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章
数字图书馆建设

第一节 数字图书馆的相关概念

一、数字图书馆的含义

“数字图书馆”一词,源于 1993 年由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美国国防部尖端研究项目机构(DARPA)、国家安全太空总署(NASA)联合发起的数字图书馆创始工程(DigitalLibraryInitiative)。其中 1994-1998 年为第一期工程,称DLI-1。1998 年之后为第二期工程,称DLI-2。以后“数字图书馆”一词由此迅速被全球计算机学界、图书馆界及其他相关领域所使用。

虽然“数字图书馆”一词源于国外,但国外关于“数字图书馆”一词,目前没有统一定义,最典型的有以下一些:

1995 年的联邦信息与应用项目所用的定义是:“数字图书馆是向用户群体提供便于查找利用庞大的、经过组织的信息和知识存储的手段的系统。”。1997年,“分散式知识工作环境”会议指出:“数字图书馆的概念并不仅仅是一个有着信息管理工具的数字收藏的等价词。它更是一个环境,它将收藏、服务和个人带到一起以支持数据、信息乃至知识的全部流程,包括从创造、传播、使用到保存的全过程。”。大英数字图书馆计划的定义是“数字图书馆是通过使用数字化技术获取、存储、保护和提供信息与提供信息查询途径而被广泛认为的虚拟描述,而不论这些信息当初的形式如何”。美国数字图书馆联合会将数字图书馆表述为:“数字图书馆是提供各种资源的组织结构,它们选择、创建、提供知识查询途径、解释、传播和保护数字作品馆藏,以确保长期使用,从而为社区群体提供方便而经济的信息服务。”。

此外,国外一些学者也对数字图书馆做为诠释。如Borgman认为:“数字图书馆应该是一种服务;一种构建;是信息资源、数据库、文本信息、数字、图像、声频和视频信息的聚集处;具有发现、检索、利用信息资源的一系列工具的能力。”。

诸如种种,均是从数字图书馆的手段、形式、特点、功能及技术方面等的描述,其实质并未相悖之处。综合上述对图书馆的描述,国内一些学者也对数字图书馆一词有过一些观点,但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我们给数字图书馆的定义是:数字图书馆就是运用当代信息技术,对数字信息资源进行采集、整理和贮存,并向所有连接网络的用户提供,为一定的社会、经济服务的文化教育机构以及这种机构的组合。这一描述,界定了数字图书馆的社会性质;明确了数字图书馆的活动目的;清晰了数字图书馆的工作对象和工作内容;区别了数字图书馆和传统图书馆的不同之处。我们以为这种表述还是比较准确、合理的。

在图书馆情报学领域,还有一些概念和“数字图书馆”的概念经常会混淆使用,如“电子图书馆”、“虚拟图书馆”、“网上图书馆”等。它们之间是否就是一回事,有无异同呢?下面分别予以说明。

“电子图书馆”是“数字图书馆”早期的提法,是因为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数字技术应用的领域越来越广,“数字化”的概念比“电子化”具有更明显的时代意义和更大的发展潜力,同时也更为科学(因为数字图书馆所运用技术并不局限于电子技术)。所以“数字图书馆”概念在 90 年代中期逐渐取代了“电子图书馆”。

“虚拟图书馆”和“数字图书馆”的概念略为不同,主要有两种理解形式。一种理解方式实际上是从用户角度出发,强调用户利用图书馆的感觉,因为用户在使用图书馆时,感觉不到有任何物理上的图书馆的存在,因此认为这个图书馆是“虚拟”的,这实际上和“数字图书馆”在本质上没有什么不同;另一种理解方式是看重于两种图书馆信息资源的结构:“虚拟”的信息资源主要是网络信息资源,而“数字”的信息资源除了网络信息资源外,还有存储在本地的信息资源。从这个意义上说,两者是有区别的。

“网络图书馆”实际概念与“虚拟图书馆”大同小异,在此不作螯述。

二、数字图书馆的主要特征及本质

数字图书馆是全新科学技术的产物,国内 863 计划的数字图书馆工程已有了实质性的进展,目前在数字化加工、资源服务、资源扩展标志、跨库检索查询、专业数字化平台等方面都充分体现出数字化带来的全新特色。对于这一全新的图书馆模式,业界外的许多人们可能还比较陌生。简单地说,数字图书馆是以数字存储和处理信息,并且提供网上服务,读者不仅可以从本地图书馆得到所需信息和资源,也能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通过网络获得信息和资源。这些信息和资源不仅只是文本,还包括图像、声音等多种媒体形式。

数字图书馆的特点是收藏数字化、操作自动化、传递网络化、信息资源共享化。数字图书馆建立的主要目的在于充实信息内涵、实现资源共享。数字图书馆环境提供了图书馆拓展信息服务的广阔空间,如通过电子文献传递来提供图书馆资源、开展馆际互借、接受和提供参考咨询服务;图书馆可以从大量联机数据库、电子期刊、电子论坛和电子布告栏中寻找、收集信息,并在自己的主页上发布,即利用网络信息用户服务。此外,数字图书馆环境还给图书馆提供了基于电子数据交换的文献采访、基于中央书目数据库的共享编目、基于OPAC检索的流通服务以及基于数据通信的其他各种信息服务。在数字时代,许多图书馆的功能不再是传统意义上图书馆的“专利”,如搜集、组织和传递信息资源已被在线信息资源提供者接管,当然他们可以是图书馆,但也可以是商业机构,公益机构和个人。这给传统图书馆“文献垄断”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一个最简单的数字图书馆也不例外的应该拥有独立和一定规模的馆藏数字化资源;拥有高速可靠和开放的网络环境;拥有高效率和操作方便的搜索引擎、浏览器,可进行分布式文献检索和全文传输;拥有基本的数字化资源制作、存储、发布和维护的软硬设施。因此可以说,数字图书馆一方面体现为一整套的信息技术设施和相关技术、标准、规范等的集合;另一方面也体现为一种社会文化结构的产物。

通过上面的叙述,我们不难看出,数字图书馆的本质是共享、传播、交流。我们可以从共享性、交互性、实时性、标准化四个方面来把握数字图书馆的实质。共享性要求采用开放系统模式,读者能轻而易举共享网上各种媒体信息,每个图书馆的文献信息也能广泛共享;交互性指读者不仅是一个网络信息,资源的利用者,同时也可以是信息资源的生产者和提供者;实时性意味着读者不受时间、地点、距离影响也能方便地获得信息和资源;标准化是指数字图书馆的建设涉及图书馆、其他商业机构、公益机构和个人等,且要求具有统一的标准和规范,不影响文献信息的共享和交互。

三、数字图书馆的技术体系

1. 高技术化

数字图书馆是人(管理人员和应用人员)、传播媒介、人机交互和收藏对象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因此它需要一些高技术的强有力的支持。支持的最终目的是如何获取更多更好的数字资源;如何便利地进行数字资源的存储;如何对繁杂的数字资源进行有效的管理;如何对数字资源进行严格地保护。

2. 开放性与平等性

数字图书馆对每个人而言,都有平等的权利,当你进入数字图书馆系统,就仿佛进入到一个开放的开架图书馆,很容易、很方便地去获取你想获得的一些信息资源。这就需要系统有人性化的人机界面,使用户能通过这种简单、直观、通俗易懂的界面随心所欲地去猎取所需信息,而不要太多的学习和训练,就像用户在自己家中寻找自己放置的物品一样轻松。

3. 虚拟性与交互性

虚拟性与交互性通俗地讲,就是读者在任何地点、时间都能通过网络进行各种数字资源的获取,而不管其资源在本地、还是在国内或甚至在国外、都像在一个图书馆一样方便查询。虚拟与交互的技术体系,通过不同传输协议和超文本标配系统,可把各地的各种数据库中的文本、图像、声音等信息联结起来,使读者在查询、阅读时,就像在读取本机硬盘的文件一样,而不需自己进行文件类型和属性的转换,从而大大增强了数字图书馆环境中文件的可读性、形象性和生动性。

4. 共享性和低利润性

共享与低利润是现代数字图书馆环境技术体系的建设宗旨。这一特性说明,数字图书馆只有以服务用户为目的,才能实现真正的开放与平等、虚拟与交互,否则就会变成一种封闭、低效、功能低下的装饰品。

四、数字化图书馆的关键技术

1. 网络和通信技术

网络和通信是数字图书馆的基础设施。目前X.25 网、帧中继网在我国有很大普及和应用;以千兆以太网和ATM为代表的各种广域网、城域网、区域网技术也迅速发展起来;中国公用分组交换网、中国公用数据网、中国电信网、中国电话交换网、中国帧中继宽带业务网、中国教育和科研网、中国科技网、中国金桥信息网、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卫星通信网等各种网络相互渗透及各种网间技术的不断提高,都为图书馆的网络化和数字化提供了现实的技术和手段。

2. 多媒体技术

数字图书馆处理的信息,不仅包括文字、图形,而且包括声音、图像、动画等。目前,多媒体技术的应用领域正在向各个方面扩展,如多媒体信息的数字化、多媒体信息的压缩和解压、分布式多媒体信息的存储与管理、多媒体信息的集成与同步、多媒体信息的检索策略等。另外在分布式多媒体处理系统方面发展也极为迅速,基于多媒体数据库及对图像、声音、动画等内容的检索已成为研究的热点,多媒体电子出版物在网上的内容也越来越丰富。再则,传输多媒体信息的网络技术创新,使多媒体信息传输速度也不断增加。这些都为数字图书馆拓宽发展空间打下了坚实基础。

3. 高密度存储技术

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是海量的,这就需要有高度的存储技术来支撑。目前在数据的存储方式方面,最典型的有DAS(存储直连)、SAN(存储局域网)、NAS(网络区域存储)等。DAS是通过增加服务器内部硬盘或外置SCSI(小型机标准外设接口)或FC(光纤通道)磁盘柜直连达到数据扩容目的,其结构简单,成本低,但容量小;SAN是通过专用的光纤通道把服务器和存储设备连接在一起的存储系统,其服务器多,存储容量大,但成本高;NAS是由光纤磁盘柜和磁带备份机组成,通过光纤交换机与多台服务器连接,其存储容量中等,成本一般。在介质方面,相变光盘、磁光盘及相关的磁盘延伸技术、磁盘或数据分段技术等也发展很快。在与存储系统相关技术方面,RAID容错技术、存储管理技术、磁盘冗余技术、网络备份和容错技术等的研究不断深入。这些为数字化图书馆海量信息存储带来了光明的前景。

4. 数据库及其相关技术

数据库的发展大体分为数据库技术方法和理论的发展、数据库技术与相关技术的融合。与传统的数据库的概念和技术相比,当今数据库的基本概念、技术内容和应用领域及其基本原理都有了重大发展和变化,从而使现在的数据库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家族。其源动力的核心是数据库方法论的发展,典型成果是面向对象的数据库技术、分布式数据库技术和多媒体数据库技术。另一种是与相关技术的结合,其典型成果是知识库、工程数据库、模糊数据库、统计数据库、并行数据库、文献数据库等。此外在上述两种动力的推动下,近年来又出现了数据仓库,它使数据库从支持信息管理过渡到辅助决策。

5. 分布对象技术

分布对象技术是分布计算机技术与面向对象技术相结合的产物,是当今大型应用系统扩展到局域网、广域网乃至Internet的背景下出现的新技术。由于数字图书馆要解决异构机型、异构平台、多个操作系统等的通信和兼容问题,必须依赖分布对象技术。分布对象技术采用对象请求代理ORB机制和提供系统对象服务及公共设备服务,能很好地实现跨平台分布对象的资源共享。

6. 媒体技术的标准化

数字图书馆必须按统一标准进行建设。这些包括各类信息的描述、压缩与存储、编码转换、标引、互联等方面的格式、协议和规范等问题。除了现有的技术标准外,目前国际标准化组织正在研究制定标准化文档结构语言,这是一种新的便于计算机识别和处理的技术,而且还在研究以这种语言为基础依赖于时间的事项记忆模型。如果标准一旦公布,数字图书馆的标准将有章可循。

7. 信息的管理与保护

数字图书馆环境下,作品的创作、传播以及使用,通常以数字化形式进行,从而使得各类作品之间的界限模糊、相互渗透,给侵权行为打开了方便之门。因此,技术保护设施就显得非常重要,它不仅涉及信息的管理,更涉及版权的保护。由于当前我国在这方面的法律还不太健全,直接影响到高质量、高水平的作品在网上传播。因此,尽快制定网上作品的有关版权的法律法规是当务之急。另外,信息的保密与安全也与信息的管理与保护息息相关,该问题正在利用诸如原有计算机读取管理技术、综合性安全技术等加以解决,并随着技术的发展新的保护策略也在不断更新。

第二节 数字图书馆的组织模式及特征

一、数字图书馆的组织模式

关于数字图书馆的组织形式,吴志荣在《数字图书馆-从理想走向现实》一书中把它分为三个方面:一是从它的组成要素方面去理解,应该由数字化资源,网络化存取和分布式管理等基本要素组成;二是从技术层面去理解,主要包括用户接口,预处理系统,查询系统和对象库等基本构件;三是从社会组织形式方面去理解,是社会整体性的数字图书馆和个体的数字图书馆各自组织结构和相互关系的集合。我们认为第三个方面比较贴进数字图书馆组织模式的含义,且不妨将社会整体性的组织模式叫做广义数字图书馆的组织模式,把个体组织结构叫做狭义数字图书馆的组织模式。

(一)广义数字图书馆的组织模式及其特征

广义数字图书馆是一种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数字文献共建共享的社会图书馆系统,是一个面向对象的分布式的网状结构模式。它由一个个相对独立的狭义数字图书馆实体组成。从技术的角度看,这个大的信息系统应该由文献共建和共享协调子系统、联机编目子系统、联机检索子系统、数字资源维护和管理等子系统构成。实际上,这种广义的数字图书馆正在建设和实施中,如“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China Academic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CALIS。再如,一些区域性高数联盟数字图书馆也在组织建设中。

CALIS项目的总体建设目标是:以中国教育科研网为依托,争取在本世纪建成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的基本框架,项目的内容之一是建设一个以“211”工程院校为主体的高校书刊联合目录数据库、7 个地区及书刊联合目录数据库,有选择地引进一批外文文献数据库;自建一批有中国高校特色的文献数据库和若干重点学科专题运用数据库。项目的内容之二是开发相关数字图书馆建设的应用性平台,如资源管理与调度、统一检索、虚拟参考咨询、文献传递、联合编目等。区域性高校联盟数字图书馆是指在省、直辖市、自治区和其他一定范围内的多个高校图书馆以实现数字资源共享、利益互惠为目的而组织起来,受共同认可的协议或合同制约而共同建设的基于互联网的文献保障体系。其功能是在其区域内通过统一的数字化平台实现信息与资源服务的共建、共享、提高本地区文献保障率和信息服务水平,为本地区学校和社会各研究机构提供更完善、更有效地公共服务保障设施。其优点是优化资源配置,更便于服务读者,减少各种费用,强化与读者沟通。CALIS和高校同盟数字图书馆实质上是进行以我国高校系统为范围的广义数字图书馆馆藏资源建设以及网络服务体系建设。

广义数字图书馆的组织结构与传统图书馆事业结构相比,具有一些不同的特征。首先必须具有很强的整体性。因为数字图书馆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一个或几个单位或机构的努力是无法实现的。此外还需要政府的扶持和很强有力的技术支持;第二是必须具有一个统一的有权威的管理机构和若干分支管理机构。由于广义图书馆是由若干个狭义图书馆组成的,如果没有一个统一的有权威的管理机构进行协调管理将不会高效率运作,也不会发挥应有的作用;第三是权威管理机构和分支管理机构要有一些专业技术管理人员和开发团队。因为数字图书馆是各种技术集合而成的,没有管理人才和专业队伍只能是无水之源,无本之木。

(二)狭义数字图书馆的组织模式及特征

狭义数字图书馆指广义数字图书馆中提供数字资源的每个分支或节点。如果狭义数字图书馆与广义数字图书馆隔离出来,就不能称为真正意义上的数字图书馆。狭义数字图书馆可以是现行的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或地方图书馆,还可以是其他公益性或商业性组织或机构。它们各自具有相对独立性,拥有自己的实体、馆藏和专业队伍。狭义数字图书馆组织机构除管理部门外,一般由数字化文献组织部门、数字化文献建设部门、数字化文献提供部门以及系统维护部门等组成。

管理部门负责决策、管理、调度、协调和日常工作义务;组织部门负责现实馆藏和虚拟馆藏的组织、整理、加工;建设部门一是负责采购封装电子出版物,二是将传统馆藏从纸质文献转化为数字化文献,并进入网络环境,三是对相关文献进行选择、发掘、组织、加工及提供服务;文献提供部门负责用户培训、参观咨询、情报调研和利用服务;系统维护部门负责用户培训、参观咨询、情报调研和利用服务;系统维护部门负责软、硬件维护、资源安全、系统安全,保证整个系统正常运行。

狭义数字图书馆和传统图书馆相比,也有一些明显特征。首先狭义数字图书馆是广义数字图书馆有效的组成部分;第二组织结构不像纵向的行政机构,是一种横向的扁平结构,它注重内部的协调与沟通;第三,由于各部门的相关关系密切,且相互交叉渗透,低层次人员相对少,所以规模小,效率较高;第四和广义数字图书馆一样,具有整体性,由于各部门既有分工,又有业务交叉和渗透,因此必然强调整体性。

第三节 数字图书馆建设

一、基础设施建设

数字图书馆是一个集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等为一体的高新技术项目,它的建设除了依靠国家有关基础设施、市场上成熟和实用的高新技术及相应的专业人才和管理人才的相互配合外。软、硬件环境建设是每个数字图书馆的核心问题。这些软硬件基础设施包括馆舍或场地;先进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和灵活的结构化布线系统;主干交换设备和会聚、接入交换设备;网络环境、数据库资源、数字化应用与服务等的服务器或小型机;大容量存储、备份和交换设备;图书馆自动化平台和数字化平台等等。

二、数字资源建设

资源建设分两大部分:一部分是传统型信息资源建设;另一部分是数字型资源建设。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图书馆逐渐朝着数字化方向发展,资源建设从单一纸质文献向纸质型与数字型、网络信息并存的方向发展。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图书馆资源建设的对象除印刷型文献外,数字型文献建设将逐渐成为资源建设的重点。因此,从现在起必须重新调整各种文献的比例结构,明确数字文献的建设方向,制定选择各种中外文数据库的标准与原则。在经费许可的情况下,可配套选购印刷型和数字型文献。同时要充分考虑到内容的适应性与现有设备的匹配性、开发商提供的可靠性、版权的合法性以及价格等因素等,并按照数字文献的有关标准、原则进行甄别选择。此外,还要大力发展资源共建共享,开展联合采购、集团购买、打破行业和地域间界限,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文献共享。

三、馆藏资源建设

和数字资源相比,馆藏资源传统的主导地位逐渐淡化,但面对庞大的用户群,目前图书馆需求量最大的还是中文书刊。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也要加大投入,以满足不同用户群体的借阅要求。而面对中国加入WTO后科技、文化教育的形势,外文书刊经费的投入也要加大,除了保证高层次用户的需求外,中层次的外文书刊也应有一定藏量。当然,随着各类资源的数字化和网上相关需求资源量的增大,馆藏书刊的流通量将随之慢慢下降,到馆人数可能慢慢减少,这说明数字资源和网络资源的使用者在一定幅度的增加。但这并不意味未来的图书馆馆员就轻闲了。相反,数字资源和网上资源利用问题会迅速增加,我们为用户服务的方式也就发生了改变,参考咨询,用户教育和深层次服务的责任就变得更大了。

四、特色数据库建设

文献资源数字化是中国数字图书馆建设的核心内容。进入数字图书馆获得的资源应该是高价值、标准、有序的信息资源,特别是特色文献资源。因此,各狭义数字图书馆,要利用数字资源建设平台,把几个或更多的特色学科数据库做深、做细、作大,走上大而专的学科专业化特色文献信息之路,抛弃小而全的观念和思想。要立足本地、本馆、利用自己的比较优势,独立或协同部分其他狭义图书馆,建设一大批具有中国特色的各门类、各学科的数据库,带头和发展数字图书馆特色数据库建设。同时,要大力拓展网上资源,通过对信息的搜集、跟踪和过滤,将有关资源分门别类地加以整合,形成整合后的门类型数据库,并能通过简易、方便的检索平台;进行检索和查询,方便用户使用。再则,加强各学科领域网络导航中心的建设,根据读者需求及资源建设辅助需要,筛选Internet中的信息源站点或相关数据库站点,使其成为自己的虚拟馆藏,扩展服务空间,满足不同用户的个性化需求。

五、数字图书馆环境建设

数字图书馆环境建设是指图书馆从事数字化工作的空间和氛围。它包括图书馆硬件环境和软件环境,前者主要指物质条件,包括图书馆自动化,数字化和各种服务的机器设备;后者主要指的是一种工作氛围,主要指图书馆内部的人际关系以及这种人际关系的各种管理方式和组织模式。数字图书馆的发展,不断改变着图书馆的环境,特别是软件环境。传统图书馆馆员随着环境变化也随之被赋予咨询馆员、信息知识管理员、信息协调员、信息资源管理员、信息工程师、信息知识导读员等职能。这些新的职能的出现必然要求服务方式和管理方式的转变。在服务方式方面的转变表现为:传统型转变为现代型;单一型转变为多样化;封闭型转变为开放型;低水平层次转变为高水平层次。在管理方式方面的转变表现为:“物流”-“人流”转变为“物流”-“人流”-“信息流”;“书本位”转变为“人本位”;单一指标转变为科学指标体系;传统图书馆转变为数字图书馆。这些根本性的转变要求我们加强环境建设,并且两手都要抓,即一手抓硬件,一手抓软件。一句话,硬件靠我们去“争”,软件靠我们去“建”,服务靠我们去“创”。所谓“争”就是要抓住机遇,千方百计争取经费,建设好图书馆硬件环境。所谓“建”就是把馆员职工的思想素质、业务素质建设好,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所谓“创”就是加强服务与管理创新,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需求。

六、数字图书馆用户教育与馆员自身教育建设

数字图书馆用户教育一般包括三种形式:不同用户的培训教育、不同用户的网上教育和课程教育。不同用户的培训教育形式多种多样,有短期培训、主题讲座、咨询服务、交流等。培训教育的内容主要是数字图书馆的基本知识、网络知识、网上各种工具的利用、图书、期刊和相关信息的查找方法和途径等。不同用户的网上教育是利用一些数字图书馆的知名结点和网站对用户进行数字图书馆知识教育。这些结点和网站主要介绍一般性信息检索知识,如参考资料的主要类型、事实查询方法、背景情报搜索方法、引文分析、主要检索方法、情报资源评价等。用户通过友好的界面很容易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很快了解和掌握各种检索技能及实用方法。课程教育主要包括两个层面:一是数字图书馆基本知识和使用技能的教育;二是数字图书馆专业知识的教育。前者与不同用户的培训教育的内容相似,后者则主要针对图书情报专业的学生。和网上教育相比,课程教育的面更广、度更深。当然课程教育的某些内容也有的在网上提供。课程教育分理论部分和实践部分。理论部分主要涉及数字图书馆概念、支持数字图书馆的界面设计、信息检索与资源发现、社会和经济因素、数字图书馆技术与标准、数字图书馆安全与知识产权、数字资源评价、分析等;实践部分包括自行设计、项目演示、操作、评价等环节。

由于数字图书馆教育是一门跨学科的综合性课程,它涉及图书、情报学、计算机、网络、法律、经济、行为学、伦理学等学科和领域。其次,它又是一门理论和实践性紧密结合的课程,课程不仅在理论上涉及面广、而且在实践操作方面对学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再次,数字图书馆教育是一门动态的课程,一是它需要根据不同的受教育者施行不同层次的教育内容;二是随着数字图书馆理论和实践研究的不断深入而要对课程内容进行更新。因此数字图书馆教育的目的主要是:让用户了解和掌握数字图书馆各类知识;让用户掌握通过网络检索各类资源的基本技能;帮助用户选择最合适的信息检索工具;引导用户利用网络重组信息资源和完成相关的研究任务;指导用户对各类信息进行合理利用和正确评价;提高用户的社会意识、法律意识和心理行为意识等。

馆员自身教育的内容包括新技术教育、新知识教育、新观念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新技术教育对于一个馆员来说,在数字化时代显得非常迫切和需要。首先应解决的是计算机、网络、应用系统软件等技术。新知识教育对非图书情报专业的馆员更具择重性,首先他们应该掌握数字图书馆工作的一般规律和方法,深入学习图书馆学、情报学基础知识,如果从事的岗位与原专业关联,也要不断补充新知识。对没有学历的工作人员,除需要尽快掌握图书馆各岗位的一般知识外,还要重点掌握一两个岗位的操作技术,有条件的还要进行学历教育。新观念教育主要包括:信息观念、服务观念和市场观念。只有在这些观念上有更新的理解和知识,他们才能在数字图书馆建设和发展中发挥更大潜能。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有:热爱所从事的本职工作,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全心全意为用户服务;为人正直,团结互助,岗位间协调一致;立正气,树新风,为数字图书馆建设和发展不断的作出新的贡献。

馆员自身教育要根据学历结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形式,如脱产学习、在职学习、职业培训和进修、学术科研活动、参观学习访问等形式。

第四节 数字图书馆的发展趋势和基本对策

一、现代图书馆的发展趋势

(一)数字图书馆将加大对图书馆软、硬件的投入

数字时代,网络资源和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将成为图书馆工作的主流业务。图书馆必须紧跟自动化、网络化、数字化步伐,促进服务手段的创新化。而建设数字图书馆就是要以数字化的各种信息为基础,以各种分布式海量数据库为支撑,以智能检索技术为手段,以宽带高速网络为传输通道,以各种数字化软件及平台为读者提供更方便、更丰富、更准确的信息资源。因此加大对图书馆软、硬件及人、财、物的投入是毋庸置疑的。俗话说,巧妇难做无米之炊,只有加大投入,才能加强数字化资源建设,才能完善数字化各种软、硬件环境,加大数字信息的共享与传播力度。

(二)数字时代对图书馆的评价体系的改变

和传统图书馆评价体系相比,随着时代的不同发生了一些根本性的变化。数字图书馆建设评价标准体系总体包括办馆条件的评价、馆藏资源的评价、服务与信息利用率的评价、馆员素质与信息能力的评价、效益综合评价等。数字图书馆办馆条件除了一般的馆舍、计算机设备以外,还必须考虑大量的网络设备、存储设备及数字化软、硬件及各种数字资源等。馆藏资源除了传统的纸质文献外,更多的应考虑数字化馆藏资源,包括各种馆藏电子文献、虚拟馆藏资源和特定资源等。服务与信息利用率除纸质文献的流通利用率外,还应考虑诸如读者对一次文献和二次文献的提供能力、图书馆门户网站的点击率、各种馆藏电子文献、虚拟馆藏和特色电子资源的点击率和下载量以及为用户提供的文献传递、定题查新、咨询的服务量与服务层次等。馆员素质与信息能力除思想素质外,更重要的是数字图书馆的业务素质,评价标准主要包括信息质量选择能力、信息组织与挖掘能力、信息加工与处理能力、服务创新能力等。效益综合评价主要包括读者的满意程度、资源利用情况、资金利用率、馆员能力层次结构等。

(三)馆藏文献载体形式的变化

传统图书馆的馆藏对象主要是纸质书刊,而数字时代,数字图书馆不仅包括纸质文献、越来越多的电子文献资源和虚拟数字资源将使读者对纸质馆藏的依赖性变得越来越小。因此图书馆更应着重电子资源、虚拟数字资源、特色数字资源的建设,可以说谁拥有的数字资源越多,谁就更有数字图书馆建设与发展的主动权。

(四)服务重点将发生变化

传统图书馆以馆舍为轴心,读者获取自己文献的主要途径是传统馆藏。数字图书馆则是以读者为轴心,在读者可利用的各种信息资源中,图书馆只是可供选择的信息源之一。许多资源读者都可从虚拟图书馆中得到。在这种情况下,服务的重点将从传统的文献借还向读者进行知识传递转移。各种知识信息、资源的收集、整理、挖掘、处理及信息咨询等服务将成为图书馆主要的、深层的服务模式。因此数字图书馆的读者服务模式将更深化,文献信息服务将成为其真正意义上创造性、创新性的服务。

(五)图书馆学的研究趋势将发生变化

数字图书馆学研究呈现两大趋势:一是理论与技术融合的趋势;二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趋势。这些趋势主要表现在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数字图书馆开发研究、网络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信息资源共享研究、文献计量学研究、文献类型研究、图书馆学专业教育研究等方面。其中图书馆学承担理论研究的主要课题包括基础性研究;核心领域与学科定位;学科体系;数字图书馆理论与方法;知识经济与图书馆理论等。

数字图书馆开发研究内容主要涉及数字图书馆对人类信息行为的作用和影响;知识的挖掘集聚、组织、检索技术与方法;多媒体信息传输与保存;知识信息导航技术;元数据标准与规范;数字资源整合与数据库建设等。网络信息开发与利用包括网络信息组织、检索;数字图书馆门户网站;数字资源建设共享平台;资源管理与智能搜索工具等。信息资源共享研究内容主要包括网络技术;资源建设与电子商务;多语言环境;知识产权保护;信息安全;虚拟参考;信息利益平衡等。文献计量学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国外文献计量分析方法;核心期刊、权威期刊评价体系;学科开放度的计量分析方法;经典作品遴选原则与方法;信息生命周期理论与方法;知识老化与知识创新策略与方法等。文献类型研究内容包括数字化文献研究;各介质文献类型的关系及利用;新文献类型评价标准;文献传播与法律;书目信息利用与管理;特种文献数字化;古典文献开发与利用;数字化文献存储与保护;字库技术研究等。图书馆学专业教育研究的内容包括教育体制、专业方向;分层培养目标与规格要求;课程、教材的更新与创新;社会与专业人才关联研究;师资培养与教学质量、水平评价;中外图书馆教育比较;图书馆学与情报学的交叉与融合研究等。

二、数字图书馆的发展对策

(一)加快图书馆自动化、网络化建设

在图书馆自动化、网络化的建设中,要着眼于未来,统筹兼顾、合理规划。要加强领导对图书馆自动化、网络化意识,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大软、硬设施的投入。确保自动化、网络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发展,逐步具备数字图书馆所需的基本条件和要求。

(二)重视数字化标准的统一和规范

由于数字图书馆要依靠众多单位的合作,因此标准必须统一。目前无论是置标语言、元数据、网上检索查询、对象库开发等有些已有国际标准。在我国,标准的研究与制定应有图书馆界、情报界、信息产业界和与标准相关的国内软件开发商共同参与,兼顾与国际接轨和国内信息资源特征两个方面。在制订标准的同时,还应开发一批建立在这些标准基础上的软件系统、平台和中间件。

(三)大力培养数字化人才

数字时代,对于图书馆而言,迫切需要懂专业、外语、计算机等现代的复合型人才,并且随着数字化的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越高。因此,要把数字图书馆建设作为一个目标,从不同侧重点,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引进人才,培养人才。并从数字图书馆对人才的需求出发,科学地建立有层次、阶梯形的人才发展模式。与此同时,在具有人才潜力的基础上,和相关机构协同合作,加强数字图书馆各层面的研究,并把数字图书馆建设中以人为本的研究、以内容和收藏为中心的研究、以系统为中心的研究、以技术为中心的研究等作为重点,使数字图书馆的整体水平不断提高。

(四)加强资源建设

数字图书馆是一个有组织、系统化的数字强大集合。它对于资源而言,除依靠海量的存储设备外,数字资源(包括生成、发布、传输、利用、保护等)无疑是最重要的。因此,加强资源建设是数字图书馆的重要环节。而建立不同层次的信息联盟体,共同开发和享用内部资源和外部资源,避免重复建设是当务之急。另外,采用引进与开发并举的方针,大力引进和开发多种类型的数据库,建立大型国家级数据库,如学术期刊数据库、书目库、各种报纸文献数据库、专业特色库、商情库等。在加强数据源建设的基础上,逐步向产品化、标准化、商品化、国际化方向发展。

(五)强化版权保护意识

数字图书馆工程前期,一般都以公益服务为主,但到后期,提供营利性服务是必然的,服务的形式和内容也是多样的。因此,资源的利用与保护问题会变得相当敏感,其中最突出的是版权保护,它涉及到如何保护作者、资源建设者和用户的合法权益。所以加强版权保护意识促进信息的加工、开发、流通和保护等各种功能的作用意义非常重大。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使作者资源建设者和使用者建立制约、监督和协调机制,既要鼓励著作权人的积极性,又能让公众利益得到合理平衡,通过数字图书馆最广泛的享受人类的智力成果,最终的效果应该是全社会科学的繁荣、艺术和文化作品的推陈出新。

(六)改变服务观念,提高图书馆诚信度

知识经济时代,用户对信息的需求特征是“快、广、深”。数字图书馆对用户的服务具体体现在信息的快捷、准确、新颖、广泛和丰富上。传统的、单向的、呆板的、被动的服务形式和内容将被现代的、互动的、声情并茂的、主动的服务形式和内容多取代。因此服务观念的改变实际上是一个深层而面广的问题。与服务直接相关是图书馆的诚信度,它关系到信息服务的质量与资源的传播效果。图书馆作为一个永久性的服务实体,首先要让用户满意,然后是自身发展。只有当公众对图书馆的依赖性越来越大时,其诚信度就达到了较高水平,数字图书馆的各项功能才得以充分发挥。所以服务和诚信度是衡量服务体系和数字化图书馆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数字图书馆环境文化的必备理念。 539KA1uPL+Vk0e5sSe8pbvRmHGByYyRhyCb3Ctemj48UdDwAp5/g1ZfwZcdYRrU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