被迫交往才转化为所有个人所为真正个人参加的交往,片面的、狭隘的、偶然的个人才转化为完整的、全面的、真正有个性的个人。

马克思后来对这一思想进行了更加深入的思考,并且更科学和准确地表达了这一思想:“在社会中进行生产的个人,——因而,这些个人的一定社会性质的生产,自然是出发点”; “说到生产,总是指在一定社会发展阶段上的生产——社会个人的生产”。 在这里,马克思仍然既从社会出发规定个人生产力,又从个人出发规定社会生产力。循此思路,马克思论述了生产关系与总体生产力和个体生产力的双重矛盾运动。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马克思从总体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出发,划分了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资本主义的和共产主义的五种社会经济形态。在《经济学手稿(1857~1858)》中,马克思又从个体生产力、个性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出发,划分了三种社会形态:“人的依赖关系(起初完全是自然发生的),是最初的社会形态,在这种社会形态下,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窄的范围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态,在这种形式下,才构成普遍的社会物质交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的体系。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的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阶段”。

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双重矛盾

根据总体生产力和个体生产力的划分,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不仅与总体生产力、与社会化大生产发生矛盾,从而导致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和经济危机,使社会的总体生产力遭到破坏和浪费,而且也与个体生产力、与人的个性的独立和才能的全面发展发生矛盾,从而导致个人的异化和片面、畸形发展。

如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曾经极大地推动了一般生产力、总体生产力的发展一样,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对个体生产力和人的个性的发展也起过并还在起推动作用。这表现在:

第一,资本主义使商品生产从封建关系下解放出来而获得了自由的发展,每一个资本家都是独立的所有者、经营者和交换者。在通常情况下,交换双方都是完全自愿的,任何一方都不能使用暴力使对方屈服于自己。由于商品生产内在的价值规律的作用,资本家也不再把发财致富的希望寄托在诈骗上,而诉诸法律保障下的公平竞争。可以说,资本主义社会在资产阶级范围内确立了个人的平等和自由。

第二,资本主义使劳动者摆脱了对领主、贵族、行会师傅等等的人身依附关系,使他们变成了自己生命和自身劳动力的所有者。劳动者不再依附于某一个别资本家,他和某一资本家交换时,后者不能再用暴力迫使他屈服,他和资本家在人格上是平等的。

第三,资本主义由于其内在本性,驱使自己创造出扬弃自身和发展丰富的个性的客观条件。首先,资本的本性是不断追求剩余价值,为了使自己在竞争中免遭失败,并获取超额利润,资本便驱使自己不断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不断地推动自然科学的发展、发现和利用一切自然属性,不断地打破一切地方局限性而建立人与自然界、人与人的普遍交往,建立全面的人类能力系统。这种一般生产力的发展是个性发展的基础和源泉。其次,一般生产力的迅猛发展使用于满足物质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越来越短,从而不仅使工人的物质生活水平有所提高,而且使工人用于发展自己个性的自由时间也增加了。再次,为了竞争获胜,资本家不仅想方设法利用和发展科学技术等一般生产力,而且也不得不直接提高工人的素质和工人特殊的生产力。这样,资本主义生产“在产生出个人同自己和同别人的普遍异化的同时,也产生出个人关系和个人能力的普遍性和全面性。”

但是,资本主义社会还远没有解决生产关系与个性独立及全面发展的矛盾。这表现在:

第一,工人只有形式上的个人自由。由于工人不占有生产资料,因而不得不屈从于整个资产阶级。他可以不把劳动力出卖给某一个资本家,但却不能把劳动力不出卖给任何一个资本家,否则他就会饿死或沦为乞丐。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工人与资本家只有形式上的平等,而没有实质上的平等。工人缺乏自由发展的经济基础。

第二,工人屈从于强制性的分工,成为机器体系上的一个零件,成为商品生产体系上的一个被动的环节。如果说整个生产体系是一架生产财富的机器,那么,工人能力的发展不过是这种财富生产的手段,工人的身心不可能得到健康的发展,而只能被扭曲和戕害。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是追求剩余价值,在这个前提下,即使允许工人的个性和才能得到发展,也只是为了更好地服从于这一目的。工人的个性和才能的发展被严格地限制在资本需要的范围之内。“资本本身是处于过程中的矛盾,因为它竭力把劳动时间缩减到最低限度,另一方面又使劳动时间成为财富的唯一尺度和源泉”。 因此,尽管资本违背自己的意志创造出大量自由时间,但自由时间的创造并不是作为它的目的来追求的。相反,它之所以缩短工人的劳动时间,是因为如果生产得太多,它就要吃生产过剩的苦头,因而无法实现和占有剩余劳动。 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是与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的要求相矛盾的。

第三,尽管工人的物质生活条件和劳动条件有所改善,工人也获得了一部分自由时间,但是这些自由时间并不能成为他们最宝贵的财富,反而成为他们的负担,因为他们并不具备在这些自由时间里充分地发展自己的个性和才能的物质的和社会的条件。资本主义社会并不鼓励工人的个性和才能的发展,而是通过生产更多的以至违反自然和人性的消费品,使工人沉湎于物质享受之中。这样,一方面使工人不去提高自己的需要水平和人格水平,另一方面又能保持资本主义生产的动力。即使工人在自由时间里发展了自己的个性和才能,发展了自己特殊的生产力,但由于他们无权支配生产过程,他们的这些个性、才能和生产力也不能在生产过程中得到实现。这样,资本主义一方面用消费诱惑工人,另一方面又把工人排斥在生产决策之外,使工人发展自己个体生产力的积极性低落下去,从而白白浪费大量的自由时间。

总之,由于工人不占有生产资料,由于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是获取剩余价值,导致资本主义私有制不仅同生产的社会化相矛盾,而且同生产的个性化、同劳动者的个性和个体生产力的发展发生尖锐的矛盾以及由此引起的人力资源浪费和人性危机。马克思指出,正是这两种矛盾,决定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必将被更高的生产方式所代替。只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生产关系的建立,才能既解决资本主义私有制和社会化大生产的矛盾,从而消除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以及由此引起的经济浪费和经济危机,同时又解决资本主义私有制与个人的全面发展的矛盾。“在这个转变中,表现为生产和财富的宏大基石的,既不是人本身完成的直接劳动,也不是人从事劳动的时间,而是对人本身的一般生产的占有,是人对自然界的了解和通过人作为社会体的存在来对自然界的统治,总之,是社会个人的发展”;“并不是为了获得剩余劳动而缩减必要劳动时间,而是直接把社会必要劳动缩减到最低限度,那时,与此相适应,由于给所有的人腾出了时间和创造了手段,个人会在艺术、科学等等方面得到发展”, 而个人的充分发展又作为最大的生产力反作用于劳动生产力,个人作为更高度发展的主体加入直接生产过程。

三、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双重矛盾思想的意义

完整地、准确地把握马克思关于总体生产力与个体生产力及其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思想,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首先,它有助于我们科学地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出现的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资本主义并未立即崩溃,而是进入了一个持续、稳定的发展阶段。究其原因,主要是资本主义国家注意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上调整和缓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在宏观上,资本主义国家大多采用了凯恩斯学说,通过加强国家对市场的调节,来缓解资本主义私有制和生产社会化的矛盾。国家通过一系列经济手段和直接控制某些生产部门,使产业结构和市场结构更加合理化和有序化,从而大大缓和了生产的无政府状态,避免了大的经济危机的爆发。资本主义国家又通过收入再分配,缓和了阶级矛盾。在微观上,资本主义社会通过一系列的改革措施,试图解决资本主义私有制与个体生产力和个性发展的矛盾。比如,改善劳动条件,使劳动环境与工人的身心状态相协调;注重人力投资,不断更新工人的知识和技能,提高其个体生产力;缓解劳资矛盾,让工人在一定程度上参与企业管理;普遍推行股份制,股权向全社会开放,让一部分工人也持有股票,等等。正因为采取了这些微观层次的改革,才暂时缓解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同个体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才使得工人尚能忍受资本主义制度。这也是战后西方各国的社会主义运动转入低潮的重要原因之一。看起来,资本主义还会在这方面进行更多的改革。随着科学技术革命的迅猛发展,西方社会将进入信息时代,越来越多的工人将成为脑力劳动者,智力、知识、信息将成为最重要的财富,个人生产力的发展问题将越来越提到首要的地位。因此,可以预言,资本主义社会将会把更多的注意力转移到解决资本主义私有制与个体生产力的矛盾上,比如更注重人力资源的开发,让更多的人持有股票或成为财产所有者,让更多的劳动者分享资本主义生产的好处,等等。

同时,从个体生产力、个性与私有制的矛盾出发,可以使我们更深刻地了解和认识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病。正如资本主义无论如何调整也解决不了资本主义私有制与社会化大生产之间的矛盾一样,它也不可能从根本上彻底地解决私有制与个体生产力、个性发展的矛盾。因为资本主义的本性以及它的生产目的是不会改变的,资本主义社会不仅仍然摆脱不了“经济危机”,而且陷入深深的“人性危机”、“精神危机”之中。比如资本主义用广告、推销术等种种手段人为地使人们的需要水平停留在物质享受的层次上,阻止人们向更高精神境界发展,这就使人们的精神陷入厌倦、空虚、无聊之中,使人们在饱食终日之余感到生活的无意义。又比如,资本主义绝不允许每个人的才能都得到全面、自由的发展,这就导致个人精神的萎缩和个人才能的浪费。资本主义自身是无法解决它与个性发展要求之间的矛盾的,因为个性自由发展要求每个人都拥有平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条件,要求每个人都成为生产资料的所有者。从逻辑上讲,即使资本主义允许所有的人都成为私有者,发达的商品化和社会化大生产也不允许全社会的财产由无数个“私有者”瓜分,因为这种瓜分意味着社会化大生产将退回到小生产阶段。唯有联合起来的个人共同占有全部生产资料,才能在保存社会化大生产的前提下,解决私有制与个性发展之间的矛盾。过去,我们在理论研究中只注重资本主义私有制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而忽视对资本主义私有制与个性发展、个体生产力之间的矛盾的研究,这正是我们难以令人信服地解释当代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的许多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

其次,重新认识马克思关于总体生产力与个体生产力及其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思想,有助于我们完整地全面地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的特征。过去,我们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解,主要强调其宏观的方面,强调生产资料的全民所有制、生产的有计划按比例的发展、按劳分配和按需分配等等,而忽视了劳动者个人与生产资料的具体联系,忽视了微观生产单位的独立性和积极性,忽视了个性的培养和个人创造力的发挥等等。马克思多次指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所有制,是“联合起来的个人所有制”, 是在协作和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基础上的个人所有制。 他认为,在新社会里,个人与生产资料有着直接的联系。这就是说,马克思心目中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不仅是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和社会关系高度协调的社会,而且是个体生产力和个性也高度发展的社会,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

毋庸讳言,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存在着生产关系与总体生产力和个体生产力的双重矛盾。我国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大大地解放了企业和个人的生产力,为我国的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可以说,如何在坚持、加强和改进宏观调控的前提下,努力开掘微观层次(企业和个人)的生产潜力,仍是进一步改革我国经济体制的最重要的课题。 oPgMTA5NtxYNfenhQnp9lHR12SzjuMP9fPhbv9wURySU7qYXNI73uaksNOrwYXZ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