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主流意识形态的基本理论

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创新是个复杂的话题。要讨论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创新问题,首先必须搞清楚意识形态、主流意识形态、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这些基本概念的内涵、外延、功能、特点等一系列基本问题。

一、意识形态

人类告别野蛮时代以后,意识形态就一直在社会发展中发挥着独特而重要的作用。但“意识形态”这个概念却只有短短的二百多年的历史,而且自从法国经济学家、哲学家安东尼·德斯杜特·德·特拉西(又译托拉西, Antoine Destutt de Tracy, 1754~1836)提出意识形态这个概念后,它就不断发展和演绎,并逐渐成为一个内涵丰富、复杂多变、歧义丛生的概念范畴。直到今天,对“意识形态”一词含义的解释和界定,仍然众说纷纭。

(一)意识形态概念的来源考察

1797年,特拉西在向法兰西研究院分期宣读的论文《关于思维能力的备忘录》中第一次提出了“意识形态”这个概念。在他1801~1805年出版的四卷本巨著《意识形态原理》(又译《观念学原理》、《意识形态要素》等)中,意识形态是一个肯定性的概念,主要是指“观念的科学”,即观念学、概念学或意识学,这种“观念的科学”把一切观念的根源归结于感觉和经验,反对一切虚妄的观念。特拉西提出,意识形态学说的目的在于建设一门基础性的哲学理论即“观念学”,使精神科学具有实证性、经验性,其目的是为了把意识形态与经院哲学、宗教神学的种种谬误区分开,以便于研究认识的起源、认识的界限及认识的可靠性,进而去改造社会,从而能够像自然科学一样具有坚实的客观基础。通过“从思想回溯到感觉”的方法,摈弃宗教、形而上学以及其他各种权威性的偏见,在感觉的基础上重新阐发政治、伦理、法律、经济、教育等各门科学的基本概念。特拉西建立“观念的科学”,其目的是为了驱逐宗教神学对科学的统治,以张扬科学理性。正因为如此,它迎合了当时法国大革命中先进阶级向官方的政治与宗教进行宣战的需要,无疑成为当时革命的思想武器,一度得到拿破仑的大力支持。然而,建立在唯心史观基础上的“意识形态”,其本身强调的是通过人的外部感觉经验以获得科学,因而常常被视为一种空想。由于这种坚决捍卫个人自由的“意识形态”与当时拿破仑恢复帝制、追求独裁的政治意图严重冲突,拿破仑1812年12月在答复国务委员会时指责:“我们美丽的法兰西的一切不幸,都是因为‘意识形态学’,都是因为那种迷雾般的形而上学” ,把以特拉西为代表的法国的意识形态家斥为空想家,赋予“意识形态”这个术语完全贬斥含义,与玄学、空谈、幻想、乌托邦等联系在一起,这也成为长期以来很多学者将这一概念作否定性理解的源头。

(二)意识形态的概念

何谓意识形态?目前学界争议很多,看法不一。英国学者拉瑞恩就说意识形态是社会科学领域我们能够发现的最有歧义和最难理解的概念之一。 如,西方权威的《简明大不列颠百科全书》指出,意识形态是“社会生活或政治哲学的一种形式。其中实践的因素与理论的因素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它是一种观念体系,旨在解释世界并改造世界。” 它可以表示为任何一种注重实践的理论,是一种以理性为基础的“现世”的信念,因此,意识形态多种多样,有实证主义、共产主义、社会主义、法西斯主义、国家主义等。《中国大百科全书》认为,意识形态是“系统地、自觉地、直接地反映社会经济形态和政治制度的思想体系,是社会意识诸形式中构成观念上层建筑中的部分。在阶级社会中,意识形态具有阶级性,集中体现一定阶级的利益和要求。” 显然,这是根据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实质下的定义。肖前、李秀林、汪永祥主编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也认为,在现代生活中,“意识形态”大半已不具有“一般观念的学说体系”的意思,而是“对一定社会经济形态以及由经济形态所决定的政治制度的自觉反映。在有阶级的社会里,社会意识形态是直接或间接反映社会的经济及政治的特点,体现一定的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力图保持或改变现在社会制度的思想对应的体系。” 这都强调了意识形态的社会经济根源和阶级性。

在西方,大致在三层意义上使用“意识形态”一词。第一种是“描述意义上的意识形态”即中性意义的意识形态,对意识形态只作客观描述,不作带有主观意向的评论,不依据某种价值观来赞扬或批评这种意识形态,《简明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就持中性立场。法国政治家莫里斯·迪韦尔热认为“意识形态是指解释一个社会的系统方法,它或者为这个社会辩护,或者批判这个社会,成为维持、改造或摧毁这个社会而采取行动的依据。自由主义、马克思主义以及一切重要的政治和社会学说都构成意识形态。” 第二种是“贬义的意识形态”或“否定性的意识形态”,一方面承认意识形态是存在的,另一方面对它的内容和价值持否定的立场,认为它只能曲解社会存在,遮蔽社会存在的本质,不可能正确地反映社会存在。西方大多数学者都持这个观点,如“意识形态终结论”者们就认为意识形态在本质上是以终极的普遍面貌出现的虚假的意识,它在政治领域主要发挥定向导航作用,由于当代社会发展和科学进步,西方社会制度和阶级结构都发生了根本变化,社会内部对很多问题持相同或相近的观点,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时代结束,20世纪后期的苏东剧变说明“自由民主已克服世袭制、法西斯与共产主义这类相对的意识形态” ,成为人类意识形态进步的终点和人类统治的最后形态,因而构成“历史的终结”。因此,“意识形态终结论”吹捧西方的自由民主制度,并不是要否定所有的意识形态,更不标志意识形态的终结,它在本质上只是要否定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而已。第三种是“肯定性的意识形态”,它不仅承认意识形态的存在,而且对它的内容和价值持肯定的立场,认为它能客观地反映社会存在的本质。如安德鲁·文森特指出:“意识形态都是概念、价值和符号的集合体,它们包含了对人性的种种概念,并因而指明了人可能获得什么,不可能获得什么;是对人的交往本质的批判反思;是人要么应反对要么应赞赏的价值观念;为了满足人的需要和利益而做的社会、经济和政治上的正确的技术性安排。”

在国内,意识形态的概念则大同小异。如俞吾金认为意识形态是阶级社会中适合一定的经济基础以及建立在这一经济基础上的法律和政治上层建筑而形成起来的,代表统治阶级根本利益的情感、表象、观念的总和,其根本特征是自觉或不自觉地用幻想的联系来掩盖甚至取代现实的联系。 王永贵认为:“意识形态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统治阶级和社会利益集团(包括国家和国家集团),自觉、全面地反映社会经济形态和政治制度乃至国际关系的系统化了的思想观念、价值体系和理论学说的总称,是社会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说来,意识形态是统治阶级和社会集团乃至国家及国家集团基于一定的世界观、价值观和国际战略观,为了自己阶级和集团乃至国家的根本利益和要求,或者为了达到改造世界、建立政权和巩固自己政治统治的目标而提出并确立的社会理想、价值观念、政治原则、行动纲领和实践战略等。” 但这些概念没有将意识形态和主流意识形态、广义意识形态和狭义意识形态界定清楚。邢贲思认为意识形态是“系统地、自觉地反映社会经济形态和政治制度的思想体系。” 宋惠昌认为意识形态是“一定社会或阶级的思想体系。具体一些说,意识形态是社会的思想上层建筑,是一定社会或一定社会阶级、集团基于自身根本利益对现存社会关系自觉反映而形成的理论体系;这种理论体系包括一定的政治、法律、哲学、道德、艺术、宗教等社会学说、观点;意识形态是该阶级、该社会集团政治纲领、行为准则、价值取向、社会理想的思想理论依据。” 国内的概念还有很多,无法也没有必要一一列出,但从总体上看绝大多数人越来越持中性看法。

据此,我们认为意识形态是在阶级社会中适应一定的经济基础及其政治上层建筑,代表一定阶级、社会集团根本利益和要求的系统化的思想观念、价值体系和理论学说的总称;它是通过政治经济法律思想、道德、宗教、哲学、文学、艺术以及其他社会意识形式自觉地、系统地反映并服务于一定社会经济形态和政治制度的思想上层建筑。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意识形态或一般的意识形态泛指各阶级的思想体系,指一定社会的阶级、阶层或社会集团基于自身根本利益对社会关系自觉反映而形成的思想体系。狭义的意识形态特指一个社会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即该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在奴隶社会,奴隶主阶级的意识形态是主流意识形态;在封建社会,地主阶级的意识形态是主流意识形态;在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是主流意识形态;在社会主义社会,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即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就是主流意识形态。

(三)意识形态的主要特征

马克思恩格斯通过艰辛研究,准确地揭示了意识形态的几个主要特征,这对于我们认识意识形态的本质、功能和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1.系统性。意识形态不是杂乱无章、支离破碎的想法和观念,而是由政治、法律、哲学、道德、艺术、宗教等意识形式组成的系统化了的思想观念体系,意识形态各种形式既是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又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有机的整体,使得意识形态具有系统性。正像恩格斯所强调的:“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但是,它们又都相互作用并对经济基础发生作用。” 其中,政治思想、经济思想、法律思想离经济基础最近,对这个系统理论的形成影响最大;哲学尽管离经济基础最远,但它是世界观和方法论,能为该阶级或集团提供理想目标、价值取向,因此,它一旦形成以后,便成为这一系统理论的灵魂和核心。意识形态各种形式之间这种相互支撑、相互论证、相互联系的系统性要求我们,在批驳某个阶级或集团的意识形态时,不能只批判它最反动的某一方面思想(如政治思想或法律思想),必须对其各方面思想和意识形态进行总体批判。

2.阶级性。强烈的阶级性是意识形态的内在表现和最本质的特征。在有阶级的社会里,一种意识形态肯定是一定的阶级或社会集团的意识形态,是该阶级的思想体系。可见,意识形态不是个别人的思想观念,而是被某个阶级或社会集团所认可、接受的思想观念。所以,意识形态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某个阶级或社会利益集团,自觉和全面地反映社会经济形态和政治制度关系的系统化了的思想观念和价值体系,因此,它必然反映一定阶级或社会集团的要求和利益,并为该阶级和社会集团服务。由于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所以,在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必然占据统治地位;在社会主义社会,无产阶级意识形态当然也要处于领导地位。

3.实践性。实践性是意识形态的又一基本特征。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意识形态不仅是各个阶级和社会集团根本利益得到集中反映的理论形式,也是其利益得以满足和实现的实践要求和实践行动。在阶级社会里,任何一种重要的意识形态都是以巩固或推翻现在社会制度为宗旨的,意识形态的这种强烈的实践指向性表明,毫无政治目标和社会理想的意识形态,以及毫无实践内容和行动策略要求的意识形态是根本不存在的。无产阶级意识形态提出以后,就是通过不断的民主主义革命运动、社会主义革命及社会主义建设来实现自己意识形态的既定目标。

4.传承性。意识形态的继承性表现在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继承性首先表现为纵向的继承性。任何一种意识形态都不是凭空形成的,它是在继承以往积累的思想材料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当然,这种继承既可能是汲取历史的精华,可能是对历史的发展创新,也可能是沿袭了历史的糟粕,而任何进步的意识形态,肯定都是在扬弃和批判地继承了历史材料的合理和有价值成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如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更是如此。继承性其次表现为横向的浸染性。浸染性表现为不仅一定历史时期内的社会意识诸形式之间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而且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的意识形态也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例如在当今全球化的浪潮中,“每一个国家和民族在保持和发展本国本民族意识形式的精华、传统和特色前提下,会不断吸取异域民族各种意识形式的可用资源和合理因素,同时,又以其自身独具风格、魅力和异彩的意识形式向全世界各国和各民族提供丰盛的精神大宴,浸染和影响各国各民族的意识形式。” 当代世界各种意识形态之间的这种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既为各种意识形态之间的对话、交锋、融合提供了舞台,也为各国意识形态的发展深化开拓了新的视野,开掘了新的资源,开辟了新的道路。

5.相对独立性。任何意识形态都具有相对独立性,即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它还具有自身的特殊的发展形式和发展规律。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这种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性。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又有反作用。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映不是被动消极的,而是一种能动的反映。反作用的性质也不一样,科学的意识形态能大大地推动社会的发展,落后的意识形态则会严重地阻碍社会的发展。另一方面是社会意识与社会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这种不完全同步性又主要表现为两种现象:一是滞后现象,即社会意识有时可能会落后于社会存在的变化。在意识形态的诸形式中,有的能随着社会关系和经济关系的变化而变化,有的反映可能迟钝,落后于社会变化,成为社会前进的阻力和障碍。二是先导现象,即一定的社会意识有时可能会领先和超前于一定的社会存在。尤其在社会历史急剧变化的时期,旧社会中会孕育、产生新社会的思想体系,这些社会意识往往成为社会革命和历史变革的先导,给社会存在以深刻巨大的影响。

二、主流意识形态

主流意识形态是一定社会占统治地位的阶级、阶层或社会集团基于自身根本利益对社会关系自觉反映而形成的思想体系,它是该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政治和经济思想、法律、道德、哲学等社会意识形式。主流意识形态是统治阶级利益和意志的集中反映和体现,它构成一个社会思想文化的灵魂和支柱,构成一个民族精神信仰和凝聚力的基础,引领该社会意识形态的方向,维护该社会经济和政治结构的稳定。它在该社会的意识形态系统中居于核心和主导地位,规定和影响其他意识形态的生存和发展。

(一)主流意识形态的内涵

我国的哲学教材和著作在阐述意识形态、主流意识形态的内涵时是有明显缺陷的。它们一般认为意识形态是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意识形式的总和。政治法律思想属于意识形态,那么直接反映经济基础的经济思想是不是意识形态、应不应该被遗漏?具体一点说,资本家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思想是不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意识形态和主流意识形态?坚持生产资料公有制主导地位、倡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体系是不是当前我国的意识形态和主流意识形态?当然是!因此,主流意识形态从内涵上看,实际上就是统治阶级经济、政治、文化等等的思想体系,主要包括主流经济思想、主流政治思想、主流文化思想。

1.主流经济思想。主流经济思想就是关于该社会经济制度、经济体制、经济结构和经济运行机制的理论体系,它主要回答和解释该社会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结构和形式、分配制度的内容和结构、资源配置方式等是什么及为什么等问题。一定社会的主流经济思想总是直接为维护该社会的经济制度,并最终为巩固其社会制度而服务的。

2.主流政治思想。主流政治思想就是关于该社会政治法律制度和国家政权的思想及理论,它主要回答和解释该社会的国体、政体、政权结构、各政治实体的地位和关系等是什么及为什么等问题。一定社会的主流政治思想总是担负着批判敌对意识形态、争取中间意识形态,维护当前政治法律制度、政治体制和现有政权的任务。

3.主流文化思想。主流文化思想就是关于该社会文化制度、文化体制和文化发展的思想及理论,包括该社会制度的价值取向、道德观念、伦理规范、心理情感等丰富内容。一定社会的主流文化思想总是为维护当前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文化制度而服务的。如资本主义文化总是宣扬自由、民主、人权、“三权分立”、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和资本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而社会主义文化则宣传共产主义理想、社会主义道德、集体主义精神、爱国主义情操,批判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落后思想,以巩固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政权。

当然,一个社会除了主流经济思想、主流政治思想、主流文化思想三种基本形态以外,还有主流道德思想、主流文艺思想等众多其他形式,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主流意识形态这个有机整体,合力维护和巩固本阶级的统治地位。

(二)主流意识形态的结构

主流意识形态的结构指主流意识形态内部的各个组成部分或要素在系统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主要包括感知层面、价值层面和实践层面。

1.感知层面。感知层面是主流意识形态的基础层面,是对当前社会制度、社会体制、政策措施、社会风貌及社会发展前景等的合理解释和说明,主要回答“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主流意识形态作为一个社会的主导性思想体系,通过对社会发展变迁的历史运动,对以前制度的腐朽性、当前制度的优越性,对关系民生的现实问题等进行令人信服的解释,为现政权统治的合理性和合法性进行辩护。如我国封建社会用“天命神授”解释王朝更替、政权兴亡和个人命运;欧洲中世纪用上帝、神学解释一切;资本主义用个人英雄史观解释社会现象,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则用唯物史观揭示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说明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趋势。

2.价值层面。价值层面是主流意识形态的核心层面,它说明的是当代社会所追求的价值目标、价值理念、价值规范、价值评价标准及其依据,主要回答“应当如何”的问题。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基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求人们树立服务社会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以奉献和责任作为人生价值的评价标准。

3.实践层面。实践层面是主流意识形态的运作层面,解决的是实现主流意识形态理想目标的途径、方法、载体等,主要回答“怎么办”的问题。

以上三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前两个层面是理论层面,其中第一个层面侧重于感性认知,第二个层面侧重于理性深思,而第三个层面侧重于实践操作,三者协调配合,使主流意识形态构成一个从理论到实践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充分发挥价值引领、目标导航、人心凝聚等功能,维护和推动社会的有序发展。

(三)主流意识形态的功能

毛泽东指出:“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 主流意识形态作为观念形态的上层建筑,是建立在特定的经济基础上的政治上层建筑的思想理论基础,它必然要为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和政治上层建筑服务,在维护现在统治秩序中发挥着重要功能,在推动社会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1.认识功能。一个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一旦确立,它就会以自己的理论体系和评价标准让人们清晰地知道什么是当今社会提倡的,什么是当今社会反对的;什么是应做和能做的,什么是不应做和不能做的,从而自觉规范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抵制错误的思想和行为。

2.引导功能。主流意识形态作为一面精神旗帜,能够通过引领社会的多元价值观念,引导全体人民建立对意识形态的信念,自觉遵守社会行为规范,认同现行制度和秩序,为实现统治阶级或集团的目的服务。

3.整合功能。主流意识形态在整个社会生活中具有明确行为规范和协调各社会关系,以核心价值观整合和凝聚各社会集团和社会力量的功能。它会不断调整和创新,适时满足、调整、协调各利益集团的关系,创造和谐、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秩序。

4.辩护功能。主流意识形态以严密的逻辑、系统的论证充分说明现行制度的合理性和合法性,批判过去的、敌对的意识形态的反动性,从而为现行的政治秩序、经济秩序、文化秩序、社会秩序等进行有力辩护。

5.转化功能。主流意识形态虽然直接表现为一种精神力量,但能够转化为巨大的物质力量,维护和推动政治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发展。因此,主流意识形态不仅是统治阶级和社会集团根本利益得到集中反映的理论体系,也是政党、阶级和社会集团利益的实践要求和实践行动。

6.建构功能。建构功能是指主流意识形态能根据形势的发展和条件的变化,在原有结构体系基础上,不断汲取科学因素,克服消极因素,不断发展和超越自身的自我调节和完善的过程、能力和作用。它也是主流意识形态保持科学性、先进性、时代性和超越性的重要机制。

(四)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模式

实质代表统治阶级根本利益的主流意识形态要被其他阶级或集团认同,从接受主体的角度看,通常是通过外在的权威模式和内在的心理模式两种途径共同作用来实现的。

1.外在的权威模式

从既往的历史看,主流意识形态主要有四种权威类型:政治权威、领袖权威、宗教权威和理性权威。

政治权威是指主流意识形态依靠统治阶级的政治强制获得大众认同和服从的方式。主流意识形态的政治权威具有强制性,大众在心理上是被迫接受,它一般存在于专制独裁政体、集权统治的国家,和通过暴力革命刚刚建立新政权的新国家。政治权威既可能使大众由屈从到顺应、接受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也可能只起到暂时效果,被统治阶级最终推翻现行的统治制度,并取缔现行的主流意识形态,确立新的主流意识形态。

领袖权威是指主流意识形态因其政治领袖的个人魅力和威信而得到大众认同的方式。由于统治秩序建立在个人威信的基础上,并通过对领袖的个人崇拜得到强化,大众因对领袖的顶礼膜拜而接纳和遵行他所倡导并建立的主流意识形态及其制度、体制。如果领袖不能将大众的这种信任和认同及时转化为科学的制度和公正的机构,那么这种意识形态往往不可能持续太久,会随着领袖威信的丧失或生命的终结而结束。

宗教权威是指主流意识形态依靠宗教信仰获得大众认同的方式,它主要存在于一些政教合一的国家。由于这些国家绝大多数甚至全部民众都皈依宗教,因此国家政权依赖宗教支撑,主流意识形态必须依靠宗教信仰来取得合法性。在政教合一国家,主流意识形态与国家宗教教义一致,很容易得到大众即教民的认可和执行,因而能长期维持合法存在。

理性权威是指主流意识形态以其合理性与合法性使大众信服的理论感召力。理性权威主要来自主流意识形态自身的理论说服力,如核心价值理念的影响力、理论体系的科学性和系统性、逻辑演绎的严密性、推崇制度的合理性和合法性、理论产生的现实影响等。由于理论论证的严密、制度运作的法律化和程序化、价值目标的吸引力和科学性,这种模式能够对受众产生极大的说服力和感召力,从而得到大众广泛的认同和持久的遵循。

以上四种权威模式只是相对的区分,在实际政治生活中往往是混合模式,不同国家、不同时期会各有侧重。在现代社会,宗教权威和领袖权威只存在于一些特定国家,政治权威和理性权威混合运用更多些,而政治权威对一个新生政权虽然是必需的,但是主流意识形态地位的长期维持,更要依靠理性权威。此外,不管哪种权威模式都是依靠外在的力量,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最终还是取决于大众发自内心的接纳。

2.内在的心理模式

当代心理学的接受规律告诉我们,意识形态的接受过程,是接受主体根据自身需要,在环境的影响下,通过某些中介,对意识形态进行比较、选择、整合、内化、践行的连续、完整的认识和实践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权威、宣传、教育、灌输等都只是外因,只能通过内因起作用。《德意志意识形态》说:“人们是自己的观念、思想等等的生产者” ,恩格斯又说:“我们不知道有任何一种力量能够强制处在健康清醒状态的每一个人接受某种思想。” 因此,只有将外在的权威和要求,顺利地转化为内在的需要,主流意识形态才能真正深入人心,才能得到大众内心而不是表面的认同。

主流意识形态大众认同的心理接受机制是“认同—悦纳—内化—践行”。

(1)认同。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主要体现在是否认同这种意识形态所传导的理论体系、所支持的社会制度、所代表的价值观念。例如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被人民群众广泛认同,首先在于其真理性。列宁指出,马克思的学说之所以能够掌握最革命阶级的千百万人的心灵,是因为马克思研究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完全依据对资本主义社会所作的最确切、最缜密和最深刻的研究,借助于充分掌握以往的科学所提供的全部知识而论证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必然会导致共产主义这个结论,它才为大家普遍接受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被人民群众广泛认同,其次在于其价值性。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中国各革命阶级前赴后继,英勇斗争,试图寻找救国救民之路,但洋务运动、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无一不以失败告终,而中国共产党只用了28年就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用事实说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新中国国民经济的迅速恢复、“一五”计划的提前实现、“三大改造”的顺利完成,又让中国人认识到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更让每个中国人信服,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强大中国。

(2)悦纳。理论上认同,不一定心理上接受,就如同烟民都知道吸烟有害健康但并不愿戒烟一样,很多人,包括很多大学生都认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是真理,但却表示自己不一定信仰马克思主义。因此,人民群众只有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从理论上认同转化为情感上悦纳,才有可能从内心真正接受它。主流意识形态的悦纳主要有情感悦纳和价值悦纳两种。情感悦纳是指意识形态本身具有的情感因素与受众的情感因素产生和谐共鸣而得到其欣赏和接受。坚持群众立场,反映群众心声,有助于群众民生问题解决的意识形态,必然受到人民群众由衷的赞赏和欢迎。马克思主义者从不隐瞒自己的阶级立场,“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 价值悦纳是指个人或群体因一定利益得到保证或满足而对某种意识形态的认可和接纳。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让中国走上了繁荣富强的道路,让中国人过上了富裕幸福的生活,也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深入人心。

(3)内化。悦纳具有情绪化、浅表性和不稳定性。主流意识形态的内化就是主体将认同悦纳的主流意识形态进一步转化为观念意识,并成为自身思想政治品德结构的稳定组成部分。内化不同于狂热,不同于盲从,它能够以科学的态度对待自己的信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内化过程,就是对社会主义理想信念高度信仰,并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人格化的过程。它是在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深刻的理性认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充分认可的基础上形成的,表现为信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表现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勇气和自觉追求。

(4)践行。知、情、意、信的集中体现、最终归宿和最高境界就是行。只有绝大多数群众在日常的工作、学习、生活中自觉地以主流意识形态统领自己的思想,指导自己的行为,才能说明它得到了人民群众理论上的认同,情感上的悦纳、品格上的内化,才能说明人民群众从心理上到实践上真正接受了主流意识形态。

三、当代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

如果说当今社会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主流意识形态,那么毫无疑问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无产阶级意识形态即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就是当代中国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

(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当代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

1.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当代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系统地、自觉地反映社会主义经济形态和政治制度的思想体系,是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体现,是社会主义社会意识诸形式中构成思想上层建筑的部分,其内容包括无产阶级的政治思想、经济思想、法律观、道德观、价值观、宗教观和哲学等。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属于社会上层建筑,它是由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决定并为之服务的,它是社会主义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灵魂和旗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要内容和本质体现。

马克思、恩格斯结合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经过艰苦的理论探索,创立了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科学理论体系,是无产阶级意识形态即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创始人。他们认为,无产阶级在和资产阶级的斗争中,不屑于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意图,而是始终强调和坚持整个无产阶级共同的不分民族的利益,因为无产阶级本身是大工业的产物,它不同于过去的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而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所以它的阶级利益和人民群众的普遍利益是高度契合的,即如侯惠勤教授所说:“无产阶级革命和其他阶级革命的区别,并不在于它不需要意识形态,不需要以全社会的唯一代表的面目出现,而在于它的阶级利益确实是人类根本利益的体现,因而不仅在革命时期,而且在革命以后都能保持同其他群众共同利益的密切关系” 。马克思、恩格斯并没有提出“无产阶级意识形态”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概念,他们一般用“意识形态”指资产阶级意识以及唯心主义理论,而把无产阶级的思想观念表述成“共产主义意识” ,有时候也称作“科学”、“历史唯物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等。列宁在继承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理论的基础上,第一个把马克思主义与意识形态统一起来,认为马克思主义也是意识形态,并提出了“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科学的意识形态”的概念,指出无产阶级意识形态和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是有本质区别的:“或者是资产阶级的思想体系,或者是社会主义的思想体系。这里中间的东西是没有的(因为人类没有创造过任何“第三种”思想体系,而且在为阶级矛盾所分裂的社会中,任何时候也不可能有非阶级的或超阶级的思想体系)” 。在我国,1957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提出要建立“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首次提出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这个概念,“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等同于“无产阶级意识形态”被广泛使用。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中国的传播,始于新文化运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中国的形成,始于中国共产党的创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作为国家意识形态在中国的初步确立,始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导地位的巩固,则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和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毛泽东同志是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创立者,他创造性地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向,为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奠定了基础,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人找到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产生了邓小平理论,在此基础上产生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十六大以后又产生了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它们相互衔接、相互贯通,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共同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系统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是关于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我们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是当代中国最具凝聚力、号召力和影响力的意识形态。

2.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灵魂和旗帜

马克思主义被实践证明是迄今为止世界上革命性、科学性最强的世界观、方法论和思想理论体系,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和完善自身的思想武器。诞生于160多年前的马克思主义,第一次正确揭示了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就是要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指导哲学社会科学建设,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用马克思主义的最新成果引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发展和创新。面对来自各方面的挑战,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任务极为繁重,迫切需要以马克思主义的最新成果为指导,回答意识形态领域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需要以马克思主义的最新成果为指导,对新现象、新问题作出新的理论概括和总结,不断推出有理论深度、有社会影响、有创新价值的理论成果,丰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体系,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具有强大的说服力、战斗力、吸引力,真正成为社会思潮的主导力量,为社会大多数成员提供精神家园。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要内容和本质体现

价值体系是社会文化的核心,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意识的本质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内涵明确、内容严整、理论严密的逻辑体系,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具有特别的意义。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内容体系中,马克思主义是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主题,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精髓,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基础,为人民服务是核心,集体主义是基本原则,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所有社会主义价值目标中处于支配地位,发挥着主导作用,决定着社会主义的发展模式、制度体制和目标任务,以及整个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基本特征和基本方向,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属性,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指导方针,是激励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维系全民族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是中国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的主要内容和本质体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中最重要的部分。因此,我们必须紧密结合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要求,努力形成有利于意识形态工作保持蓬勃生机与旺盛活力的新机制;必须紧密结合时代发展的新特点,增强意识形态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探索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文化需求的新方式;必须紧密结合现代传媒的发展趋势,根据人们接受信息途径发生的新变化,探索运用高新技术拓展意识形态工作的新手段,从而使主流意识形态牢牢掌握思想舆论阵地;必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和整合多样化的社会意识,重塑主流意识形态的知识形象、理论形象和创新形象,增强它的文化亲和力、感召力和创造力以及同其他意识形态的竞争力。

(二)当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基本特征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我国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的最新成果,就是当代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不仅传承了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学说的一般特征,同时,它紧密结合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中国国情彰显出自己的四个鲜明特色。

1.继承性与创新性相结合。这一特点不仅体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相对于毛泽东思想而言,既有传承又有创新,更重要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同发展阶段的各理论形态之间也既有传承又有创新。例如科学发展观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原则和核心,体现出其一脉相承性的同时,又在内容上大大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宝库,彰显出其与时俱进性,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和深化。

2.系统性与协调性相衔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由一系列有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基本论断、基本观点等组成的系统的理论体系,同时,他们之间又相互贯通、相互制约并有机地联系着。例如我们党提出了一系列与科学发展观有内在联系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这些新的重大战略思想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这个重大主题和基本要求,从不同方面、不同领域展开,彼此相互贯通、相互联系,形成了有机的整体,具有科学的系统性。同时,科学发展观把推进以人为本的发展与遵循社会规律有机协调起来,把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各方面发展与社会整体发展有机协调起来,把推进地方、区域发展与全国发展协调起来,把推进中国发展与世界发展协调起来,把推进人类社会发展与保护生态环境有机协调起来,从而开拓了社会主义发展的新思路和人类文明进步的新境界。

3.层次性与开放性相贯通。这不仅表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整体上,也表现在体系内各个理论形态上。比如坚持以人为本,不断维护好和发展好人民的根本利益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属第一层次理论;与科学发展观相联系的若干重要理论和重要论断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二层次;在这些重要理论指导下又形成了一系列重要的战略方针和战略政策,这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三个层次。同时,科学发展观还具有鲜明的开放性。这不仅表现在它本身就是开放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还表现在它具有世界眼光和全球化的思维特色,特别是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深刻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适应又推动世界和平发展的开放性要求。层次性折射出开放性,开放性拓展着层次性,二者紧密关照、相互贯通,彰显出科学发展观的时代特色和全球视野。上述显著特点已经进一步彰显出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重大发展。

4.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从自己国家的国情出发,摸索出的成功经验,它打上了鲜明的中国烙印,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全球化时代和国际社会主义运动低潮期更具有世界历史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开辟,全球金融危机中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不但说明社会主义没有终结,社会主义依然充满生机和活力,而且中国的成功经验对社会主义国家如何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对经济文化落后国家选择发展什么样的道路、发展模式,对不同社会制度国家如何处理民族矛盾和地区矛盾等,都具有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三)当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作用

当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是社会生存的精神食粮,是社会维系的精神纽带,是社会和谐的精神力量,是社会整合的精神基础,同时也是引领社会前进发展的精神旗帜。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作用,就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功能的实践绽放和具体表现。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作用发生了重大变化,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政治上引领社会主义前进方向,推进社会主义制度臻于完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具有强烈的辩护和批判功能,它既充当为自己进行论证和辩护的工具,更具有自我批判性,通过为改革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促进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发展和完善,科学地引领着当代中国的前进方向。当前,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指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基石,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奋斗目标是我国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及其目标要求。坚持这一主流意识形态能激发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热情,唤起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从而提高社会凝聚力,不断巩固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2.经济上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推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可以为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理论依据、制度解释和价值支撑,使人们从内心认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各种财产关系的合理性、交换关系的公平性以及分配关系的正当性,强化人们对市场机制及市场经济各种规则的“认同感”,以减少体制转轨及制度实施过程中的障碍,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健康、持久的发展。

3.文化上整合社会思想观念体系,推进社会和谐与人才培养。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社会主义国家“制度化的思想体系”和“观念形态的国家机器”,是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在社会转型、生活剧变的过程中,为政府、社会和个人提供正确的理想目标和发展规则,为多元社会提供共同的价值观念基础和行为准则,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国以才立,业以才兴,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包含的理想信念、民族精神、时代意识、荣辱观念、集体原则等是社会主义新人特别是当代大学生最根本的精神素养。因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为新时期高校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目标和内容。

4.外交上倡导多样文化的对话交融,推进和谐世界多元发展。意识形态还是一个国家处理国际关系的重要工具和手段,是影响一个国家对外政策的重要因素之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内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对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反映,对外一方面以科学社会主义的当代形式和伟大成就令人信服地展示社会主义制度蓬勃的生命活力,为发达国家工人运动的兴起,为同情、支持、信仰社会主义者信心的增强,为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科学发展,为憎恶资本主义制度的国家选择社会主义道路,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复兴,提供现实的借鉴模板;另一方面则反击和批判西方错误的意识形态,明确倡导人类文明、文化的多样性,积极推进世界和平和世界和谐,努力促进多元文化对话交融,共同发展。 g/IaJJ9mIjfnhlLAf7JQj9MHmAdissAyqW8sLG1Y1EQCiFddFIWCo+q6fJNo6pC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