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创新的宏观思考

意识形态领域历来是敌对势力同我们激烈争夺的重要阵地,如果这个阵地出了问题,就可能导致社会动乱甚至丧失政权。敌对势力要搞乱一个社会、颠覆一个政权,往往总是先从意识形态领域打开突破口,先从搞乱人们的思想下手。毛泽东同志曾说:“凡是要推翻一个政权,总要先造成舆论,总要先做意识形态方面的工作。革命的阶级是这样,反革命的阶级也是这样。” 西方学者也深谙此道,美国政治学家亨廷顿指出:“对一个传统社会的稳定来说,构成主要威胁的,并非来自外国军队的侵略,而是来自外国观念的侵入,印刷品比军队和坦克推进得更快、更深入。”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与世界的接触和联系不断增多,大量宣扬西方政治制度、人权理念、价值观念及资产阶级生活方式的书籍、著作涌入国内,给传统意义上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造成强烈撞击,给大学生对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造成巨大的冲击。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认清和有效抵制敌对势力意识形态的渗透,在复杂的国际斗争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否则,在文化多元和价值取向多样化的条件下,背离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性要求和主导地位,我们的思想就会迷失方向,无所适从,就会因无法把握中心内容和基本准则而陷于混乱,最终导致“西化”,受制于人,苏东剧变已是前车之鉴。高校处在意识形态斗争和较量的前沿,但目前在一些高校,大学生的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却呈现出日渐削弱甚至虚化的现象,一些大学生思想存在着空白和真空,他们缺乏对国家前途命运的关注,缺乏社会责任心,简单排斥主流意识形态的灌输。在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实践中,也存在着思想观念保守、内容呆板僵化、技术手段落后、路径形式单一等问题。因此,如果我们在内容、形式、载体、方法手段、机制上不努力进行改革创新,不增强其时代性、针对性和主动性,就会使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流于形式,难有实效。

一、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创新的意义

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经济工作搞不好要出大问题,意识形态工作搞不好也要出大问题,在集中精力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同时,我们一刻也不能放松意识形态工作。当前,加强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创新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一)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创新是巩固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需要

1.从国内外现实形势说,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进行的,意识形态领域面临人类历史上空前未有的尖锐矛盾和复杂局面。在这样的背景下,正确认识和把握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形势极为重要。这些年来我们党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面对信息化、全球化时代意识形态领域的许多新情况、新变化,全面推进理论武装、新闻宣传、文艺出版、思想道德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文化体制改革等方面的工作,促进了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不断得到巩固。另一方面,意识形态领域并不平静,特别是渗透和反渗透的斗争仍十分尖锐复杂。各种敌对势力正加紧在意识形态领域对我国进行渗透破坏活动。国内也出现了一些噪音和杂音,既有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否定党的领导、否定社会主义制度的言论,也有否定改革开放、否定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的言论。虽然发表这些言论的只是极少数人,但我们决不能掉以轻心。

2.从社会结构说,任何社会都是在一定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的经济基础、政治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的统一体。其中,作为统治阶级意志集中体现的意识形态是整个社会机体的灵魂,它为统治阶级的统治提供理论依据、思想基础和精神支柱,当代社会主义中国同样如此。

3.从共产党执政地位说,正因为意识形态能为统治阶级的统治提供理论依据、思想基础和精神支柱,意识形态工作就关系党和国家的全局,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顺利发展,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国家长治久安。这对于党的执政地位的维护自然十分重要。

4.从综合国力构成说,以意识形态为核心的思想道德文化,是综合国力构成中不可缺少的重要软实力,它越来越成为民族自信心、自尊心、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在当今世界,一个不重视本国意识形态的民族是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因此,我们集中精力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一刻也不能放松意识形态工作。

5.从社会主义现代化总体格局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事业,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相辅相成的事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然要求思想道德文化建设与经济社会建设协调发展,全面加强意识形态工作。

6.从大学生的历史使命说,他们作为青年中的先进文化群体能否忠于党、忠于国家和忠于人民,具有政治头脑,认同主流意识形态,将直接影响到公民整体素质,影响到德育教育的实际成效。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的教育和创新,对于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确保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加快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当前,面对变化了的新形势、新挑战,高校党组织应进一步增强政治意识、责任意识,加强党对意识形态的领导,确保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权、主动权、话语权牢牢掌握在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马克思主义的人手里。为此,高校要进一步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同时着力造就一支既有政治责任感、社会责任感和学术责任感,又有学术造诣和创新能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牢牢控制高校意识形态理论阵地的制高点,并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好的专兼职结合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

(二)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创新是改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状况的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实现了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质的飞跃。现在,高等院校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日益突出,有着不可忽视的社会作用和影响。从规模看,2011年我国普通高校和成人高校已达2762所,高等教育总规模达到3167万人,居世界第一,成为社会肌体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从地位看,我国高校拥有60%以上的国家重点实验室,30%以上的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近40%的工程院院士,每年获得约50%的国家级科技成果奖。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人员占全国的90%,研究经费、项目、成果均占全国的80%以上,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着重要的人才资源和智力支持。从功能看,高校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和创新的重要使命,是人才资源的富矿,是孕育新思想、新知识、新科技的重要园地,是社会创造活力的重要源泉,是发展先进生产力和繁荣先进文化的重要力量。从影响看,高校是思想文化最集中、最活跃,知识信息最密集的地方,大学生涉及千家万户,家长时刻关心,社会普遍关切,国内外十分关注,这既给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创新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也对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目前,我国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地位尚未达到应有高度,主导价值观受到多方面干扰和挑战,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都亟待丰富和改进,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活力不足与发展滞后明显,这些问题的解决都需要教育工作者更新观念,解放思想,与时俱进,都呼唤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创新。

(三)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创新是培养现代人才的需要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大学生在其社会化进程中期待着社会的承认、容纳,希望在社会实践中实现自身的价值。但在传统的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中,青年只是被教育和塑造的对象,而忽视青年作为个体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因而,这种并非基于以人为本的主流意识形态教育逐渐演化成为“冰冷生硬”的政治说教,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得不到相互理解、相互谅解和相互支持,教育投入得不到应有的效果和回报。因此,只有通过改革创新,才能更好地走近青年大学生,才能更好地了解他们的真实生活和真实想法,才能更好地满足他们的深层关切和现实需要,才能有效地进行主流意识形态教育。

1.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创新,就是要培养具有世界视野的当代大学生。当今世界,全球化、信息化已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就是要培养世界视野、大度包容、敢于担当、人文关怀的当代大学生,使他们在日趋频繁的国际交流、合作与竞争中,既熟悉和适应自由、平等、民主、竞争、合作、关爱等共同价值和通行规则,又不失民族气度、文化自信和爱国操守,既能融入世界潮流,又能得到世界的广泛认同和赞许。

2.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创新,就是要培养具有现代人格的当代大学生。处在社会转型期的中国,迫切需要一代具有现代人格的大学生。现代人格包括人的观念、道德、智能、生活方式等实现了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具有现代人格的大学生应该具有与时代相适应的道德理想、价值观念、民主法制观念、权利义务观念、时间观念、效率观念、全局观念和信息观念等思想观念,具有现代科学文化知识、伦理道德修养、生活行为方式等。其中,过硬的思想道德素质是灵魂核心和根本标志。

3.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创新,就是要培养具有健康心智的当代大学生。良好的心态,健康的人格,既是心智健康的重要标志,也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必备基础。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创新,就是要通过切合时代要求的教育内容和方法,帮助大学生树立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的远大理想和坚强勇敢、谦虚谨慎、乐观向上、豁达助人的优良品格;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国家之间的辩证关系,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学习和实践中去。

4.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创新,就是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当代大学生。传统的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往往重视接受和顺从意识的灌输,而忽视创新精神的培养。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创新,首先重视创新意识的培养。观念是行动的向导,只有具有创新意识,才能培养创新思维,锻炼创新能力,开展创新实践,养成创新习惯,取得创新成果。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创新,其次重视进取精神的培养。主流意识形态以时代精神引领大学生始终保持自强不息、昂扬向上、奋发有为、开拓进取的精神状态,敢于打破常规,标新立异,不断追求创造性业绩。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创新,还重视坚强意志的培养。人的创造力的发挥是以艰苦的探索、辛勤的劳动和持之以恒的毅力为基础的,大学生只有不畏困难、坚持不懈、百折不回,才能想前人之未曾想、说前人之未曾说、干前人之未曾干的事。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创新,就是要培养大学生以浓厚的兴趣、昂扬的激情、开拓的勇气、强烈的自信,以创造性的劳动去实现最大的人生价值,对社会作出自己最大的奉献。

二、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创新问题的研究现状

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及其创新问题,是全球化时代文化“软实力”竞争中东西方共同关注、暗中角力的一个生死攸关的问题。当今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在大学生中进行主流意识形态宣传,美国等西方国家一方面竭力论证并大肆宣传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失败论,如贝尔的《意识形态的终结》、福山的《历史的终结》、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等;另一方面把新自由主义这个资本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对外作为“华盛顿共识”向其他国家广泛“推销”,鼓吹其具有“普世价值”,竭力确立其在全球文化领域的霸权地位,对内则通过立法、财政拨款、扶持中介组织等手段,来进一步深入研究对全民特别是对大学生有效进行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新方法、新载体、新路径,再加上学校、家庭、社区、传媒等的广泛参与,使其意识形态教育具有极强的创新性、隐蔽性、渗透性。西方学者研究了他们在这方面的六点“成功经验”:以宗教形式塑造主流意识形态,以各类课程渗透主流意识形态,以民族文化包容主流意识形态,以法律制度护航主流意识形态,以环境熏陶宣传主流意识形态,以组织依托推广主流意识形态。

在我国,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既是党和政府强调的重点,也是近年来学术研究特别是各级各类课题立项的重点,如2004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委托项目“高校加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工作和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研究”、2007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课题“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研究”、2003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全球化、网络化境遇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研究”、2004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多元文化冲突与主流意识形态理性权威的建构”、2007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我国当代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研究”、2012年度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的路径、方法创新研究”、2005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意识形态与大众文化”、2012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高等学校德育实施体系创新研究”、2011年度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研究”、重庆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研究项目“构建和谐校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黑龙江省教育厅社科重点研究基地2006年重点项目“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体系研究”等,在这些课题研究中,侯惠勤从批判反思的视角,梅荣政从社会思潮的视角,俞吾金从中西比较的视角,童世骏从多元文化的视角,张雷声从战略地位的视角,郑永廷从发展深化的视角,王永贵从全球化的视角,石云霞从意识形态安全的视角,郭明飞从网络发展的视角,王晓升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视角,聂立清从认同现状的视角,类延旭从文化创新的视角,张润枝从学生受众的视角,何怀远从传媒阵地的视角探讨了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和教育的问题,取得了一批令人瞩目的成果。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著作有: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的《马克思、恩格斯、列宁论意识形态》(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侯惠勤的《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批判与当代中国》(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梅荣政、杨军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思潮析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俞吾金的《意识形态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童世骏的《意识形态新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郑永廷等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研究》(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王永贵等的《经济全球化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研究》(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杨生平的《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形成和发展》(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张秀琴的《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当代阐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韩立新的《新版〈德意志意识形态〉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刘明君等的《多元文化冲突与主流意识形态建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杨立英、曾盛聪的《全球化、网络化境遇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研究》(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王晓升等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陈晓明等的《意识形态建设理论的新发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周宏的《理解与批判: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文本学研究》(上海三联书店2003年版)等;比较有新意的论文有:秋石的《为什么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而不能搞指导思想的多元化》(载《求是》2009年第9期),侯惠勤的《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批判及其当代价值》(载《江苏社会科学》2006年第2期),张雷声的《论社会主义社会主流意识形态》(载《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年第4期),陆岩的《论主流意识形态的内涵及核心价值》(载《学习与探索》2009年第6期),李士坤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我国的意识形态建设》(载《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2年第4期),李建华、董海军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公民认同》(载《中国社会科学内部文摘》2011年第1期),张润枝的《当前广大人民群众接受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状况以及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新要求》(载《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8年第5期),王永贵的《深化全球化背景下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研究》(载《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6年第10期),修宏方、冯德军的《当前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若干思考》(载《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年第2期)等。

但这些研究也存在一些明显的不足,亟待完善:(1)学者们大多重视马克思主义一般意识形态理论,特别是意识形态“虚假性”研究,对马克思主流意识形态思想挖掘不够,而马克思主流意识形态“普遍性”思想目前几乎没人涉猎。(2)对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学理支撑研究不够,没有找到有力的经典理论依据作为研究的技术路线,因此研究缺乏厚度,基础不实。(3)对包括大学生在内的人民群众接受主流意识形态的心理机制有所论及,但揭示不够,尚待深入。(4)对其他学科最新研究成果,特别是对新技术、新设备、新实验等关注、学习、借鉴不够。(5)检索中国国家图书馆、超星数字图书馆、《全国新书目》和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等,发现运用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指导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创新的论著寥寥无几,已发表的一些论文大多只就自己关心或有思考的某一方面进行阐述,不够全面、系统和深入。对这些问题的思考、解决和创新正是本书的写作目的。

三、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创新的宏观思考

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创新是个系统工程,必须立体构思,全面推进。本书的主要思考是:

(一)理论创新——提出并系统梳理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普遍性”理论,通过对经典文本的研究,揭示这一理论的形成过程、主要内容和当代价值,从而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为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创新提供经典理论依据,增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理论底气和工作信心。

(二)内容创新——新时期的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必须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大学生头脑,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凝聚大学生人心,用具有世界眼光、现代意识、民族自信的新观点、新材料充实教育内容,才能具有新鲜感、时代感,才能具有吸引力、说服力。

(三)方法创新——当代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必须将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与解决学生重大关切的现实问题结合起来,创新灌输教育法;将理论教育与创设情境结合起来,创新体验教育法;将组织引导与个人体悟结合起来,创新自我教育法;将传统方法与现代技术结合起来,创新网络教育法等,由经验型方法向科学型方法转变,由单向灌输型方法向双向互动型方法转变,由显性教育方法向显隐结合方法转变。

(四)路径创新——既要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校园文化、榜样示范、学生社团、社会实践、自我教育等常规路径的现代转型,又要充分利用互联网、手机、网络电视、博客、微博等,形成主流意识形态在新媒体中的舆论强势,并通过建立学校网络社区和手机虚拟空间,二级学院在线互动平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QQ群,辅导员、班主任博客,优秀学生微博等,发展健康向上的校园网络文化,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实现文化娱人,文化育人,文化寓人。

(五)技术创新——重视及时将新发明、新技术、新设备引进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提高教育实效。如全国高校普遍添置了心海测量设备,但这一新技术一般学校只在新生入学时进行一次心理普测,平时基本处于闲置状态。引入心海测量技术对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状况进行测量、统计、筛选、诊断、矫治,不但能使大学生思想状况可知、可见、可控、可矫,而且能启发和引导更多、更先进的新技术、新设备、新实验广泛应用于思想政治教育,能引起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一场技术性、数字化的变革。

(六)评价创新——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要重视和发挥评价的杠杆作用,积极转变评价观念,以人为本,以德为首,以行为重,通过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运用网络调查法、实践观察法、系统分析法、比较分析法、量化评价法等,对教育对象和教育效果进行科学评估,从而达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评建结合的目的。

本书以后各章将紧紧围绕以上几个方面,进行具体阐述。 HxApOWwxuVQEMHlaGZCFLNA/ftLSNGz3sVfx30xCebwIZnfuA3e2YXVCxLtY4l3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