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现状分析

在当前全球化的语境和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作为明天社会的中坚力量,大学生的成长引人注目。意识形态是社会生活的重要领域,高校大学生的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状况备受社会各界关注。

一、当代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状况

2007年,教育部发布的高校师生思想政治状况调查报告 显示,当代大学生接受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现状,可以说是“有喜有忧”。“喜”在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一直以来占据我国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大学生普遍拥护党中央,支持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对国家发展前景充满信心;认同“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认同实施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决策。而且,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不断取得新成就,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不断拓展,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这种认同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忧”在于当前日益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判断,面对日益多样的思想潮流、价值观念,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高校也面临着越来越尖锐的挑战。大学生中认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倾向、淡化意识形态的倾向、个人主义的倾向、功利化的倾向等有扩大甚至蔓延的趋势。

2012年9~10月,我们对北京、上海、江苏、广东、湖南、辽宁、宁夏等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16所高校大学生的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状况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共发放问卷1200份,收回1176份,其中有效问卷1148份,有效率95.7%。

(一)当代大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状况

当代大学生普遍认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85.2%的人承认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只有中国共产党而没有其他的政党可以带领中国人民完成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伟大使命。调查中我们还发现93.7%的同学已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或已加入中国共产党。

(二)当代大学生对党的指导思想的认同状况

88.9%的大学生认同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的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灵魂。88.5%的人认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的指导思想。值得注意的是,也有11.1%的人主张党的指导思想多元化。

(三)当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制度、共产主义制度的认同状况

部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存在一定程度的疑虑,信仰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的只有62.7%;37.3%的大学生或者信仰资本主义、宗教,或者没有信仰,或者对自己信仰什么说不清楚,其中信仰资本主义的17.9%,信仰宗教的4.5%,没有信仰的6.3%,说不清楚自己信仰什么的8.6%,因此部分大学生的精神信仰存在危机。

(四)当代大学生对我国政治制度的认同状况

86.4%的大学生赞同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86.1%的人认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79.3%的大学生表示接受。

(五)当代大学生对我国经济制度的认同状况

对我国现阶段应该实行什么样的基本经济制度,85.9%的大学生认为应该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84.9%的人认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适合我国国情,能促进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这说明绝大多数学生对我国基本国情的认识还是清楚的。

(六)当代大学生对坚持主流意识形态的态度

82.1%的大学生认为,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应该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83.7%的大学生认为,在文化多元化条件下应该坚持社会主义文化的主导地位;91.7%的大学生认为,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条件下应该以人为本。在“如何对待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问题上,81.9%的大学生认为应该自信、包容,积极借鉴其中有益的东西,8.6%的人主张全盘“西化”。

(七)当代大学生对集体主义原则的态度

在价值取向多元化、个性化的当代社会,67.1%的大学生赞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69%的人赞同集体主义原则,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矛盾时,愿意服从集体利益、全局利益、长远利益。但也有26%的人明确表示会以自我价值和个人利益为中心,其次才考虑他人利益、集体利益乃至国家的整体利益。

二、当代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中的主要问题

当代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中主要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一)书本化认同

书本化认同指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只注重概念、理论的知识传授、抽象阐述,忽视概念、理论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和在具体实践中的运用,对意识形态接受状况的考查也只是书本的记忆与复述,忽视对概念、理论的理解与认同,导致部分大学生只把主流意识形态作为一门课程、一项任务、一种符号、一个象征,一种应付课业、入党、升学、求职、晋升等考试的工具,甚至一种装点门面、卖弄学问的摆设,而不是自己的精神信仰和支柱。

(二)教条化认同

教条化认同指的是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当做教条,只注重主流意识形态理论观点的学习、逻辑推演,忽视理论在社会与个体实践活动中的指导作用与价值,忽视运用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忽视主流意识形态的发展创新、与时俱进。这种对主流意识形态教条性的认同,常常使意识形态陷于空洞说教和生硬理解而缺乏实际用途和感召力。

(三)自我化认同

自我化认同指的是,部分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不作全面、科学的解读,而从自我的主观需要、主观感受出发任意发挥和曲解,从而导致主流意识形态认同上的偏差甚至错误。

(四)功利化认同

许多大学生现在关心的是拿文凭、考证书、找工作、挣大钱,而对思想、政治、道德这些“虚的”东西缺乏兴趣,主流意识形态中能满足或者有益于其现实利益的就接纳,反之既不关心也不接受。

(五)表面化认同

表面化认同指的是部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并不掌握甚至并不接受,但由于客观环境或主观需要等各种原因,表面上表现出非常理解、非常接受、非常信奉的样子,这种认同具有很大的欺骗性。

(六)边缘化认同

一些大学生没有认识到意识形态的重要性,对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有抵触情绪,不重视意识形态理论的学习,把它作为课业学习、业务学习的负担,作为被迫接受的东西,因而使主流意识形态处于个人生活的边缘。边缘化认同,一是源于自身认识的缺位,二是源于意识形态教育的边缘化倾向。有些学校,有些部门,在看待和处理德、智、体、美等的关系上,存在着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德育为先、德育首位得不到落实,思想政治理论课课时被挤压、教学条件不及专业教学、教师队伍编制少待遇低,甚至以人文知识教育、公民教育、心理教育、法制教育等代替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避重就轻,舍本逐末,使主流意识形态边缘化。

(七)逆向化认同

逆向化认同指的部分大学生不但未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产生认同,反而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顶礼膜拜,推崇有加。逆向化认同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以历史虚无主义态度,否定我国主流意识形态、民族文化和革命传统的科学性与价值性,即否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反对我国文化传统与革命传统,背离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与民族主流文化。二是以崇洋媚外的态度,盲目崇拜西方文化,盲目赞同西方的繁荣,盲目欣赏体现西方政治观、价值观、人生观的理论和作品。

三、当代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问题的归因分析

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赢得青年就赢得世界,赢得未来。同时,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对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科学认识和逐渐确立期,相对于其他社会成员更容易受到外界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这些影响会造成大学生对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度下降,形成错误的思想认识,表现为对共产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发生动摇,精神空虚;追求金钱、贪图享乐、是非观念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正义感和诚信度下降;受“西化”、“自由化”浸染,散布违背四项基本原则、宣扬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思想言论;怀疑甚至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要求实行多党制;提出取消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主张搞指导思想的多元化;在价值观上主张个人主义、实用主义等。胡锦涛同志指出:“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根本问题。正确认识和切实解决好这个问题,事关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事关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 要推动大学生认同并树立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必须深入分析当前影响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形成的各种因素。归纳起来,影响当代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形成的因素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来自全球化背景下西方强势文化的冲击

其实,自从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社会制度并存那一天起,资本主义对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斗争就从未停止过。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家、思想家也像在政治上、经济上和军事上企图彻底扼杀社会主义一样,在意识形态上精心策划,不断变换策略,以实现他们的总体目的。反共主义意识形态一直是影响美国对社会主义国家政策的重要因素,“美国主导”的历史使命观、自由和民主的政治价值观、敌视共产主义的政治制度观等,构成了美国整个意识形态的逻辑链条。意识形态与国家利益之间的逻辑互动构成了美国国家政治生活的基本运动机理。

早在美苏冷战时期,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敌对势力就制定了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的宣传提纲,把反对共产党执政和反对社会主义制度的战略目标具体化为八条纲领:宣传西方生活方式;宣传社会主义是一种力图为统治世界而发动战争的侵略势力;宣传社会主义社会是一种没有人权和个性的“极权主义”社会;煽动社会主义国家的民族情绪和宗教狂热;动摇受众对共产党的信任;报道社会主义国家存在的困难,并指出社会主义不可避免和无法克服这些困难;宣传社会主义向资本主义演变的必然性;将资本主义和时代精神、自由民主相等同。这个纲领的基本内容和基本意图一直是西方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的指导性原则。中国是当今世界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是西方国家的眼中钉、肉中刺,必然会长期面对各种敌对势力的挑战和威胁。

冷战的结束,在美国看来是资本主义对共产主义的决定性胜利,是“历史的终结”。美国的优越感更加膨胀,在全世界渗透美国价值观。美国基辛格同仁公司总裁直言不讳地宣称:“美国应该确保:如果世界向统一语言方向发展,那么这种语言就应该是英语;如果世界向统一的电信、安全和质量标准发展,那么这些标准就应该是美国的标准;如果世界逐渐被电视、广播和音乐联系在一起,那么节目的编排就应该是美国的;如果世界正在形成共同的价值观,那么这些价值观就应该是符合美国人意愿的价值观。”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综合国力发展很快,不仅如此,中国坚持的依然是社会主义道路,是唯一的社会主义大国,美国社会上层的保守主义者把中国看作是美国霸权潜在的挑战者。首先,他们不断地利用科技手段,抢占我国的文化、教育、传媒、信息等市场,并利用这些领域不断推行他们的价值观念。其次,他们改变了意识形态渗透的方式,由过去的鼓动、宣传为主,进而转向在我国寻找追求西方政治的、有影响的、特别是有权力的人物,有重点地在所谓开放“党禁”、“报禁”、“人权”等问题上打开缺口,并伴随一定的舆论造势,以满足一部分人向往西方政治的要求,顺势推行西方的政治民主思想、人权观念以及“三权分立”、“轮流执政”的政治制度。再次,西方宗教渗透更加广泛而深入。宗教历来是西方发达国家的政治工具。加入世贸组织以后,西方宗教渗透将会更加直接、广泛并逐步公开化。

在全球化背景下,西方发达国家凭借超强的经济实力,主导着全球化的进程,制定出许多有利于发达国家的游戏规则,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过程中始终处于不利的地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论在政治、经济、文化,还是在社会各个方面都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伟大成就,但总体而言与西方发达国家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在全球化背景下,国际教育交流合作中引进的西方教育和文化,在给予我国传统教育多方面补充和启示的同时,无形中也形成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柔性挤压。大学生接触到大量的西方哲学、法律、政治、道德、宗教、艺术等方面的知识,从而为他们增添了比较、思考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内容科学性的另类样本和思想元素,使他们获得重新审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更多角度。其结果是在一定程度上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地位边缘化,使一些大学生政治理论观念的走向与马克思主义渐行渐远,厌烦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说教,从根本上否定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必要性,甚至怀疑它的科学性。一部分大学生由于对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缺乏全面的认识,对中国的历史和国情也缺乏深入的了解,在各种不良文化思潮的影响下,他们盲目向往西方,甚至于对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趋势产生怀疑,从而导致他们价值取向的混乱,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发生动摇。

(二)来自社会转型期阶层分化的消解

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转轨和社会结构调整的深刻变化时期,各种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并存且日益多样化。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的多样化,使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经济地位和政治地位起伏不定,各种新的社会阶层不断出现,特别是“中等收入阶层”的不断扩大,使人们的心态普遍显得烦躁不安,价值观念发生很大变化,一些人信仰飘浮、信念动摇;生活方式的多样化,使人们的生活追求发生很大变化,一些人艰苦创业精神淡化,追求奢靡、腐朽的生活方式;社会组织的多样化,大范围、远距离、长时间的人员流动,使思想政治工作的“断层”、“盲区”增多;就业岗位和就业形式的多样化,使人们的择业标准发生裂变,一些人的敬业精神开始消解,一些人因下岗失业而对社会产生不满甚至怨恨。

收入差距的日益扩大,社会结构的迅速分化,在我国形成了不同的利益群体。占有政治、经济、知识以及其他类型资本的人群对生产力要素进行重置,原来的社会阶层迅速分化和重新组合。一方面,原来的阶层结构发生变异,新生阶层迅速崛起,某些旧阶层趋于消亡,其成员向其他阶层分流,各阶层间的经济和政治差别逐步拉大。另一方面,现有阶层内部又分化出亚阶层,阶层内部关系进一步复杂化。如工人阶层内部分化出了国有企业工人、城镇集体企业工人、乡镇企业工人、外资企业工人、股份制企业工人和下岗工人等亚阶层。它们在根本利益一致的情况下,存在着利益要求上的不同。与这种社会阶层内部及彼此间关系持续调整对应的是社会阶层意识形态差异的产生。这种差异源于各阶层主体对经济利益的不同诉求,外显形式则是各阶层社会性格的日益多样化和个性化,社会逐步由同质性向异质性转变,社会思潮自然会出现多样化趋势,如一段时间以来新儒学、新自由主义、新保守主义、新利己主义、后现代主义、拜金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此起彼伏、层出不穷。各种思潮在相互激荡、相互碰撞,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既在其中发挥引领性作用,但各种思潮也会对社会各群体成员发生浸染作用,挤压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空间,干扰人们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特别是广大青年学生具有强烈的求知欲,但其对各种思潮的辨别能力不强,往往会受到诱导,而陷入错误思想的泥潭,在高校大学生中就出现了政治上冷漠化、生活上物欲化的倾向,在价值取向上重现实功利,轻理想信念;重物质创造,轻政治方向;重科技能力,轻人文修养;重实践能力,轻理论学习;重个性自由,轻纪律约束;重自我实现,轻社会责任等,这些不良政治倾向给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和意识形态教育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三)来自淡化意识形态倾向的削弱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发展,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带来了人民群众物质生活的富裕,但同时也推动了人性、思想的解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要精神就是成本最小化、效益最大化,而意识形态教育在很大一部分人看来是一种强化国家、集体观念的教育,并不能给个人和社会带来经济效益,正因为如此,社会上淡化意识形态的倾向有所滋长。

改革开放后日益崛起的个体意识形态观念则将主要关注点落到作为社会个体的“主体的人”的身上,通过对个体利益诉求的承认和规范,实现着社会的整体利益。个体意识形态观念在当代中国的崛起反映了社会生产力发展对人的客观影响作用,这是积极的方面。但对于整个意识形态来说也构成了挑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包括青年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信仰程度,弱化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如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所提倡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等在强调自我价值的个体意识形态观念面前在一定范围内受到冲击,不讲诚信、言利不言义等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所倡导的价值取向相违背的现象在大学校园也随处可见。因此,增加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利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和科学的调控,成为高校新时期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课题。

(四)来自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的挑战

“二战”以后世界科技突飞猛进,尤其是互联网技术带动了大众传媒的飞速发展。技术和科学今天具有双重功能,它们不仅是生产力而且是意识形态。现代信息技术使得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凭借其信息技术和网络建设的优势,不断将其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社会思潮等强加于人,使受众不可抗拒的对西方文化产生亲近感,进而认同、依赖这种文化理念,同时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动摇,对本国党和政府的认同感淡化。他们打着所谓“民主”、“自由”的旗号,标榜西方政治制度和政治体制的“合理性”与“优越性”,大肆宣扬“文化全球化”和“政治全球化”,鼓吹“马克思主义过时论”、“意识形态终结论”,企图以资本主义文化独霸世界。中国是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也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又是信息技术相对落后的国家,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在网络的信息占有量上,在宣传和渗透的力度、途径、方式和方法上处于明显的劣势,在网络无国界、无警察的情况下,党和政府引导、调控传媒与舆论的难度明显增大。信息即时性传播出现了传播主体与受众客体的共同在场,受众从传播客体到传播主体的转变,极易使政府的声音弱化,政府在重大事件观点上的权威性受到削弱甚至被质疑。

网络的高速传播和海量信息,为大学生学习和获得信息开辟了新的渠道,极大地改变着他们的生活方式甚至语言习惯,对其思想观念的形成产生重要而深刻的影响。有些青年学生沉湎于网络,对现实社会情感疏离和淡化,精神极度空虚;网络的个性张扬也导致个人主义泛滥,网上行为失范;网络的开放性导致信息资源泥沙俱下,具有全球化色彩和西方“文化殖民主义”倾向。西方文化中的极端个人主义、利己主义、功利主义都在腐蚀着青年学生的思想。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这一“自由”的信息传播渠道大量发表丑化社会主义的言论,转贴反动文章,散布谣言,攻击中国共产党;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甚至反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都在千方百计地占领网络宣传阵地,竭力影响部分大学生的价值信念。对此,“要高度重视信息网络化带来的严峻挑战。各地区各部门的领导干部,必须加紧学习信息网络化知识,高度重视网上斗争的问题。我们的党建工作、思想政治工作、组织工作、宣传工作、群众工作等,都应该适应信息网络化的特点。” 如何使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适应信息网络化的特点,运用互联网这一新兴媒介进行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有针对性地加大网上正面宣传的力度,切实防止各种有害信息的传播,是新形势下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亟待加强并大有可为的新领域。

(五)来自思想理论界杂音的干扰

当前,我国社会生活正处于急剧变动之中,思想意识形态领域在繁荣发展的同时,也呈现纷繁复杂、良莠并存的态势。报纸、杂志、广播、影视、网络、讲坛等平台上宣传“多元化”、“私有化”、“多党制”等与马克思主义相违背的杂音、噪音时有出现,程度不同地冲击和干扰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即使在大学校园,也有一些人在学术自由的名义下,公开半公开地反对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反对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鼓吹指导思想多元化等。

与此同时,近年来蓬勃发展的国际教育交流合作引进了大量的西方教育和文化,在西方社会中起主导作用的新自由主义、后现代主义、“第三条道路”等思潮堂而皇之地进入了中国社会,很多对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缺乏全面认识,对中国的历史和国情也缺乏深入了解的大学生对其产生好奇心理,甚至盲目崇拜,这在无形中也形成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柔性挤压,势必对大学生的政治观念、思想文化、价值观念等发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学生头脑中已初步形成的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受到动摇,进而怀疑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中的领导地位。

(六)来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弱化的影响

高校是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的重要场所,是培养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的主要机构。其宗旨和目标就是要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然而在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并不是很理想。首先,意识形态教育观念亟待更新。由于思想政治教育是“软指标”,工作难以量化,工作效绩难以彰显,工作的重要性也比不上学术研究和课堂教学,更比不上科研产出和经济创收,一些高校领导者只是把思想政治教育“虚设”在“高处”,远没有真正把它落到实处。有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为了迎合学生,对西方思想文化理论不加选择、不加批判的推介;有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为了追求所谓的课堂效果,针砭时弊,对社会丑恶现象一再曝光,违背了坚持正面的舆论导向和以正面宣传为主的原则,致使一些大学生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仰发生了动摇;有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片面强调心理健康教育,避而不谈政治导向问题,这不仅降低了思想政治教育在德育课中应有的地位和分量,也削弱了德育课在大学生成才教育中所应起的主导作用;有的高校甚至为了满足别的课程而任意删减思想政治理论课课时,使得德育课处于被边缘化的尴尬境地。这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上的缺失,在一定程度上对部分大学生的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和固化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其次,意识形态教育的内容、方法亟待改进。部分意识形态课堂教学流于形式,一些高校辅导员和思想政治理论课师资配置严重不足,动辄几百人的课堂教学模式和管理模式导致师生交往少、关系冷漠,教育教学效果极差。再次,意识形态受大众文化的冲击缺乏规范的导向,导致部分大学生的崇高理想失落。大众文化在校园的流行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心理紧张和内心焦虑,然而大众文化的“感官性”、非现实性、“非意识形态性”,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了意识形态教育的效果。以上种种错误的观念和做法降低了思想政治教育在德育课中应有的地位和分量,也削弱了德育课在大学生成才中所应起到的主导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长期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确立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核心地位,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必须充分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必须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形式和基本途径,必须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从而切实提高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时代性和实效性。 2lip+fjU5nAF2KOg+bAWKExxx9O7lzfg4qZa6sG7+df+R93o+Hqvk4v83I+UGyh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